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第七課 新的實驗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實驗性藝術的發展步伐明顯加快,其影響力一直持續到今天。這一時期,各個領域都出現了很多新的藝術現象,我們通常將其統稱為 “現當代藝術”,即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二者的分野與轉換在20 世紀 60、70年代完成。1.波洛克的行動繪畫: 20世紀中期,美國藝術家波洛克將畫布放在地板上,用棍子或畫筆甩、倒、滴、灑顏料,富有韻律感且充滿活力的畫面,仿佛將觀眾拉人了一張色彩繽紛的網。波洛克的藝術創作方式被人們形象地稱為“行動繪畫”。這種繪畫形式完全打破了傳統的繪畫創作方法,畫面中沒有具體的形象,也沒有中心。整個創作過程完全依賴內心的自發性沖動,具有偶發性和無理性的特征,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也是藝術作品的一部分。薰衣草之霧:第一號 波洛克2.馬蒂斯的拼貼畫: 野獸派的代表人物馬蒂斯在此時開始了有關剪紙的拼貼創作。他先讓助手在大張紙上涂上粉彩,然后他以彩色紙上剪下圖案,再叫助手把圖案用釘子一塊一塊地釘到墻上,以便隨時進行調整。馬蒂斯被譽為色彩大師,但他也曾說:“我的線條才是我情感最純粹、最直接的翻譯。通過水粉與剪紙結合的全新實驗,他終于找到了一種令其滿意的將線條與色彩結合在一起的創作方式。國王的憂傷 馬蒂斯3.《藍色吉他》大衛-霍克尼 大衛 霍克尼將拼貼的手法運用到靜物攝影中,突破了傳統攝影的單點透視。藍色吉他 大衛-霍克尼4.仿委拉斯開茲《宮娥》 畢加索 一直勇于探索與挑戰的西班牙藝術家畢加索不斷嘗試用新的方式來創作,他采用挪用和修改的表現手法重畫了不少美術史上的名作,下圖這幅作品就是他根據委拉斯開茲的《宮娥》創作的。這些具有革命性的新的創作手段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藝術家。仿委拉斯開茲《宮娥》畢加索5.《無題》 考爾德 雕塑家考爾德受西方現代工業科技的啟發,嘗試將一些輕而薄的材料用于雕塑中,利用空氣的流動尋找作品的平衡點,讓雕塑在空氣中自由的“舞動”。這樣,隨著風的吹拂,外界力量的介入拓展了作品的空間,這種將作品置于一定的環境之中,通過與自然的互動完成藝術創作的趨勢,在“大地藝術”和“環境藝術”中呈現得尤為明顯。無題(雕塑) 考爾德6.無限鏡屋:永恒消失的結果(日本)草間彌生 藝術家在一個四面都是鏡子的小空間里置入各種元素,從而達到一種無邊無際、無限重復的幻境效果。參觀者置身其中,也會被復制出無數個身影。無限鏡屋:永恒消失的結果 草間彌生7.天書 (現代)徐冰 藝術家使用不斷復制的方式將那些或少一筆或多一筆,看上去像是文字,實際上已喪失文字功能的 “天書〞 呈現在觀眾面前。文字是用來交流和傳遞思想的,徐冰卻反其道而行之,以不可讀的文字引發觀者對意義本身的反思,同時,這種無意義又恰好強調了漢字的結構之美。天書 (現代)徐冰8.小紅人 (現代)呂勝中 藝術家選取中國傳統民間剪紙中的“小紅人”形象,通過重復、組合、拼接、并置等種種技術手段,使它從民間藝術中解放出來,促成了一場民間藝術與當代藝術的空前對話,也使人們逐漸意識到中國民間藝術資源對中國當代藝術的重要價值。小紅人 (現代)呂勝中本課例題一、選擇題1. 20世紀中期,美國藝術家波洛克將畫布放在地板上,用棍子或畫筆甩、倒、滴、灑顏料,富有韻律感且充滿活力的畫面,仿佛將觀眾拉人了一張色彩繽紛的網。波洛克的藝術創作方式被人們形象地稱為“行動繪畫”。以下哪幅作品是波洛克“甩、倒、滴、灑”的作品。 ( D )A B C D2. 大衛 霍克尼將拼貼的手法運用到靜物攝影中,突破了傳統攝影的單點透視。我們也可以采用一種更為詩意的說法——他設法表現的是一種日常生活體驗:看一個人時,目光不會停留很久;想一個人時,心里形成的形象也總是合成的。以下那幅作品是霍克尼的作品。( A )A B C D二、判斷題1. 美國藝術家波洛克的“行動繪畫”完全打破了傳統的繪畫創作方法,畫面中沒有具體的形象,也沒有中心。整個創作過程完全依賴內心的自發性沖動,具有偶發性和無理性的特征,藝術家的創作過程也是藝術作品的一部分。 ( √ )2. 考爾德原本是-位機械工程師,他利用他的知識背景,對這件作品每個部件的非機械化移動都做了精密的測算,因此,任何氣流經過時,這些東西都會被吹動起來,舒展著它們優美的身姿,就像風吹著的云彩、樹葉和波浪一樣。這個事例說明,現代藝術可以允許各個行業的人從事藝術創作。( √ )三、評析題你對現代藝術的看法是怎樣的?你同意以下評論嗎?請結合下面兩幅作品談談你的看法。教皇英諾森十世像 委拉斯開茲 仿《教皇英諾森十世像》弗朗西斯-培根1.一堆垃圾2. 他們不過是在畫上用些顏料,再加上諸如“號叫的教皇”的標題,然后就開口要價。3.現代藝術不需要像照片那樣真實地再現物體,那樣做完全沒必要。4. 天啊!他們把眼睛畫在臉頰上了。5. 我的孩子能做得更好。6.過去的畫很乏味,現代作品總是更有趣味些。7.他們這樣做是因為他們不懂得正確的繪畫方法8.有很多不同的風格流派,我們不可能全部都知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