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 6課《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教學設計一、課標要求知道中共八大;了解“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等錯誤與調整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認識這一時期取得的政治、經濟、外交、國防、科技等成就及其具有的開創性、奠基性意義;了解以王進喜、雷鋒、錢學森、鄧稼先、焦裕祿等為代表的廣大干部群眾艱苦奮斗的事跡;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危害及主要教訓。二、教學立意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和書寫的。小人物的命運能夠折射大歷史的變遷,小人物也可以反映大時代,而且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從來都是休戚相關、密不可分的。新中國成立后的這段歷史,很多人都親身經歷過。本課以我姨姥姥的經歷為線索,融入地方史,通過個人生活的變遷來折射探索社會主義道路時期共和國歷史的發展變化。本課的另一條主線是“路”,即“探路”、“歧路”、“問路”,從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開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到走上了“文化大革命”的歧路,再到糾正失誤,繼續“問路”。本課嘗試把個人經歷和主線“探路、歧路、問路”結合起來,用人物經歷串聯三個教學模塊,完成教學任務。三、教學背景分析(一)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部編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6課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也是第二單元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中的最后一課。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之后的道路應該怎么走,怎樣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黨和國家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辛探索,并取得了偉大成就。在探索期間也出現了失誤甚至是“文化大革命”這樣的嚴重挫折,但我們黨勇于面對失誤,及時調整政策,糾正失誤,繼續探索。本設計根據教學思路并結合本課教材內容,在模塊設計上大膽整合教材,把“建設成就”子目按時間拆分成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成就和“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成就,分別放在 1956——1966十年探索之后和“文化大革命”之后。具體內容如下:本課第一模塊是【探路——敢教日月換新天】。中共八大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良好開端,之后由于過分追求速度,八大二次會議制定了總路線,并掀起了“大躍進”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我們國家的探索出現了失誤,造成了一定的損失,但黨和國家及時調整,國民經濟得到恢復與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也取得了一系列偉大成就,初步形成了獨立的、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模塊是【歧路——革命風火滿天紅】。“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挫折,帶來了巨大的損失。在“文革”的艱難歲月中,我們國家也取得了一些重大成就,但這決不是“文革”的成果。第三模塊是【問路——渡盡劫波希望在】。本模塊是對本課內容的總結,既總結這二十年的偉大建設成就,也總結出現的失誤和經驗教訓,并指出黨和國家勇于面對失誤,及時調整糾正,繼續探索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偉大道路。(二)學情分析八年級學生在經過一年半的初中歷史學習之后,積累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和歷史學習方法,對中國歷史尤其是新中國成立后的歷史比較感興趣。尤其是他們的祖父母輩大都經歷過這段歷史,他們也可能聽家人提起過,或多或少對這段歷史有一定的了解,也對這段歷史較為感興趣。所以本課努力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學習并思考這段歷史。素養方面,學生通過之前的學習積累了一定的歷史素養,在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方面都有相關培養,理解歷史、分析歷史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學習本課難度不是很大。四、教學目標總體目標:掌握中共八大、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國民經濟的調整和這一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模范人物,了解“文化大革命”的危害。能通過閱讀材料、歷史圖片、觀察事物展臺,直觀感受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過程,體會探索社會主義道路的艱辛過程。(素養目標:史料實證、家國情懷)指導學生用表格的方式梳理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動手能力。能通過合作探究,引導學生分析歷史發展的基本趨勢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經驗教訓,培養學生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和以史為鑒的能力。(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歷史解釋)能充分認識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艱辛曲折,體會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的精神,感悟中國共產黨的執政智慧;理解先進模范人物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巨大貢獻,體會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為人民服務等優秀品質的重要性。