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生物學上冊教學計劃湘潭縣梅林中學 王正光(QQ:352972459) 一、指導思想 在認真學習和深入貫徹《生物課程標準》為依據,在繼承我國現行生物教學優勢的基礎上,力求更加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提高學生綜合成績為重點,更加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增加實踐環節。以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變被動接受式學習為主動探究式學習為突破口。使每一個學生通過學習生物,能夠對生物學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夠對今后的學習方向有更多的思考;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多的發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提高。為學生們參加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適應社會和繼續學習,打下必要的基礎。二、基本情況:通過一學年的學習,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生物學素養,動手能力有所提高。但是,由于生物學所開設課時少,在人們的心目中沒有應有的地位,也在學生中有很大的反應。對生物學的學習不夠重視,從而也影響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學習興趣。學生的成績差別也是比較大的,動手能力差別也是很大的。三、教材簡析:2013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上冊》教科書是根據教育部2001年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和2011版《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編寫的。本冊包括兩個單元: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六單元“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第五單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在生物圈中除了作用最大的綠色植物和人,還有形形色色的動物,各種各樣的細菌和真菌。它們在生物圈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中都有重要的作用。它們在與人類的關系上,具有有還的一面,但更多的是人類依賴于這些生物資源,維系著自身的生存,同時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第五單元包括動物和細菌、真菌、病毒兩大部分內容。關于動物部分,教材改變了長期以來按進化順序逐門逐綱講述各類群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做法,而是與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的處理思路一買相承,先探究生物圈中有哪些動物,它們分別有哪些與各自環境相適應的特征,再探究它們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以及與人類的關系。第六單元“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包括生物的分類、生物多樣性的概念、現狀及保護對策等。關于生物的分類,課程標準中具體內容的表述是:“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征對生物進行分類”。教材中并沒有全面系統地介紹生物分類的方法,而是通過活動讓學生體驗生物的分類等級和分類的基本單位,從義務教育培養的目標來看,這樣處理也較為合適。關于生物多樣性及其保護,課程標準中具體的表述是:“說明保護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意義”。考慮到生物多樣性已經全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具有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應當成為現代社會公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中國是《生物多樣性保護公約》的締約國等原因,教材從生物種類的多樣性、基因的多樣性、生態系統的多樣性三個方面來闡述生物多樣性的內涵,以期使學生對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和對策有更深入的認識。科學探究的安排:倡導探究性學習是生物課程標準的重要思想理念之一。設計并安排好科學探究活動,是教材貫徹落實這一理念的關鍵所在。在總結前兩冊經驗的基礎上,本冊教材繼續加大科學探究的力度,并注意安排合理的梯度。從數量上看,把年級共有探究活動41個;有關探究活動的欄目包括“觀察與思考”、“資料分析”、“探究”、“實驗”、“演示實驗”、“調查”、“摸擬制作”、“制作”、“技能訓練”、“角色扮演”、“課外實踐”等。本冊有“探究”6個。鑒于前面兩冊書已學習過探究的基本方法,本冊探究活動的設計給予了學生更大的自主權,不少探究活動都是引導學生自主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并自主制定探究計劃。四、重點·難點·實驗分析章節重 點 · 難 點實 驗第五單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重點:1.腔腸動物、扁形動物、線形動物、環節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魚、鳥、兩棲動物、爬行動物、鳥和哺乳動物與其所在環境相適應的形態結構和功能特點。2.培養學生的總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通過對比、實驗、觀察、歸納活動來獲得知識的能力。難點:1.總結各動物類群的主要特點。2.培養學生的總結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通過對比、實驗、觀察、歸納活動來獲得知識的能力。1.實驗:觀察蚯蚓2.觀察與思考:觀察河蚌3.觀察與思考:觀察蝗蟲、蜘蛛、蜈蚣等4.想一想議一議:觀察鯽魚骨骼5.觀察與思考:觀察鯽魚6.觀察與思考:觀察青蛙7.探究:鳥適于飛行的形態結構特征8.