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世界第7課 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認識戰(zhàn)國時期七雄并立的狀況。 (2)了解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 (3)通過商鞅變法,認識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 (4)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過程與方法 (1)應用多媒體與教師的提問相結合,使學生直觀感受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2)通過角色扮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3)通過討論,引導、培養(yǎng)學生探究學習及合作學習的能力情感態(tài)度 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商鞅變法,培養(yǎng)改革意識和創(chuàng)新精神,樹立“實現抱負,不怕挫折”的觀念,從順應歷史潮流、推動社會進步的角度去認識人生的價值。 (2)聞名世界的都江堰,充分反映出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說明我國古代的技術在當時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感【重難點】重點:商鞅變法的內容和作用。難點:商鞅變法的背景和原因;都江堰的構造及功能。【教學過程】 一、戰(zhàn)國七雄教師:我們在對春秋爭霸戰(zhàn)爭進行評價時提到“出現了一些疆域較大的諸侯國,實現了局部統(tǒng)一”。到戰(zhàn)國時期,大的諸侯國只剩下七個,它們是齊、楚、燕、韓、趙、魏、秦。你能在地圖上指出七雄的位置嗎 展示《戰(zhàn)國形勢圖》,學生在地圖上指出七雄的位置。1.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教師:“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表明新興勢力在晉、齊兩國取得勝利,也表明戰(zhàn)國七雄并存局面的形成。2.七雄爭戰(zhàn)的特點比較《春秋爭霸形勢圖》與《戰(zhàn)國形勢圖》,教師設置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采取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①找出兩幅圖的不同。②戰(zhàn)國時期與春秋時期相比,戰(zhàn)爭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③有哪些新的特點 ④著名戰(zhàn)役有哪些 學生閱讀教材后回答:不再以“尊王攘夷”為口號,而是各自為政,擴充軍隊,力圖拓展疆域。七國都擁有強大的軍隊。戰(zhàn)爭規(guī)模很大,參戰(zhàn)兵力多,交戰(zhàn)區(qū)域廣,持續(xù)時間長。主要戰(zhàn)役有桂陵之戰(zhàn)、馬陵之戰(zhàn)、長平之戰(zhàn)。教師講解:春秋和戰(zhàn)國時期的戰(zhàn)爭不僅過程不同,而且體現出不同的時代特征。春秋時期的政治,就是各大國爭奪霸權的政治,是大國靠武力脅迫弱小國家承認其領導地位的強權政治;體現在戰(zhàn)爭中,就是以逼迫對方在政治上臣服于自己為主(也曾把若干小國吞并)。戰(zhàn)國時期的政治,就是富國強兵,兼并其他國家,進而統(tǒng)一全國的政治。因此,春秋政治是“爭霸”為主,戰(zhàn)國政治是“兼并”為主。歷史在爭霸與兼并過程中,逐漸走向統(tǒng)一。3.七雄爭戰(zhàn)的發(fā)展趨勢教師:七雄之間的兼并戰(zhàn)爭連綿不斷,越來越激烈。戰(zhàn)國中期以后,各諸侯國的勢力此消彼長。從中你發(fā)現七雄爭戰(zhàn)的發(fā)展趨勢是什么 由學生看書后回答。教師過渡:由七雄的此消彼長和秦國的崛起,引導學生分析秦國崛起的原因,導入下一個主題——商鞅變法。二、商鞅變法教師:戰(zhàn)國時期各諸侯國進行了多場改革,其中最著名的、影響最深遠的就是秦國的商鞅變法。司馬遷評商鞅:“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卒受惡名于秦,有以也夫!”商鞅是不是“刻薄”的人呢 他在秦國遭受惡名是不是應該呢 讓我們進入“商鞅變法”的學習。首先,商鞅變法是在怎樣的背景下進行的呢 觀察下面兩幅圖片,它們反映了什么 學生:鐵器和牛耕得到推廣。教師:秦國在戰(zhàn)國七雄中又處于怎樣的地位呢 剛才說過,秦國處于最西邊,在七個大國中,相對落后,東方各國都看不起秦國,連會盟都很少讓它參加。總結一下商鞅變法的背景,分別是牛耕的推廣、鐵器的普遍使用、秦國國力相對較弱。當時,經濟形勢的變化要求社會進行變革,較弱的國力也迫使秦國必須變法圖強。于是,秦國國君秦孝公廣發(fā)求賢令。商鞅就在這種背景下到了秦國。 商鞅是誰 商鞅是衛(wèi)國人,也叫衛(wèi)鞅,后封為商君,故稱為商鞅。教師:下面我們來認識一個秦孝公時期的奴隸主老李,請大家?guī)椭鉀Q煩惱。 煩惱一:老李的私田面積越來越大,日夜擔心私田會被國家沒收,他吃不下飯,睡不著覺。教師:如何解決老李的私田問題 學生:直接給老李。教師:但是這樣做國家有什么好處呢 學生:國家可以收稅。