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程名稱 培養審美的眼睛——美術鑒賞及其意義科目 美術 教學對象 高中生 授課人課時 一課時一、教材內容分析本課出自人民美術出版社,高中美術《藝術欣賞》第一冊第一課,本課作為高中整個美術鑒賞教學的開篇,對后面的教學具有指導意義。本課圍繞著什么是美術鑒賞、美術的分類兩個問題展開教學,有助于明確模塊的學習內容和學習意圖,增強學生的學習情趣和以便今后教學的開展。二、教學目標(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與技能:明白美術鑒賞的意義及其方法,能對美術作品進行正確的分類,并且學會如何正確的鑒賞美術作品 過程與方法:通過欣賞、討論、比較優秀的美術作品,從而掌握如何鑒賞美術作品 3.情感、態度、價值觀:增強自己的審美情緒,提高自己的美術鑒賞水平,沉淀自己的藝術修養三、教學重點在于培養審美的眼睛,掌握美術鑒賞的一般方法,認識美術鑒賞對于個人未來人生發展的重要價值和意義四、教學難點如何結合實例講清美術的主要分類方法、美術鑒賞的概念和美術鑒賞的一般過程或方法五、學習者特征分析本班學生是高中美術特長班的學生,雖然具有一定的美術素養,但由于以往的初中美術教學都不重視欣賞課的學習,因此學生的藝術教育和欣賞教育是存在缺陷的,大部分學生都明白學習美術的必要性,但缺乏學習的機 會或重視不夠,同時,對美術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缺乏足夠的認識,孤立的看待美術現象、美術作品、美術行為,這種現象的結果就增加了美術的神秘感,與現實生活割裂開來。因此,要從生活出發,讓學生感受到美術作品并不神秘,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六、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學生思考為主,教師講授七、教學環境及資源準備教師準備:中外美史作品、教材、PPT八、教學過程教學過程 (注明每個環節預設的時間)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及資源準備導入 (5分鐘) 1、大家好,我是來自哈爾濱師范大學家具設計的許鴻蓮,大家可以叫我許老師,很高興能來貴校授課。 2、講述剛入大學時第一次去參觀中國美術博物館的經歷(當看到莫奈的《魯昂大教堂》這幅作品時,始終不明白為什么如此有名,到底好在哪里) 3、同學們,有沒有去過美術館看過畫展啊?看到各類美術作品時大家有疑惑嗎?這些好的作品畫的是什么內容?為什么這樣表達嗎?這其實涉及到美術鑒賞的問題,那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吧! 4、大屏幕展示“培養審美的眼睛——美術鑒賞及其意義” 俗話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作為高 中生,面對琳瑯滿目的美術作品卻不知該如何欣賞,不能不說是一種缺憾。馬克思曾說過:“如果愿意欣賞藝術,您必須是一個有藝術修養的人。”欣賞美術作品的能力是可以培養的。 怎樣欣賞美術作品呢 (把剛才學生談的看法初步匯總一下。) 總的來說一般分為三個步驟: ①從分析形式和形象入手;②對內容的理解、體驗; ③對內蘊的探究和領悟。 同學們,你們是不是這樣去欣賞的呢 如果是這樣,你就將自己的欣賞水平提升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 聽故事 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思考,并瀏覽課本 生答:去過。/有疑惑。/不是特別懂 生答:了解作者,時間,內容 故事導入,給一個好的氛圍的開端講授新課(30分鐘) 1、出示攝影圖片“天安門廣場”“黃山日出” 提出問題:A、大家看到這兩幅景觀圖有什么感受嗎? 同學們知道培養審美的眼睛有哪兩個途徑嗎? 在我們的認知里大家對天安門廣場有什么感覺? 由學生回答 總結:從表面上來看,天安門只是一座古建筑,但從審美角度說,它已成為象征中國歷史的一個審美符號。它經歷了古代中國的文明和近代中國的屈辱和奮起,更見證了中國三十多年來的改革開放的巨大成就。