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2-2023學年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復習提綱 知識點總結+單元練習(無答案)+易錯字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2-2023學年部編版七年級歷史上冊復習提綱 知識點總結+單元練習(無答案)+易錯字

資源簡介

[七年級歷史上冊復習講義]
[七年級古代史上冊]
學校:
班級:
姓名:
目錄
第 1 課 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 2
第 2 課 原始農耕生活 3
第 3 課 遠古的傳說 4
第 4 課 夏商周的更替 5
第 5 課 青銅器與甲骨文 7
第 6 課 動蕩的春秋時期 7
第 7 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8
第 8 課 百家爭鳴 9
第 9 課 秦統一中國 11
第 10 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 12
第 11 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13
第 12 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13
第 13 課 東漢的興衰 14
第 14 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15
第 15 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17
第 16 課 三國鼎立 18
第 17 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19
第 18 課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 19
第 19 課 北魏政治與北方民族大交融 20
第 20 課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 21
歷史答題規范要求: 33
易錯字: 33
1
第 1 課 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
一、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
1 、元謀人的發現
(1) 遺址地點:云南省元謀縣
(2) 生活年代:距今約 170 萬年
(3) 生存技能:①制作工具 (粗糙的打制石器) ②知道使用火 (天然火)
(4) 地位:中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
2 、北京人的發現
(1) 遺址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
(2) 發現時間:1921 年首次發現 3 枚牙齒
1929 年學者裴文中發現第一顆頭蓋骨化石
(3) 生活年代:距今約 70 萬年前—20 萬年前
3 、北京人的特征
體貌特征: (1) 頭骨:前額低平,眉骨粗大,顴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腦容量比現代人小
(2) 軀干:北京人已具備了人類的基本體質特征,但仍保留著一些猿類的特點,能直立行走。 生活特征:①制造和使用工具 (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 ; ②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種;③過群居生活
4 、北京人的勞動與生活
(1) 北京人生活在一個自然條件適宜的地方:有大片的森林和水域,氣候溫暖濕潤,也有豐美的水草和許 多動物。
(2) 制作石器的方法比較成熟,掌握了一定的狩獵、采集本領。他們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成不同類別 的工具,如刮削器、尖狀器、石錘和石砧等 (后人稱這種制作粗糙的打制石器為“舊石器”) ,依靠 這些工具進行狩獵和采集。
(3) 知道使用天然火。北京人用火燒烤食物、照明、防寒和驅趕野獸,從而改善了生存條件。 (北京人使 用火的意義:學會用火是人類進化史上的里程碑。)
5 、北京人發現的意義
(1) 它的發現對于研究古人類進化的歷史具有重要的意義;
(2) 通過對北京人的研究,可以發現早期猿人向現代人演進和發展變化的規律,為人類起源的研究提供了 可靠地證據。
中國的遠古人類主要遺址分布
(1) 分布特點: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及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區。這說明中國古代文明是大河文 明,屬于農業文明。
(2) 我國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跡最多的國家。
6 、山頂洞人的發現
(1) 遺址地點:北京周口店龍骨山頂部
(2) 距今年代:距今約 3 萬年
(3) 生活特征:①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 (例如骨針) ;②懂得人工取火;③有愛
美意識、審美觀念 (項鏈) ;④過著集體生活 (氏族:有血緣關系的族群)
拓展點 北京人為什么要過群居生活?
1、遠古時代, 自然環境險惡,猛獸經常出沒;
2、工具簡單粗糙,主要以打制石器和木棒為主,個體生活無法抵御猛獸攻擊;
3、以采集、狩獵為主,在惡劣的生活環境中,依靠簡單的工具很難求生,只能依靠集體的力 量生存下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第 2 課 原始農耕生活
一、半坡居民的生活
生活地域 黃河流域
距今年代 距今約 6000 年
發現地點 陜西西安半坡村
房屋 樣式 半地穴式 房屋 特點:先挖一個地坑,然后在坑口立架搭棚
優點:冬天可以避風御寒;還可以防止野獸侵襲
使用工具 廣泛使用經過磨制的石器 (新石器) ,如石鏟、石刀,還有骨器和角 器
生活 狀況 農業:種植粟、麻和蔬菜
飼養業:飼養豬、狗、羊、牛、雞等家畜和家禽
手工業:燒制彩陶、紡織制衣
二、河姆渡居民的生活
生活地域 長江流域
距今年代 距今 7000 年左右
發現地點 浙江余姚河姆渡鎮
房屋 樣式 干欄式 建筑 特點: 以木樁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
優點:房屋穩定牢固,有良好的通風、防濕和抗震性能、飼 養家畜
使用工具 石器 (新石器) :先打制后磨制;骨器:耒、耜、鋤等
生活 狀況 農業:種植水稻
飼養業:飼養豬、狗和水牛等家畜
手工業:制作陶器、玉器、樂器、雕刻藝術、使用天然漆
三、原始農業的發展
1、興起時間:距今約 10000 年。
2、興起地區:黃河 (種植粟和黍) ;長江 (種植水稻)
3、原始農業耕種方式: 由“刀耕火種”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耕種。
4、標志: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發展
5、意義: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
【溫馨提示】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水稻的國家。
河姆渡和半坡聚落房屋結構的不同、農作物的不同主要是因為自然環境的不同。 河姆渡和半坡聚落過上定居生活的最主要原因是農業生產的出現。
舊石器時代:使用打制石器的時代,如:元謀人、北京人
新時期時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如:半坡、河姆渡聚落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
第 3 課 遠古的傳說
一、炎黃聯盟的形成與發展
戰役 地點 交戰雙方 結果 影響
阪泉之戰 阪泉 黃帝和炎帝 炎帝大敗,歸順黃帝 皇帝與炎帝量大部落結成聯盟
涿鹿之戰 涿鹿 黃炎聯盟與蚩尤 打敗蚩尤 壯大鞏固了黃炎聯盟,推動了華夏 族的形成與發展
炎帝和黃帝被后世尊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炎帝與黃帝的發明
3、黃帝周圍人的發明:倉頡造字、伶倫制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嫘祖養蠶繅絲
三、堯、舜和禹
1、禪讓制:原始社會后期,通過民主推舉的方式將部落首領位子傳給有賢能的人。
2、堯、舜、禹的禪讓順序:堯→舜→ 禹 (禹:“禪讓”制度下的最后一位部落聯盟首領,相關成語: “三過家門而不入” 、“櫛風沐雨” 、“愛惜寸陰”) 。
3、大禹治水的方法:疏導
拓展點禹治水與鯀治水的對比
人物 鯀 禹
方法 堵塞 疏導
結果 失敗 成功
啟示:1、大禹治水的成功說明解決問題、處理問題要靈活多變,要善于思考,要有創新精神;
2、大禹治水還讓我們體會到做任何事情,要取得成功必須具備堅持不懈的精神,應具有奉獻精神;
4
【溫馨提示】
(
【思維拓展

