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第3課 象外之境——中國傳統山水畫【基本信息】課 題:象外之境——中國傳統山水畫教學模塊:高中美術鑒賞(必修)教學對象:高中一年級教學課時:1個課時【教學目標】通過圖像識讀理解中國傳統文人濃郁的山水情懷,提升對傳統山水畫的審美判斷能力。理解山水畫“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創作規律,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觀點,形成個人的審美判斷。理解山水情景融合,主客觀統一的山水意境表達, 確立山水情懷的審美價值觀,提高對傳統繪畫的鑒賞水平,培養學生文化理解的能力,獲得審美感受,形成核心素養。【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傳統山水畫“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創作規律的理解。對傳統山水畫的賞析,并對其意境的理解和對經典作品意境的體會。教學難點傳統山水畫蘊含的濃郁山水情懷,因心造境。【教具與學具】教具:高清多媒體設備,教材配圖。學具:筆記本,筆。【教學過程】導入教學情境導入:1.由書法王羲之的《蘭亭序》引出“圣畫”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述說背后的故事,激發學習探究的興趣。2.以《富春山居圖》“合璧”的文化事件(視頻)作為本科的導入,國寶尋秘《富春山居圖》視頻,創設山水畫鑒賞的問題情境。問題驅動:1.畫中的山水是真實的富春江兩岸的景色嗎?為什么要畫山水畫?2.為什么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濃郁的山水情懷?深入教學概述:中國畫,習慣指晉唐以來流行的卷軸畫,廣義上還應包括戰國秦漢以來的古代帛畫、壁畫、漆畫等樣式。在長期發展中,中國畫形成山水、人物、花鳥三個主要畫科。其中,山水畫最受中國古代文人推崇。一、山水情懷問題情境:中國山水畫為什么不稱作風景畫?“山水”為什么是中國傳統文人的精神家園?為什么說“山水以形媚道”?從圖文中你是否感覺到“山水”是“暢神”的樂園?《富春山居圖》抒發了作者怎樣的內心情懷?探究、討論、思考。引用畫論的原文還原山水畫創作的時代背景。小組討論并回答問題。審美判斷:山水畫與風景畫中國山水畫是主觀性的,它不是客觀性的。如果它是客觀性的,那它就成了風景畫。而主觀性的畫,它就是要靠山水畫表現儒家思想中的“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思想。中國山水畫屬于風景畫,不叫風景畫而稱“山水”,是中國人情思中最為厚重的沉淀。以山為德、水為性的內在修為意識,咫尺天涯的視錯覺意識,可以集中體味中國畫的意境、格調、氣韻和色調。論畫(文化理解):《論語》:“知者樂水,仁者樂山?!保弧稊嫛罚骸巴镌?,神飛揚。臨春風,思浩蕩?!保弧读秩咧隆罚骸安幌绿皿?,坐窮泉壑?!薄懂嬎叫颉罚骸吧剿孕蚊牡?。”。山水是中國傳統文人的精神家園。他們心系家國天下,悠游山水之間常常是種奢望,山水畫的出現,滿足了“不下堂筵,坐窮山壑”的需求。若不能實現仕途理想,他們便腿而隱居山林,以求獨善其身。因此山水畫常表現寒林、枯木、孤舟、江雪等場景,其中居住著高人逸士,借此寄寓情懷,展現高潔的人生境界。《富春山居圖》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圖像識讀:《富春山居圖》畫的是一壁長的江水,在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流過淺灘、激流、高峰等。前面一段是夏天的感覺,到后面一段,出現了秋天的景,樹葉部分落掉,全部用垂直的皴法,好像繁華落盡的感覺。文化理解:《富春山居圖》不僅是一張畫,是一個哲學,一個種生命態度,使創作者能夠把積壓了九十年的亡國之痛轉成另外一個豁達,擺脫異族統治的痛苦,還原到山水里,不管朝代的興亡,只是回來做一個簡單自己。作者八十高齡,行于富春江上的時候,也覺得朝代的興亡,其實不是最重要的事,而是能不能有“遠山長、云山亂、曉山青”。小結:“智者樂山,仁者樂水”,山水是中國傳統文人的精神家園。他們心系家國天下,悠游山水之間常常是種奢望,山水畫的出現,滿足了“不下堂筵,坐窮泉壑”的追求。二、妙奪造化問題情境:黃公望注重搜集山水素材,常隨身攜帶筆墨,見到好景就摹寫下來。什么是“外師造化”?什么是“中得心源”?為什么說畫中的山水不同與真實的山水?圍繞老師提出的問題進行思考。