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1.1稻作文化的印記一、單選題1.讀下邊世界某區域示意圖,完成問題。下列對甲乙兩地位置描述正確的是( )A.甲地瀕臨大西洋 B.乙地位于東半球C.兩地都位于中緯度 D.乙地在甲地的東南方讀圖,回答問題。2.下列關于世界海陸分布的敘述,正確的是( )A.北半球海洋面積比陸地面積小B.從圖上看,地球可稱為“水的行星”C.全球陸地主要集中在南半球D.南半球海陸面積大致相等3.觀察上圖,大陸主體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 )A.亞洲 歐洲 北美洲 B.亞洲 歐洲 北美洲 非洲C.非洲 亞洲 北美洲 D.亞洲 大洋洲 北美洲4.在圖中跨經度最多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北冰洋 D.印度洋5.學會歸納整理是學地理的常用方法。下列歸納整理正確的是( )A.密西西比河流域的人們往往臨河建屋B.安第斯山區居民修建“冰川列車”C.阿拉伯人利用滴灌技術發展農業D.日本北海道因地制宜實行耕海牧漁6.下列各地區的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組合正確的是( )A.安第斯山區——草場資源豐富,可四季放牧B.美國大平原——土壤肥沃,人們開辟梯田,種植小麥C.阿爾卑斯山區——風景優美,可發展旅游業D.湄公河平原——雨熱同期,人們種植水稻,機械化水平高7.在義烏中國進口商品城的各個國家商品館里,陳列著各國最具特色的商品。如果要給泰國館選擇陳列商品,下列商品中最適合的是( )A.椰棗 B.羊駝毛圍巾 C.香米 D.牦牛肉8.下列四幅圖中,符合威尼斯氣候特征的是( )A.A B.B C.C D.D9.湄公河中下游的人們生產生活有著獨特的風情,以下符合該區域的情景是( )①村民住在吊腳樓里②農業精耕細作,使用飛機噴灑農藥③農閑時表演水上木偶戲④村落很分散,村民之間很少聯系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10.位于湄南河附近的城市是( )A.河內 B.金邊 C.曼谷 D.萬象11.世界各地的自然條件各不相同,但人們都能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營造出美好的生活場景。仔細觀察圖片,回答下列各題。①②③④(1)對以上世界典型區域生活特色的描述,正確的是( )①人在水上住,舟在窗下行②以船只代步,逐水草而居③以米飯為主食,喜好劃船④民居懸空架設,崇尚谷神、稻母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圖③地區要加快發展,必須( )①加強東西部交流,實現優勢互補②開發旅游資源,發展草原旅游業③照搬照抄澳大利亞畜牧業發展模式④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之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2.有關非洲地形、氣候和河流的說法,正確的是( )A.地形以高原為主,東非高原有“非洲屋脊”之稱B.尼羅河自北向南流經埃及,是埃及的“生命之河C.非洲的熱帶草原氣候季節相同D.尼羅河流程比剛果河長,但水量比剛果河小13.讀圖,回答小題。(1)上圖所畫的房屋叫( )A.蒙古包 B.高腳屋 C.氈房 D.雪屋(2)這種房屋最適宜建在下列哪個地區( )A.美國中部平原 B.尼羅河三角洲C.華北平原 D.湄公河平原14.世界各地的自然條件各不相同,但人們都能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營造出美好的生活場景。仔細觀察圖片,回答下列各題。①②③④(1)對以上世界典型區域生活特色的描述,正確的是( )①人在水上住,舟在窗下行 ②以船只代步,逐水草而居③以米飯為主食,喜好賽馬、摔跤 ④民居懸空架設,崇尚谷神、稻母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2)圖③地區要加快發展,必須( )①加強東西部交流,實現優勢互補 ②開發旅游資源,發展草原旅游業③照搬澳大利亞畜牧業發展模式 ④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之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下圖為某大洲地形剖面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該剖面穿過的地形以山地為主 B.該大洲一定在北半球C.乙地的氣候屬于溫帶氣候 D.乙地所在國是發達國家二、材料分析題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向近代化邁進的過程中,中國和西方各走了一條不同的道路。有學者認為,西方近代的變革首先是精神層面的變革,然后是制度方面的變革,最后才是器物方面的變革,而中國在近代的變革順序卻是正好相反的。材料二:中國近代化片段:運用材料二中相關史實論證材料一的觀點。17.水稻和小麥是主要的糧食作物。寧波某校七年級同學擬以“影響水稻、小麥分布的主要自然條件比較”為題進行探究,請你參與完成該探究過程。【探究材料】(1)【嘗試探究】 A區 B區地理位置 亞洲東南部湄公河平原 美國中部大平原主要糧食作物 水稻 小麥自然 條件 分析 相同之處 ① 不同之處 ② ③ (2)【歸納總結】通過上述探究可以發現,從自然條件看,一個地區適合種植水稻還是小麥,主要影響因素是 。(3)【遷移應用】根據下面兩幅圖判斷,亞洲東部地區(圖中陰影部分)更適合種植水稻還是小麥,為什么?三、綜合題18.讀下列地形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甲區域的生產特點是 ,乙區域的生產特點是 。(2)甲乙區域種植的農作物有什么不同?造成不同的自然原因是什么?(3)由上可見,區域經濟發展應遵循什么原則?19.讀我國冬季風、夏季風及其分界線相關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表示冬季風的是 圖,它來自 地區,性質 。(2)影響我國的夏季風包括來自于太平洋的 季風和來自于 洋的 季風上空的暖濕氣流,所以我國東部地區夏季的氣候特點是 。