)
禪讓制下民主推舉的辦法、選賢用能的理念,在今天仍值得發揚光大。
1、傳說與史實的區別:古史傳說是一種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但有一定的歷史事實;而史實是客觀的、真 實的歷史。
3、公元紀年法:
公元前 2 年 公元前 1 年 公元 1 年 (公元元年) 公元 2 年
(1) 它以耶穌誕生年即公元元年作為歷史算起,在此以前的時間稱公元前多少年,在此以后的時間稱公元 多少年,或直接稱××年 (注意不能寫成公元后××年) ,這就是公元紀年法。
①把傳說中的耶穌誕生的那一年,定為公元元年。
②在公元元年以前的叫公元前 XX 年;③在公元元年以后的叫公元 XX 年。
(2) 時間計算:
①假如已知的兩個時間都是公元前或都是公元后,那么,計算時間的公式就是:A-B=C 例:孔子生于公 元前 551 年,死于公元前 479 年,他享年:551-479=72 歲。 ②假如已知的兩個時間一個是公元前,一個是公元后,那么計算時間的公式就是:A+B-1=C (因為沒有公元 0 年) ,例:西漢建立于公元前 206 年,滅亡于公元 8 年,西漢存在了 206+8-1=213 年。
(3) 世紀、年代:每一個世紀為 100 年,每一個年代為 10 年。①由年代換為世紀,取年代的百位數加 1, 如 1937 年是公元 20 世紀,公元前 1937 年是公元前 20 世紀。②習慣上人們稱每個世紀的前 20 年為某世紀 初,后 10 年稱為某世紀末期。但需要注意的是公元前的初期和末期是相反的,如公元前 2005 年是公元前 21 世紀末。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
第 4 課 夏商周的更替
一、“夏傳子,家天下”
時間:約公元前 2070 年
建立者: 禹
1 、夏朝的建立 都城:陽城
歷史地位: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標志著中國早期國家的產生
2、啟繼承了禹的位置,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天下為公”變為“天下為私”,出現“家天下”)
3、夏朝的統治:
(1) 統治機構:建立軍隊,制定刑法,設置監獄,制定歷法“夏歷”
(2) 統治中心:今山西南部、河南中西部一帶
(3) 二里頭遺址的發現:反映了夏王朝的的階級分化和等級界限
4、夏朝的滅亡:
(1) 原因:夏桀的殘暴統治
(2) 時間:約公元前 1600 年
二、“湯伐夏,國號商”
建立時間:約公元前 1600 年
1、商朝的建立 建立者:商湯
都城:亳 (盤庚在約公元前 1300 年把都城遷到殷)
任用賢才
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
2、商朝的統治: 盤庚遷殷
對外征戰,控制范圍不斷拓展
設置監獄,制定酷刑,加強對奴隸和平民的控制
3、商朝的滅亡:
(1) 原因:商紂王的殘暴統治
(2) 滅亡時間:1046 年
三、“周武王,始誅紂”
建立時間:公元前 1046 年 (牧野之戰)
1、西周的建立: 建立者:周武王姬發
都城:鎬京
5
2、西周的分封制:
(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封建親戚, 以藩屏周” 。)
①目的:為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 分封者:周天子
②內容: 分封物: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
受封者:宗親和功臣 (依據:根據血緣關系的遠近和功勞大小)
③貴族等級 (統治階級) :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被統治階級) :平民和奴隸
夏商西周以血緣親疏關系區分尊卑等級。 (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
④諸侯的權力:統治和管理轄區的土地和人民,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內再分封
⑤諸侯的義務:①擁戴周王;②定期朝見; ③進納貢物;④服從周王調兵
⑥影響:
(1) 積極:打破了夏商時期眾邦林立的狀態,鞏固了周王的統治,加強了周王室與諸侯國的經濟文化的聯 系,密切了西周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與文化發展。
(2) 弊端:后期諸侯割據,天子地位削弱。
3、國人暴動:周厲王,時間是公元前 841 年
原因:周幽王朝政腐敗,社會各種矛盾激化
4、西周的滅亡:
時間: 公元前 771 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
【溫馨提示】
名稱 夏朝 商朝 西周
起止時間 約公元前 2070-約公元前 1600 約公元前 1600-公元前 1046 公元前 1046-公元 771
開國君主 禹 湯 周武王 (牧野之戰滅商)
末代君主 桀 (桀駕人車) 紂 (炮烙之刑、酒池肉林) 周幽王 (烽火戲諸侯)
都城 陽城 亳 (盤庚后來把都城遷至殷, 商朝穩定下來) 鎬京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5 課 青銅器與甲骨文
一、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特點一:分布范圍廣
1、青銅制造業的特點 特點二:品種多 (食器、酒器、樂器、兵器、盥水器、禮器)
特點三:工藝精美 (四羊方尊)
特點四:規模大 (司母戊鼎)
2、青銅器的發展歷程:原始社會晚期 夏朝 商周時期
3、青銅器功能變化:主要用于飲食、祭祀及軍事,食器發展為禮器
4、青銅器的制作方法: “泥范鑄造法”
5、刻寫在青銅器上的文字:金文、銘文、鐘鼎文
二、 甲骨文的源遠流長
1、 甲骨文的含義:商周時期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
2、被廣泛運用的時間:商周時期
3、被發現的時間:清朝 (發現人:王懿榮)
6
4、記載內容: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等等
5、歷史地位:我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最早、體系較完整的文字
6、與漢字的關系: 甲骨文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許多漢字使用至今,是我國漢字形成發展的重要階段
7、造字方式: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6 課 動蕩的春秋時期
(西周滅亡之后周平王把都城從鎬京遷到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
1 、春秋: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476 年;因孔子編訂《春秋》得名
2 、戰國:公元前 475 年—公元前 221 年;因西漢劉向整理《戰國策》得名
3 、春秋戰國時期是奴隸社會瓦解,封建社會形成時期
一、春秋之變—經濟發展
1、農業:鐵制農具和牛耕的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即: 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了農業生產
2、手工業:工業規模不斷擴大,青銅業、冶鐵業、紡織業、煮鹽業以及漆器制作等都有所發展。
3、商業:商業活動逐漸活躍,很多城市出現了商品交換市場 ,金屬貨幣被更多的使用。
二、春秋之變——王室衰微
1、原因:社會動蕩,各種制度遭到破壞,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表現: (1) 周王室的統治勢力大減,已無力控制諸侯;
(2) 諸侯不再聽從王命,各自為政;
(3) 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納貢,導致周王室在財政上陷入困境。
3、結果: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諸侯國勢力崛起。他們競相稱霸,操控政治局面,實際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三、春秋之變——諸侯爭霸
1、背景 (原因) : (1) 周王室衰微
(2) 由于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各諸侯國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展開爭斗。
2、經過: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先后稱霸中原;到春秋末期,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也先后 北上爭霸。 (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是齊桓公)
3、影響 (結果) : (1) 消極影響:給社會和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
(2) 積極影響: ①客觀上有利于實現局部統一②促進了中原民族與周邊少數民族的交融
4、春秋霸主: (先后產生,非同時并立的霸主) :齊桓公 (成為首霸原因:①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
②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③地理位置優越) 、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
5、相關成語:齊桓公:一箭之仇、管鮑之交
晉文公:退避三舍 (城濮之戰)
楚莊王: 問鼎中原、一鳴驚人
越王勾踐:臥薪嘗膽
6、春秋爭霸的實質:奴隸主的掠奪戰爭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7 課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一、戰國 (封建社會形成時期)
(1) 周王室統治已經完全崩潰。
1、戰國七雄出現的背景: (2) 諸侯國在兼并的過程中更少了
(3) 趙、魏、韓三家分晉,田氏代齊
2、東南西北上中下,齊楚秦燕趙魏韓
戰國七雄 (同時并存) :齊、楚、秦、燕、韓、趙、魏 (戰國初年,韓、趙、魏三家分晉,田氏代齊) 。
7
3、著名戰役:桂陵之戰 (圍魏救趙) 、馬陵之戰 (減灶計) 、長平之戰 (紙上談兵)
4、戰國時期的戰爭的特點: (1) 戰爭規模大, (3) 交戰區域廣, (2) 參戰兵力多, (4) 持續時間長。
5、影響:為加速結束分裂,實現國家統一奠定了基礎。
6、戰國七雄——相互兼并
時期 主要戰役 交戰國家 典故 影響
戰國 桂陵之戰 趙、魏、齊 圍魏救趙
馬陵之戰 魏、齊、 減灶計 齊國強大起來
長平之戰 趙、秦 紙上談兵 東方六國無力抵御秦軍的進攻
二、商鞅變法 (秦國)
經濟方面:鐵制農具和牛耕進一步推廣,為適應這一先進生產力,各諸侯國實行變法。
1、各國變法原因: 政治方面:新興地主階級勢力壯大,要求廢除舊貴族特權。
軍事方面:為在兼并戰爭中取勝。
2、商鞅變法
(1) 目的: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
(2) 時間:公元前 356 年
(3) 支持者:秦孝公
(4) 變法內容及其作用:
措施 作用
政治上 1、確立縣制, 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影響最深遠) 有效控制了地方,政令的通行加強了國家的 管理,加強了中央集權
2、廢除貴族世襲特權
3、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
4、嚴明法度,禁止私斗
經濟上 1、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最能體現變法性質) 耕地增加,提高生產力增加稅收,促進農業 的發展。
2、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富國)
3、統一度量衡
軍事上 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 (強兵) 提高了軍隊戰斗力
【溫馨提示】商鞅變法的措施中,對封建制度確立起決定作用的是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 由買賣;對舊貴族打擊最大的是獎勵軍功;對中國的地方行政制度影響最深遠的是建立縣制。
(5) 性質:一場比較徹底的地主階級改革 (即封建性質改革,改變了秦國的社會性質) 。
(6) 商鞅變法的影響
商鞅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國的國力大增,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成為戰國后期最 強大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
(7) 商鞅變法成功了,還是失敗了? (成功了。理由:成功了。變法前,秦國還比較落后。經過變法,秦 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國力大增,為秦兼并六國完成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元前 221 年,秦兼并六國,完成了國家統一。)
(8) 變法成功的原因: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趨勢 (根本原因) ;秦孝公的支持;措施可行,取信于民;商 鞅本人堅定的決心。
(9) 商鞅變法的啟示:
①改革是強國之路;
②改革要具有創新精神;
③改革都不是一帆風順的,都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10) 判斷變法成功的標準:看變法的目的有沒有實現。
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 修建時間:公元前 256 年
8
(2) 修建者:蜀郡郡守李冰
(3) 修建地點:成都附近的岷江上
(4) 作用:防洪、灌溉、水運,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天府之國”。
(5) 工程結構:渠首和灌溉網。渠首分為魚嘴、寶瓶口和飛沙堰
(
【思維拓展

