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課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2.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學習目標】知識目標:了解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的歷程;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程。能力目標:掌握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特點;掌握新中國成立的重大意義。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理解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核心素養】政治認同:通過學習本課,更加堅定的擁護中國共產黨,堅定的支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學精神:堅持用發展和聯系的觀點看待我國的探索之路和成長經歷,并且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實事求是的領會那段屈辱歷史帶給我們的財富。公共參與:領會中國的探索與復興之路,參與到中國的建設中去,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學習重難點】學習重點: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性;新中國成立的重大意義;學習難點:辨析毛澤東思想和毛澤東的;分析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的原因【思維導圖】【知識解讀】考點一:悲愴的歷程——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1.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陷人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2.中華民族復興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近代以后,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就成為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3.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的原因走資本主義道路之所以行不通,是由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1)帝國主義不允許。帝國主義入侵中國的目的是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維護其在華特權,決不允許中國通過走資本主義道路強大起來,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2)封建主義不允許。中國的封建勢力同帝國主義相勾結,嚴重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3)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的特點,沒有力量承擔起領導中國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總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為了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了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必須另辟新路。考點二:勝利的征程——新民主主義革命1.新民主主義革命:(1)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的時代背景:近代中國的國情:社會性質發生了兩個根本性的變化:獨立的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的中國,封建的中國逐步變成半封建的中國。中國革命的時代特征: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決定了中國革命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國際環境: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標志著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統治,推動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這就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國際環境。經濟條件: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因歐美個帝國主義國家忙于互相廝殺無暇顧及中國,且參戰各國需從中國進口原材料和農產品等因素的影響,使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房發展進入“黃金時期”。政治條件: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隨著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發展及一戰結束后的外資企業的增加,中國工人階級隊伍也隨之壯大;到了五四運動后期,中國工人階級以獨立的姿態登上了政治舞臺,成為運動的主力軍。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成為這個轉變的轉折點,成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2)標志: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3)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921年,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從此,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就有了主心骨。(4)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作用: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經過28年浴血奮戰和頑強奮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經歷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這四個階段后,終于在1949年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5)性質: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6)中國革命兩步走: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①這是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的。②兩個步驟:第一步,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社會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社會主義的社會。③關系: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只有完成前一個革命才能完成后一個革命,這兩個革命階段必須互相銜接。(7)理論成果和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知識拓展】深入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1.就領導權來說,新民主主義革命不是由資產階級領導,而是由無產階級領導,這一點具有決定性意義;2.就革命前途來說,不是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和資本主義制度,而是建立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各革命階級的聯合專政,并最終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3.就所屬世界革命范疇來說,它已不屬于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而是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4.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的統治,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偉大轉折點,標志著中國社會進入了新的時期。5.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對世界歷史的發展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中國革命的勝利,是十月革命勝利后,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它對國際局勢的發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斗爭也具有深刻而久遠的影響。6.中國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勝利。由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國共產黨被公認為全國各族人民的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第一代領導核心毛澤東同志被公認為中國共產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偉大領抽,毛澤東思想被公認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在總結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基礎上所形成的這些基本結論,成為中國人民的巨大精神財富。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1)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使中華民族以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3)在中國革命實踐中,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浴血奮斗,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4)新中國的誕生,是20世紀的偉大歷史事件,它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鼓舞和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教材探究與分享】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課本P20探究與分享:◆1840年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強迫中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侵占中國大片領土,勒索巨額戰爭賠款,在中國設立租界、駐扎軍隊,攫取領事裁判權、內河航行權以及控制中國海關等特權。