(3)圖中 (選數字)是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4)請依次(自東向西)寫出北回歸線穿過的我國四個省區的簡稱。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解析】【分析】根據圖中信息可知,甲地瀕臨印度洋,乙地位于東半球,兩地都位于低緯度,乙地在甲地的西北方。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地圖上方向的判斷有三種方法,一是經緯網判斷法,二是指向標判斷法,三是通過“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判斷法,一般范圍較小的地圖都有指向標,習慣上規定指向標統一指向北。【答案】2.B3.B4.C【解析】【點評】 我們生活的地球,從太空看是個蔚藍色的美麗星球,它看上去更像“水球”.根據人們的計算,地球上海洋面積占71%,陸地面積29%,地球表面是三分陸地,七分海洋.陸地集中于北半球、東半球;海洋集中于南半球、西半球.將地球分為水半球和陸半球,陸半球上依然是海洋多于陸地.所以,無論怎樣劃分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陸地。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半球的海洋面積比陸地面積大,故A錯誤;從圖上看,把地球稱為“水的行星”,一點也不過分,七分是海洋,三分是陸地,故B正確;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東半球,故C錯誤;無論怎樣劃分半球,都是海洋多于陸地,故D錯誤. 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3.觀察上圖,大陸主體位于北半球的大洲有亞洲 歐洲 北美洲 非洲。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4.北冰洋大致以北極為中心,介于亞洲、歐洲和北美洲之間,為三洲所環抱。北冰洋跨經度360°,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廣的大洋。 在圖中跨經度最多的大洋是北冰洋 。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5.【答案】D【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太湖流域的人們往往臨河建屋,故A錯誤;阿爾卑斯山地區的居民修建冰川快車,故B錯誤;以色列人利用滴灌技術發展農業,故C錯誤;日本居民實行耕海牧漁,故D正確。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識記和理解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屬于容易題。6.【答案】C【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安第斯山區,垂直地帶性顯著,人民利用當地的特點發展了垂直農業;美國中央大平原,地形平坦開闊,人們發展專業化農業生產,機械化程度高;阿爾卑斯山脈山區,自然景觀獨特,旅游資源豐富,發展了旅游業;湄公河平原 ,雨熱同期,人們種植水稻,但機械化水平低。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由于各地的氣候條件的差異,造成了各地不同的地理環境,影響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形成了不同的人文景觀。7.【答案】C【解析】【分析】根據題意, 如果要給泰國館選擇陳列商品,下列商品中最適合的是香米。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椰棗是一種原產于中東,北非一代的美味水果。羊駝毛應該是南美印第安人安第斯山脈的特產,牦牛是我國青藏高原的主要畜種。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泰國香米是原產于泰國的長粒型大米,是秈米的一種。因其香糯的口感和獨特的露兜樹香味享譽世界。是僅次于印度香米的世界上最大宗的出口大米品種之一。泰國香米主要出產于泰國東北部,泰國香稻只有在原產地才能表現出最好的品質。這是因為那里具有特殊的生長條件,尤其是香稻揚花期間,那里涼爽的氣候,明媚的日光,及水稻灌漿期間土壤中漸漸降低的濕度,對香味的產生及積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8.【答案】A【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威尼斯是地中海氣候。在給出的四種氣候類型中,A是地中海氣候,B是溫帶海洋性氣候,C是溫帶季風氣候,D溫帶大陸性氣候。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在氣溫變化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中,一般橫坐標軸表示月份,縱坐標軸左側表示氣溫,右側表示降水量,氣溫年變化用平滑的曲線表示,降水年變化用長方形柱狀表示;觀察氣溫曲線圖,可以知道氣溫最高月和氣溫最低月,氣溫最高值和氣溫最低值,觀察降水柱狀圖,可以知道降水集中的月份和各月降水量。然后根據規律“以溫定帶,以水定型”進一步確定其氣候類型。9.【答案】D【解析】【分析】根據我們對湄公河平原地區的認識可知,湄公河中下游的人們生產生活有著獨特的風情,①村民住在吊腳樓里,③農閑時表演水上木偶戲。①③,正確。②農業精耕細作,使用飛機噴灑農藥,④村落很分散,村民之間很少聯系,應該反映的是美國大農場的情景。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美國中部適宜發展商品化農業的優勢:1,發達的科技;2,機械化水平高;3,便利的交通,和完善的交通網;4,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深厚;5,雨熱同期,利于農作物生長;6,有充足的灌溉水源(如密西西比河);7,地廣人稀,適宜大面積商品化農業。