)
1、春秋戰國時期的相關成語典故:
(1) 春秋時期:退避三舍 (晉文公) 、臥薪嘗膽 (越王勾踐) 、問鼎中原 (楚莊王) 、一鳴驚人 (楚莊王)、 老馬識途 (管仲) 、管鮑之交 (管仲、鮑叔牙) 。
(2) 戰國時期: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圍魏救趙 (桂陵之戰) 、減灶誘敵 (馬陵之戰) 、紙上談兵 (長平 之戰) 。
2、了解歷史的第一手史料:實物資料,如文物、遺址,可信度最高。 了解歷史的第二手史料:史書、傳記、文獻等。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8 課 百家爭鳴
一、春秋戰國時期時期的著名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
時 期 姓 名 身份 著作 主要思想 借鑒或啟示
春 秋 時 期 老 子 道 家 學 派 創 始 人 《道德經》 順應自然;萬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 可以相互轉化 (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政治 上:主張“無為而治” 辯證的看待問 題
孔 子 家 派 始 大 想 大 育 、 、 儒 學 創 人 思 家 教 家 《論語》 《春秋》 仁者愛人 (人與人關系: 己 核心思想 “仁” 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以德治國 (統治者要愛惜民力 ,體察民意、反對苛政) 教育思想: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教育方法:不恥下問,溫故知新、敏而好學等 以人為本,構 建和諧社會, 尊重教育教學 規律,采取科 學的學習方法
孫 武 兵 家 創 始 人 《孫子兵法》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戰 國 時 期 墨 子 墨 家 學 派 創 始 人 《墨子》 兼愛、非攻、尚賢、節儉 構 建 和 諧 社 會,反對侵略 戰爭,提倡節 儉治國
孟 子 儒 家 學 派 的 代 表人 《孟子》 主張實行“仁政”;提出“民為貴,社稷次 之,君為輕”思想,即“民貴君輕”思想; 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 構建和諧社會
荀 子 《荀子》 主張實行“禮治” ,明確尊卑等級, 以維護 社會秩序
9
戰 國 時 期 莊 子 道 家 的 代 表 人 物 《莊子》 治國要順其自然和民心,人生應追求精神自 由,保持獨立的人格 積極地面對和 看待問題
韓 非 子 法 家 的 集 大 成 者 《韓非子》 以法治國,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 (核心思 想是法治,最先被統治者所采用——秦始皇) 積極改革,勇 于創新,依法 治國
二、“百家爭鳴”
經濟上: 經濟發展,社會變革
1、原因: 文化上: 私學興盛,文化發展 政治上: 大國爭霸,招攬人才
2、“百家爭鳴”的影響
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大解放)
3、“百家爭鳴”的方式
諸子百家各學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觀點不同,學派之間展激烈的辯論,相互抨擊;同時,又相互影響, 取長補短。
4、“百家爭鳴”的性質: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第 9 課 秦統一中國
一、秦統一六國的原因 (背景)
①商鞅變法,秦國實力最強②順應民心,符合歷史潮流 ③秦王嬴政,善于任用人才
二、秦滅六國的過程
時間:公元前 230 年~公元前 221 年
順序:韓、趙、魏、楚、燕、齊
結果: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定都咸陽,建立秦朝
三、秦滅六國的歷史意義
秦的統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混亂的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 的封建國家。 (自此之后, 中國歷史發展歷程中,雖也出現過分裂割據局面,但統一仍然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主 流。民族之間也常有沖突、矛盾和戰爭,但交往、交流與交融成為民族關系的主流。因此,秦的統一有劃時代的 意義。)
【易混警示】 秦朝與秦國兩個名稱代表不同的歷史時期。秦朝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而來, 但是秦朝已經是一個統一的王朝,而秦國是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
四、秦鞏固統一的措施 (政治、文化、經濟、交通、軍事、思想)
1.在政治上: (創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度) :加強了中央集權,強化了君主專制。
設立“皇帝制度”: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
在中央: 丞相 (掌管行政事務)
設有中央政權機構 (三公制) :太尉 (掌管軍事事務)
御史大夫 (掌管監察事務)
10
郡:郡守
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 (郡縣的長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
縣:縣令、縣長 郡縣制創立的意義:郡縣制的實施,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易混警示】 商鞅變法在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是建立縣制,秦始皇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后者 是對前者的繼承與發展。
2.在文化上:統一文字:規定用小篆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 (文字的統一,使政令能夠在全
國各地順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夠順暢溝通,有利于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3.在經濟上:
①統一貨幣:以秦國的圓形方孔半兩錢作為標準貨幣 (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局面,有利于國家對經濟的 管理,促進各地經濟的交流)
②統一度量衡: 以秦制為基礎,統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國家統一監制 (便利了經濟的發展)
4.在交通上:統一車軌,并修貫通全國的道路: (加強了各地的交通往來,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 5.在軍事上:①南方:興修靈渠,開發南疆 (靈渠溝通了湘江和漓江,即溝通了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因此 促進了南北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流)
②北方:派蒙恬北修長城,抗擊匈奴 (保證了國家的安全) ,長城的起止地點: (西起臨洮,東至遼東) 6.在思想上:焚書坑儒 ( 一方面統一了思想,另一方面鉗制了思想) 。
五、秦朝的疆域:
【易混警示】秦朝與秦國兩個名稱代表不同的歷史時期。秦朝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而來,但 是秦朝已經是一個統一的王朝,而秦國是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
分封制與郡縣制有何不同?
分封制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官職是世襲的;而郡縣制不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其官吏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10 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
一、秦的暴政: (秦滅亡的原因)
1 、沉重的賦稅;2 、繁重的徭役、兵役;3 、刑法殘酷;4 、焚書坑儒;5 、秦二世更加殘暴。
二、秦末農民起義
( 一) 前期:陳勝、吳廣起義 (大澤鄉起義) :
1. 時間:公元前 209 年
2.地點:大澤鄉
3.人物:陳勝、吳廣
4. 時間:大澤鄉起義
5 政權:張楚政權
6 、 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直接原因:遇雨誤期
7 、陳勝吳廣起義爆發的原因 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11
8.結果:失敗
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9.意義:
②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成語故事:斬木為兵、揭竿為旗
(二) 后期:項羽、劉邦起義
1 、秦滅亡的時間:公元前 207 年
2 、巨鹿之戰: 以少勝多 (成語故事:破釜沉舟)
3 、劉邦入咸陽:成語故事:約法三章
三、楚漢之爭:
1 、鴻門宴:成語故事: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2 、垓下之圍:成語故事:四面楚歌
3 、劉邦勝利、項羽失敗的原因:劉邦進駐咸陽,廢除秦法,“約法三章”,收攬民心,善用人才,勢力壯 大。項羽放縱部下燒殺搶掠,失民心,剛愎自用,依賴武力,眾叛親離,實力削弱。
4 、啟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項羽和劉邦進行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戰爭目的 代表階級 戰爭性質
秦末農民戰爭 反抗秦的暴政 農民階級 農民戰爭
楚漢之爭 帝位之爭 封建地主階級 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爭奪最高統治權的斗爭
4 、秦朝大事年表
時間 重大事件
公元前 221 年 秦滅六國,秦朝建立
公元前 209 年 大澤鄉起義
公元前 207 年 巨鹿之戰
公元前 207 年 秦朝滅亡
公元前 206 年 楚漢戰爭開始
公元前 202 年 楚漢爭霸結束,西漢建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11 課 西漢建立和“文景之治”
1 、建立時間:公元前 202 年
一、西漢的建立: 2 、建立者:劉邦 (漢高祖)
3 、都城:長安
4 、漢初的社會狀況:殘破荒涼
5 、漢初經濟蕭條,國家貧困的荒涼景象是怎么造成的? (秦的暴政、秦末農民戰爭的破壞)
6 、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 (休養生息政策的目的) ,漢高祖吸 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
7 、劉邦休養生息政策下的具體措施:
①解甲歸田,勸民還鄉,釋奴為民
②輕徭薄賦,什五稅一
8 、休養生息政策的意義:使漢初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
12
二、“文景之治”: (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治世局面)
①注重農業生產、以農為本、輕徭薄賦、三十稅一。
1 、措施: ②以德化民、減輕刑罰
③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浪費
2 、文景之治的意義:政治清平、經濟發展、生活安定、國力增強
3 、文景時期的經濟發展為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奠定了經濟基礎。
(
【思維拓展

)
重視農業的影響:①積極影響:有利于解決人民溫飽問題,提高生產積極性,鞏固統治;
②消極影響:會抑制商業的發展,加速土地兼并,使大地主勢力增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12 課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漢武帝穩固大一統:
1 、“大一統”的概念:中央加強在政治、思想、經濟等各方面進行統一的領導,形成高度中央集權的政治局 面,這就是“大一統”。
2 、鞏固大一統的目的:加強中央集權,維護中央統治
3 、漢武帝面臨問題及解決措施
面臨問題 解決措施 意義 (作用)
政 治 ①諸侯王勢力強大,威 脅中央; ②地方豪強地主發展起 來,橫行鄉里。 ①漢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 ②削爵、除國 ③分十三州部,強化監察制度:在中央,設 立司隸校尉,監察中央官員;在地方,設刺 史,監督地方官員,并抑制和打擊地方豪富 通過這些措施,維護了國家 的統一,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大大加強了,實現了政治上 的大一統
思 想 思想不統一,混亂 采取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具體措施:①將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② 在長安興辦太學, 以儒家《五經》做為官方 教材;③任用精通儒家學問的人為官 ①加強了中央集權;②儒家 學說成為歷代王朝的正統思 想;③在思想文化領域長期 居于主導地位,深刻影響中 華文明。
經 濟 ①私人鑄幣沒有禁絕; ②富商大賈控制國家經 濟命脈; ③商人唯利是 圖,不關心國事 ①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 ②將煮鹽、冶鐵等經營權收歸國有,實行鹽 鐵專賣 ③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 使國家的財政狀況有了很大 的改善,為漢武帝許多政策 的推行奠定了經濟基礎
軍 事 冒 頓 單 于 統 一 蒙 古 草 原,南下侵擾中原 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沉重的打擊了匈奴,無力與 西漢對抗。
漢武帝采取眾多措施的作用:從政治、思想、經濟、軍事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 入鼎盛時期。
(
【思維拓展

