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第9課 秦統一中國【教學目標】①知道秦朝統一的基本史實。②掌握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的具體措施,知道秦始皇鞏固統一的具體內容。③認識秦的統一符合歷史發展潮流和人民愿望,是歷史的進步。【教學重難點】重點:中央集權制度與鞏固統一的措施難點:理解秦統一中國的歷史意義【教學過程】環節一:導入新課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這是唐朝著名詩人李白的詩。大家知道詩中的“秦王”指的是誰?“掃六合”又是指什么歷史事件么?答案提示:嬴政;秦統一中國這首詩全面評價了秦始皇的功過。開篇盛贊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統一中國的業績,而后諷刺他追求長生,殘暴無道的荒唐行為。下面讓我們走進本課,一起來了解秦統一中國的歷史史實。環節二:整體感知問題探究:觀察地圖思考,戰國七雄中誰實現了統一大業,統一后又是如何鞏固統治的呢?答案提示:秦滅六國,建立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實行鞏固統一措施。環節三:新課教學(一)目標導學一:秦滅六國1、自主學習:結合課本P44,將表格內容補充完整。答案提示:秦滅六國①時間: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②順序:韓、趙、魏、楚、燕、齊③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戰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秦朝建立①時間:公元前221年②人物:秦始皇嬴政③都城:咸陽教師指導:自長平之戰以后,東方各國再也無力抵擋秦國的強大攻勢。從公元前230年至前221,秦王嬴政陸續滅掉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朝。這里注意與夏朝進行區分,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奴隸制)。問題探究:閱讀教材P44第一段內容,根據提示,思考為何秦能滅六國統一全國?答案提示:①人民渴望統一;統一是歷史的潮流。②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富兵強。③秦王嬴政善用人才。教師指導:經濟的發展使各地區聯系加強,相互依賴關系更為密切,實際上為統一奠定了基礎。華夏共同體的不斷發展壯大,時人已有“天下一統”的整體觀念。長期戰亂給社會帶來巨大災難,人民也渴望安定統一。秦國綜合國力強大。秦孝公推動商鞅變法,秦國迅速崛起,國富兵強,具備統一天下的實力。秦始皇采取獎勵耕戰的措施,大力招攬人才,出現了一大批運籌帷幄的忠臣和能征貫戰的良將。3、核心素養:根據地圖,結合所學知識,思考秦滅六國采用了什么策略?答案提示:制定了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戰略戰術。教師指導:秦國確定了先安撫魏楚兩國,和燕齊兩國交好,消滅趙韓兩國然后各個擊破的策略。最終秦國以一國之力擊敗了六個國家,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封建集權制度的國家。秦國的勝利不單單是由于秦國的國力強盛,還和戰略方針有很大的關系,正是由于秦國制定了正確的戰爭策略,才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二)目標導學二:確立中央集權制度1、自主學習:結合右側示意圖以及課本P45-P46,將表格內容補充完整答案提示:皇帝、丞相、御史大夫、軍事、皇帝、郡縣制、朝廷教師指導:秦始皇所創立的中央集權制度主要包括三個部分,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以及郡縣制。秦王嬴政統一全國后,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超五帝,王的稱號已不能顯示他的至高無上的權勢和地位,于是更改名號,號稱"皇帝"。秦朝的中央機關是"三公九卿"制。三公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政務、軍事和監察。三公之間互不統屬,相互制約,都直接為皇帝負責,使權力集中于皇帝一身。三公之下設九卿,具體是:奉常,掌管宗廟禮儀;衛尉,掌管皇宮保衛;郎中令,掌管宮廷警衛;太仆,掌管宮廷車馬;典客,處理少數民族事務及外交;廷尉,負責司法;治粟內史,負責租稅和全國財政;宗正,管理皇室親族內部事務;少府,掌管全國山河湖海稅收和手工業制造;廷尉,負責司法和首都警衛。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襲。地方建立一套官僚體系叫郡縣制,如郡設郡守、郡尉和監御史,分別掌管政務、軍事和監察。一郡之內轄若干縣,縣設縣令或縣長,此外還有縣尉、縣丞。一縣之內再分為若干鄉,鄉之下有亭、里等,構成了一套嚴密的地方機構。2、教師指導:封建專制主義是一種決策方式,是與民主政體相對立的概念,指一個人或少數幾個人獨裁的政權組織形式,是體現在帝位終身制和皇位世襲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個人的專斷獨裁,匯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政大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而中央集權是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其特點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嚴格服從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控于中央。3、問題探究:閱讀以下史料,概括皇帝制度的特點。材料一:朕為始皇帝。以計數,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材料二: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材料三:天子獨以印稱璽”“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答案提示:皇位世襲、皇權至上、皇帝獨尊教師指導:通過材料可以得知皇帝的神圣地位和至高無上的權力,皇帝將國家的司法,立法和行政,軍事等大權總攬于一人之手。