教師:反過來說,如果國家向私田征了稅,是否意味著國家承認了私田的合法性 這樣既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老李的私田又保住了,是不是一舉兩得呢 總結起來,就是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煩惱二:老李到了魏國,魏國人一聽說他是秦國人,紛紛表示出鄙視和不屑,都說秦人是野蠻人,秦國是落后、邊遠地區(qū),沒資格與東方六國為伍。老李有種深深的挫敗感,真希望秦國能成為一個國富兵強的國家。教師:這里涉及“國富”和“兵強”兩個問題。如何讓秦國富起來 學生: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教師:如何讓秦國軍隊強起來 學生:獎勵軍功,有軍功者可獲得田宅和爵位。教師:但是當時秦國還有一部分人不需要生產和軍功一樣能繼承爵位,這樣很不公平,怎么辦 學生: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煩惱三:老李要到秦國邊遠地區(qū)看望親戚,到了當地想買兩尺布作為禮物送給親戚,可是買回來發(fā)現短了許多,老板卻很真誠地說絕對沒有缺少尺寸,老李很納悶。回程時遭遇一群惡霸,錢被搶光了,老李氣不過,報了官,可是官員不得力。據說邊遠地區(qū)經常發(fā)生類似事件,老李吃了回啞巴虧,甚是郁悶。教師:煩惱三中老李遭遇了哪幾個問題呢 學生:買的布短了許多,路上遇到惡霸,官員不得力。教師:這些問題該如何解決呢 學生:統(tǒng)一度量衡;嚴明法度,禁止私斗;實行戶籍制度;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教師:請大家將教材P35商鞅變法的內容齊讀一遍。(學生齊聲朗讀)教師:大家思考,新法實行后,秦國社會各階層會有何反應 新法會遭到哪些人的反對 又能得到哪些人的支持 學生:會得到地主、商人、農民、士兵的支持,遭到舊貴族的反對。教師:由此可知,變法得到了大多數人的支持,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潮流,促進了秦國經濟的發(fā)展。接下來請觀看一段視頻,了解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播放視頻《大秦帝國》片段)教師:視頻認為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學生:秦孝公的支持,商鞅的個人才能。教師:除此以外,還有哪些原因 學生:人民的支持,順應了歷史潮流的發(fā)展。教師:變法成功了,對秦國的影響在哪里呢 大家通過兩段材料進行概括。學生:使秦國國力增強,軍隊戰(zhàn)斗力提高,為秦統(tǒng)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教師:現在大家對商鞅是不是有一個更深刻的印象呢 再來看看司馬遷對商鞅的評價,你們同意嗎 為什么 學生:略。教師:每位同學的觀點都很不錯,這也說明我們一定要從兩方面來評價歷史人物,不能片面。教師:秦國實行商鞅變法后,國力大增,為了解決四川成都附近的防洪、灌溉問題,修建了一個大工程,那就是都江堰。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多媒體課件展示《都江堰示意圖》,播放視頻,展示都江堰的工程原理,設計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1)修建都江堰的原因是什么 目的是什么 (2)都江堰是什么時候修建的 (3)你認為李冰治水的思路是什么 (4)李冰在修建都江堰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 是怎么解決的 (5)都江堰的結構是怎樣的 主要由哪幾部分組成 各個組成部分的作用是什么 學生分小組討論,然后回答問題。教師點撥:我們了解了都江堰的工程原理,它根據防洪、灌溉、水運的需要,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科學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來控制內江、外江的江水流量,使原來“旱澇多變”的成都平原變成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特別是經受了2008年的大地震。這樣高超的設計和工程質量不能不令人贊嘆! 教師提問:為什么都江堰水利工程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學生回答后教師點撥:都江堰建成以后,一直造福成都平原,使這里成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因此,人們把成都平原稱作“天府之國”。2000年,都江堰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全世界人民共同的財富。【課堂小結】本課主要學習了戰(zhàn)國七雄、商鞅變法和都江堰。戰(zhàn)國時期,鐵制工具和牛耕進一步使用,新興地主階級勢力增強。秦國通過較為徹底的商鞅變法,迅速進入封建社會并強大起來,為以后統(tǒng)一全國奠定了基礎。都江堰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為秦國統(tǒng)一六國提供了強大的經濟基礎。【板書設計】【教學反思】1.做到知識前后聯(lián)系,按“社會變化”這一條主線貫穿始終。2.對商鞅變法等歷史事件進行評價的時候,讓學生學習客觀的歷史評價標準。3.結合相應試題引導學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