)
1、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全面客觀,一分為二,史論結合,把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評價。
(1) 評價秦始皇:秦始皇是我國古代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他有功也有過。①功績:秦始皇順應歷史潮流, 滅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他還統一了文字、貨幣、車軌、度量衡;筑長城、修靈 渠等,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②過失:秦 始皇以“焚書坑儒”的方式鞏固政權,鉗制了思想,摧毀了文化;其實施暴政、刑罰殘酷等,這些都給人 民帶來了極大地災難,最終導致秦王朝的滅亡。
(2) 評價漢武帝: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有功也有過。①功績:他在位期間采
13
取一系列措施出現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達到鼎盛。②過失:但是漢武帝連年征戰,耗費了大量的民力 和財力,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2、比較秦始皇和漢武帝在位期間采取的鞏固統治的措施:
政治 經濟 思想文化 軍事、外交 影響
秦始皇 最高統治者稱 皇帝;中央設 三公,在地方 推行郡縣制 統一貨幣、統 一度量衡 統一文字;“焚 書坑儒” ,奉 行法家思想 北擊匈奴,筑 長城; 南進南 嶺,開鑿靈渠 建立了中國歷 史上第一個統 一的中央集權 國家
漢武帝 實行“推恩 令”;在中央 設司隸校尉, 在地方派刺 史,負責監察 將地方上的鑄 幣權和鹽鐵經 營權收歸中央 “罷黜百家, 獨尊儒術” , 把儒家思想作 為封建正統思 想;在長安設 立太學 派衛青、霍去 病打破匈奴, 派遣張騫兩次 出使西域 中央集權空前 加強,大一統 帝國得到了進 一步鞏固和發 展
3、人們為什么總把“秦皇漢武”并稱?
秦始皇與漢武帝都是我國封建時代重要的帝王,都采取了創新的制度來鞏固中央集權。這些制度對后世影 響巨大,且對封建社會歷史起了推動作用。“秦皇漢武”是中國大一統的象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13 課 東漢的興衰
一、東漢的建立:
①西漢后期,朝政腐敗、民不聊生,
1 、東漢建立的背景:
②王莽建新朝 (公元 9 年) 實施改制,造成社會混亂與社會矛盾加劇。
①建立時間:公元 25 年
2 、東漢的建立: ②建立者:劉秀 (漢光武帝)
③都城:洛陽
二、光武中興:
1 、光武帝為了鞏固統治 ( 目的) ,采取了一些列穩定社會局面的措施:
①多次下令釋放奴婢,減輕農民負擔 (恢復漢初的三十稅一) ,減輕刑法
柔術治國 ②合并郡縣,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
③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
2 、光武帝柔術治國的成效:到光武帝統治后期,社會出現了比較安定的局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
“光武中興”
【思維拓展】 西漢出現“文景之治”的盛世時期;東漢出現“光武中興”的繁榮局面。概括古代盛世局 面出現有哪些共同原因?
①都能從前朝滅亡原因中吸取教訓;②都實行輕徭薄賦之法;③都善于用人、納諫;
從盛世局面得來的啟示:統治者要體察民情、愛惜民力才能使社會出現了盛世局面。
三、東漢衰落 (東漢中后期)
1 、表現:①豪強地主勢力惡性膨脹;②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2 、影響: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導致朝政腐敗,地方豪強地主:經濟上自給自足,獨立經營;軍事上擁有武 裝 (階級對立和社會混亂) ,使東漢王朝走向衰亡
14
四、黃巾起義:
①東漢后期的朝政越來越腐敗,時局動蕩不安,農民與地主矛盾尖銳
1 、黃巾起義爆發的原因 (背景) :
②加上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民眾苦不堪言
2 、 口號:蒼天 (暗指東漢的統治) 已死,黃天 (暗指黃巾軍) 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
2 、時間:公元 184 年
3 、領導人:張角 (太平道)
4 、結果:起義被鎮壓
5 、特點:有組織 (宗教組織太平道) 、有準備 (張角起義之前,精心策劃)
5 、影響:沉重打擊了東漢的統治,使其一蹶不振。
【知識拓展】 州牧割據:黃巾起義后,東漢王朝改刺史為州牧,掌握地方軍政事務,后期勢力膨脹,成 為割據一方的軍閥,加速了東漢的瓦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14 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
一、張騫通西域:
1 、西域:漢代人把今天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現在新疆和更遠的廣大地區稱為西域。
2 、張騫出使西域
(1) 第一次:
①目的:為了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②時間:公元前 138 年;
③結果:沒有達到聯合大月氏的目的,但使漢朝對西域諸國的情況有了初步了解。
(2) 第二次:
①目的:聯系西域各國,加強漢朝同西域的聯系;
②時間:公元前 119 年;
③結果:開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強了漢朝與西域各國的聯系,從此,漢朝與西域諸國互派使節,互通 商旅。
3 、張騫出使西域有哪些精神值得學習:愛國、不忘初心、不屈不撓、勇于探索和開拓等。
二、絲綢之路:
1 、暢通原因:張騫通西域以后,漢朝在通往中亞、西亞的路線上修道路、設驛站、筑長城,為來往使團、 商旅提供食宿、交通和安全保護。
2 、雙方的交流:
(1) 東方傳入西方:漆器、絲綢、開渠、鑿井、冶鐵等技術、造紙術等。
(2) 西方傳入東方:西方的毛皮、 良種馬、佛教、魔術、音樂、雕塑、石榴、葡萄、核桃、胡蘿 卜、香料、
玻璃、寶石、大蒜、大蔥、苜蓿等。
3 、陸上絲綢之路的路線:
長安──河西走廊──新疆──中亞、西亞──歐洲 (大秦、古羅馬)
【溫馨提示】 絲綢之路的終點大秦就是古羅馬。
4 、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
東南沿海──中南半島──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沿岸—— 印度半島南端和斯里蘭卡 【溫馨提示】 另一條從山東沿岸出發穿過黃海,可到達朝鮮、 日本。
5 、絲綢之路的作用 (意義)
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
作用。 (促進了中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和友好往來)
15
三、對西域的管理:
1 、西漢:西域都護的設置
(1) 設置:公元前 60 年,西漢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
(2) 職責:管理西域的軍事、政治,保護往來商旅。
(3) 意義:標志著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管轄,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 、東漢:班超經營西域
(1) 時間:東漢明帝時。
(2) 目的:使西域各國重新與漢朝建立聯系。
(3) 結果:他得到西域各國的信任,長期留守西域。
班超在西域時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到達安息后受阻,此行開辟了通往西亞的路線。他的兒子班勇再次出 使西域。
總結:
張謇出使西域 第一次 第二次 啟示
目的 聯絡大月氏人, 共同夾擊匈奴 訪問西域許多國家, 聯絡感情 學習張騫不畏艱險、 勇于開拓的精神,不 辱使命、報效祖國的 堅強意志,樹立正確 的人生觀
時間 公元前 138 年 公元前 119 年
成果 向漢武帝報告了西域的 見聞, 以及他們想和 漢朝往來的愿望 漢朝和西域的交往從 此日益頻繁
西域都護 公元前 60 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 職權:管理西域的軍事、政治,保護往來商旅 意義:這是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的開始。
【知識拓展】 絲綢之路上的名勝文物、物產、民族分布
(1) 名勝古跡:酒泉、鳴沙山、陽關、玉門關、新疆的吐魯番、火焰山;文物有馬踏飛燕、莫高窟的壁畫、 樓蘭古城等。
(2) 省份物產:陜西的石榴、核桃,甘肅的甘草、百合、枸杞、冬蟲夏草,新疆的葡萄、哈密瓜、和田玉、 胡楊林。
(3) 民族分布:回族、維吾爾族、藏族、土族、滿族。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15 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
一、造紙術的發明:
1 、造紙術發明之前中國人的書寫載體:陶器、龜甲和獸骨、青銅器、竹木簡、絲帛 (缺點:書寫麻煩,不 易攜帶、價格昂貴)
2 、西漢時期,人們已經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
3 、東漢時期,宦官蔡倫總結前人經驗,改進了造紙技術。
4 、“蔡侯紙”的原料: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
5 、“蔡侯紙”的優點: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于推廣。
6 、在造紙術傳播前,世界人民在什么材料上書寫? (埃及莎草紙、蘇美爾人泥版、印度貝葉、歐洲羊皮紙)
7 、造紙術的流程:切麻→洗滌→浸灰水→蒸煮→舂搗→打漿→抄紙→曬紙
8 、造紙術的影響:造紙術的發明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的發展進程。
16
二、張仲景和華佗:
姓名 時代 貢獻
華佗 東漢末年 擅長外科手術、針灸、湯藥;制成全身麻醉藥劑“麻沸散” ,被 譽為是“外科鼻祖”; 編成一套醫學體操“五禽戲”:虎、鹿、熊、猿、鳥
張仲景 (坐堂醫生) 東漢末年 寫成《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的理論和治病原則;提出 “治未病”理論,提倡預防疾病,后世尊稱他為“醫圣”
扁鵲 春秋戰國之際 總結望聞問切四種診斷方法,編定《黃帝內經》,奠定祖國醫學 的理論基礎
三、歷史巨著《史記》
1.作者:西漢時期的司馬遷
2.體例:紀傳體 (歷史地位: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3. 內容: 記載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約3000 年的史事
4.特點: 體例完備,史料翔實,敘事簡潔,文筆生動。
5 、《史記》的組成:本紀 12 篇——記述帝王的事跡;世家 30 篇——記述諸侯的事跡;
列傳 70 篇——記述重要人物;表 10 篇——編排時間與事件;書 8 篇——記述典章制度。
6 、影響:對中國史學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在文學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 (魯迅: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7 、紀傳體——主要以人物為中心,敘述當時的史實。如《史記》 編年體——按年、月、 日的時間順序編排史實。如《資治通鑒》 通 史——連貫地敘述各個時代的史實。如《史記》
斷代史——記述某一個朝代或某一個歷史階段的史實。如《宋史》、《明史》。
三、道教和佛教
1 、道教 (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期,道教在民間興起的主張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關注現實。重現 世的特點。)
(1) 道教的起源和時間:東漢末年,道教起源于我國;
(2) 創始人:張角 (太平道) 、張陵 (五斗米道)
(3) 道教與中國的文化:火藥、豆腐、太極拳、五行占 卜、桃符等
2、佛教 (源于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佛教主張來世今生,受到統治者的提倡和 扶植。東漢明帝時,有的地方興建起佛寺。東漢末年在民間流傳。唐朝貞觀年間,玄奘西游天 竺,大唐西域記;唐玄宗時,鑒真東渡,弘揚佛法)
(1) 佛教的起源:公元前 6 世紀的印度
(2) 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 (釋迦牟尼)
(3) 佛教的傳入:張騫通西域后,佛教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西漢末年傳入中國)
(4) 佛教的教義:人生如苦海,熄滅各種欲望與煩惱,才能得到解脫。
(5) 佛教興盛的原因:①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②勞動人民的精神寄托
(6) 佛教的影響:佛教的傳播豐富了中國的文化。
①建筑方面:各種寺廟建筑興起
②雕塑方面:洛陽龍門石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敦煌莫高窟等
③繪畫方面:各種佛像繪畫
④文學方面:有關佛教的文學作品,如:《西游記》
四、兩漢時期科技文化繁榮的原因:
①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②經濟的發展
③各民族、各地區以及中外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④對之前科技文化成就的繼承和發展
17
(
1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
注意:三國時期開始的時間為公元
220
年。
而三

