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堂教學設計課題 第2課 第二次鴉片戰爭 課型 新授 教師 備 注教材分析: 本課是部編本《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第2課。《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本課的要求是:“簡述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的侵略史實。”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具備一定知識儲備和分析史料能力,加之之前學習過第1課《鴉片戰爭》,已經對中國近代史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在學習本課時較為輕松。學習目標: 1、掌握英法聯軍發動侵華戰爭、火燒圓明園、逼迫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俄國侵吞我國大片領土等基本史實; 2、理解為什么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學會運用比較的方法學習歷史; 3、通過列強在華暴行認識到侵略者的貪婪和兇殘,以及列強的侵略是人類文明遭到破壞的原因;通過對《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分析,理解中國的半殖民地程度加深,初步形成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教學重點難點: 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史實 理解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教學過程設計 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 教學策略情境導入 展示咸豐皇帝像及簡介——中國近代歷史上唯一客死他鄉的皇帝,在位期間爆發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導入新課。 探究學習 欲壑難平 戰爭再起 展示課件,教師提問:為什么有人把第二次鴉片戰爭稱為亞羅戰爭?請學生講述“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的經過。 展示英國理事巴夏禮等人在亞羅號事件發生后的言論等相關材料,請學生分析思考:如果沒有“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第二次鴉片戰爭還會不會發生? 教師引導,得出結論: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借口是“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根本原因是列強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 活動——舊聞新作 用新聞報道的形式報道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概況,內容包括戰爭爆發的時間,參與國家,路線,結果。 罄竹難書 屈辱重現 教師展示關鍵詞:三個條約、兩個強盜、一方國土,請學生歸納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列強犯下的種種罪行。 罪行一:簽訂不平等條約 2、活動——把《天津條約》、《通商章程善后條約》、《北京條約》的內容與條約一一連線,熟悉條約內容。 罪行二:火燒圓明園 3、展示雨果的信,教師提問:兩個強盜是誰?夏宮是什么?雨果對這一事件什么態度 展示視頻資料,對比圓明園前世今生,引發學生共鳴,對文明被毀滅的惋惜和對強盜行徑的譴責。 罪行三:侵占大片國土 4、展示沙俄侵占中國領土動態圖,用圖標形式歸納近代沙俄侵占中國領土的情況,教師講述:俄國乘火打劫,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侵占中國領土150多萬平方公里,相當于三個安徽省,是近代侵占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 展示被侵占的美麗領土,喚起學生守疆護土的使命感。 劫數難逃 程度更深 教師帶領學生分析第二次鴉片戰爭影響,從三個方面: (1)條約中看影響 展示《北京條約》和《天津條約》的內容,《通商口岸圖示》,請學生討論:兩個條約的簽訂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 教師小結:中國領土主權完整遭到進一步破壞 (2)生活中看影響 展示材料,學生分析得出結論:傳統的自然經濟遭到進一步瓦解 (3)朝廷中看影響 展示材料:道光、咸豐年間的人沒有領受軍事失敗的教訓,戰后與戰前完全一樣,麻木不仁,妄自尊大。直到咸豐末年,英、法聯軍攻進了北京,然后有少數人覺悟了,知道非學西洋不可。 教師提問:“軍事失敗”指的是什么?“少數人覺悟” 又指什么? 結論:清政府設立總理衙門,開始學習西方。 小結:從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得出結論,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對比兩次鴉片戰爭,出示表格,請學生從目的、時間、侵略者、結果等角度分析,為什么第二次鴉片戰爭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 活動——一站到底 兩位學生進行題目問答比拼,鞏固本課重點內容。 國恥難忘 責任愈重 播放習近平“以史為鑒 面向未來”的講話:銘記歷史,不是為了仇恨,而是要共同引以為戒;傳承歷史,不是為了糾結過去,而是要開創未來,讓和平的薪火代代相傳 。 學生齊讀梁啟超《少年中國說》,感受少年強則國強的責任和使命感。板書設計及課堂小結: (經過1856—1860英法) (爆發導火索根本原因) (第二次鴉片戰爭) (罪行條約圓明園領土) (影響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作業布置:教學反思及作業反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