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師大版初中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19章《生物的生殖和發育》第三節內容《植物的生殖方式》課題 植物的生殖方式科目 初中生物 教學對象 八年級學生 課時 1作者一、教學內容分析1、本節課選自北師大版初中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19章《生物的生殖和發育》第三節內容《植物的生殖方式》。從整個生物圈來看,生命總在不斷地延續和發展,通過生殖和發育、遺傳和變異,并與環境的變化相互作用,演奏著延綿不絕的生命樂章,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續和發展,最基本的環節是生物通過生殖和發育。而生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不同生殖方式的形成,體現了生物對不同環境的適應,又展現了不同生物類群在連續性方面所表現的發展和進化。本節介紹植物的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及應用,著重突出植物的生殖方式與環境的相適應。本節為學習《生物的進化》打下基礎。2、通過扦插操作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熱愛生命的情感。二、學情分析1、通過觀察、閱讀、思考、分析、合作探究、討論等多種途徑,開展學生之間的協作學習和自主學習,形成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模式。2、植物體的每一個活細胞,在適當的離休條件下,都具有重新形成一個完整植株的能力,這將成為學生的認識障礙點。3、七年級學習過開花和結果,對植物的生殖方式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從此知識過渡和引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難度應不大。三、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使學生能夠列舉一些常見的無性生殖,說出扦插和嫁接應具備的條件,體會不同的生殖方式對不同的環境的適應。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通過資料分析和小組討論活動來獲得結論,培養學生的推理判斷能力。3、情感態度:通過扦插操作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熱愛 生命的情感。四、教學重點和難點重點:植物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區別。難點:嘗試植物的扦插。五、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引入新課 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分析找出動物的生殖發育與人的生殖發育的共同特征以及有性生殖后代的特點,歸納出有性生殖的概念要素。進一步引導:自然界中還有哪些生物進行有性生殖?還有其他生殖方式嗎? 學生歸納動物有性生殖的特點為:由親體產生的兩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卵,有性生殖產生的子代,其遺傳信息來自兩個親本,后代生活力強。植物能夠進行有性生殖,也能夠進行無性生殖。 讓學生形成人和動物通過有性生殖產生后代的觀念。通過引入方式,調動學生探究的積極性。植物能形成種子進行有性繁殖 1、鼓勵學生回憶并描述:植物進行種子繁殖的過程。2、一株綠色開花植物是怎樣產生后代的?3、幫助學生歸納并小結:由此可見,植物依靠種子繁殖的方式屬于有性生殖。 學生描述可能五花八門,經過討論歸納可總結為:植物的花里,雄蕊產生花粉,花粉萌發產生精子,雌蕊的子房中有胚珠,胚珠里有卵細胞,花粉形成的花粉管伸入胚珠后釋放精子,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發育成胚,胚是新一代植物的幼體,在種子萌發過程中,胚長成一株幼苗,生長、直至開花和結果。 通過回憶并描述讓學生形成協調的精神,可分組進行。植物能利用其營養器進行無性繁殖 1、思考和討論:綠色開花植物除用種子進行繁殖外,是否還有其他的產生 后代的方式?例如:在綠化造林工作中怎樣繁殖楊柳等樹木呢?在農業生產上怎樣種植馬鈴薯、山芋和蓮呢?2、通過學生的討論,教師總結出無性繁殖的幾種形式:(1)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如種植馬鈴薯,特點是:塊莖會逐年變小,抗病力有所降低。(2)營養生殖:綠色開花植物能利用其營養器繁殖新個體。特點是:有利于保持母本的優良性狀,加快系列速度,常用方法有扦插、嫁接和壓條等。扦插:剪取月季的一段枝條,把枝條的下部插入土壤中,在適宜的水分和溫度條件下,枝條下部長出根,上部發芽,最后長成一個新個體。嫁接:桃、梨、蘋果等果樹常利用嫁接法繁殖。例如:鴨梨的果實大,味道甜,但抗病力弱,杜梨果實小,味道澀,但抗病力強,從鴨梨植株上選取健壯的枝或芽作為接穗,選取杜梨等野生植株作為砧木,通過適當的操作技術,使砧木與接穗結合在一起就達到繁殖鴨梨的目的。壓條:不經常用到,可閱讀課文內容。 