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時間是
229
年。)
2

三國各自的發展情況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第 16 課 三國鼎立
一、群雄爭論說戰爭
1 、官渡之戰
時 間 公元 200 年
交戰雙方 袁紹和曹操
戰爭特點 以少勝多
結 果 曹操勝利
影 響 奠定統一北方的基礎
2 、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打敗實力強大的袁紹的原因:
曹操:①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謀略得當。②經濟上:開荒屯田,發展生產。
③軍事上:軍事才能出眾,戰略戰術得當。④重視人才,唯才是舉。
3 、赤壁之戰
時 間 公元 208 年
交戰雙方 曹操和孫劉聯軍
戰爭特點 以少勝多
結 果 曹操失敗
影 響 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4 、赤壁之戰曹操戰敗的原因是什么?
①兵多將廣,曹操驕傲輕敵。
②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性。
③孫劉聯軍團結抗敵,戰略得當;采用火攻,戰術正確。
④統一全國的時機尚未成熟。
二、三國鼎立天下分
國號 建立時間 都城 建立者
魏 220 年 洛陽 曹丕
蜀漢 221 年 成都 劉備
吳 229 年 建業 (今南京) 孫權
①曹魏重視農耕:曹操和他的后繼者一直重視屯田,發展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注意興修水利,保護 農桑。
②蜀國的治理與開發:蜀漢在諸葛亮的治理下,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加速了西南地區的開發
③吳國造船業發達,促進了海上交通的發展。 (230 年,孫權派衛溫率船隊到達夷洲,這是大陸與臺灣聯系 的最早記錄。)
【易混警示】魏國不是曹操建立,所以說曹操不是三國時期人,而是東漢末年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8
第 17 課 西晉的短暫統一和北方各族的內遷
1 、263 年:魏國 (司馬昭) 滅蜀。
一、西晉的建立: 2 、266 年:司馬炎改魏為晉,西晉建立。
3 、280 年:西晉滅吳,實現統一
(西晉社會風氣:奢侈腐化,享樂之風盛行)
二、八王之亂
1 、原因:①晉武帝為鞏固統治,大封同姓王,導致宗室諸王勢力強大。②晉惠帝昏庸無能。
2、時期:晉惠帝時期
3、八王之亂的影響:①沉重打擊了西晉的統治,削弱了西晉的實力;②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 的人口遷徙高潮③黃河流域的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內遷
1.時期:東漢、魏、晉時期
2.內遷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歷史上稱為“五胡”
3.十六國:
(1) 4 世紀初到 5 世紀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 15 個政權,連同西南的成漢,稱為十六國。 (這段時期即 是民族分裂時期,也是一個民族大融合時期)
(2) 4 世紀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統一了黃河流域。
(3) 苻堅建立前秦政權,任用王猛為相。他們整頓吏治,厲行法治,加強集權,招撫流民,減賦禁奢;大 力興辦學校,提倡儒學。使得前秦境內的胡漢矛盾有所緩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18 課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
一、西晉的滅亡:
316 年,內遷的匈奴人滅掉西晉。
西晉統一如此短暫的原因 (西晉滅亡原因) : ①統治腐朽,社會風氣奢靡,②八王之亂,耗竭國力,③
殘酷壓迫少數民族,內遷的少數民族起兵反晉
二、東晉的興亡
建立時間:317 年
1 、東晉的建立: 建立者:司馬睿
都城:建康 (今南京)
2、政權特點: 門閥政治 (王與馬,共天下) 。 (司馬睿政治上依靠王導,軍事上依靠王敦。王氏其他子弟 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重用。 司馬睿舉行即位大典時,居然邀請王導共坐御床,時人稱之為“王與馬,共天 下”)
3、北伐:東晉雖然偏安于江南,但多次組織北伐,希望收復北方的國土 (祖狄北伐:由于朝廷對北伐將領 心存疑慮,多方牽制,使北伐缺少后援,東晉最終未能恢復中原。相關成語故事:聞雞起舞、中流擊楫)
4、興盛:淝水之戰后,東晉經濟得到發展,江南出現“荊揚宴安,戶口殷實”的景象。
5、衰落:東晉末年,政權落入武將手中。
6、滅亡:420 年,東晉滅亡。
二、南朝的政治
1、420——589 年,出現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定都建康。歷史上統稱為“南朝”
2、南朝繼承了東晉的領土,其中宋最大,北疆達到黃河;陳最小,只有江陵以東、長江以南的狹小國土。
3、南朝時,鎮守地方的貴族和將領勢力很大。梁武帝蕭衍從地方起兵奪取帝位后,放縱皇室成員和官僚大 地主盤剝平民百姓,政治日益敗壞。
4、后來發生大規模的叛亂 (侯景之亂) ,建康失陷,江東最富庶的地區遭到燒殺搶掠,導致千里絕煙,人 跡罕至。從此,在南北實力對比中,南朝處于明顯劣勢。
19
三、江南地區的開發
1.江南經濟開發開始時間: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
2.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
①北方人大量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 (主要原因)
②江南地區戰亂比較少,社會比較安定。
③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⑤統治者注重發展經濟。
3.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
(1) 農業:①開墾荒地,興修水利;②犁耕施肥,廣種水稻小麥;
③種桑養蠶、培植果木、種植藥材,實行農業多種經營。
(2) 手工業:手工藝快速進步。繅絲、織布 、制瓷、冶鑄、造船、造紙、制鹽等都有顯著的發展。
①紡織業:三國時期,只有蜀錦有名。東晉后期, 以建康為中心的紡織業最發達。
②制瓷業:青瓷燒制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水平。
③冶鑄業:發明了灌鋼法。
④造船業:造船技術明顯進步,230 年孫權派衛溫到達夷洲 (今臺灣) 。祖沖之發明千里船
(3) 商業:商業發展,城市繁榮。建康(南京)成為最為活躍的大都市
4.影響: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奠定基礎
【溫馨提示】南方經濟開發的最主要原因是北方人口的南遷,帶去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勞動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19 課 北魏政治與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淝水之戰
1.形勢:①南方:司馬睿重建晉朝,都城在建康,史稱“東晉”。
②北方: 氐族人苻堅建立的前秦政權,統一了黃河流域。
2、經過:
時 間 公元 383 年
交戰雙方 前秦和東晉
戰爭特點 以少勝多
結 果 東晉勝利
3.淝水之戰的影響:
(1) 淝水之戰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
(2) 東晉取得暫時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4.與淝水之戰有關的成語或典故:投鞭斷流、草木皆兵、風聲鶴唳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建立時間:386 年,鮮卑族的一支建立北魏。
1 、北魏政權的建立: 439 年,北魏統一黃河流域 都城:平城 (山西大同)
2、改革的原因 ( 目的) :鞏固統治,緩和民族矛盾,學習和接受漢族先進的文化,進一步加強對黃河流域 的控制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1) 494 年孝文帝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 【溫馨提示】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的原因:
①政治上,平城保守勢力大,改革會受阻。②經濟上,平城經濟落后,糧食供應困難。
③軍事上,受北方強敵的侵擾,很不安全。④地理上,平城管理南方有困難。⑤洛陽漢文化積淀深。
(2) 改漢姓 (拓跋改為元) (3) 說漢語 (4) 聯漢姻 (5) 學漢制 (6) 穿漢服 (7) 行漢禮
20
4、魏孝文帝改革的作用 (影響) :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5、性質:一場封建性質的改革。
【溫馨提示】 魏孝文帝改革實質是促進少數民族漢化(封建化)的過程,并非創新。
三、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
1、交融領域及表現
交融領域 交融表現
生產生活 內遷各族向漢族人民學習農業生產經驗,而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學習畜牧經驗,又學習接受他們 的食物、服裝、用具等
政治制度 沿用中原地區原有的統治方式,實行君主專制制度
文化生活 內遷各族大多使用漢語,西北民族的樂器、歌舞等也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
民族關系 民族關系,有時矛盾激化,甚至發生戰爭,但在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和緩
民族心理 “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
2、時期: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3、民族交融的特點:民族關系有時矛盾激化,甚至發生戰爭,但在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 趨于緩和。
4、民族交融的影響: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 并為以后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 20 課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
一、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
1、作者簡介:賈思勰,生活在北魏和東魏時期,我國古代著名的農學家。
2、內容: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內容十分豐富。 (賈思勰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 規律,種植農作物必須因地制宜,不誤農時;要改進生產技術和農具,還提出了多種經營和商品生產等寶 貴思想。這部農業科學技術著作,凸顯了中國科學家以民生為本的務實精神。)
3、地位:《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農書。
二、科學家祖沖之:
1、作者簡介:南朝的一位杰出科學家、他在數學、天文歷法和機械制造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2、數學成就:①祖沖之是世界第一個將圓周率計算到小數點后第七位的人,比歐洲早了約 1000 年。 (三 國時期魏國的劉徽用“割圓術”求圓周率,祖沖之在前人基礎上推算圓周率) ②數學上編寫《綴術》
3、天文歷法方面的成就:撰寫的《大明歷》是當時最科學最進步的歷法,對后世的天文研究提供了正確的 方法。
4、機械制造方面成就:祖沖之設計制造過水碓磨、銅制機件傳動的指南車、千里船
三、書法、繪畫與雕塑:
1 、書法:
⑴曹魏時期鐘繇與胡昭: (鐘氏小巧,胡氏豪放) :
①鐘繇獨創楷書書法,剛柔兼備,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后人稱他的楷書為絕世之作。
②衛恒語云: “胡昭與鐘繇,并師于劉德升,俱善草行。而胡肥鐘瘦,尺牘之跡,動見模楷。 ” ⑵東晉時期王羲之:
①東晉王羲之將書法藝術提高到一個新階段。題刻苦學習書法,繼承各種書體的優點,對楷、行、草書尤 為精湛。被譽為“書圣” ,其代表作為《蘭亭序》.
②《蘭亭序》:天下第一行書 特點: “飄若浮云,矯若驚龍”
③魏碑藝術:北魏統治者崇尚漢族文化,書法藝術受到重視,流傳下來的碑刻書體,蒼勁厚重,粗獷雄渾。
2、繪畫: 由于佛教盛行,宗教畫占了主要地位。
⑴顧愷之 (才絕、畫絕、癡絕) 擅長的人物畫,線條優美活潑,人物傳神,富有個性。
⑵顧愷之代表作:《洛神賦圖》、《女史箴圖》
3、雕塑
南北朝時期,統治階級為宣揚佛教,在一些地方的山崖上,開鑿了許多石窟。其中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
21
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這些佛像,繼承了秦漢以來我國雕塑藝術的優良傳統,也吸收了外來佛教 造型藝術的特點,堪稱宏偉精巧的雕刻藝術品。
總結:
領域 時代 人物 成就
農學 北朝 賈思勰 《齊民要術》
數學 南朝 祖沖之 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七位、《大明歷》、水碓磨、銅制機件傳動的指南 車、千里船。
書 法 曹魏 鐘繇 楷書《宣示表》
東晉 王羲之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繪 畫 東 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
《洛神賦圖》
雕 刻 東 晉 山西大同云岡石窟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思維拓展