可以說我們對中國歷史的認識越深入,從中獲得的審美想象就越豐富。這個過程其實已經蘊含了美術鑒賞的基本特征。 2、出示張萱的《搗練圖》米勒的《拾穗》 提出問題:A、大家喜歡哪幅作品,為什么? B、大家知道這兩幅畫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嗎?(提示:畫種、服裝、國家、貧富、) C、為什么同題材的作品給人的感受不同呢? 由學生的回答 大家對美術作品的這些疑問或者觀點,都涉及到了美術鑒賞的問題,那么什么是美術鑒賞,美術作品是怎樣分類的以及學習美術鑒賞的意義是什么? 欣賞圖片,探究問題,回答提問。 生答:非常的壯觀,美麗。/一是欣賞大自然,二是欣賞第二自然——由人創造的藝術品。/天安門廣場非常的莊嚴、神圣。 帶著問題觀察出示的作品,踴躍的回答問題 生答:喜歡《搗練圖》,因為喜歡國畫。/相同點:兩幅作品都是以勞動婦女為題材 不同點:1、前者是中國畫,后者是油畫2、前者是貴族婦女,后者是貧窮婦女3、前者給人優雅平和,后者讓人產生同情4、前者是盛唐時期作品,后者是法國貧富差距大階級矛盾尖銳時期的作品。/不知道 在欣賞圖片中,逐步訓練學生區分不同美術形式的能力 通過作品展示,讓學生在看畫的同時,提出自己的觀點,自然而然的引出美術鑒賞的概念,比單純由老師來講述好得多環節1 什么是美術鑒賞? 環節2 美術作品是如何分門別類的? 環節3 布置課后作業 1、分別出示天安門的圖片、徐悲鴻的《奔馬》和梁楷的《太白行吟圖》以及吳冠中的《根扎南國》 提出問題:A、看到天安門我們聯想到什么?(提示:造型的、歷史的、情感的) B、《奔馬》《太白行吟圖》《根扎南國》都是中國畫嗎? C、這三副畫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D、這三幅圖都想表達什么情感? 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有關理論和觀點(美術鑒賞及其對象、過程、目的和本質特征,美術鑒賞是被動接受與主動參與的綜合的審美活動) 1、根據課本中的分類,分別展示課本相關圖片, 提出問題:A、大家喜歡這里面的那些圖片? B、各個圖片分別代表哪種藝術門類?(老師給予引導。) C、你還發現你生活中還有那些美術作品,它們屬于以上那種藝術門類 同學們,從本書中選取一張你最喜歡的美術作品,進行鑒賞并寫明作品名稱、年代、門類、時代背景、表達內容。 帶著問題觀察出示的作品,踴躍的回答問題 生答:濃濃的愛國情/不是/都有感情表達,畫的內容不一樣/不知道 欣賞圖片、勤于思考、勇于回答問題 生答:第一個和第四個/繪畫、雕塑、建筑、設計、書法、攝影/易烊千璽寫的字,是書法 生答:好的老師 在欣賞圖片中,逐步訓練學生區分不同美術形式的能力 讓學生開動腦筋,列舉自己生活中所發現和存在的美術元素,訓練主動思維的習慣 課下再次鞏固,加深學生印象九、教學評價設計十、板書設計培養審美的眼睛 什么是美術鑒賞 概念: 對象:美術作品 過程:感受、歸類、分析、判斷、想象和評價 目的:獲得、理解 美術的分類 繪畫、雕塑、建筑、設計、書法、攝影十一、幫助和總結美術鑒賞不僅對知識的學習,更重要的是對培養學生認識世界的能力、審美的眼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以及未來的人生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藝術來源于生活。培養審美的眼睛可以更好的觀察生活中的藝術。這節課我們為培養一雙審美的眼睛奠定了初步基礎,另外,還請同學們注意,要能欣賞千奇百怪的現代藝術,還必須樹立全新的藝術觀念,在此基礎上,平時多看多分析,定會使審美的能力得到更好的提高。十二、教學反思①在教學過程中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們非常感興趣,喜歡聽老師回答同學們的提問并頗感受益,這樣的教學環境是教師喜歡的也是學生喜歡的。 ②學生對美術和美術鑒賞絕大多數沒有明確的認知或清楚的認識。并對學習和生活有很大的幫助,其中提到了可以陶冶性情,提高文化素質,培養審美能力,但又都不能具體說明。③在鑒賞課的講述中我也認識到,單純就美術問題的討論終將會使學生逐漸失去興趣。只有聯系現實社會,涉及不同學科知識,才能不斷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