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教學設計教材分析:1.本課內容的單元地位分析:第七課《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是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早期國家的產生與社會變革”的教學內容。教材講了戰國七雄、商鞅變法和都江堰三個史實,該課是本單元,也是本冊教材的重要內容。本課是學生了解古代歷史中國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題材,也是學生借古看今,深切認識改革開放是振興中華民族的重要戰略的好的學習材料。戰國時期是我國從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的大變革時期。從此進入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因此本課內容在中國古代史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是歷史長河中重要的一環。2.教學內容的邏輯結構分析:本課以戰國七雄為切入點,以小見大式的窺探戰國時期在政治方面的變化,為我們呈現戰國時期諸侯兼并、混戰不斷、走向統一的政治局面。為了能在這紛繁復雜的混戰局面中一統天下,各國紛紛實行變法,以求富國強兵。在各國變法中,最為徹底、最具特點也是最后助秦國一統天下的商鞅變法,通過學習商鞅變法的相關內容,知秦國一統天下之必然。秦國在逆襲崛起的過程中,不僅重視改革政治和發展經濟,而且注重興修水利,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的都江堰便是其典型代表。秦國由一個小小的弼馬溫終于逆襲成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故本課以“秦國的逆襲之路”,由“卑秦到強秦”的轉變為隱性線索,以戰國七雄窺探戰國局勢的社會裂變、商鞅變法的順勢而變和都江堰的創新利變為本課的顯性線索。教材分析:七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樂于表現、求知欲望強烈,有主動學習的愿望情緒。但是學生只經歷過短期的中學歷史課程學習,還沒有形成比較規范、有效的歷史學習能力和方法,而且知識積累有限。因此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及知識結構出發,通過圖片、材料分析、小視頻等資料入手,逐層深入,使學生在學習和探究過程中有所收獲。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戰國七雄、商鞅變法,感知戰國時期我國歷史發展的總趨勢,辯證地認識戰國時期戰爭的特點;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過程與方法:通過識讀春秋、戰國形勢圖,獲取有效歷史信息。通過材料研讀,學會論從史出的史學方法。通過對商鞅變法的情境模擬,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個性發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商鞅變法,知道改革使秦國逐漸強大起來,懂得“改革推動社會進步”的道理; 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國家認同感。教學重難點:重點: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各國的變法運動,是春秋戰國以來,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社會變革的最集中反映。變法的作用在于促進了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其中秦國的商鞅變法效果最顯著,為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所以,我把本課的重點確定為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作用。難點: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商鞅變法的背景和內容的理解。一個新的社會制度的產生,是一個復雜的演變過程。七年級學生對這樣的歷史轉變感到很抽象,理解有些困難。所以,我把本課的難點確定為商鞅變法的背景和內容的理解,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教學過程:導入新課1.由弼馬溫圖片導入新課學習,讓學生說說弼馬溫為什么大鬧天宮。2.由此引出曾因養馬有功而封臣,最終統一全國的大帝國——秦國的逆襲之路。3.出示本課學習目標,學生齊讀。共學一:戰國七雄——社會裂變1.師:既然走進了東周爭霸賽的下半場——戰國,首先我們就要知道下半場源于何時?教師展示圖示,根據圖示讓學生知道東周分兩段,包括春秋和戰國,其中戰國從公元前 475年開始,也就是東周爭霸賽下半場開始的時間。2.師:公元前 475年前后,國家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齊國國君本姓姜,但是齊國國內有一家姓田的大夫勢力強大,取代姜氏管理齊國,這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然后宋、吳、越等小國被兼并,國君們在覬覦霸權的同時,國內的封臣也在覬覦國君的寶座,這時的戰國,豈是一個“亂”字了得!教師一邊展示春秋戰國形勢圖的動態演變,一邊解釋。讓學生理解戰國時諸侯國形勢發生了什么變化。3、師:下面我就根據方位教給同學們記憶戰國七雄的方法。出示戰國七雄形勢圖,一邊演示,同學們一邊記憶。4.師:下半場開始后,這七個國家是不是就相安無事、和平共處了呢?