)
1、中國歷史朝代順序:夏商周——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 (要求記住夏、商、西周、東周、秦、西漢、
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建立時間、都城、開國君主)
2、
周朝
夏 商 西周 春秋 戰國 秦 西漢 新朝 東漢
(
北朝
)
魏 西晉 十六國 (前秦) 北魏 東魏 北齊
西魏 北周

東晉 宋 齊 梁 陳

南朝
2 、如何評價歷史人物曹操?
(1) 曹操戎馬一生,統一北方,對北方社會的穩定、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具有積極作用。
(2) 當然,曹操的性格也有另一面,即兇殘、奸詐。
(3) 綜上所述,曹操是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詩人。
(
【思維拓展

)
1、三國鼎立的形成的認識:從東漢末年長期戰亂到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魏、蜀、吳三國統 治者在東漢末年的混戰中各自完成了境內的相對統一,并采取一些穩定社會、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是 社會經濟文化各方面都有所發展,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
22
2、從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中我們可以認識到:和平、安定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前提,穩定壓倒一切,社會主 義現代化建設需要一個和平安定的社會環境;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有高素質的 人才,需要充足的人力資源,要實行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
【中考鏈接】
一、選擇題
1.2017 年 10 月 15 日,袁隆平團隊選育的超級雜交水稻品種“湘兩優 900”通過測產驗收,創造了世界水 稻單產的最高紀錄。我國最早種植水稻的原始居民是 ( )
A.河姆渡居民 B.半坡居民 C.北京人 D.元謀人 2.文物與文字一樣承載著歷史。右下文物反映了當時 ( )
A.農業初興 B.聚族而居
C.采集狩獵 D.貧富分化
3.過上農耕生活的原始居民已經會建造房屋。如右圖所示,居住在該樣式房屋中的原始居民 是 ( )
A.元謀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4. 考古工作者制作完成“北京人頭部原像” (見右圖) 的主要依據是 ( )
A.周口店的自然環境 B.遺址中的打制石器
C.北京人頭蓋骨化石 D.北京人生活想象圖
5. 古史傳說中炎帝、黃帝等英雄的豐功偉業,反映了我國從人類起源到邁向文明的 巨大飛躍。下列最能為這些傳說的真實性提供證據的是 ( )
A.元謀人牙齒化石 B.半坡聚落的遺址 C.司母戊青銅方鼎 D.司馬遷的《史記》 6.我國很早就出現了原始農耕。下列關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原始農耕文明共同特征的表述,正確的是 ( )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過著定居生活 ③種植糧食作物粟和水稻 ④會制造陶器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7. “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這是孫中山對“人文初祖”黃帝 的評價。與“平定蚩尤亂”有關的戰役是 ( )
A.牧野之戰 B.涿鹿之戰 C.城濮之戰 D.巨鹿之戰
二、非選擇題
8.閱讀下圖,回答問題
(1)A 處是__________遺址,地處我國的________流域。
(2)B 處是____________遺址,C 處是山頂洞人遺址,它們同處于我國的 __________流域。
(3)仔細觀察上面的示意圖,說出 A、B、C 三處古人類遺址分布的特點是什么? 這樣分布的原因是什么?
9.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七八千年前, 中國北方和南方的農業與農耕聚落都有了很大發展。耒、耜的出現和普遍使用,
23
糧食的儲備,使人們的精神生活得到多方面的發展。 ……內部大小血緣集體之間以及個人之間,關系平 等和睦。
——《簡明中國歷史讀本》 材料二 在郭家莊發掘 160 號商代墓,出土青銅禮器 40 件,……器表均有精美的紋飾和族徽文字,還有 28 件青銅樂器和生產工具,220 件青銅兵器和 900 多枚銅鏃, ……墓主人可能是地位較高的武將。
——《新中國考古五十年》 材料三 《呂氏春秋》指出: “公作則遲,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則速,無所匿遲也。 ”所謂“公作” , 就是指奴隸在井田上的集體耕作,“分地”則是指封建制度下的租佃制。反映了沒落的奴隸制與新發展 起來的封建制之間的鮮明對比。
——《中國古代史》
請回答:
(1) 根據材料一,列舉農業“有了很大發展”的表現。結合所學知識,舉一例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精 神生活”得到了發展。 (3分)
(2) 據材料二,從商代墓出土文物中可以歸納出當時的哪些歷史信息? (3分)
(3) 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春秋時期耕作方式有何變化?據材料三,這一變化有何歷史作用? (3)
(4) 綜合上述材料,概括這一時期社會形態的演進過程。 (1分)
10.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 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
材料二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各親其親 ,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以為禮。
(1)材料一講的是什么時期的情況?
(2)“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什么意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4
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中考鏈接】
一、選擇題
1.夏朝建立于約公元前 2070 年,這一年屬于公元前 ( )
A.20 世紀前期 B.20 世紀后期 C.21 世紀前期 D.21 世紀后期
2. 任何歷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發生的。觀察右圖,可知當時實行 ( )
A.皇帝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
3. 紀錄片《文明》于 2018 年 3 月 1 日首播,作為中國古老文明代表的三星堆青銅人頭像、青銅面具驚 艷亮相。下列關于我國古代青銅工藝成就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 )
A.原始社會末期已出現青銅器 B.夏朝時青銅器種類逐漸增多
C.商周時期成都平原盛行“三星堆”文化 D.四羊方尊是世界現存最大的青銅器
4. 生產工具是人類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下列生產工具中,代表人類社會發展水平最高的是( )
5. 從兩千多年前墨子和學生做成小孔成像實驗,到今天“墨子號”系列成果引領“第二次量子革命”,量 子科學領城有望成為中國對外的新名片,閃耀世界。而墨子的思想主張則是 ( )
A.春秋無義戰 B.“無為而治 C.“兼愛”“非攻” D.“為政以德”
6. 近代學者梁啟超在《中國六大政治家》中,將商鞅列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家之一。商鞅變法內容 中,最能觸動舊貴族利益的是 ( )
A.推行縣制 B.獎勵軍功 C.獎勵生產 D.承認士地私有
7. 對聯“恢 拓禹功名父子;創開天府古神仙”稱頌的人物 ( )
A.治理了黃河水患 B.編著了《道德經》 C.修建了都江堰 D.開鑿了大運河
25
8. 時序性是歷史學科的基本屬性之一。下列歷史事件按時序排列正確的是 ( )
①牧野之戰 ②長平之戰 ③赤壁之戰 ④涿鹿之戰
A.④①②③ B.③①②④ C.④①③② D.①④③②
9. 某中學課題組在探究“春秋戰國歷史”的過程中搜集到下列信息 (圖 1) 。這些信息反應出春秋戰國時 期的階段特征是 ( )
A.社會大變革的時代 B.統一國家的建立 C.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D.民族關系的發展
二、非選擇題
10. ( 3 分) 請寫出《戰國七雄形勢圖》 中英文字母所表示的國名:
A. B. C.
11.經濟活動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條主線 。 閱讀材料, 回答問題。
材料一 “冉耕字伯牛”; “司馬耕字子牛。 ” —— 司馬遷《史記 ·仲尼弟子傳》
材料二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期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
——《戰國策 ·秦策》 材料三 “時海內大亂……中國士民避亂者多南渡江。 ” —— 司馬光《資治通鑒》卷八十七《晉紀九》 ( 1) 材料一人名中蘊含了豐富的時代信息,據此你可以推論春秋時期農業生產領域出現了什么新現象?