◆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侵華軍全權代表無恥地宣稱:“只有焚毀圓明園一法,最為可行……此舉足以使中國及其皇帝產生極大的震動。”英國首相巴麥尊迅速批準這一計劃,對焚毀圓明園感到“由衷高興”, 還叫囂:“如果北京皇宮遭到同樣的命運,我會同樣十分高興。”英法聯軍在圓明園大肆搶劫后,又縱火焚毀,被譽為“萬國之園”的圓明園變成了一片廢墟。●結合歷史事實, 談談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表現和近代中國人民的處境。參考答案:1、歷史事實。事實一:1840年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強迫中國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事實二: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程。(1)開始—— 鴉片戰爭失敗,《南京條約》的簽訂,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加深——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璦琿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士和主權,半殖民地化程度進. 步加深。(3)大大加深——中日甲午戰爭,日本強迫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4)完全淪為半殖民地的深淵——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的簽訂,中國完全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表現及近代中國人民的處境。表現:政治上受到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國家主權受到破壞,同時又沒有完全成為外國的殖民地(即不直接由外國統治而仍然有本國形式上的政府);經濟上是既保存著封建自然經濟又產生了近代資本主義經濟。處境:近代中國人民陷入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生活在苦難和屈辱之中。課本P21探究與分享: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挽救民族危亡、實現民族振興,中國人民和無數仁人志士孜孜不倦尋找適合國情的政治制度模式。辛亥革命之前,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清末新政等都未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之后,中國嘗試過君主立憲制、帝制復辟、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等各種形式,各種政治勢力及其代表人物紛紛登場,都沒能找到正確答案,中國依然是山河破碎、積貧積弱,列強依然在中國橫行霸道、攫取利益,中國人民依然生活在苦難和屈辱之中。●結合所學知識,談談近代中國人民的各種嘗試和斗爭為什么沒能改變自己的悲慘命運。參考答案:在近代中國,農民起義震撼了清王朝的統治,但農民不代表先進的生產力,不可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中國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十分弱小,并且與封建主義和外國資本主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的特點,不能承擔起領導中國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對中國社會進步具有重大意義,但也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人民的悲慘命運。屈辱的歲月,艱辛的探索,反復證實了一個結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為了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必須另辟新路。課本P22探究與分享:20世紀初,正當中國人民在尋找救國救民真理的道路上屢遭挫折的時候,從地跨歐亞的俄國放射出一道人類進步的希望之光。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中國出現了一批贊成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他們把目光從西方轉向東方,從歐美轉向蘇俄,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轉向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開始接受和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李大釗滿懷激情地贊揚十月革命是“立于社會主義上之革命”“20世紀中世界革命的先聲”。他預言:“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李大釗是在中國大地上舉起科學社會主義旗幟的第一人。◆1919年,毛澤東在他主編的《湘江評論》上發表了《民眾的大聯合》一文,熱情歌頌十月革命的勝利。◆董必武曾經是中國同盟會會員,他回憶說,我們過去和孫中山一起搞革命……革命發展了,孫中山掌握不住,結果叫別人搞去了。于是我們就開始研究俄國的方式。●根所學知識,談談中國先進分子接觸、了解、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歷史過程。參考答案:在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運動中,李大釗起著主要作用。1919年9月、11月,他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第六號上連續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肯定馬克思主義為“世界改造原動的學說”,對馬克思主義作了比較全面、系統的介紹。在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者的隊伍中,李大釗、陳獨秀屬于先驅者和擎旗人,毛澤東、 蔡和森、鄧中夏、瞿秋白、周恩來等五四運動中比較年輕的左翼骨干則是其主體部分。【易混易錯】1、近代以后,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是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解析】:近代以后,中國人民的歷史任務是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2、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提供了階級基礎和組織準備。×【解析】: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3、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傳播,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就有了主心骨。×【解析】: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斗爭就有了主心骨。4、鴉片戰爭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解析】: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5、中國革命的前途是先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再建立社會主義社會。×【解析】:中國革命必修分為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步驟:第一步,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社會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社會主義的社會。6、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是指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解析】:社會主義過渡時期是指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時期。7、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社會主義道路與資本主義道路之間的矛盾。×【解析】: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8、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地社會變革。×【解析】: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地社會變革。9、新中國誕生,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解析】: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勝利,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10、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革命徹底性。×【解析】: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妥協性和革命不徹底性。1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經濟力量的對比。×【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并未改變世界經濟力量的對比。12、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之一是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其私營工商業的經驗,完成了對其社會主義改造。×【解析】: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之一是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其私營工商業的經驗,不同程度地開始了對它們初步的社會主義改造。【答題模板】1.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 近代中國兩大歷史任務是什么?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3.近代索復興之路艱辛的探索結論是怎樣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4.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作用是什么?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先進分子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真理中看到了解決中國問題的出路。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礎。5.如何認識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五四運動?(1)特點: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國強國真理的進步性、各族各界群眾積極參與的廣泛性。(2)意義: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6.