秦國在這七個國家之間的處境又是怎樣的呢?請根據材料,分析答案?教師出示材料,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得出答案——七雄爭霸,諸侯卑秦。5.師:六國都想兼并對方統一全國,而勢力較弱的秦是不是也想強大起來統一全國呢?當然。于是,各國之間紛爭不斷、戰亂四起,好幾個歷史上著名的戰役就出現在這個時期,同學們,你們知道嗎?學生根據課本內容,結合形勢圖動畫演示,說出答案。6、師:下面請同學們根據漫畫和春秋戰國戰役的比較,分析一下春秋、戰國時期戰爭的不同點?,引導學生逐步分析出春秋戰國時戰爭的不同點。7、師:在戰國新的形勢新的變化下,如果不自強,就會有被兼并的危險。那么,不占優勢的秦國國君又該怎么做呢?根據材料分析。學生研讀材料,翻譯古文,得出答案。共學二:商鞅變法——順勢而變1、師:最終,秦孝公被商鞅“全民耕戰、奉法強國”的霸道之術打動,在公元前 356年,任用商鞅開始變法。下面我們學習商鞅變法,學習一個歷史事件,首先要弄清楚事情發生的原因,根據材料,分析新興地主階級的需求?從而得出變法原因。教師出示材料,逐步引導學生分析地主階級需求,從而理解變法原因。2、師:根據課本內容和剛才材料所分析,請同學們快速總結變法原因?經濟:政治:軍事:3、師:請同學們看課本第 35頁“商鞅變法的內容”,男女生分讀、全班齊讀。指生讀出變法內容,要求聲音洪亮,吐字清晰。4、師:這些改革措施頒布以后,社會各階層反映如何呢?請同學們看幻燈片。出示各階層反映,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然后讓學生指出他們之所以有這種反映是因為變法的哪項內容?從而讓學生深刻理解了變法的內容。5、師:商鞅變法內容中,有一條對后世影響深遠,直到今天還在沿用,同學們,你知道是哪條內容嗎?6、師:對,同學們回答得很正確。商鞅變法,使地主階級的需求得到滿足,同時還達到了富國強兵的目的,因此,這次變法是非常成功的,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 35頁,歸納商鞅變法的影響?學生認真看課本,歸納商鞅變法的影響,然后交流展示。7、師:任何事情的成功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商鞅在變法中遭到了舊貴族的阻撓,閱讀材料,回答商鞅是如何推行變法的?教師出示材料,學生自主思考,然后小組交流,回答問題。8、師:經過商鞅變法,秦國迅速崛起,僅用了 100年的時間就完成了從“卑秦”到“強秦”的蛻變,完美的成功逆襲。公元前 221年,秦統一全國,終于從一個被人看不起的弼馬溫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教師出示地圖,學生對比秦疆域的變化,體會秦國的成功逆襲。共學三:都江堰——創新利變1、師:秦國通過變法以耕戰富強,在發展過程中注重興修水利,公元前 256年,李冰修建了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這一年距離商鞅變法開始正好 100年。請同學們閱讀課本 36頁,回答以下問題。時間、修筑者、地點、組成、功能、影響?2、為了更直觀更形象的了解都江堰,請同學們觀看視頻《都江堰》。教師播放視頻,學生認真觀看。3、同學們,看完視頻,你最大的感悟是什么?讓同學們體會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力。總結升華課堂總結:師:這節課,我們通過地圖觀察戰國時期的變化,知道了戰國七雄;通過分析材料,理解了商鞅變法的原因和影響;還通過觀看視頻,感受到古人偉大的智慧和創造力。看著秦國由“卑秦”到“強秦”的轉變,我們深刻體會到改革的重要性。3、以史為鑒:是的,秦國因商鞅變法而富強,由此可見,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1978年--2021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四十多年,也是中國經濟大崛起的四十多年。改革開放的成功,是我們中國特色制度發揮強大生命力的重要體現,也是借鑒歷史、繼往開來的表現。今天,我們仍要堅持改革開放,以史為鑒,汲取智慧。我們定要像總理說的那樣:我們會用壯士斷腕的決心推進改革,做到“言必行,行必果”。未來,我們也必定會堅持改革開放,為中國崛起而奮斗,為民族復興而努力!同學們,你們應該怎么做?請拿出你的氣勢和決心來宣誓!最后以“改革”為切入點,聯系我國實際,升華主題,通過宣誓,讓學生的家國情懷被點燃被激勵。隨堂練習1.春秋戰國時期發生社會大變革的根本原因是 ( )A.諸侯爭霸 B.百家爭鳴 C.商鞅變法 D.鐵器與牛耕2.戰國時期,使秦國能夠最終兼并六國,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的事件是( )A.商鞅變法 B.李悝變法C.管仲改革 D.秦孝公改制3.改革是興利除弊、振興國家的重要手段。商鞅變法的措施中,對后世地方行政制度影響最深遠的是( )A.獎勵耕戰 B.承認土地私有 C.廢除舊貴族特權 D.建立縣制4.都江堰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國古代建設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勝地。通常認為,該水利工程修筑于()A.春秋時期秦國 B.春秋時期楚國 C.戰國時期秦國 D.戰國時期楚國成功之處:1、做到了知識前后聯系,按“秦國的逆襲之路”——卑秦到強秦的轉變這一條主線展開,并且貫穿始終。2、在習學商鞅變法的內容和影響時,讓學生分角色扮演不同的階層。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課堂效果達到高潮。3、教師以“改革”為切入點,聯系我國實際,升華主題,讓學生的家國情懷在此被點燃被激勵。不足之處:檢測部分因為時間倉促,所做練習沒有很好的展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