有的學生家庭種過馬鈴薯、草莓、蓮等,最為普遍的就是種番薯了;學生分組討論:結合自家對常見作物的種植情況,分析所采用的繁殖方式及產生的效果。如:難怪自己家的馬鈴薯越來越小個了。學生反映出很多人家的花卉、盆景都利用了扦插繁殖。很多學生家里都有果園,常利用嫁接技術。 學生通過身邊親歷過的事,感性認識比較強,從而提高了學習本節內容的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知道節慶日街道上擺放的花卉大多利用扦插技術。有學生意識到自家果園的長勢旺的果樹不用砍掉了。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可快速繁殖植物 1、聽說過無土栽培嗎?2、教師展示相關的圖片和錄像。3、講解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就是在無菌條件下,把花藥、子房、葉片、莖或根的一部分等接種到人工配制的培養基上,它們能夠生長發育成一個完整的植物體,這些接種到培養基上的植物材料統稱為外植體。人工培養基中含有植物生長發育需要的各種無機鹽、有機物以及一定種類和濃度的植物生長調節物質培養基要高溫滅菌,外植體也要消毒后才能接種到無菌培養基上,接種的外植體要放在光照和溫度適宜的條件下培養,在適當的培養基上,外植體細胞通過細胞分裂形成愈傷組織,愈傷組織經過人工誘導,產生根、芽等器官,從而形成一個新的植株。 無土也可栽培,學生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學生可能會表現出非常向往無菌實驗基地的心情,這很正常。 使學生體會到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在許多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如栽培優質高產的經濟作物,糧食作物和蔬菜新品種,快速繁殖果樹和花卉等,體會到現代生物技術的應用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六、板書設計植物的生殖方式一、植物能形成種子進行有性生殖雄蕊 花粉 精子 受精卵 胚 幼體 幼苗 開花、結實產生種子雌蕊 子房(胚珠) 卵細胞 二、植物能利用營養器官進行無性繁殖 1、無性生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如種植馬鈴薯等; 2、營養生殖:綠色開花植物利用其營養器官繁殖新個體;扦插:葡萄、月季等;嫁接:桃、梨、蘋果等;壓條:桂花、夾竹桃等。三、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可以快速繁殖植物 1、在無菌條件下,把花藥、子房、葉片、莖或根的一部分接種到人工配制的培養基上,它們能夠生長發育成一個完整的植物體。 2、意義:植物組織培養技術在許多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如培育優質高產的經濟作物、糧食作物和蔬菜新品種,快速繁殖果樹和花卉等。七、教學活動評價設計以扦插各種常見花卉活動為主,培養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能力,感受實踐成功的喜悅?;顒釉u價量化表班級: 姓名: 活動時間: ——植物名稱繁殖方式觀察日志是否完整繁殖是否成功參加小組活動情況小組長簽名八、教學反思本節課是實踐性很強的一節課。首先引入舊知識,回憶開花、傳粉、受精以及受精后子房各部分的發育,明確有性生殖的基礎上,再學習無性生殖,知道無性生殖是利用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在生產實踐中,通常采用的方法,學生缺乏這方面的實踐,教師要多舉一些這方面的例子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在農業生產中怎樣種植馬鈴薯、月季落地生根?讓學生相互討論交流,從生活中尋找答案。最后教師總結植物生殖方式。針對這一節課總結出教學中存在的一些不足:1、課堂中主要是老師傳授,學生參與活動較少,特別是多媒體課件中多處設問都可以完全交結學生討論回答,鍛煉他們積極思考問題的能力,還有在解釋植物進行種子繁植的過程中,讓學生自己閱讀或利用多媒體動畫展示,歸納出來,老師稍加補充就行了,這樣符合新課標的要求,給予學生多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2、教學內容安排較多,時間緊促,使學生課堂自主學習效率有所下降,老師在精講精煉、滲透學法指導方面做得不夠,不符合有效課堂要求。3、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活動集中在課堂上,讓學生缺乏對所學知識的直觀印象。應該設計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收集身邊有關植物栽培的資料,親自動手種植適宜的植物,對所學內容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注:提交時,請將表格中藍色字說明部分刪除,并將編輯好的內容復制到“作業提交框”中。如果表格中含有復雜的公式、圖片等信息,請以附件的形式上傳。說課稿、教學設計與反思課題: 植物的生殖方式學校:乳源縣一六鎮一六中學科目: 八 年 級 生 物教師: 馬 德 平時間: 二零一四年十二月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