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意義是什么?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就有了主心骨。7.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途徑)是什么?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8. 新民主主義革命經過了哪些階段?大革命、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這四個階段。9. 中國共產黨革命勝利的三大法寶及其關系是怎樣的?(1)是什么:統一戰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2)三者關系: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統一戰線是實行武裝斗爭的統一戰線。黨的組織,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沖鋒陷陣的英勇戰士。10. 新民主主義革命性質是怎樣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注意:新民主主義革命≠無產階級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本質上來說屬于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11. 中國革命的兩個步驟及其關系是怎樣的?(1)兩個步驟:第一步,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社會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社會主義的社會。(2)決定因素: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3)二者關系: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只有完成前一個革命才能完成后一個革命,這兩個革命階段必須互相銜接。12.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標志及其意義是怎樣的?(1)標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2)意義:①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③是20世紀的偉大歷史事件,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鼓舞和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13. 在革命實踐中中國共產黨人的功績是怎樣的?(1)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2)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浴血奮斗,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3)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知識整合】知識點一:悲愴的歷程——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1.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和主要矛盾(1)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鴉片戰爭后,中國逐步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陷人內憂外患的黑暗境地。(2)主要矛盾:社會性質決定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決定主要任務。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而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是各種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2.中華民族復興面臨的兩大歷史任務(1)一是必須改變帝國主義封建主義聯合統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制度,爭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2)二是必須改變中國經濟技術的落后面貌,實現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3.資本主義道路行不通的原因走資本主義道路之所以行不通,是由近代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1)帝國主義不允許。帝國主義入侵中國的目的是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維護其在華特權,決不允許中國通過走資本主義道路強大起來,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2)封建主義不允許。中國的封建勢力同帝國主義相勾結,嚴重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3)中國民族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的特點,沒有力量承擔起領導中國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使命。總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國,資本主義道路走不通。為了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為了實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必須另辟新路。4.中國革命指導思想 在中國革命實踐中,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兩步走 決定因素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為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兩個步驟。步驟 第一步,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社會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 關系: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設社會主義社會。歷史成就 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新中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知識點二:勝利的征程——新民主主義革命1.新民主主義革命(1)開始的標志:1919年五四運動的爆發,標志著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組織上的準備。(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921年,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從此,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斗爭就有了主心骨。(3)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中的作用: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逐步探索出一條先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實行武裝制據,然后由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全國政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經過28年浴血奮戰和頑強奮斗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經歷了北伐戰爭、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這四個階段后,終于在1949年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4)性質: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5)中國革命兩步走①這是由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國情決定的。②兩個步驟:第一步,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社會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社會主義的社會。關系: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只有完成前一個革命才能完成后一個革命,這兩個革命階段必須互相銜接。(6)理論成果和指導思想:毛澤東思想.2.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1)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①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終結了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欺凌中國人民的歷史,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②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2)世界意義:沖破了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極大地改變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對比,鼓舞和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3、新民主主義革命標志性事件及意義 開始的標志 勝利的標志事件:1919年五四運動 事件:1949年新中國成立意義:五四運動,以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國強國真理的進步性、各族各界群眾積極參與的廣泛性,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具有里程碑意義。 意義:第一,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歷史,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二,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國家富強、民族復興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性 質 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民主革命。道 路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過程中,探索出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最后奪取全國勝利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