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部編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第 17課《外交事業的發展》教學設計課題:第 17課外交事業的發展課型:新授教學手段:多媒體、學案設計理念:本課的教學設計以學生為主,著眼于素質教育,采用自學探究、自我展示、小組合作、讀書歸納法,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和敢于亮劍的實戰精神;同時利用多媒體進行情景教學,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大歷史教育。學習目標:1、掌握新中國的外交政策,70年代以及新時期中國取得的重大外交成就2、理解新中國的綜合國力增強是新中國取得外交成就的最主要原因3、樹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堅定信念和愛國情懷,齊心共筑中國夢學習重點:新中國的外交政策,不同時期的取得重大外交成就。學習難點:理解新中國的綜合國力增強是新中國取得外交成就的最主要原因學法指導1、指導學生以國家實力和國際關系為主線索,學會用辨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來分析外交,注意挖掘本課零散史實之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指導學生學會利用本課圖片及史料來觀察分析歷史事件,進一步加深對歷史的認識。教學方法本課通過情景教學法、引導學生閱讀、觀察、探究、及合作等多種學習形式,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學流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思路及多媒體引用分析一、導入新課 展示大唐外交官《西游記》中的唐僧 過渡:遙想當年,中華外交曾經是那樣的繁花似錦,舉世無雙,唐僧憑借一本大唐護照,便可暢通無阻,然而 1840風云為之變色,我們的華夏經歷了近百年屈辱,無數華夏兒女拋灑熱血,迎來了我巍巍華夏壯麗的外交詩篇出示動畫展示外交風采 觀看大屏幕,認真傾聽,共情,思索,收獲 動畫展示外交風采,利用教師講述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自然而然導入新課。二、出示目標 指導學生齊讀目標,引出本節課三維目標 學生齊讀目標,并明確所學 展示學習目標,使學生學習明確重點,有的放矢。確定有無疑難,用激勵語言肯定學生,為學習鼓足干勁三、新課講授 (1)回顧展示建國初期三大世界頂端人物毛澤東斯大林杜魯門,跟蹤展現建國初期的外交特征(2)樹狀圖回顧展現中國 50年代外交,四個一精準解讀:先出示圖片同時配以解說,然后拋出問題:何為一個政策?一個原則?一個方針?一大偉人?展示顆粒歸倉 (3)回顧再現一代偉人周恩來:首先由設問導入,之后用史料展示周恩來的外交魅力及才華,隨機拋出問題,引發學生深思 (4)自然過渡:如果說50年代一枝獨秀,那么70 年代中國的外交便是百花齊放,繁花似錦。自然過渡到 70 年代外交。 ( 5 )展示三大篇章——以連鎖圖片展示 70 年代外交重大成就 (6)解讀第一篇章:通過出示喬冠華基辛格對話,巧設痛苦的巧合,使學生得到意料之外的驚喜,從而得出結論——中國,眾望所歸 (7)歌謠漫畫展示當時中美關系(8)加入尼克松珍貴原版視頻,通過連鎖發問引入中美關系新篇章 (9)通過王毅與基辛格會面,同樂堂及費孝通十六字箴言,展現中國方案 (10)快閃,比一比,看誰眼疾手快 (11)習主席至理名言,中國致力于大力實施一帶一路建設,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 (12)沙場點兵展示快樂點擊;中考試航;加入相應典例剖析展示做題注意事項 看建國初期中國外交特征,以圖為證,以史為標,得出建國初期的外交看樹狀圖展示,首先進行獨立思考,自我展示,然后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學生全體起立隨堂記憶,同時積極思考,跟隨老師思路,生生互動記憶,取得共贏仔細看圖傾聽,同時認真跟隨老師思路。最后得出結論——偉人格局開拓外交新局面傾聽,思考,共情......先獨立思考,后通過辯論交流所思所想,之后小組合作交流。齊讀三大篇章有擔當者,山海相迎順時事者,山還可平同命運者,山海成路所見,所思,所想所悟,跟隨思路理解記憶,理解中美關系摒棄前嫌,齊頭并進。確保學有所得、學有所悟生消化吸收,更深層次的理解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積極舉手展示所學學生積極上臺展示,生生互動,加深記憶快樂點擊;中考試航;認真思考,積極作答加深理解、查漏補缺,認真審題,審慎答題 展示建國初三大世界頂端人物,使學生得出建國初期的外交特征 .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通過對圖示展示,了解 50年代中國外交的基本特點.利用多媒體對答,當堂展示所學所獲通過展示周恩來無與倫比的人格魅力與海納百川的外交魄力,提升學生積極思考、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史料展示及隨機拋出問題,引發學生深思,最后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能力。通過篇章展示,再現70年代外交風云,之后輔以解說,引發深思,使學生過目不忘。給學生創造一個思考、討論和展示的平臺,讓學生參與課堂,點評時事 激勵點評的同時,傳授一種方法,培養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與素養。這一點很關鍵,一定程度上改善填鴨式教學的弊端,情感教育潤物細無聲通過快閃,聚精會神通過一分鐘顆粒歸倉:限時集中記憶圖片滾動展示,更加震撼心靈,為當今巍巍中華而自豪情感升華 (14)展示梁啟超《少年中國說》 升華提升自己的責任意識和使命意識,樹立正確觀念 展示《少年中國說》,從而升華主題——牢記歷史使命勇挑重擔一、選擇題(共 6小題每題 10分共 60分其中第 6題為選做題) 1.讀毛主席語錄,中國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在( ) A.1953年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時 B.1955年萬隆會議上 C.1971年第 26屆聯合國大會上 D.1972年《中美聯合公報》中 2.2020年是周恩來總理誕辰 122周年,為此,小明想制作一個主題為“周恩來外交風云”的網頁,下列內容不適合入選該網頁的是( ) A.出席萬隆會議 B.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出席上海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D.與到訪的美國總統尼克松會晤 3.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又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這體現了我國外交呈現的新特點是 () A.