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 《剪紙故事》活動二 課型 設計應用 課時 1 序號 1內容 分析 學習內容方法: 關系和地位:本課是湘美版美術四年級下冊第七課,屬于設計應用領域。 資源挖掘:探究民間剪紙藝人及剪紙故事。課標 分析 對應課標:嘗試從形狀與用途的關系,認識設計和工藝的造型、色彩、媒材,學習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等形式原理,用手繪草圖或立體制作的方法表現設計構想,感受設計和工藝與其他美術活動的區別。 具體分析:學情 分析 知識經驗:學生對剪紙有一定的了解,學習過基本的剪對稱形,剪內外花紋等剪紙的基本知識。 生活經驗: 生活中剪紙的作品也接觸過很多,例如上冊的套色剪紙等,對剪紙有所了解。 策略經驗:南北剪紙風格不同,剪、刻人物的基本方法和步驟也不同。 差異性分析:學生的理解力、觀察力及動手操作能力不同,90%能了解剪紙的表現形式和一般特點,能基本掌握剪刻人物的方法和步驟,并可以掌握鋸齒紋、月牙紋的剪紙方法,10%可基本完成作品。學習 目標 1.能夠了解剪紙的表現形式和一般特點,并說出剪紙表現的故事。核心素養:文化理解 2.學生體驗并掌握剪、刻人物的基本方法和步驟,發展動手能力,鍛煉口頭表達能力。核心素養:美術表現 3.增強學生與民間藝術的情感聯系和對剪紙文化的熱愛。核心素養:文化理解 (90%的學生能了解剪紙的表現形式和一般特點,能基本掌握剪刻人物的方法和步驟,并可以掌握鋸齒紋、月牙紋的剪紙方法,10%的學生可基本完成作品)。學習重難點 重點:了解剪紙的表現形式和一般特點,并說出剪紙表現的故事。 難點:體驗并掌握剪、刻人物的基本方法和步驟,發展動手能力,鍛煉口頭表達能力。 突破措施:通過剪紙欣賞,比較南北方剪紙風格,學生分組交流探究等方式,讓學生了解剪紙的表現形式和一般特點,體驗并掌握剪、刻人物的基本方法和步驟,發展動手能力,鍛煉口頭表達能力。課前 準備 彩紙、剪刀、膠水、多媒體課件等學 習 過 程環節與目標 學習內容及學習活動 評價活動 指導與補救一、故事導入 (目標1) 1.老師給同學們講一個來自三國演義》的剪紙人物故事。 2.今天用什么方式講人物故事? 小結:用人物剪紙的方式記錄身邊的人物故事。 學生能初步了解剪紙人物故事。 學生能思考并回答問題。(剪紙)二、揭秘剪法 (目標2) 示范引路。 教師邊示范邊講解: 剪出外形。(板書:剪外形) 展示側面人物動態表現和組合人物動態表現。 說一說:仔細觀察人物動態變化,哪一幅打動了你? (2)小訓練 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剪出一個人物動態。 (3)人物剪出來了,覺得哪里不對勁?你可以用什么辦法讓人物完整? 2.思考討論:剪刻細節。 我們來將他們改裝一下,讓他們變得不一樣吧,我選擇一個小人,讓他的發型改變,戴一個帽子,另外一個小人,衣服的花紋不一樣。 3.構思畫面、組合構圖。加上小道具,同一個人物、道具不同,給我們帶來的故事也會不一樣。(選擇某件物品與人物搭配) 1.學生能觀察教師示范。 2.學生能嘗試在短時間內剪出一個人物的動態。 3.學生能對比欣賞,刻畫細節。 指導:教師預設1.90%的學生能在規定時間內剪出人物的外形。10%的學生需要延長時間。 教師預設2.85%的學生能夠在剪出的人物外形中進行細節的剪刻。并適當的添加道具背景。15%的學生需要教師進一步指導。 補救:教師針對15%的同學再次進行人物剪紙的指導,進行個別教學。三、小組合作創作。 (目標3) 1.將剪好的人物粘貼在小組的展示板上。 2.學生根據作品說說剪紙表現的故事,以及建議。 3.師生合作修改畫面構圖。 學生能根據作品說出剪紙表現的故事。 指導:教師預設95%的學生能根據作品說出剪紙表現的故事,5%的學生需要進行語言引導。 補救:教師及時引導同學開拓思維。四、學生作業展示、總結(目標2、3) 1.作品欣賞 2.學生制作,教師巡回指導 3.你喜歡哪個作品?為什么? 4.今天我們用剪紙的方法表現了身邊的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故事無處不在,每天都在發生,只要你用心發現,留心記錄,就能將美好的事物留下來,愿我們都成為熱愛生活的人。 1.學生能制作出剪紙作品。 2.學生能說一說對剪紙的感受。 指導:教師預設1:95%的學生能剪出作品,5%的學生需要教師的幫助完成。 教師預設2:100%的學生能夠說出自己對剪紙的感受。 補救:教師及時幫助個別剪不出來的同學,進行個別指導。五.課堂作業 剪刻幾個人物將他們組合成故事,粘貼在底板上,并向大家說說這個故事。作業布置 作業內容 作業類型 對應目標 作業時間剪故事 課堂作業 對應目標2 25分鐘板書設計 剪紙故事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