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課 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3.1偉大的改革開放【學習目標】知識目標:理解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和作出實行改革開放這一重大決策的偉大意義;闡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改革開放的歷程和取得的主要成就;能力目標:理解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的意義,了解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樹立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的堅定信念【核心素養】政治認同:通過了解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取得的豐富成果,理解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和作出實行改革開放這一重大決策的偉大意義。科學精神:通過角色扮演,采訪改革開放重大事件親歷者,近距離感受改革開放改變中國人民的面貌;搜集反映城市變遷的照片,從家鄉的變革軌跡感悟改革開放給中國面貌帶來的深刻變化;從數據的對比中,解讀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復興的意義,明確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自覺樹立勇立時代,敢于擔當的責任意識。【學習重難點】學習重點: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學習難點:堅定道路自信和制度認同【思維導圖】【知識解讀】考點一:改革開放1.開啟(1)事件: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2)意義: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標志著:中國從此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從此開始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探索。中國開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走上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我國歷史發展進程中的一個偉大轉折。2.發展歷程第一階段: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 (1)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得以推行,鄉鎮企業迅速發展。 (2)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標志著中國改革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企業改革邁出重要步伐。 (3)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邁出關鍵步伐。 (4)1984年,開放了大連、青島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 (5)1988年,設立海南省,并把海南開辟為經濟特區。 (6)1990年,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第二階段: 改革開放進入一個新的時代 (1)標志——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 (2)1993年召開的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就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部署。 (3)2001年,我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達到新的水平。 (4)2003年召開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圍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部署。第三階段:改革開放進入新時代 (1)2013年召開的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 (2)2013年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3)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3.意義(1)“四個面貌”: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中華民族、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的面貌。“三個飛躍”: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2)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3)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退路。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知識拓展】1.改革開放的必要性(原因):(1)當年國家的現狀需要改變。“文化大革命”給國家留下了嚴重的局面:生產力發展緩慢,人民溫飽沒有解決,科技教育落后等。這種局面不改變不行。(2)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模仿蘇聯建立起來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已嚴重阻礙了中國生產力的發展。中國需要第二次革命,解放生產力。(3)社會主義制度需要自我完善和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的各個歷史階段,都需要根據經濟發展的要求適時地不斷推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使社會主義制度充滿生機和活力。(4)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有新思路。新思路就是建立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積極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知識拓展】2.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1)指導思想:黨的十九大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全黨的指導地位,對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作出戰略部署,這是全黨全國人民在新時代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獲取新的偉大覺醒的理論基礎和思想武器。(2)在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中,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3)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中,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4)在堅持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5)在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中,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6)在堅持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7)在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中,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教材探究與分享】一、偉大的改革開放課本P31探究與分享:20世紀70年代,手表、自行車、縫紉機成為家庭生活的“三大件”。20世紀80年代,電視機、冰箱、洗衣機成為小康家庭的“三大件”。20世紀90年代,空調、電腦、攝像機成為富裕家庭的“三大件”。“三大件”的變化和發展,表明人民生活水平“芝麻開花節節高”!●查閱相關資料,結合自己家庭生活的變化,說說改革開放讓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哪些突出變化。參考答案:可結合教材提供的材料、教師學生搜集到的材料,引導學生結合自己家庭生活的變化,如教育、消費、就業、收入、醫療等領域,對比改革開放前后,我們的生活發生了哪些突出變化。課本P33-34探究與分享: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們黨引領人民繪就了一幅波瀾壯闊、氣勢恢宏的歷史畫卷,譜寫了一曲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奮斗贊歌。人民是改革開放偉大奇跡的創造者,是推動改革開放的力量源泉。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每一個經驗的取得和積累,都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創造。在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中,涌現出一大批勇立時代潮頭、銳意改革創新、敢于實踐探索的先鋒模范。2018年12月,在隆重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為表彰先進、鼓舞斗志,弘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黨中央、國務院決定,授予于敏等100名同志改革先鋒稱號,頒授改革先鋒獎章。●查閱資料,了解100名改革先鋒的具體事跡。選取你最感興趣的一位改革先鋒,談談他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作出了怎樣的貢獻, 他為何能夠作出這樣的貢獻。●結合查閱的資料,說說改革先鋒體現了怎樣的精神。參考答案:●這100名改革先鋒,為推動改革開放作出了杰出貢獻發揮突出的示范引領作用,是人民群眾的優秀代表。一是政治素質較高。改革先鋒相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其中,擔任過“兩代表委員”的人數近60%。二是具有鮮明的導向性,具有較強的時代性、先進性、示范性。三是具有廣泛的代表性。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港澳臺和改革開放主要領域均有人選,涵蓋改革發展穩定、治黨治國治軍、內政外交國防各個方面。既有領導干部,又有基層一線人員;既有理論工作者,也有實干奮斗者。四是結構比較合理。改革開放前沿地區人選數量相對較多;經濟、科技、教育、醫療衛生、農業農村、脫貧攻堅、生態文明、環境保護、政法戰線、紀檢監察等領城人選數量較為合理;性別、民族、職務層級、在世與已故、地方與軍隊、國內與國外等人選的比例比較適當;基層一線的實踐奮斗者占有較大比例。五是榮譽基礎較好。受過省部級以上表彰獎勵的占近90%,其中國家級表彰獎勵和軍隊功勛榮譽獲得者占近60%。100名改革先鋒在不同領域作出了不同的貢獻,都有一些共同之處。 他們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擁護改革開放,堅持正確改革方向;他們沖破思想觀念的束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敢于啃硬骨頭,敢于涉險灘、奮斗在改革開放一線,引領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變革,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他們帶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崗敬業,無私奉獻,作風優良,贏得人民群眾廣泛費譽。他們身上體現著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改革精神。●改革開放鑄就的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極大豐富了民族精神內涵,成為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這種源于改革開放實踐的強大精神力量,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力量,是敢闖敢試、勇于創新的力量,是互利合作、命運與共的力量。改革開放精神,既與中華民族的變革和開放精神一脈相承,更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奮斗中淬煉升華、輝映時代、深人人心,是黨和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課本P34-35探究與分享: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40年來,我們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 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 679億元增長到2017年的82.7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5%,遠高于同期世界經濟2.9%左右的年均增速。