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程式與意蘊——中國傳統繪畫》教學設計中國傳統繪畫是中國傳統藝術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中國傳統繪畫的歷史源遠流長,門類眾多,各時期的藝術表現手法、風格和藝術形式不斷發展、改變,要籠統的談中國傳統繪畫是比較寬泛的,在課堂上呈現比較困難。因此結合課本內容以及學生學情選擇一個具體的方向進行教學有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山水是文人雅士們一直以來熱衷于表現的題材。山水畫萌芽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在五代北宋時期趨于成熟,元代以后強調在山水畫中發揮畫家的主觀意興使得山水畫成為了畫家思想情感的寄托。創作中國山水畫是一個眼觀、心摹、手追的過程,因此中國山水畫或多或少蘊含著畫家本人的主觀想法和時代特征。學習中國山水畫,有助于培養美術學科五項核心素養中的“文化理解”。中國山水畫也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系統,如何在一個課時內對于中國山水畫的程式和意蘊有初步的了解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教學設計立足于一幅具體的傳世名畫《溪山行旅圖》,結合其他畫作比較分析,由點及面延伸到山水畫與自然觀的范疇。教學目標:能夠使用四步法分析《溪山行旅圖》。使用不同朝代的山水畫作品和溪山行旅圖比較分析不同畫家的自然觀。在欣賞山水畫的過程中培養良好的審美觀,體悟山水的魅力。教學重難點:1.多種方式分析《溪山行旅圖》。2.山水畫與自然觀。教學過程:程式與意蘊——中國山水畫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 教師請學生幫忙想一想足不出戶如何體悟山水的魅力,從而引出宗炳的臥游理論——通過觀賞山水畫達到暢神的效果,導入新課《程式與意蘊》山水篇。 討論、思考和回答,分享自己想出的答案。 引導、啟發學生思考。通過讓學生想辦法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興趣與參與感。講授 介紹宋畫第一神品《溪山行旅圖》。播放《溪山行旅圖》實景地的視頻,請同學試著在畫紙上表現。 提問:同學們在邊看邊畫的過程中是否遇到問題? 邊看視頻邊進行繪畫,個人起來分享在繪畫中遇到的問題。 與下一個環節銜接,從而讓同學們對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產生好奇。在教室中展開1:1的《溪山行旅圖》復制品。 提問:范寬使用了哪些手段使觀畫的人感受到高山的氣勢。 2.教師講述北宋郭熙三遠法,分別以沈周《廬山高圖》、龔賢《自題山水》、郭熙《樹色平遠圖》為例講述高遠、深遠和平遠的含義。 3.提問:范寬在溪山行旅圖中體現了三遠法中的哪遠?是如何體現的? 學生小組討論,根據幻燈片的提示從直接表現和間接表現以及“反差”三個角度進行思考。學生結合具體畫面和郭熙的畫論分享自己的觀點。 明白視角的改變對于畫面感覺的不同影響。 鞏固學生使用四步法中的前兩步“描述”、“分析”來鑒賞畫作。 讓學生通過練習,理解并運用新學習的畫論分析作品。 分析山水畫中的程式。展示李思訓、李昭道父子的《明皇幸蜀圖》,截出其中的山石和《溪山行旅圖》中的山石讓學生作比較。 提問:為什么會有這種差異? 教師介紹皴法的基本概念。 學生觀察、回答。 引出山水畫中皴法的概念以及作用。介紹山水畫的程式。教師展示兩種不同的皴法表現山石——披麻皴和斧劈皴。 提問:大家覺得這兩種皴法分別表現了怎么樣質感的山石。 展示一個畫家介紹不同種類的皴法的視頻。請同學們看完視頻為屏幕上展現的兩種類型的山石選擇合適的皴法來表現。 學生跟著老師一起試著畫一畫不同的皴。 得出結論:不同的皴法可以展現出山石不同的質感。 同學們挑選合適的皴法表現圖片,互相評價。 幫助學生掌握并且鞏固新概念——皴。學習山水畫的程式。中國畫其實是一個眼觀、心摹,手追的過程。首先觀察自然,然后在心中描摹自然、組織畫面,在這個過程中畫家的主觀思考會融入到畫面中去。 提問:我們在溪山行旅圖中可以和范寬心靈相通,讀出他的主觀感受和審美趣味嗎? 同時展示《明皇幸蜀圖》、《溪山行旅圖》和《六君子圖》以及關于三位畫家的文本材料,提示學生觀察畫面中的“人”,結合時代背景和畫家的人生經歷分析畫家對于自然的態度。 學生思考回答。 總結: 李氏父子:對自然的掌控,自然以供享樂。 范寬:對自然的敬畏 倪瓚:融入自然,隱逸之風。 引導學生使用社會學式鑒賞法,綜合分析作品。 分析山水畫的意蘊。 提高學生核心素養“文化理解”,從社會和文化的角度觀察和理解美術作品、美術現象和觀念。小結 這節課我們探究了山水畫的兩個程式“三遠法”和“皴法”。分析了山水畫中體現的畫家對于自然的態度。山水畫的程式是為了意蘊服務的,中國山水畫不僅畫所見,也畫所思。中國繪畫獨特的語言、形式和趣味背后蘊含著畫家觀照世界的方式以及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思考。 學生總結。 幫助學生再次梳理這節課的內容。拓展 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找一找山水題材的文人畫感受畫家是如何抒情寫意的。 學生課后探索。 和下節課《抒情與寫意——文人畫》銜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