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湘教版必修一 第五章 地球上的植被與土壤知識總結第一節(jié) 主要植被與自然環(huán)境1.植被:覆蓋一個地區(qū)的各類植物群落的總稱。植被分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自然植被有森林、草原、荒漠、苔原、草甸、沼澤等;人工植被有農作物、人工林、人工草場、城市綠地等。2.世界主要植被(1)森林一般分布于濕潤和半濕潤地區(qū),可分為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亞熱帶常綠硬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林、亞寒帶針葉林等。我國森林植被主要分布于年降水量大于400mm的季風氣候區(qū),即:分布于大興安嶺-陰山-賀蘭山-巴顏喀拉山-岡底斯山一線以東地區(q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著:寒溫帶針葉林、溫帶針闊葉混交林、熱帶季雨林、熱帶雨林等。類型 氣候類型 氣候特征 植被特征熱帶雨林 熱帶雨林氣候 全年高溫多雨 ①是世界上發(fā)育最繁茂的植被類型,植物種類豐富,群落結構復雜,全年呈深綠色,無明顯的季相變化。 ②上層喬木樹干高大,樹基常有板狀根,老干上可長出花枝(莖花現(xiàn)象)。 ③木質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發(fā)達,林中常有絞殺植物附生。熱帶季雨林 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有明顯的旱、雨兩季 ①是分布于熱帶,有周期性干、濕季節(jié)交替地區(qū)的一種森林類型。也稱季風林或雨綠林。 ②由較耐旱的熱帶常綠和落葉闊葉樹種組成,且有明顯的季相變化。 ③與熱帶雨林相比,其樹高較低,植物種類較少,結構比較簡單,優(yōu)勢種較明顯,板狀根和老莖生花現(xiàn)象不普遍,層間藤本、附生、寄生植物也較少。亞熱帶常綠闊葉林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①終年長綠,喬木多革質葉片,大部分植物的花期集中在春末夏初,秋季陸續(xù)進入果期。 ②與熱帶雨林相比,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群落結構較簡單,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較少,林內沒有板狀根植物,也沒有莖花現(xiàn)象的植物。亞熱帶常綠硬葉林 地中海氣候 夏季高溫少雨,冬季溫和多雨 ①葉面有一層蠟質,如:無花果、油橄欖、柑橘、葡萄等。 ②硬葉林中植物的葉片與陽光成銳角,躲避陽光的灼曬;葉子堅硬而有鋸齒,葉片不大或變成尖刺狀,葉片表面沒有光澤而常有茸毛,常有分泌芳香油的腺體,減少水分蒸發(fā)。 ③硬葉植被通常并不高大,除了喬木組成的森林外,還有不少長成低矮的灌木叢,叢林的結構非常簡單,很難見到藤本植物和附生植物。 ④硬葉林中植物的花非常鮮艷,是由含水量少而比較干的小葉木本植物(硬葉植物)所構成。黃色的花尤多,花香和芳香油的香氣使叢林彌漫著芳香的氣味。 ⑤硬葉林中,硬葉喬木林的植物耐旱性強,具有厚的革質硬葉,一般株高較矮,樹干粗壯,樹皮的木栓層特別發(fā)達(地中海地區(qū)的栓皮櫟等)。溫帶落葉闊葉林 溫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①溫帶落葉闊葉林的喬木一般具有寬闊的葉片,夏季盛葉,冬季落葉,以減少水分及能量流失。 ②有明顯的季相變化:春季萌葉抽枝;夏季葉色鮮綠,枝繁葉茂,林冠郁閉;秋季葉色轉黃,樹葉凋零;冬季則完全無葉。溫帶海洋性氣候 全年溫和濕潤亞寒帶針葉林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夏季短促、溫和 ①又稱泰加林,往往是由單一樹種構成的純林,群落結構簡單,外貌非常特殊。 ②主要由耐寒的針葉林喬木組成,以松、杉類植物為主,樹葉為針狀,以抗寒抗旱。注意:①只有在亞洲才叫亞熱帶季風氣候,其他地方叫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②南半球相同的緯度由于沒有陸地,溫帶落葉闊葉林分布極少,而不存在亞寒帶針葉林(2)草原草原:一般分布在半濕潤、半干旱的內陸地區(qū),可分為熱帶草原、溫帶草原。類型 氣候類型 氣候特點 植被特征熱帶草原 熱帶草原氣候 全年高溫,有明顯的干濕兩季。干季降水稀少,濕季降水較多 以旱生草本植物為主,星散分布著旱生喬木、灌木的植被溫帶草原 溫帶大陸性氣候 全年降水少,夏季高溫少雨,冬季寒冷干燥 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通常以叢生禾草植物占優(yōu)勢,植物普遍存在旱生結構,如葉面積小,葉片內卷等。(3)荒漠荒漠: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區(qū)分布 干旱地區(qū)分類 熱帶荒漠、溫帶荒漠等植被特征 ①一般分布于干旱地區(qū)植被稀疏,地表大面積裸露,植物種類貧乏,群落結構簡單。 ②為適應嚴酷的自然環(huán)境,荒漠植物有的葉面積縮小或退化,呈鱗片狀或為刺,以減少蒸騰;有的莖葉覆蓋白色茸毛,以抵抗灼熱;有的長肉質莖葉,以儲存水分。荒漠植物大多有發(fā)達的根系,以便從土壤的深處或廣大面積的土壤中吸取水分。沙漠與荒漠的區(qū)別①荒漠:常指由于降水稀少或者蒸發(fā)量大而引起的氣候干燥、植被貧乏、環(huán)境荒涼的地區(qū)。②沙漠:指荒漠地區(qū)地表有大片沙丘覆蓋的區(qū)域,是荒漠的類型之一,也是分布最多的一種荒漠類型。3.植被與環(huán)境(1)環(huán)境對植被的影響①大尺度上,植被的分布主要決定于氣候條件,特別是其中的熱量和水分條件,以及兩者的組合狀況。【植被分布與世界氣候類型的對應關系】②在中尺度上,受地形的影響,植被隨海拔升高而發(fā)生變化。在一定高度的山區(qū),從山麓到山頂?shù)乃疅釥顩r隨著海拔的增加而變化,形成山地垂直氣候帶。與此相應,植被出現(xiàn)垂直分帶現(xiàn)象。在中緯度高山地區(qū),緯度越低、山脈越高,植被變化越顯著。③在小尺度上,受地形的(坡向、封閉性)、洋流、土壤、人類活動等影響,植被會發(fā)生局部差異。例如:在較干旱地區(qū),山地陽坡由于蒸發(fā)大,水分缺乏,植被稀少;陰坡由于蒸發(fā)弱,水分較多,植被茂密。(2)植被對環(huán)境的影響①就某個較小的區(qū)域而言,當砍伐森林、開墾坡地、過度放牧后,表面上是植被減少了,而實際上是整個地理環(huán)境受到影響。所以,人們要特別重視以各種方式(如植樹造林)來恢復植被,以便改變整個生態(tài)環(huán)境。②不同植被對自然環(huán)境的作用不同森林的作用作用 解釋固碳釋氧,凈化空氣 森林能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且能吸收有害氣體涵養(yǎng)水源,保育土壤 森林對降水的吸收和貯存,可以增加可用水量,凈化水質,調節(jié)徑流。植物根系可以減少土壤侵蝕,改善土壤結構。積累營養(yǎng)物質,保護生物多樣性 制造有機物,為人類及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棲息環(huán)境防風固沙,減輕災害 森林可以降低風速,減輕風沙、臺風等災害不同的區(qū)域森林的主要環(huán)境效益不同區(qū)域 森林的環(huán)境效益 舉例降水豐富的濕潤地區(qū)(尤其是丘陵地區(qū)) 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 長江中游山區(qū)的防護林主要功能是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干旱、半干旱地區(qū) 防風固沙、保護農田和牧場 西北地區(qū)風沙大,“西北防護林”主要功能是防風固沙沿海地區(qū) 防止海浪侵襲,保護海堤 紅樹林是天然的海岸防線,具有減小風速、減輕海岸的侵蝕、凈化海水、促淤造陸等作用城市 可凈化空氣、美化環(huán)境、吸煙除塵、減弱噪音 城市工業(yè)、交通污染嚴重,故城市綠地主要功能是吸煙除塵、凈化空氣、梅花環(huán)境、削減噪聲等第二節(jié) 土壤的形成1.土壤①概念:土壤是指陸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②作用:土壤為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并協(xié)調水分、楊峰、溫度、空氣等營養(yǎng)條件,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③理想土壤的組成物質理想土壤組成物質 作用 圖示礦物質 土壤的物質基礎,構成土壤的“骨骼”有機質 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標志水分 是土壤的重要組成成分和肥力因素空氣 土壤空隙中存在的各種空氣混合物2.成土因素土壤是在地球表面各種自然因素綜合作用下產生的,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成土母質、氣候、生物、地形和時間等,人類活動在土壤形成過程中也起著重要作用。(1)成土母質在溫度變化、水、大氣及生物的影響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巖石原地發(fā)生的破壞作用,稱為風化作用。風化作用使巖石破碎,形成結構疏松的風化物。這些風化物逐步發(fā)育成土壤,故稱風化物為成土母質。成土母質是土壤的初始狀態(tài),在氣候與生物的長期作用下,成土母質逐漸轉變成可生長植物的土壤。成土母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土壤的物理和化學性質。沙土——發(fā)育在顆粒較粗母質上的土壤,質地較粗,含沙粒較多。壤土——發(fā)育在顆粒較細母質上的土壤,質地較細,含粉粒較多。黏土——發(fā)育在顆粒較細母質上的土壤,質地較細,含黏粒較多。(2)氣候:氣候直接影響土壤的水熱狀況和土壤中物理、化學過程的性質與強度。①氣溫對土壤的影響:氣溫影響化學反應速率,也就是化合物的分解速率和微生物活動。溫度高分解速率快,土壤積累的有機質少,土壤肥力較低;溫度低分解速率慢,土壤積累的有機質多,土壤肥力較高。整體熱帶地區(qū)土壤肥力較低,溫帶地區(qū)土壤肥力較高。