10.【答案】C【解析】【分析】以上四個國家的首都中,越南的首都河內在紅河附近,金邊和萬象在湄公河附近,曼谷在湄南河附近,故答案為:C。【點評】東南亞主要城市及其分布特點:河內(越南首都)金邊(柬埔寨首都)、萬象(老撾首都)、曼谷(泰國首都)、仰光(緬甸的大城市,原首都)。中南半島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和河口三角洲。11.【答案】(1)C(2)B【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世界典型區域生活特色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②是威尼斯,當地以船代步,逐水草而居的是游牧生活,所以②不符合題意;圖③逐水草而居,所以③不符合題意。故選擇C。(2)本題考查的是因地制宜原則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③地區要加快發展,必須因地制宜,不能一切照搬照抄澳大利亞畜牧業發展模式,所以③不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世界典型區域生活特色的了解,對因地制宜原則的理解。12.【答案】D【解析】【分析】A.非洲的地形以高原為主。埃塞俄比亞高原,位于東非高原以北,埃塞俄比亞中西部,海拔在2000米以上,有“非洲屋脊”之稱。B.尼羅河從南到北貫穿埃及,注入地中海,被稱為埃及的“生命之河”。C.非洲的熱帶草原氣候有明顯的干、濕兩季。D.尼羅河流程比剛果河長,但水量比剛果河小,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考查非洲的氣候、河流、地形,涉及整個非洲的內容,但學生只要記住幾個代表性的事物即可,比如幾大高原、河流等考查較多。13.【答案】(1)B(2)D【解析】【分析】(1)據圖分析,該房屋屬于高腳屋。 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2)不同的民居結構與當地自然環境密切相關。這種房屋適宜建在降水較多,氣候濕熱的地區,搭建高架竹屋。在給出的四個地區中,美國中部平原是溫帶大陸性氣候,降水較少;尼羅河三角洲屬于地中海氣候,夏季降水少;華北平原屬于溫帶季風氣候,與當地房屋建筑不符合。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1)B。(2)D。【點評】不同地區自然環境差異明顯,在氣候、地形、河流等自然環境的影響下,不同地區呈現不同的自然景觀和民居特點。比如在牧區生活的牧民,為了適應游牧生活,形成便于安裝拆卸的蒙古包。在我國北方的黃土高原地區,因降水較少,氣候干旱,利用當地黃土特性,就地取材,修建窯洞。在我國南方地區,因降水較多,氣候濕熱,搭建高架竹屋。14.【答案】(1)C(2)B【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世界典型區域生活特色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②以船只代步,但過著定居生活,所以②錯誤;③為蒙古包,當地人以奶制品和肉食為主,喜好賽馬、摔跤,所以③錯誤。故選擇C。(2)本題考查的是內蒙古經濟發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發展某地經濟要因地制宜,不可照搬別處經驗,所以③不符合題意。故選擇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世界典型區域生活特色的識記和因地制宜原則的理解。15.【答案】A【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南美洲自然人文特征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大洲為南美洲位于南半球,以熱帶氣候為主;所在國家為巴西,為發展中國家,所以BCD不符合題意。南美洲地形以山地為主,所以A符合題意。故選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南美洲自然人文特征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6.【答案】19世紀60-90年代的洋務運動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開啟中國經濟領域近代化步伐; 1898年戊成變法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1911年辛亥革命,學習西方的民主共和制,開啟和走.上中國政治領域的近代化步伐; 1915年新文化運動發生,學習西方的民主、科學思想,開啟中國思想領域近代化步伐。所以,中國的近代化依次經歷了從器物層面到制度層面,再到思想層面的過程,走了一條與西方相反的道路。【解析】【分析】19世紀60-90年代的洋務運動中,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朝的統治,是中國經濟近代化的開端;1898年的戊戌變法中,維新派主張向西方學習,發展資本主義,建立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政體,是中國政治近代化的開端;1911年的辛亥革命中,資產階級革命派主張學習西方,發展資本主義,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1915年的新文化運動中,進步的知識分子主張學習西方的“民主”“科學”的思想,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是中國思想近代化的開端。所以,中國的近代化依次經歷了從器物層面到制度層面,再到思想層面的過程,走了一條與西方相反的道路。故答案為:19世紀60-90年代的洋務運動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開啟中國經濟領域近代化步伐; 1898年戊成變法學習西方的君主立憲制,1911年辛亥革命,學習西方的民主共和制,開啟和走上中國政治領域的近代化步伐;1915年新文化運動發生,學習西方的民主、科學思想,開啟中國思想領域近代化步伐。