觀察與思考:觀察家兔及狼的牙齒第二章重點:1.運動系統的組成。2.運動產生的過程。3.運動系統與其他系統之間的協作關系。4.區分動物的學習行為和先天性行為。5.運用實驗法探究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難點:1.運動系統的結構及其運動產生的過程。2.運動系統與其他系統之間的關系。3.區分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4.探究動物行為實驗方案的制定和實施。5.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及交流和討論。1.觀察與思考:觀察哺乳動物骨骼標本、關節及雞翅2.探究: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學習行為3.探究:螞蟻的通訊第三章重點:1.動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2.生物圈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生物圈中的各種生物共同維持著生態平衡。3.調查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難點:1.理解生態平衡和物質循環的概念。2.物質和能量如何在生物圈中流動。3.調查活動的內容、形式、調查提綱的編寫及調查結果的匯報。第四章重點:1.設計并實施“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探究活動的方案。2.描述細菌的主要特征。3.認識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真菌以及他們生命活動的特點;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4. 細菌和真菌在物質循環中的作用。5. 舉例說明細菌和真菌與人類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難點:1.設計并實施“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探究活動的方案。2.通過細菌與動植物細胞結構的比較,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3.青霉和曲霉形態方面的異同;霉菌和蘑菇的營養方式。4. 發酵作用的原理。1.探究: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2.觀察與思考:細菌的形態結構;3.實驗:觀察酵母菌和霉菌4.制作:制作孢子印5.制作:制作米酒第五章重點:1.病毒的結構和生命特征。2.病毒與人類的關系。難點: 1.病毒的結構和生命特征。2.病毒與人類的關系。第六單元 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第一章重點:1.生物分類的單位。2.根據動植物的特征進行分類。3.生物分類的依據。4.了解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單位。難點:1.列舉植物和動物的主要類群。2.生物的分類單位。3.簡述生物分類的依據和意義。觀察與思考:對植物分類;對動物分類第二章重點:列舉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概括他們之間的關系。難點:1.基因的多樣性。2.生物多樣性三個層次之間的關系。 資料分析:中國生物多樣性的數據資料第三章重點: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和原因。難點:理解和實施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 1.資料分析:生物入侵及典型生態事件2.課外實踐:設計并安放人工鳥巢或飼養臺 五、本期主要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1.認識動物都有與各自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性相適應的形態結構特征。2.通過了解細菌和真菌相似的營養方式,不同的結構和繁殖方式,從而認識細菌和真菌的特征。3.通過觀察、調查、收集、實驗、模擬等方法,體驗科學探究活動,在活動中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通過討論和開放型練習題培養發散思維的能力;形成愛護動物的情感,提高保護動物棲息環境的意識,學會用辨證的觀點看待動物、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的作用以及與人類的關系,建立生物與環境和諧統一的觀點;認識生物科學與技術對人類生活和社會發展的作用。4.了解我國特有的珍稀動植物;理解生物多樣性的三個層次的相互關系;認識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了界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方法和措施。5.通過嘗試對植物和動物進行分類,體驗生物分類的基本方法;運用角色扮演活動,發展解決實際問題的決策能力;參與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活動,培養參與意識和實踐能力。6.形成愛護生物、關愛生命的情感,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人類與所生存的生物圈之間的關系,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2.樂于探索生命的奧秘,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3.關注與生物學有關的社會問題,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4.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與衛生習慣,確立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能力目標1.增強動手能力和實驗設計能力。2.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如進行“飼養和觀察蚯蚓”、“調查動物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實踐性較強的活動。3.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六、具體措施:1.