②降水對土壤的影響:降水主要通過降水的淋溶、侵蝕作用影響。降水多地區(qū),淋溶作用、侵蝕作用強,土壤肥力較低。降水適中地區(qū),淋溶作用、侵蝕作用適中,土壤肥力較高。③風對土壤的影響:風主要通過風蝕、蒸發(fā)影響(3)生物:生物是土壤有機質的來源,也是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土壤肥力與生物作用密切關聯(lián)。植物以枯枝落葉和殘體的形式,將有機養(yǎng)分歸還地表,植被類型直接影響土壤形成方向。動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殘體的形式為土壤提供有機質,還有動物如蚯蚓、白蟻等,通過對土體的攪動,改變土壤結構和孔隙度。微生物主要通過對有機殘體的分解、轉化以及腐殖質的合成,來促進成土過程。生物對巖石進行化學、生物風化,促進土壤形成。(4)地形:在山區(qū),隨著海拔的升高,土壤的組成成分和物理性質均發(fā)生顯著的垂直分化。①在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質的遷移速率較快,很難發(fā)育成深厚的土壤。②在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質的侵蝕速率較慢,成土母質能在較穩(wěn)定的氣候、生物條件下逐漸發(fā)育成深厚的土壤。(5)時間:時間作為一個重要的成土因素,反映的是土壤形成發(fā)育的歷史動態(tài)過程。在適宜的氣候條件下,發(fā)育的時間越長,土壤就越成熟。(6)人類活動:積極的影響如培育出一些肥沃、高產的耕作土壤,以水稻土為代表。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可導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鹽漬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3.土壤剖面(1)概念:是指從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縱剖面,由一些形態(tài)特征各異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層所構成。(2)特點:土層厚、層次多或分層明顯,表明土壤發(fā)育程度高。自然土壤中,森林土壤剖面構造最為復雜。(3)分層名稱 特征有機層 有機層一般土壤表層的植物殘體堆積層,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機質為主。主要組成為枯枝落葉層和部分分解的有機碎屑層。腐殖質層 土壤腐殖質累積而形成的暗色土層,呈灰黑色或黑色。淋溶層 由于淋溶作用使得物質遷移和損失的土層,有機質含量低,色澤較淡。淀積層 常與淋溶層相伴存在,上層土壤淋失的物質在此沉淀、積累、質地黏重、緊實、呈棕色或紅棕色。母質層 疏松的風化碎屑物質母巖層 堅硬的巖石(4)森林土壤剖面①概念:森林土壤是指森林植被下發(fā)育的土壤。②分布:一般分布于濕潤和半濕潤地區(qū),從亞寒帶到熱帶均有廣泛分布。在我國,森林土壤主要分布于東部廣大地區(qū),西部山地一定高度也有分布。③典型特征:有機質主要以地表枯枝落葉的形式進入土壤,因而腐殖質明顯集中在土壤表層,向下突然減少。④棕壤和紅壤的比較類型 發(fā)育環(huán)境 剖面特征棕壤 溫帶落葉闊葉林下 具有鮮棕色的淀積層,土層較厚,質地黏重,表層有機質含量高,自然肥力較高紅壤 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下 呈均勻的土紅色,有機質分解快、流水多,腐殖質少,質地較黏重,肥力較低(5)草原土壤剖面①概念:草原土壤是指草原植被下發(fā)育的土壤。②分布:主要分布在溫帶和熱帶的大陸內部,我國的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小興安嶺和長白山以西、長城以北、賀蘭山以東廣大地區(qū)。③典型特征:由于氣候干旱,除黑土外,土壤下部均有明顯的鈣積層,有機質主要以根系的形式進入土壤,腐殖質含量自表層向下逐漸減少。④黑土和黑鈣土的比較類型 發(fā)育環(huán)境 剖面特征黑土 草甸草原植被下發(fā)育 具有深厚而肥沃黑土層的土壤。黑土層較厚,有機質含量豐富,土壤肥力高。表層疏松,通氣透水;底土黏重,保水保肥黑鈣土 溫帶大陸性氣候和草原植被下 暗黑色土壤,剖面上部具有深厚的腐殖質層,自然肥力較高,結構良好(6)我國主要土壤類型、分布地區(qū)、成因及特點土壤類型 我國主要分布區(qū) 成因及特點黑色土壤 東北地區(qū) 夏季溫暖濕潤,曹磊生長茂盛,冬季寒冷,微生物活動弱,土壤中有機質分解慢,積累較多,土壤顏色較黑紅色土壤 南方地區(qū) 夏季高溫多雨,土壤中礦物質的淋溶作用強烈,氧化鐵含量高,土壤呈紅色;紅壤一般呈酸性青色土壤 東部雨水較多且排水不暢或長期被淹的地區(qū) 土壤中鐵多以氧化亞鐵的形式存在,土壤呈青灰色白色土壤 西部地區(qū) 氣候干旱,土壤中鹽堿含量比較高,有機質含量較低,水分較少,土壤常呈白色黃色土壤 黃土高原地區(qū) 風力搬運的黃色粉土沉積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