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占世界生產總值的比重由改革開放之初的1.8%.上升到15.2%,多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現在,我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制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商品消費第二大國、外資流入第二大國,外匯儲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國人民在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邁出了決定性的步伐。”●查閱我國發展的最新資料,說說我國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參考答案:教師可結合教材提供的資料,以及師生共同搜集的資料,引導學生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等方面進行分析,可以結合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論述的六條寶貴經驗加以分析。習近平強調:必須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不斷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不斷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發揮和增強我國制度優勢;必須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務,不斷增強我國綜合國力;必須堅持擴大開放,不斷推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不斷提高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系。【易混易錯】1、中國共產黨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設立經濟特區,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解析】:中國共產黨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確定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作出實行對外開放的重大決策。或1980年設立經濟特區,1990年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2、中國共產黨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把改革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的重大決策。×【解析】: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把改革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的重大決策。3、中國共產黨是推動改革開放的力量源泉。×【解析】:人民群眾是推動改革開放的力量源泉。4、1992年春,鄧小平視察深圳、珠海等地并發表了重要講話。這些講話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合組織路線。×【解析】: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合組織路線。5、1992年春,鄧小平視察深圳、珠海等地并發表了重要講話。這些講話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解析】: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6、1992年春,鄧小平視察深圳、珠海等地并發表了重要講話。這些講話標志著中國改革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解析】: 1984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標志著中國改革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企業改革邁出重要步伐。7、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使市場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的作用。×【解析】:把基礎性作用改為決定性作用。8、改革是一場解放生產力的革命,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中國的改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9、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解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10、中國【解析】革開放取得輝煌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堅持了市場化改革方向。×【解析】:根本原因在于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在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團結奮斗。【答題模板】1.改革的開端是哪次會議?會議作出哪些決議?有何意義?(1)開端: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2)決議:會議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確立把黨和國家的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3)意義:實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2.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1)起步階段:①對內改革:農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得以推行,鄉鎮企業迅速發展。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標志中國改革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企業改革邁出重要步伐。②對外開放:A.1980年,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經濟特區設立,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邁出關鍵步伐。B.1984年,開放了大連、青島的14個沿海港口城市。C.1988年,設立海南省,并把海南開辟為經濟特區。D.1990年,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逐步深化階段:以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和黨的十四大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為標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階段。①對內改革:A.1993年召開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就建立社會主義市場和經濟體制進行部署;B.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②對外開放:2001年,我國成功加入世貿組織(WTO),標志我國對外開放達到新的水平。全面深化改革開放階段:①對內改革:2013年召開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②對外開放:2013年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3.我國改革的實質和目的是什么?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目的是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狀況、調整上層建筑以適應經濟基礎狀況。4.我國的改革開放有什么意義?(1)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四個面貌)(2)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迎來了村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三個飛躍)(3)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4)是決定中國命運的的關鍵一招,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兩個關鍵一招)【知識整合】框架解讀:理解1個會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掌握1個結論: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解讀1個地位:改革開放明確3個階段: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知道3個進程:改革開放的起步、發展和深化階段知識點一:改革開放1.開啟(1)事件: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2)意義:實現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2.改革開放的進程時間 事件 地位1978年 黨的第十一屆三中全會 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起點1978年 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鄉鎮企業迅速發展 農村改革率先取得突破 對內改革1984年 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 標志著中國改革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 企業改革邁出重要步伐1980年 深圳、珠海、汕頭、廈門 四個經濟特區設立 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邁出關鍵步伐 對外開放1984年 開放了大連、青島等 14個沿海港口城市1988年 設立海南省 并把海南開辟為經濟特區1990年 開發開放上海浦東 標志著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 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1992年 鄧小平南方談話 黨的十四大 明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 標志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新階段1993年 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 此后改革重點圍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展開2001年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達到新的水平2003年 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部署2013年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 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 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部署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深化階段2013年 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2017年 黨的十九大 提出形成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 標志著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的發展階段3. 改革開放的意義:①改變了四個面貌:改革開放極大的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②迎來了三個偉大飛躍: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2 . 改革開放的地位與作用(一個法寶、一個必由之路、兩個關鍵一招):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3. 啟示:①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②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停頓和退步沒有出路。改革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