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煥爛而求備——《搗練圖》教學設計選自普通高中教科書《美術鑒賞》第二單元主題一“程式與意蘊——中國傳統繪畫”基本問題:1.唐代畫家運用怎樣的表現方法、哪些內容表現了唐代美術的“程式”?2.作品以怎么樣的畫面形式,表達與傳遞了唐代美術的“意蘊”?3.能否從唐代工筆人物繪畫的制作程序和手卷欣賞方式中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程式感和深遠的意蘊?4.唐代人物繪畫運用了怎樣的表現方法,哪些內容表現了“煥爛而求備”?5.如何鑒賞、評價經歷了諸多歷史鑒藏之后的這些唐代繪畫作品?基本設計思路:創設情境導入學生需要感悟:1.唐代經濟繁榮、文化輝煌的氣韻。2.唐代藝術作品的獨有特征及韻味。引導性問題 學生需要知道些什么 學生能夠做些什么從這件古代陶俑作品中你能判斷出它是什么朝代的藝術品嗎? 對唐代的藝術品有一基本的感知:豐頰肥體。 通過觀賞唐代侍女俑的細節,體驗感知唐代女性的豐腴健碩以及當時崇尚肥妹的審美標準。說起唐代,大家還能聯想到其他什么內容? 從唐代的美術作品聯想到唐代的文化背景以及政治經濟背景,喚醒學生對唐代更豐富的認知。 可以通過文人、唐詩、統治者、政治事件等對盛唐氣象有更深刻的感知。看完這段視頻,同學們對大唐盛世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通過真實的視覺感受對唐代的精致繁華、包容開放有生動的解讀。 欣賞視頻,觀察唐代的日常生活,感知真實的盛世之美。分組初賞作品學生需要探索:1.唐代人物畫作品的基本鑒賞方法。2.作品中最能打動你的是哪些因素?打動你的理由是什么?3.學會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并鼓勵質疑和思辨精神。(是否贊成某位同學的想法?為何不贊成?你的理由是什么?)引導性問題 學生需要知道些什么 學生能夠做些什么你們對哪件作品最感興趣? 每件作品都有自己獨特的韻味和特征。 通過對作品的初步感知尋找作品中能和自己產生共鳴的元素。你能說一說這件作品為什么吸引你嗎? 不同作品在畫面內容、構圖、色彩、人物體態、作品內涵等不同方面都有其獨特的表現方式。 通過對興趣點的挖掘探究尋找作品更深層次的內涵。你能簡單介紹一下這張作品嗎? 欣賞一張繪畫作品需要從畫面內容、藝術特色、歷史背景等角度綜合解讀。 通過學習資源包中的內容,掌握作品的基本信息及欣賞方式。對于剛才同學的解讀,其他同學是否有不同意見,你反對的理由是什么? 每個人對繪畫作品的解讀往往大相徑庭,個人的觀點沒有對錯之分,每個人都可以基于自己的經驗發表見解。 敢于質疑,敢于跳出固有思維框,嘗試結合自己所學其他學科的知識,嘗試各種角度去解讀作品。精讀《搗練圖》學生需要理解:1.畫家運用了哪些藝術表現方式使作品達到傳神寫照?(經營位置、攢三聚五、隨類賦彩)經營位置引導性問題 學生需要知道些什么 學生能夠做些什么同學們對這張作品中的哪些內容最感興趣? 從藝術特色、歷史背景等角度去探究作品的內涵。 在掌握基本欣賞方式以后更深入地探究畫家之所以這么表現的原因。通過觀賞現場同學的場景還原,與原作進行對比,你們發現有什么不同嗎? 作者對其中兩個場景進行了位置互換,作品中人物的造型更豐腴,妝容更精致,動態更生動。 通過自己的演繹去體會畫中人物勞作時的體態,體會畫家對布局精心設計的用意,通過現場演繹更能體味藝術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精妙。對比這兩張作品,你們認為哪個畫面更和諧,更富有變化? 畫家通過對兩個場景的互換讓畫面形成了高低起伏的節奏感,讓畫面在布局上達到了一種平衡穩定,也使得畫面的空間更有韻律感。 通過對兩張作品的對比理解“經營位置”這一藝術形式以及其重要意義。那么畫家又是如何巧妙地將這三個勞動場景進行銜接的呢? 畫家通過畫面右側挽起袖子的女性和畫面中間手持團扇的藍衣少女對三個勞動環節進行了巧妙的銜接。 通過分析畫面中的更多細節去尋找畫家的意圖。右側婦女微微翹起的手指仿佛把我們引向了畫面的左側,藍衣少女一邊把臉轉向右側一邊把扇子朝向左側。攢三聚五引導性問題 學生需要知道些什么 學生能夠做些什么這樣的銜接其實還體現在人與人之間,你們發現了嗎? 