( 1 分) 這一現象引發了急劇的社會變革, 由此導致了當時思想領域怎樣的局面? ( 1 分)
( 2) 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商君治秦”的歷史作用 。 ( 2 分)
( 3) 材料三反映了西晉末年怎樣的歷史現象 ( 1 分) 該現象對我國以后的經濟格局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 1 分)
26
( 4) 綜合上述材料,分析影響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 ( 2 分)
12. ( 12 分) 從西周到戰國,我國的政治 、經濟和思想領域發生了一系列的重大變革,對后世產生了深遠 影響 。 閱讀材料, 回答問題。
材料一
( 1) 圖一主要體現了我國古代的什么政治制度? 圖二反映出當時社會出現了什么現象? 這一現象的出現 產生了什么歷史影響? ( 4 分)
材料二
( 2) 依據材料二中圖三和圖四說明當時我國農業生產領域出現了什么新現象? 這導致了社會上什么新興 階級的出現? ( 4分)
材料三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并互相
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魯教版《中國歷史》 六上 ( 3) 材料三中的百家爭鳴和材料一、二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結合秦漢兩朝的相關史實,說明百家爭鳴 對后世所產生的社會影響 。 ( 4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中考鏈接】
一、選擇題
1.監察制度是中央集權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下列秦漢時期的官職中具有監察功能的是 ( )
①御史大夫 ②司隸校尉 ③刺史 ④太尉
27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 “及至始皇……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秦始皇為“制六合”采取的措施是 ( )
A .確立皇帝制、實行三省六部制 B .建立刺史制、統一文字
C .實行郡縣制、統一度量衡和貨幣 D .推行內閣制、頒布嚴苛律令
3. 《劍橋中國秦漢史》認為: “秦朝盡管縣花一現,它卻成功地把一套國家官僚機器的制度傳給了它的政 治繼承者。這套制度……推行了 1700 年,其間只逐步作了修正。 ”“其間只逐步作了修正”包含的內容有 ( )
①西漢強化監察制度 ②隋朝開創科舉制度 ③唐朝開創三省六部制 ④明太祖設立廠衛特務機構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 D .①④
4. 以下統治者的舉措與其產生的影響匹配正確的有 ( )
序號 舉措 影響
① 秦始皇統一文字 統一的文字成為維系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紐帶
② 漢武帝大力推行儒學教育 儒家學說逐漸成為朝廷的正統思想
③ 唐太宗進一步完善科舉制度 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多人才
④ 宋太祖采取崇文抑武策略 加強了對中央和地方官員的監督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5.《新全球史》載:在古典時代,一些個人也完成了長途旅行,張騫歷盡艱險從長安到 達了遙遠的西方, 張騫“長途旅行”的主要目的是 ( )
A .打擊匈奴 B .開拓疆域 C .管理西域 D .開通商路
6. 年代尺有助于我們了解事件的先后順序。“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李白詩中的秦王掃六合應該出現
在下面年代尺的 ( )
A.A B.B C.C D.D
7. 公元前 212 年,秦始皇命蒙恬修筑了從咸陽直通北邊九原的直道,“長千八百里” 。這項措施 ( )
A .促進了北疆與內地的交往 B .加速了國家完成統一進程
C .確立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 D .解除了匈奴對邊境的威脅
8. 公元前 112 年漢武帝頒布《黑郡國鑄錢令》,命令銷毀原各郡國的私鑄錢,將鑄幣權收歸中央。漢武帝 這一措施 ( )
A .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B .抑制了農業生產發展
C .徹底解決了封國問題 D .實現了思想的大一統
9. 新疆是“一帶一路”沿線重要地區,它開始隸屬于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哪 一歷史事件之后? ( )
A .西漢時設立西域都護 B .唐朝設立安西都府 C .唐朝設立北庭都護府 D.清朝時設立伊犁將軍
10. 下列有關絲綢之路正確的路線是 ( )
A .長安→河西走廊→ 中亞、南亞、西亞→今新疆境內→大秦
B .長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 中亞、南亞、西亞→大秦
28
C .洛陽→河西走廊→ 中亞、南亞、西重→今新疆境內→大秦
D .洛陽→ 中亞、南亞、西亞→阿西走廊→今新疆境內→大秦
二、非選擇題
11. 閱讀下列材料,同答問題。 (4 分)
材料一 “張騫始開西域之跡。 ” ——《漢書》
材料二 “不是張騫通西域,安有佳種自西來? ” ——《漢書》
( 1) 漢朝時的西域是指哪里? 張騫是哪年“始開西域之跡”的? ( 2 分)
( 2) 請列舉一例材料二中“自西來”的“佳種” 。 ( 1 分)
( 3) 請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 ,說說張騫通西域的意義 。 ( 1 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四單元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中考鏈接】
一、選擇題
1. “北平袁紹,南拒孫劉,青梅煮酒間,問天下英雄有幾?因事設奇,唯才是舉,鐵槊賦詩處,笑人間霸 業如何! ”這段材料稱道的人物應是 ( )
A.劉備 B.孫權 C.諸葛亮 D.曹操
2. 公元 230 年,孫權派將軍衛盤、諸葛直率甲上萬人,浮海至夷洲,這是文獻中有關大陸與臺灣交通的最 早記錄。這一年應處于 ( )
A.公元 2 世紀前期 B.公元 2 世紀后期 C.公元 3 世紀前期 D.公元 3 世紀后期 3.中國歷史悠久,朝代眾多。下列幾組朝代基本并存的一組是 ( )
A.西周與東周 B.西晉與東晉 C.南朝與北朝 D.北宋與南宋 4.“農圣”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既總結了漢族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又記錄了鮮卑族的畜牧經驗。這反 映了 ( )
A.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發展 B.畜牧業居于生產主導地位
C.鮮卑族與漢族習俗相同 D.濰坊成為當時的經濟中心
5. 紹興是一座水城,水給紹興的儒風雅俗打上了鮮明的印記。曾在蘭亭曲水流觴、飲酒賦詩,寫下千古名 篇《蘭亭序》的是 ( )
A.東晉王羲之 B.唐代李白 C.宋代蘇軾 D.元代關漢卿
6.秦始皇“廢分封,設郡縣”;漢武帝實行“郡國并行制和內外朝制”;孝文帝“采用漢制,習儒家經典”; 武則天“設武舉、開殿試”;清雍正“以軍機處取代議政王大臣會議” 。歷代帝王這樣做的目的是 ( )
A.為了政治改革的順利進行 B.為了保證國家的長治久安
C.為了預防官員的貪污腐敗 D.為了彰顯皇帝的特權地位
7. 李白的詩句“三川北虜亂如麻,四海南奔似水嘉”,反映了西晉末年中原動亂、人口南遷的情況,人口 南遷產生的主要影響是 ( )
A.破壞了南方環境和農業發展 B.加劇了南北矛盾和割據狀態
29
C.完成了經濟和政治重心南移 D.促進了江南開發和民族交往
8. 下圖是《三國鼎立形勢圖》,判斷圖中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權順序正確的是 ( )
A .蜀 、吳 、魏 B .魏 、蜀 、吳 C .魏 、吳 、蜀 D .吳 、魏 、蜀
9. 右圖所示戰役的主要影響是 ( )
A .奠定了秦朝統一全國的基礎 B .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C .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基礎 D .形成了南北朝分立對峙局面
10. “北平袁紹,南拒孫劉,青梅煮酒間, 問天下英雄有幾?因事設奇,唯才是舉,鐵槊賦詩處,笑人間 霸業如何! ”這段材料稱道的人物應是 ( )
A .劉備 B .孫權 C .諸葛亮 D .曹操
11. “ (魏孝文帝) 雅好讀書,手不釋卷。‘五經’之義,覽之便講……史傳百家,無不該涉。善談莊、 老,尤精釋義。 ……有大文筆,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 ”材料突出說明,魏孝文帝 ( )
A .重視漢族文化 B .注重學以致用 C .銳意改革舊俗 D .潛心文學創作
12. 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后,各國統治者都重視發展生產,其中蜀國在丞相諸葛亮的治理下取得的突出成就是 ( )
A .大力興修水利 B .發展海外貿易 C .造船業發達 D .絲織業興旺
13. 閱讀歷史書籍需要關注章節標題,從而把握內容的主旨。與右面目錄相關的標題應該是 ( )
(


