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我的太陽》【課時】1課時【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初步了解太陽造型的特點,學會把圓形與點線組合,并用色彩表現想象中的太陽造型。過程與方法:在描述和交流與過程中,發現運用圓形和點線組合,可以表現不同表情、不同光芒太陽的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太陽對人類生活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培養大膽地創造表現的意識,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教學重點】圓形與點線組合的表現【教學難點】有創意地表現太陽光芒【教學資源】彩色紙、勾線筆、油畫棒、彩色水筆、優秀學生作品、教師范畫、課件等。【教學流程與活動】(一般4~5個教學活動流程)教學環節 導入與交流 范畫圖例活動序號和活動名稱 活動一:謎語導入,激發學生興趣。活動目標 了解太陽的作用。活動任務 環節一:出示關于太陽的謎語,組織猜謎活動,引出謎底——太陽。 環節二: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討論太陽的作用。 環節三:教師小結。 太陽是我們的好朋友,是人類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條件。它每天陪伴著我們,給人類帶來光明和溫暖,不要以為陰天和雨天沒有太陽,那是太陽被云層擋住了。 環節四:出示課題《我的太陽》。關鍵問題 “有位老公公,一副圓面孔。有朝一日不見它,不是下雨就刮風?!钡闹i底是什么?太陽的作用是?活動資源 課件、太陽的圖片。活動要求 知道太陽的作用。活動評價 評價主體:教師評價、學生互評。評價途徑:提問評價。反饋形式: 及時鼓勵。活動說明 發現太陽的特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環節 討論與嘗試 范畫圖例活動序號和活動名稱 活動二:探究太陽造型不同線條組合的裝飾效果。活動目標 交流太陽的不同表現方法。活動任務 環節一:討論太陽的外部形狀:由圓形的太陽和太陽光組成。 環節二:組織部分學生在黑板上繪畫太陽、并交流太陽的表現方法。 環節三:小結:太陽一般用圓形表現,可以用點線組合表現不同形式的太陽光。 環節四:想一想:除了“太陽公公”,還能為太陽添畫怎樣的形象? 擬人化表現。比如:慈祥的太陽公公、快樂的太陽妹妹等。 季節性表現。比如:春天的太陽很溫暖,可以把它的光芒畫成枝條,花朵;夏天的太陽很熱,我們可以把太陽的光芒畫成跳動的火焰等等。 情感化表現。如:利用人物表情“喜、怒、哀、樂“等。關鍵問題 太陽的組成部分有哪些? 太陽還能添加怎樣的的形象?活動資源 課件、板書、不同線條組合的作品圖片、教師范畫活動要求 1、能夠發現太陽以圓形和點線相組合 2、能夠發現太陽顏色以暖色為主活動評價 評價主體:教師評價。評價途徑:提問評價。反饋形式:鼓勵性語言。活動說明 掌握用圓形和點線組合的方式表現太陽的造型。(落實重點)。教學環節 討論與發現 范畫圖例活動序號和活動名稱 環節三:有創意的畫出不同的太陽形象。活動目標 畫面的結構怎樣設計?點線的組合變化表現在畫面的什么位置?產生什么樣的畫面效果?活動任務 環節一:教師出示范畫,比較思考:點線進行組合后,出現的變化效果。 環節二:學會總結,教師補充: 1、用圓形和點線表現太陽,并畫出有創意的光芒。 2、太陽形象的表現要有創意。 3、色彩鮮艷明亮。 環節三:欣賞圖片:發現更多樣的組合。引導學生注意畫面結構的安排。關鍵問題 你最喜歡哪一幅作品?描述一下作品的畫面效果。 作品運用怎樣的點線組合?活動資源 課件,彩色紙、勾線筆、彩色筆等活動要求 能積極參與同伴討論,探究點線變化組合的不同畫面效果。活動評價 評價主體:教師評價。評價途徑:行為觀察、問答環節。評價反饋形式:及時表揚,小組摘星。活動說明 有創意的畫出不同的太陽形象。(解決難點)教學環節 實踐與表現 范畫圖例活動序號和活動名稱 環節四:創作與表現活動目標 理解作業要求,進行創作表現。活動任務 環節一:師生示范:了解繪畫步驟。 環節二:欣賞同齡作品,找找優缺點。 環節三:提出作業要求,學生創意構思。 環節四:學生嘗試創作,教師指導。關鍵問題 你打算如何安排畫面?活動資源 PPT、實物展臺活動要求 依據作業要求完成創作表現,并有所創新。活動評價 評價主體:教師評價,同伴互評。評價途徑:問答形式、作品賞析。反饋的形式:鼓勵性語言。活動說明 交流創作思路,激發學生創作表現的積極性。教學環節 展示與評價 范畫圖例活動序號和活動名稱 環節四:學生作品展示與交流活動目標 能夠樂于運用美術專業語言評述自己與他人作品,并有所收獲。活動任務 環節一:作業展示與欣賞。 環節二:作品講評。 環節三:教學拓展。關鍵問題 從太陽造型特點及點線組合裝飾兩方面找一找作品中特點、有創意的地方。活動資源 作品展板、ppt活動要求 能夠積極交流學習感受,能夠講評作品的優缺點。活動評價 評價主體:學生自評、同伴評價、教師評價 評價途徑:作品分析評價 反饋的形式:等第、評語、填寫美術成長手冊。活動說明 學會賞析作品,并且能將所學與生活結合。【板書設計】我的太陽 不同點線組合的太陽造型:【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