奉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 B.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積極開展多邊外交活動 D.大力推行結盟外交政策 4.有因方有果!中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得以恢復的主要國際因素是() A.第三世界國家的興起及友好合作 B.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支持 C.中美、中日關系趨向緩和 D.中國的國際威望的進一步提高 5.從“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到“跨越太平洋的合作”,中美關系展現出廣闊的發展前景和蓬勃的生命力。中美兩國“跨越太平洋的握手”開始于( ) A.1953年簽訂《朝鮮停戰協定》 B.1971年聯合國恢復中國合法席位C.1972年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D.1979年簽署《中美建交公報》 6.下面的題 圖所示內容體現了 A.世界各國空前團結 B.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 C.世界貿易自由化完全實現 D.中國現代化建設成就舉世矚目 二、材料題(共 40分)(2021·創新題) 19.(12分)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逐步提升,外交事業也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我們并不要求各人放棄自己的見解,因為這是實際存在的反映......我們應該承認,在亞非國家中是存在有不同的思想意識和社會制度的,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求同和團結。 ——周恩來(1955年) (1) 材料一體現了周恩來在哪次國際會議上提出的什么方針?(10分) 材料二一個更為顯著的變化是在外交領域,在不斷加深與亞、非、拉國家友誼的同時,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新中國一步步打開西方世界的封鎖,為國家發展開拓了新的空間。 ——《筑夢中國》解說詞 (2)請用一個事例說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新中國外交“為國家發展開拓了新的空間”。(10分) (3)根據材料一,二并聯系現實,我國形成了怎樣的外交布局。建國初我國一直踐行的外交政策是怎樣的(20分)課后反思 正所謂“玉不琢,不成器”,課不磨,更不成器,千雕萬琢,方可成器!在學習完人教版五四制《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外交事業的發展》后,引起了我對新課程形勢下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反思。總結如下: 1、本節課我借助多媒體課件,采用動態圖示法、談話法、討論法等手段,動靜結合,寓教于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予了學生思維自由飛翔的空間,使他們對外交有了新的認識,增強了了解當今世界外交局勢和大國博弈的渴望。珍貴視頻穿插其中,學生更能身臨其境感受中美外交細膩的變化!快閃吸引學生眼球,以最快的速度,最集中的精力,最刻骨的記憶,引發學生對我國大國外交的情感共鳴,輕松解決本目重點!之后顆粒歸倉,給學生豐收的喜悅!運用板塊集結法對本課的教學過程進行再回顧,概括提煉出本課的重點,一網打盡,幫助學生記憶歷史,以達到潤物細無聲之效。 2、本節課我把這種轉變貫徹于課堂教學,形成了“創設情景,啟動思維——解決問題,自主感悟——合作交流,共同探究——回歸現實,感悟身邊——總結得失交流收獲的課堂教學模式,這在整堂課中都體現出來。課堂教學始終以學生為主體,充分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打破了傳統教學中的教師中心論。在課堂上,教師不再是包纜課堂的演員和導演,只是成為教學的組織者、學生的顧問,是交換意見的參與者、引導者和促進者。由原來的教師一講到底,變成了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互動,互相交流,師生、生生之間分享彼此的思考,豐富了教學內容,使師生成為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教學設計中我運用了文字材料、影像材料、圖片材料等,并結合了講授法、材料分析法、多媒體演示法、情境創設法等多種教學方法,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努力做到既學習了知識,又鍛煉了能力,升華了情感。 3、本節課運用情境教學對本課的教學過程進行再回顧,概括提出本課的重點知識:ppt中用智慧樹的形式,引導學生分析、討論、歸納,以加深學生的理解。向學生展示新中國 50年代的外交成就——4個 1,即一個政策,一個原則,一個方針,一個偉人。嵌入周恩來的外交風采、人格魅力、政治眼界、語言魅力外交智慧!言人所未言,發人所未發,也由此引出本課的另一個重點“70年代及新時期的外交”。從三大篇章入手——同命運者,山海成路——我們引領世界潮流(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順時勢者,山海可平——潮流引領我們(尼克松訪華,中美建交),有擔當者,山海相迎——世界接納我們(全方位外交)縱觀整堂課,這堂教學還存在一些不足和遺憾之處: 1、這節課我感到遺憾的是導語的設計,引領情境導入略顯拖沓。 2、因為多媒體設計內容較多,上課時節奏較快,所以感覺前松后緊。 3、課堂上教師預設的太多,學生動態生成的較少。學生的思維一直禁錮在教師事先設計好的條條框框之中,接受問題略顯被動。 4、課堂上留給學生思考問題、解讀問題的時間不是太充足。教師有時多次的催促學生,討論時間不充分,必將影響到學生的思考效果。 今后突破的方向: 1、情境導入精益求精、短小精悍,直擊主題,為課題服務 2、統籌安排,宏觀調控,科學合理的安排教學流程,避免前松后緊。 3、教學模式上,由教師為主改為師導生演,變老師提問學生回答,為學生自問自答。老師起引導和關聯作用,真正的體現學生的主體性。 4、因時發問,因勢利導,有的放矢。為了使每個學生在課堂上始終處于積極的思維狀態,教師要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而且應注意到每位學生的差異性,必須因人而問。 5、在以后的授課過程中,積極探求將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給他們充分的時間當堂知識當堂消化吸收。另外,我會采取比如讓學生根據教師授課過程回憶寫本課小結,或者將討論的問題整理成書面等各種各樣的方式,既要學生積極參與,也要學有所得、學有所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