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世界第18課 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了解東晉興亡的概況。 (2)知道南朝政權的更迭。 (3)理解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表現和影響過程與方法 通過圖示法,使學生將紛繁復雜的魏晉南北朝的歷史整理成清晰的脈絡,從而培養學生綜合歷史信息,理清歷史發展線索的能力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1)認識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對于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2)認識勞動人民對于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重難點】重點:江南地區的開發。(主要是認識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條件、表現和深遠影響)難點:江南地區的開發。(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提供的一些古籍記載的資料,將江南地區開發前后的社會經濟生活特點進行比較,加以闡釋,盡可能讓學生能有直觀的印象,同時加強對學生探究問題的輔導,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解決他們學習中的困難)【教學過程】 一、東晉的興亡學生閱讀教材,回答問題。 教師提問:你知道東晉是怎樣建立的嗎 東晉和西晉相比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317年,司馬睿建立政權,定都建康,史稱東晉。東晉是以王導為首的北方南下官僚貴族和南方大地主為支柱建立的政權。司馬睿在政治上依靠王導,軍事上依靠王敦。其他王氏子弟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用,當時流傳著“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真實地反映了東晉初年的政治狀況。教師提問:東晉是怎樣滅亡的 學生回答:420年東晉滅亡,政權落入武將手中。討論交流:東晉的政治統治有什么特點 歸納總結:①東晉是在大地主支持下建立的。②東晉最終未能恢復中原。③東晉成功抵御了來自北方的軍事威脅,統治局面相對穩定,社會經濟有所發展。二、南朝的政治學生閱讀本目內容,然后教師提問。教師提問:南朝包括哪四個朝代 定都在哪里 學生回答:宋、齊、梁、陳。建康。教師提問: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是哪一個 學生回答:宋。 教師提問:在南北的實力對比中,南朝在何時開始處于明顯的劣勢 學生回答:梁武帝在位時。通過上述問題的解決使學生基本掌握南朝的發展概況。三、江南地區的開發教師多媒體展示材料: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無積聚而多貧。——《史記·貨殖列傳》材料二 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宋書》教師翻譯材料后提出問題:《宋書》里描寫的南朝時期的江南地區與《史記》描述的江南地區有什么不同 為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自由作答,教師點撥總結。不同:司馬遷認為江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低,商品交換不發達,人煙稀少;《宋書》則認為江南地區富饒,經濟發達。原因:漢代的江南地區尚未得到開發;魏晉以來江南地區逐漸得到開發。教師引導:秦漢時期,黃河流域是全國的經濟重心,魏晉以來,江南地區為什么會得到開發 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有哪些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91“江南地區的開發”的相關內容,找出答案。教師待學生閱讀完相關內容后,將學生分成小組討論問題,討論結束后請學生代表進行回答。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原因:①北方人口南遷,給江南地區帶去了大量勞動力以及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②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③江南地區戰亂較少,社會比較安定。④南北方勞動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農業:耕地面積增加;興修了很多水利工程;農業生產技術有了很大的改進(推廣和改進犁耕,實行精耕細作,以及推廣選種、育種、田間管理和施用糞肥;水稻育秧移栽;麥稻兼作,五嶺以南種植雙季稻;種桑養蠶、培植果樹、種植藥材等。)手工業:繅絲、織布、制瓷、冶鑄、造船、造紙、制鹽等方面都有顯著的發展。商業:商業活躍,城市繁榮。南朝時的建康人口眾多,是當時商業最為活躍的大都市。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教材P91圖片,輔助說明江南經濟發展的表現,并補充強調:江南地區的開發對我國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為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奠定了基礎。結合本節課的內容思考:江南地區的開發對我們今天的經濟建設有哪些啟示 學生討論后回答:①要引進先進的技術。②保持政治清明、社會安定。③發展經濟要因地制宜。④加強區域間經濟合作與交流等。【課堂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東晉的興亡、南朝的政治和江南地區的開發三個知識點,重點是江南地區的開發。我們要認識到今天江南地區經濟的發達是歷史長期發展的結果,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安定的環境,因此我們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反對戰爭,愛護和平。【板書設計】【教學反思】本節課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強化學生的愛國思想,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開拓進取意識,使學生充分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逐漸交融而形成的,培養學生系統地思考問題和追蹤歷史發展線索的能力,正確認識我國的民族關系,認識改革在國家發展中的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