三國立局面的形成

南地區的開發

方民大融合
魏晉南北時期的文


1


2


3


4

)
A .統一國家的建立 B .政權分立與民族融合 C .繁榮開放的社會 D .國家產生和社會變革
14. 關于右圖中包含歷史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 )
A .此書的作者應該是漢族人桑君長 B .書影上的后魏是指三國時的曹魏
C .該書是為地理著作《水經》作的注 D .是我國第一部介紹河道水系的專著 30
15. 英國大英博物館藏有一件來自中國的畫卷臨摹品,它的原作創作于東晉,體現了“以形寫神”的特色。 該畫卷最有可能臨摹了 ( )
A .顧愷之的《女史箴圖》 B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C .劉子暈的《昭君出塞圖》 D .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
二、非選擇題
材料一 及秦公用商君,壞井天、開阡陌、急耕戰之賞……傾鄰國而雄諸侯。
中學歷史教學園地版權所有——《漢書 ·食貨志》
材料二
漢族服飾俑 鮮卑服飾俑
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探究下列問題:中學歷史教學園地版權所有
(1) 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 ( 1 分) 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該事件有何影響? (3 分)
(2) 依據材料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孝文帝采取哪些漢化措施? (2 分)
(3) 從中國古代社會進行的變法到今天的改革,你能得到什么啟示?限 80 字以內, (3 分)
31
朝代 1.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是夏朝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3.我國歷史上開始實行分封制的是西周
4.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是秦朝
5.封建主義中央集權制開始于秦朝
6.絲綢之路最早開通于西漢
7.紙最早發明于西漢 (麻)
8.三國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的標志是吳國建立
9.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移高潮是在西晉末年
10.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是在北朝后期
人物 11.祖國境內最早的遠古居民是元謀人
12.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是北京人遺址
13.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是河姆渡居民
14.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是半坡居民
15.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是炎帝和黃帝
16.遠古時期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英雄是禹
17.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禹
18.春秋諸侯爭霸中,最先稱霸的是齊桓公
19.我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
20.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
21.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墨子
22.主張以法治國,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的是法家代表人物韓非
23.戰國時期修建的最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李冰
24.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帝是秦始皇
25.兩次出使西域,開通絲綢之路的是張騫
26.建議漢武帝采納“推恩令”的是主父偃
27.建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是董仲舒
科技 文化 28.醫圣是張仲景
29.最早發明全身麻醉藥劑麻沸散的人是華佗
30.改進造紙術 ( “蔡侯紙”) 的是東漢蔡倫
31.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后第 7 位的人是祖沖之
32.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是司馬遷寫的《史記》
33.天下第一行書是書圣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34. 中國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是甲骨文
35. 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是西周時的司母戊鼎
36.秦漢時期雕刻藝術的杰出代表:秦始皇陵兵馬俑
37.東晉南北朝時,最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機構 38.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開始于西漢設置西域都護
39.秦朝分管監察的是御史大夫
40.西漢時代表朝廷監視地方官的是刺史
農業 41.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學著作是賈思勰編的《齊民要術》
42.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是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43.西漢初年為恢復農業生產采取的是休養生息政策
44.江南經濟發展的根本原因是北方人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
改革 45.戰國時期的改革中,影響最大的是秦國的商鞅變法
46.促進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的事件是北魏孝文帝改革
戰爭 47.為曹操基本統一北方奠定基礎的是官渡之戰
48.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的是赤壁之戰
起義 49.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陳勝、吳廣起義
50.我國歷史上一次有組織、有準備的農民起義:黃巾起義
32
歷史答題規范要求:
1、選擇題要有答題痕跡,有勾畫、排除的痕跡,能在題目中找出關鍵詞;
2、填空題不能寫錯別字,寫錯就是不會,低級錯誤不能犯;
3、辨析改錯題,嚴格按照格式要求,改錯格式為“將......改為...... ”,格式錯誤不得分, 并且改錯中只有一題是正確,不需要改正,剩余錯的要改正;
4、材料題要審清題意,問什么答什么,不答非所問,注意題目中有幾個問題,答題前要寫“答:” 答題要有順序性,按照題目問題的順序答題,答案要有條理性,注重分點作答 (① 、 ②、
③......) 。
易錯字:
第 1 課:群居生活
第 2 課:粟 半坡居民 河姆渡居民
第 3 課:阪泉之戰 涿鹿之戰 禪讓制
第 4 課:禹 世襲制 亳 盤庚 殷 分封制
第 5 課:司母戊鼎
第 6 課:齊桓公 秦穆公 城濮之戰
第 7 課:商鞅變法 都江堰
第 9 課:嬴政 郡縣制 臨洮
第 10 課:巨鹿之戰 垓下
第 11 課:休養生息 劉邦 文景之治
第 12 課:推恩令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主父偃 董仲舒 五銖錢 霍去病
鼎盛
第 13 課:外戚 宦官 黃巾起義 張角
第 14 課 張騫 西域 大月氏
第 15 課 蔡倫 張仲景 《傷寒雜病論》 華佗 麻沸散
釋迦牟尼
第 16 課 官渡 赤壁 三國鼎立 建業
第 17 課 匈奴 鮮卑 羯 氐 羌
第 18 課 司馬睿 建康
第 19 課 淝水之戰 苻堅
第 20 課 賈思勰 祖沖之 鍾繇 王羲之 顧愷之 石窟
3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六安市| 莱芜市| 偃师市| 武强县| 成都市| 新河县| 长顺县| 乐业县| 宁明县| 九龙县| 长春市| 皮山县| 光山县| 中超| 平潭县| 静宁县| 五台县| 济阳县| 山丹县| 阳城县| 甘洛县| 斗六市| 楚雄市| 长顺县| 阿拉尔市| 忻州市| 广宗县| 桃园县| 石家庄市| 八宿县| 福贡县| 紫金县| 恩平市| 辽阳市| 兰考县| 延川县| 高尔夫| 读书| 泉州市| 盐亭县| 福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