4、問題探究:根據表格信息,小組討論郡縣制的實施有何歷史意義?答案提示: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教師指導:通過表格對比可知,分封制下諸侯爵位世襲,并擁有封地,有很強的獨立性,容易發展為割據勢力。而郡縣制下,官吏由皇帝任免、調動、無封地、不世襲,只是中央政府下屬的的地方行政機構,更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5、核心素養:材料:春秋時期,秦國已經置縣。不過,此時的秦還是一個僻居西部的小國。至戰國時期,秦對外擴張活動不斷加劇,縣的數目也越來越多。……而秦國置郡,還僅見于戰國時期的史料記載。……秦帝國建立后,廢除分封制,確立郡縣制為帝國的地方行政制度。……郡縣制的發展,促使了地緣關系取代血緣關系。 ——摘編自《秦漢郡縣制、羅馬行省制與古代中西文明的特點》根據材料,簡述郡縣制的形成過程,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秦朝地方行政管理的變化。該變化有何歷史意義?答案提示:過程:春秋時期置縣;戰國時期置郡;秦朝建立后,確立郡縣制。變化: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意義:①地緣關系取代了血緣關系,官僚政治取代了貴族政治;②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目標導學三:鞏固統一的措施1、自主學習:結合課本P46-P48,將表格內容補充完整。答案提示:文字、小篆、有利于政令的順利推行,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展貨幣、圓形方孔半兩錢、度量衡、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管理,促進各地經濟發展車軌、馳道、靈渠、便利了交通往來,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嶺南、蒙恬、長城、鞏固了國家的統一2、問題探究:秦始皇的千秋功過歷代都有評說。人稱贊說:“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有,五帝所不及”。而也有人記載:“秦王貪狼暴虐......窮困萬民,以適其欲也......你怎么看呢?答案提示:秦始皇是我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皇帝,其功過是非都對我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功-①統一六國,建立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②首創中國歷史上延續兩千多年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③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過-①“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②廣建宮殿,大修陵墓,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等。③實施暴政、刑罰殘酷等,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教師指導:應當把秦始皇置于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客觀公正,用發展眼光的去評價他的功過是非。先簡要概括,再分別結合史實辯證論證其功過表現與影響(以史為重,史論結合),最后總評。核心素養:根據地圖說一說秦朝的疆域。答案提示:北至長城一帶,西到隴西,南達南海,東至東海。核心素養:通過以下史料,你可以獲取哪些歷史信息?答案提示:統一貨幣為圓形方孔半兩錢;統一文字為小篆、統一度量衡、修馳道教師指導:重視史料解讀,學會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認識歷史。核心素養:觀察地圖,你可以獲取哪些歷史信息?答案提示:圖一:開鑿靈渠,溝通了漓江和湘江,連接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圖二:修長城,抵御北方匈奴,長城起止點,西起臨洮,東到遼東。【課堂小結】秦的統一,給我們帶來的不光是疆域的統一,也不僅僅是制度和標準的統一,而是在這一切的背后“大一統思想”所帶來的民族認同感與民族凝聚力。。【鞏固練習】1.(2022年河南)秦王朝的統治由朝廷下至郡、縣、鄉(亭)、里,層層控制,國家權力自上而下延伸,又自下而上集中。這也是秦以來中國歷代王朝的基本統治模式。材料評論的是( )A.秦朝疆域 B.秦朝制度 C.秦朝工程 D.秦朝暴政2. (2022年江蘇連云港)文字是文化認同的基礎,秦朝促進文化認同的措施中能體現這一觀點的是( )A. 推行小篆 B. 統一貨幣 C. 編制戶籍 D. 頒行秦律3. (2022年四川南充)《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一法度衡石丈尺……”材料體現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是( )A 統一度量衡 B. 統一貨幣 C. 統一文字 D. 統一車軌4.(2022年四川眉山)下圖是我國統一貨幣秦半兩錢。下列對它的敘述正確的是( )A.半兩形制沿用至今 B.“半兩”字體是草書C.春秋戰國各國通用 D.促進交流鞏固統一5.(2022年內蒙古包頭)秦朝能夠集中組織人力、物力和財力完成萬里長城和秦始皇陵兵馬俑修建的主要原因( )A.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B.儒家思想的影響C.秦末農民起義的爆發 D.統一六國的需要6.(2022年江蘇南通)在下圖所示秦朝的行政系統中,負責掌管監察事務的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縣長官答案提示:BAADAC【板書設計】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