所以,中國的近代化依次經歷了從器物層面到制度層面,再到思想層面的過程,走了一條與西方相反的道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西方近代化的歷程和中國近代化探索的有關知識的理解、記憶能力。要求學生具備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7.【答案】(1)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網密布,氣候適宜;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2)氣候(3)水稻。圖示亞洲東部地區地勢平坦;有河流經過,水源充足,便于灌溉;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長。【解析】【分析】(1)、據圖分析可知,A區是亞洲東南部湄公河平原,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其氣候是熱帶季風氣候,B區是美國中部大平原,主要糧食作物是小麥,其氣候是溫帶大陸性氣候,兩地自然條件的相同之處都是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網密布,氣候適宜。(2)、通過上述探究可以發現,從自然條件看,一個地區適合種植水稻還是小麥,主要影響因素是氣候(3)、根據下面兩幅圖判斷,亞洲東部地區(圖中陰影部分)更適合種植水稻。圖示亞洲東部地區地勢平坦;有河流經過,水源充足,便于灌溉;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雨熱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長。【點評】描述一個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從地形,氣候,土壤,水文,資源等方面回答。一個地區適宜發展某種農業的有利自然條件是地形,氣候,土壤,水源,社會經濟條件是政策,交通,市場,勞動力,科技。18.【答案】(1)精耕細作的人工勞動;大規模機械化生產(2)甲區域種植水稻、乙區域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甲區域為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乙區域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降水稀少。(3)因地制宜。【解析】【分析】(1)、根據圖中信息可知,甲區域是湄公河平原,生產特點是精耕細作的人工勞動,乙區域是美國的中央大平原,其生產特點是大規模機械化生產。(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區域種植水稻、乙區域種植小麥、玉米、大豆。甲區域為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乙區域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冷夏熱,降水稀少。(3)、由上可見,區域經濟發展應遵循因地制宜原則。【點評】湄公河平原:1.地勢平坦開闊 2。土地肥沃(河流一般都把中游和上游的易溶于水的營養物質,如氮肥、鉀肥、磷肥等帶到下游的沖積平原上) 3。水資源豐富、熱量豐富 、雨熱同期(降水多,這里是熱帶季風氣候) 4.人口密集,勞力資源充沛。 美國中部中央平原:平原地形,地勢開闊,地廣人稀,利于機械化和大規模生產;夏季溫暖濕潤,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土壤肥沃;交通發達,市場廣闊;科技水平高,工業發達,機械化程度高 。19.【答案】(1)A;蒙古和西伯利亞;寒冷干燥(2)東南;印度;西南;暖熱濕潤(3)①(4)臺、粵、桂、云(滇)【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季風氣候影響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如圖A,我國冬季風的源地在寒冷干燥的西伯利亞和蒙古一帶,風從內陸吹向海洋,在它的影響下,氣溫降低,降水不多。如圖B,我國夏季風分別來自濕熱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給我國東部和南部帶來豐沛的水汽和大量降水。(2)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季風氣候影響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夏季風分別來自濕熱的太平洋的東南季風和印度洋的西南季風,給我國東部和南部帶來豐沛的水汽和大量降水,所以我國東部地區夏季的氣候特點是暖熱濕潤。(3)本題考查的是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分界線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巴顏喀拉山脈、岡底斯山脈是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線,所以圖C中①符合題意。(4)本題考查的是我國省級行政區劃簡稱及分布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回歸線自東向西依次穿過的我國的臺灣省、廣東省、廣西省、云南省,它們的簡稱依次是臺、粵、桂、云(滇)。【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我國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分界線、國省級行政區劃簡稱及分布的識記,對我國季風氣候影響的理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