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3課 古代印度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文明歷程;印度種姓制度;佛教的興起和傳播。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閱讀有關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教義的相關材料,培養學生辨證看問題和全面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學生認識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印度的種姓制度和佛教的興起。教學難點:如何看待佛教的教義。教學過程:1、導入新課:出示PPT,請同學們觀察一組圖片并給它確定一個研究主題,以什么為題比較合適?(學生回答,如:佛教的傳入及影響)師:佛教興起于哪里?佛教是何時經過什么途徑傳入中國的?(學生回答:佛教興起于古代印度。西漢末年,佛教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師:佛教傳入中國有何影響?(學生回答)師:佛教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在社會、思想、文學以及建筑、雕刻、繪畫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古代印度是世界文明的發源地之一,這里不僅誕生了影響世界的佛教,古印度人還建立了嚴密的社會等級制度,創作了精美的繪畫和雕塑,并在文學、自然科學等方面對人類文明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3課:古代印度(PPT出示課題)2、授新課:www.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1)出示地圖,介紹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2)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出現于印度河流域,以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城市遺址為代表,其年代大約為公元前23世紀——前18世紀。該文明一度繁榮,后因不明原因衰亡,長期不為人所知。(PPT展示印度河流域文明遺址,并通過短視頻進一步了解。)師: 印度河流域文明因不明原因衰亡后,到公元前1500年左右,來自中亞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并定居下來。(3)雅利安人入侵學生齊讀:大約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來自中亞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征服該地區原有的土著居民,征服者稱自己是“雅利安人”,意為“出身高貴的人”,他們陸續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印度北部逐漸出現了許多小國家。師:約公元前4世紀末至公元前2世紀初的孔雀王朝統治時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4)孔雀王朝——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師:孔雀王朝統治時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除印度半島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實現了統一。農業、工商業都比較繁榮,出現了許多工商業中心城市,首都華氏城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師: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的第三代國王,也是古代印度最偉大的國王。阿育王統治時期印度實現基本統一,疆域達到最大。(出示阿育王圖片)但是,這種統一是不鞏固的。后來,印度多次受到外族的侵擾,又陷入分裂的狀態。師:通過以上學習,我們了解了古代印度的文明發展進程,古印度文明是不連貫的,多次被中斷。古代印度人民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化,你知道有哪些嗎?(生:“阿拉伯數字”、佛像藝術等)過渡:同學們還記得中國歷史元朝時期,元朝統治者的民族分化政策嗎?元朝為了鞏固它的統治,把全國各族分為四個等級(蒙古人、色目人、漢人、南人)。而印度的雅利安人在征服過程中也產生了不同的等級,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二、森嚴的種姓制度(1)教師出示圖片,并介紹“種姓制度”(背景、內容、特點)(2)教師通過“相關故事”引導學生分析種姓制度的目的、實質和影響。種姓制度的目的是為了保護奴隸主貴族的特權,特別是婆羅門的特殊地位,其實質是保護奴隸主特權的一種等級制度。種姓制度激化了當時的社會矛盾,并對后來印度社會的發展帶來了不良影響。種姓制度雖已廢除,但對當今印度社會的影響依然存在,它嚴重阻礙了印度社會的發展和進步過渡:等級制度滲透到印度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阻礙了印度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引起人民的不滿,社會矛盾愈演愈烈。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三、釋迦牟尼創立佛教(1)(出示PPT)瀏覽課文,回答問題:①佛教產生的時間?②釋迦牟尼為什么要創立佛教?佛教的教義是什么 ③佛教在什么時候開始向外傳播的 (2)學生回答后,教師利用PPT總結:佛教的產生、佛教的教義、佛教為何受到歡迎?佛教的傳播情況。四、課堂總結:古代印度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約公元前23—前18世紀印度河流域開始出現奴隸制小國。后來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建立國家,并在孔雀王朝統治時期使古印度文明達到鼎盛。在印度奴隸制國家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成為印度奴隸社會的重要特點。隨著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婆羅門和其他等級的矛盾激化,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逐漸發展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四、板書設計古代印度印度河流域文明森嚴的種姓制度釋迦牟尼創立佛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