原本獨立存在于畫面中的12位人物之間也通過某種設計進行了銜接。 通過分析三個四邊形的意義研究畫家對人物關系之間的巧妙設計。畫家這樣的設計讓人物之間產生了一種怎么樣的變化和呼應呢? 三個四邊形大小不一,把人與人之間串連了起來,有疏有密,形成了“攢三聚五”的形式美感。 想象一下如果沒有這三個四邊形,人物之間缺乏聯系,顯得孤立,四邊形大小不一,有意識地拉開或者聚攏人與人之間的距離。隨類賦彩引導性問題 學生需要知道些什么 學生能夠做些什么除此之外,畫家還在哪些地方有這樣的巧思呢? 畫面顏色之間也存在著呼應和銜接,這種對色彩的精妙處理,叫做“隨類賦彩”。 通過尋找人物服飾上的色彩發現畫面上同一色彩在不同位置反復出現形成呼應。你們能上來找一找這些色彩都出現在哪些地方嗎? 畫面反復出現的色彩在純度、明度上都存在變化,同一人物的服飾上也通常是由對比色、冷暖色之間的組合進行處理。 通過對色彩的仔細研究去探究畫家對顏色的精妙處理,正因為如此,畫面的色彩才會呈現出雍容典雅的藝術特色。2.畫家還在其他哪些方面體現了唐代繪畫的“程式”美?“千人一面”的開臉“三礬九染”的技法引導性問題 學生需要知道些什么 學生能夠做些什么大家看到如此傳神的畫作,想知道它是如何制作的嗎?看完這段唯美的視頻,大家有什么感受? 了解唐代工筆重彩人物畫制作的工序非常精細反復,有著十分顯著的程式感。 仔細觀察作畫流程,對其中一些步驟進行探索提問,通過教師的解釋和對資料包的學習感受唐代繪畫中的程式。看了這些精彩的細節,你又有什么感受呢?畫家想要表達什么呢? 唐代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中曾說過:“近代之畫,煥爛而求備”,而唐代人物繪畫作品正是對此完美的詮釋。 通過進一步深入感知唐代繪畫作品中的程式感,理解唐代美術除了有開放和自由之氣,更有嚴謹的法度,一個真正偉大的時代,不僅僅只有自由。3.通過畫家的藝術處理,唐代人物畫作品呈現出怎樣的意蘊?4.唐代繪畫作品之所以煥爛而求備,還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習手卡:拓展和延伸學生需要嘗試:1.發現“畫中玄機”,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尋找答案。2.理解古人創造的手卷的意義,對中國傳統文化心存敬畏和尊重。引導性問題 學生需要知道些什么 學生能夠做些什么為什么唐人的繪畫中會有宋人的筆墨呢? 幾乎沒有真正的唐代繪畫流傳下來,我們現在看到的唐代繪畫大多數是宋人的摹本。 通過對畫面細節的解讀,養成鑒別的習慣。這些鈐印和題跋究竟是誰留下的?又有什么用意呢? 《搗練圖》圖中留有明清時期文人的題跋以及大量鈐印,這是作品背后的山河故事,這正是藝術的傳承和見證。 可以通過文人、唐詩、統治者、政治事件等對盛唐通過解讀題跋內容和鈐印,尋找作品的歷史痕跡。這張作品究竟是宋徽宗本人所作還是他領導的天水畫院的畫工們的臨摹呢?你更贊成哪一種說法? 據考證“天水摹張萱”并非宋徽宗所題,而是金章宗模仿宋徽宗的瘦金體所留下的題跋。 鑒賞作品,除了欣賞,也要懂得鑒別,對于歷史的見證,同學們應更有求實精神。教師總結其實每一張國寶級的傳世名作,都是一件綜合性的藝術作品,既有當時作者留下的筆墨,又有歷代收藏者裝裱、修復的痕跡,還有帝王將相和文人墨客留下的詩文、印章和題跋,這正是藝術的傳承和歷史的見證。我們從視頻中看到了欣賞者對作品的虔誠和敬畏之心,這既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歷代收藏者的尊重,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畏和尊重。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了大唐藝術的圣殿,欣賞了唐代人物繪畫的傳神寫照,研究了作品背后的山河故事,傳統繪畫真是博大精深,意蘊悠長,作品中還蘊藏著許多值得我們去品味,去探索,去追思的內容,今天的課程雖然告一段落,但是我們對傳統繪畫的探究才剛剛起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