認真鉆研教學課成標準和生物學教材,不斷探究教材的教法,精心設計每一堂課,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2.精心挑選習題,加強訓練的針對性,提高學習的效率。3.認真開設好學生的實驗,精心設計學生的實踐活動。通過實驗和開展實踐活動,不斷提高學生的能力,使學生學會終身學習的方法,并能應用于社會實踐中。從中體驗科學的精神提高科學創新的能力。4.積極改進教法,注重學生參與到整個教學過程。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對學生學習有困難的進行個別輔導。5.認真聽取學生對課堂教學的意見,不斷改進教學方法。6.采取多種途徑對學生進行生物學知識的熏陶,加強情感方面的教育,在體驗中培養豐富的情感世界。7.重視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滲透“科學、技術、社會”的教育8.倡導探究性學習9.改進教法,加強課堂教學(1)提高貫徹課程目標的自覺性 初中生物學課程目標涵蓋的生物學知識、能力以及情感、態度、價值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通過每節課或每項活動來逐步完成的。因此,在制定每節課(或活動)的教學目標時,要充分考慮課程目標的體現和貫徹;考慮到學生可持續發展的需要,特別要注意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等方面的要求。(2)組織好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并提高其質量 教材內容的呈現方式一改過去傳統的注入式寫法,注重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創設情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知識的發生和發展,培養學生不斷探索、勇于創新的科學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以及終身學習的能力,同時,教材安排了豐富多采的有利于學生發展的學生活動。(3)加強和完善生物學實驗教學。10.注重學法指導,教會學生學習 在新教材的教學中,讓學生掌握生物學學習方法,對培養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養有很大作用。應重視以下五種學習方法,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教學學生學習。(1)實驗探究法:明確探究課題-->引導探究-->獲得結論-->測試反饋(2)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方法:指導學生學會運用學到的生物學知識來解釋日常生活和生產勞動中所遇到的生物學現象,加深對書本知識的理解。(3)識圖學習法:新教材圖文并茂,色彩鮮明,可讀性強。它形象、直觀、不僅有利于教師把有關知識講清楚,而且利于學生理解內容,便于記憶。(4)比較、歸納學習法:通過對知識的比較歸納,可找出知識之間內在聯系,使知識間的關系更明了。(5)綜合學習法:引導學生運用相關學科(如物理、化學)的知識來解決生物學問題1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精心設計導語,用生動的語言,激發學習興趣;加強情感教育,精心誘導、強化教學。 12.突出學科特點。充分利用現有的儀器、標本、掛圖、模型、等生物教學用品,為探究性學習創設情景。做好演示實驗,完成學生實驗,達到培養學生能力之目的。 13.應用現代教學手段和技術。把錄音、錄像、投影、幻燈、多煤體等教學手段運用到課堂教學中,提高課時效率和教學質量。 14.要提高教學水平。在語言、板書和操作等方面達到規范、準確和熟練。 15.考試備考要做到:(1)注重基礎(2)聯系實際(3)重視實驗(4)反映現代性(5)加強學科基本觀點教育。七、教學進度計劃表:周次起止時間教 學 內 容課時第五單元 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一章 各種環境中的動物19.1~9.71.1腔腸動物和扁形動物229.8~9.141.2線形動物和環節動物239.15~9.211.3軟體動物和節肢動物149.22~9.281.4魚259.29~10.5國慶放假610.6~10.121.5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2710.13~10.191.6鳥2710.13~10.191.7哺乳動物1第二章 動物的運動和行為810.20~10.262.1動物的運動2910.27~11.22.2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21011.3~11.9期中考試復習1111.10~11.162.3社會行為2第三章 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211.17~11.23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1第四章 細菌和真菌1211.17~11.234.1細菌和真菌的分布21311.24~11.304.2細菌11412.1~12.74.3真菌21512.8~12.144.4細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1612.15~12.214.5人類對細菌和真菌的利用2第五章 病毒1612.15~12.21病毒1第六單元 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第一章 根據生物的特征進行分類1712.22~12.281.1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21812.29~1.41.2從種到界1第二章 認識生物的多樣性191.5~1.11第三章 保護生物的多樣性2201.12~1.18期末復習2分組實驗安排 實 驗周次第一章1.觀察與思考:觀察水螅2.實驗:觀察蚯蚓3.觀察與思考:觀察河蚌4.觀察與思考:觀察蝗蟲、蜘蛛、蜈蚣等節肢動物5.想一想議一議:觀察鯽魚骨骼6.觀察與思考:觀察鯽魚7.觀察與思考:觀察青蛙8.探究:鳥適于飛行的形態結構特征9.觀察與思考:觀察家兔及狼的牙齒123344677第二章1.觀察與思考:觀察哺乳動物骨骼標本、關節及雞翅2.探究:小鼠走迷宮獲取食物的學習行為3.探究:螞蟻的通訊8911第四章1.探究: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2.觀察與思考:細菌的形態結構;3.實驗:觀察酵母菌和霉菌4.制作:制作孢子印5.演示實驗:發酵現象6.制作:制作米酒1213141416162013年9月1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