學生討論、思考、表達見解。文化理解:外師造化——畫家需要飽游飫看,從外在的自然山水中汲取創作素材。中得心源——需要在頭腦中提煉概括,神領意造。畫中的山水不同與真實的山水——畫中山水不同與真實的山水,高大的立軸,前山后山層疊而上;細長的手卷,高山遠水連綿不絕。這些都是固定視點所不可能“看”到的,我們卻可以跟隨畫家的筆墨盡情飽覽。小結:山水畫的創作源于自然,畫家只有飽游飫看,才能從外在的自然山水中汲取創作素材,在頭腦中提煉概括,神領意會,令“一山而兼數十百山之意態”。三、因心造境山水畫“移情”作用的“相關鏈接”問題驅動:什么是山水畫的靈魂?《青卞隱居圖》怎樣經營“留白”;《六君子圖》是怎樣的留白方式?兩件作品的留白有何不同?給你怎樣的藝術感受?“留白”對山水畫意境的表達起到了怎樣的作用?《溪山行旅圖》與《踏歌圖》分別表達了什么意境?閱讀教材26頁的“相關鏈接”思考回答問題。畫中的山水與真實山水對比。圍繞問題進行小組討論探究活動。文化理解:山水畫的靈魂——意境。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是情與景的統一??梢哉f,山水畫創作就是通過筆墨,將實境轉化為虛境的藝術活動。意境的構成是以空間境象為基礎的,是通過對境象的把握與經營得以達到“情與景匯,意與象通”的,這一點不但是創作的依據,同時也是欣賞的依據。圖像識讀:《青卞隱居圖》《青卞隱居圖》主要描繪作者家鄉吳興的卞山景色。峰巒曲折盤桓,重疊崢嶸,氣勢雄奇秀拔。山間林木茂密,山徑迂回,飛瀑高懸直注。山腳下有客曳杖而行,山坳深處茅廬數間,堂內一人抱膝倚床而坐。有一老者策杖、踏著輕松緩慢的步伐,正在興致勃勃地領略山林逸趣。密樹深溪處一山麓水口,寬闊的河道上橫臥山石和漫長的渚洲,在水中時隱時現。溪水潺潺,迂回流轉。在崎嶇不平的山地上,長有樹木二十余株,濃蔭密布。樹木山勢繁密充盈,氣勢雄偉。圖像識讀:《六君子圖》《六君子圖》的畫面結構十分明了和簡潔:平緩逶迤的遠山,處在畫面的大約四分之一處,并以此為界,向上的空白處就是天空,往下的空白便是水面,構成了畫面遠景??烤o畫面最下部分的是近處的石坡陁,還不到整個畫面的四分之一。畫面中部一大半空白的水面,萬頃湖水盡收眼底?!叭问健睒媹D就這樣展開,實際上就是兩道橫向的平緩的石坡陁,把畫面分割為三段。圖像識讀:《溪山行旅圖》該畫作描繪的是典型的北國景色,樹葉間有“范寬”二字題款。圖上重山迭峰,雄深蒼莽。山頭茂林叢密,兩峰相交處一白色飛瀑如銀線飛流而下在嚴肅、靜穆的氣氛中增加了一分動意。近處怪石箕居,大石橫臥于岡丘,其間雜樹從生,亭臺樓閣露于樹顛,溪水奔騰著向遠處流去,石徑斜坡透迤于密林蔭底。山陰道中,從右至左行來一隊旅客,四頭騾馬載著貨物正艱難地跋涉著。審美判斷、文化理解:留白中國畫中常用一些空白來表現畫面中需要的水、云霧、風等景象,這種技法比直接用顏色來渲染表達更含蓄內斂。后來此技法漸漸被用到了其它繪畫中,意即我們所說的留白。留白可以使畫面構圖協調,減少構圖太滿給人的壓抑感。很自然地引導讀者把目光引向主體。予人以想象之余地,如此以無勝有的留白藝術,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正所謂“此處無物勝有物”。圖像識讀:《踏歌圖》該圖景色中山石、林泉、樓閣、人物盡有,整個畫幅近景、中景和遠景相互銜接,層層鋪設,由近及遠,虛實相間,開闊了然。近景中描繪一派田園風光,畫面下部有兩大巨石,田間阡陌中有六位農人(身份有爭議)似在酒后邊踏邊唱,一位長者在中間,其余分別位于兩邊,神態相異。泉水涓涓,梅花綻放,垂柳依依,翠竹相映。畫幅的中景處是一片云煙,與山林相接。在樹的掩映下,宮殿隱約顯現,露出部分樓閣。遠景中奇峰突起,遙遙相見;上部留有大片天空,上有題詩:“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垅上踏歌行”。附有小字“賜王都提舉”。小結:山水畫是實境和虛境的統一,是情與景的統一。對山水畫意境的欣賞取決于觀察者的人生經驗和文化素養。總結教學山水畫源自對自然山川的寫生,但又超越具體時空,具有純粹的、普遍性的美,是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特質。欣賞山水畫意境與個人人生經驗、文化修養相關聯,同學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注意自我豐富、自我提高。拓展教學《千里江山圖》是中國山水畫史上的又一曠世杰作。與《富春山居圖》對比分析,二者在描繪對象、表現技法、創作背景等方面有何異同?用所學鑒賞方法分析《千里江山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