(素養目標:唯物史觀、家國情懷)五、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中共八大、社會主義建設的巨大成就。教學難點:社會主義建設曲折發展的經驗教訓。六、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歷史圖片、歷史資料、紀錄片視頻、實物展臺(煉鋼土高爐模型、煤油燈、宣傳畫、毛主席像章、毛主席語錄、袖章、挎包等)(二)教學方法情景教學法、合作探究法、史料研習法、歸納法、比較法七、教學過程(一)新課導入用電視劇《人世間》和我姨姥姥的照片導入新課。導入:同學們,近期有部正在熱播的電視劇叫《人世間》,這部電視劇用兩個大家庭的故事,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老百姓的生活史。人世間,人間事,世間人。小人物一樣能反映大時代,個人的命運從來都是與國家命運休戚相關、密不可分的。今天,我給大家分享我家一位親戚的故事,她是我的姨姥姥,今年她 77歲了。她是她們村里第一個從鄉鎮中學考上德州一中的高中生,也是第一個考上大學的女大學生。讓我們用她幾十年的經歷為線索,走進共和國那個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激情年代。教師活動:板書課題。【設計意圖】用電視劇和真實人物經歷導入,給學生營造真實感,增加學習興一個鄰居,就是照片中的這名軍人,他就是后來的姨姥爺。那個時候我姨姥爺剛從軍隊轉業復員,分配到德州機床廠上班。那時的德州不僅有機床廠,還有齒輪廠、卷煙廠、柴油機廠等等。在那個年代,最受人尊敬的職業不是公務員,而是大工廠的工人。德州的工業建設成就也折射了 1956--1966這十年我們國家的工業建設成就。(2)學生自主學習課本 30頁——31頁,找出建設成就并完成填表。同時對比一五計劃的成就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成就,發現這一時期我們國家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并惠及了今天。【設計意圖】此處整合了教材順序,把 1956——1966年的成就移到此處,使前后連貫起來。指導學生用表格的方式梳理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培養學生歸納概括和動手能力。同時也讓學生增強家國和民族自豪感,感知在艱苦歲月中先輩們用艱苦奮斗打下了堅實的工業基礎。(3)展示模范人物的事跡和名言,學生閱讀材料,感悟模范人物身上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并遷移到現實中,讓學生繼承并發揚這些優秀的精神,爭做新時代的王進喜、焦裕祿、雷鋒。展示姨姥姥姨姥爺的結婚照,用個人生活過渡到第二模塊。師:從 1963年開始,全國掀起了學雷鋒的高潮,姨姥姥和姨姥爺當時都是他們單位的學雷鋒標兵,在一次學雷鋒表彰大會上,他們正式認識了。兩人由此結緣,后來結為一對革命伴侶。同學們想不想看他倆的結婚照?生:想看。師:結婚照的原件貼在結婚證上面了,他倆的結婚證找不到了,這是后來補拍的結婚照。我上網查閱資料找到了當年結婚證的樣式,同學們看大屏幕,這就是他們那個年代的結婚證。大家仔細看看,能發現什么?生:有毛主席語錄。師:為什么結婚證上要印毛主席語錄?這跟那個特殊的年代有關。接下來,我們學習共和國的那段曲折經歷——歧路,革命風火滿天紅。(三)歧路——革命風火滿天紅1.“文化大革命”利用人物親身經歷,引導到“文化大革命”。師:1966 年,姨姥姥在天安門廣場拍了一張照片,那時她正在山東中醫藥大學讀大二,當時全國青年有一個統一的組織——紅衛兵。教師活動:展示展臺 2(上右圖),利用實物展示紅衛兵的“標配”。學生自主學習“文化大革命”部分并完成歷史事件排序題。學生排序后給學生講述劉少奇冤案和“九一三事件”,讓學生了解“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損失。2.“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成就此處對教材也做了整合,把“文革”期間的成就放在此處。(三)問路——渡盡劫波希望在過渡:“文革”給我們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20世紀 70年代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而十年內亂拉大了我們同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中共八大的目標也依然沒有實現。以前走過的路對不對?未來的路該怎樣走?毛主席不在了,誰來領導我們?這一系列問題困擾著我們黨和人民,我們的國家將何去何從?接下來我們進入下一篇章,問路——渡盡劫波希望在。本模塊為小結環節,設計三個問題分別是:1.如何評價這二十年來我們的社會主義建設?2.為什么會出現失誤?3.失誤得到糾正了嗎?通過分析和回答這三個問題,加深學生對本課的理解,讓學生認識到這二十年的探索,成就是偉大的是主要的,我們黨有敢于自我革新、改正錯誤的能力和勇氣。在糾正失誤以后,我們黨繼續“問路”,繼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迎來了嶄新的春天。情感升華: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我們的事業之所以偉大,就在于經歷艱難而不斷取得成功。我們中共八大之后開始探索社會主義的偉大道路,取得了輝煌成就。后來也走了一些彎路甚至還有文革這樣的歧路。敢問路在何方,道路就在腳下!在經歷了艱辛探索之后,中國共產黨有了足夠的信心、智慧和力量,與全國人民同心同德,共同奮斗,相信我們一定能夠渡過寒冬,走進嶄新的春天!結語:實際上在文革結束后,即使是普通百姓,也感受到了生活中的點滴變化。1977年,大學又開始正常招生了,1978年,我的表舅也開始上小學了。我姨姥姥也落實了政策,從一個工廠的醫務室調到了市人民醫院,終于成為一名光榮的醫生。這些都使我們想到了一個詞——希望!國家有希望,民族有希望,個人的希望才能更加美好。人世間,人間事,世間人,我姨姥姥的故事就給大家分享到這里。最后我們一起欣賞一首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思考三個問題,深化對本課內容的理解。結尾處再使用姨姥姥的親身經歷,做到首尾呼應。八、板書設計第 6課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九、課時作業拓展探究:參觀德州市博物館第四展廳和普利森博物館,了解德州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取得的工業成就,體會先輩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十、教學反思1.本節課在設計過程中嘗試以人物經歷為線索,用小人物折射大歷史,結合“路”這個主題展現這二十年的歷史。2.在教材內容的處理上,嘗試對教材進行整合,把成就部分拆分開分別移到相應的部分,按照時序性講授。3.為了更好地創設情境,還原歷史場景,本課搜集了大量資料和實物,力圖給學生營造年代感。4.本課的嘗試并不完善,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家國情懷引導不夠,在教材處理上也存在一些問題,希望以后還能繼續打磨本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