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課 托物寄情教學目標:使學生了解美術家表達深層自我的不同方式,尤其是以隱晦的方式表達思想感情的手段和機制;學會在具體形象的基礎上,借助背景材料和畫面提供的相關信息分析其中包含的思想含義;理解個性自我與視覺圖式之間的關系;養成深入觀察和思考的良好習慣。教學重點:視覺中的隱喻手法,文字內容和視覺形象的關系,傳統圖式與個人情感的關系。教學難點:美術作品中滲透出的藝術家個人情感的審美價值。教學策略:主要運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從較為明顯和熟悉的例子入手,由淺入深,借助畫面上文字的提示,引導學生了解用視覺形象來隱晦地表達思想感情的方式,然后用類似的思路來理解其他作品。課前準備:相關的多媒體圖片資料。課時安排:1課時。教學程序:一、導入(1)大家知道這些是什么植物嗎?梅、蘭、竹、菊。(2)中國傳統繪畫特別喜愛表現梅、蘭、竹、菊,為什么呢?這與中國傳統的儒家、道家文化有關,古人喜愛以梅、蘭、竹、菊來象征君子的什么品格。梅:孤傲超拔,堅貞自守。蘭:幽谷自適,不取媚于人。竹:有氣節、虛心。菊:不屈不撓 ,甘于寂寞。共同特點:是自強不息,清華其外,淡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態。二、新授1.借助傳統情感符號抒情:《墨梅圖》。(1)提問:你能看出《墨梅圖》寄托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嗎?要正確解讀作品,我們要先來讀畫,大家看畫面上都有什么構成元素?解釋中國文人畫的特點:詩、書、畫、印相結合,各種構成要素相輔相成,共同體現畫家審美觀與強化作品主題。(結合王冕的背景材料說明他與元朝統治者的不合作。)題畫詩是如何強化主題的呢?在大家齊讀一遍題畫詩。提問一位同學,作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啊?不求仕途通達、不沽名釣譽、只追求美好人格。(2)這種感情有什么特點?抒發了美術家的孤傲清高的情感,較消極。(3)提問:作品有什么藝術特色?以語言暗示主題,詩書畫印相結合,以水墨小寫意作畫,細筆長線。(與其它作品比較。)2、賦予物象特定的情感:《怒吼吧,中國》(1)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從哪里可以看出?體現作者希望全國人民奮起抗爭的強烈愛國情感。請學生描述作品。(2)這種情感有何社會意義?性質特點是怎樣 要產生社會良好的效果。有積極意義。(3)作品有什么藝術特色?作品為木刻黑白版畫,造型簡潔、粗獷,有強烈的力量感與感染力。三、學生比賞比較《到前線去》與的《墨葡萄》區別?提示:從畫種類別,情感表達途徑,情感表現方式,情感性質特點、藝術特色等方面進行分析。學生探討,教師歸納。四、課堂總結(1)提問:除了“四君子”題材外,其它題材可以托物寄情嗎?蓮(出淤泥而不染)、葡萄(才華)等。(2)提問:除了中國畫外,其它美術形式可以托物寄情嗎?油畫,剪紙等。繪畫中可以托物寄情的題材非常廣泛,也可以采用多種不同美術形式來表現。創作時可采用的方法:用隱晦方式體現或直接了當表達;采用語言暗示或是通過形象刻畫;借用傳統情感符號或創造藝術形象。五、課外拓展參閱集料完成P65 “活動建議”,嘗試從色彩、構圖、筆法、形式及當時的社會環境等方面來分析三幅關于馬的中國畫,比較它們的異同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