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時代的脈搏教學目標認識美術與社會思潮之間的互動關系,了解美術作品反映或表現社會思潮、運動的不同方式和特點,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作品,并能根據形式分析等方法來理解它們所反映的社會觀念和風氣。學習活動分析本課著重從美術中探尋社會運動的痕跡與影響。這種影響可能表現在形式上,也可能表現在內容上,但其共同特征是有新的變化出現。引導學生注意到這種變化,促使他們產生興趣,并主動尋找這種變化的原因。教學基本思路對美術的欣賞不能僅僅局限于外在形式的鑒別,還包括把握題材內容,感受作品中蘊含的社會人文背景。只有感受到這些蘊藏在作品背后的東西,對于美術作品的欣賞才是全面的,對美術的發展變化才可能有深刻的認識。如果引導學生意識到這一點,他們也會從中得到更多的樂趣。由于本課教學內容涉及到許多作品形式之外的知識,這就對學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需要他們更多地借助以往的知識儲備和日常經驗。教學時通過示范,啟發、引導學生逐漸調動他們各方面的知識,進而使他們在欣賞美術作品時自覺地尋找美術作品與社會背景之間的關系。教學重難點重點:引導學生理解美術所反映出的社會運動與社會思潮。難點:社會變遷對美術風格、形式的影響,探尋美術作品的變現手法中發現其背后的社會因素。教學過程一、導入欣賞三幅《門神》,比較分析:1.門神是用來干什么的?門神歷來被中國人視為驅邪避穢的護佑者。門神秦叔寶與尉遲恭:小說《西游記》里記載了秦瓊變成門神的故事:長安附近的涇河老龍因延誤行程致使地方干旱,人民無法維生, 犯了天條,玉皇上帝大怒,便派魏征在午時三刻監斬老龍。老龍于前一天懇求唐太宗為他說情,唐太宗滿口答應。第二天,唐太宗宣魏征入朝,并把魏征留下來,同他下圍棋。不料正值午時三刻,魏征打起了瞌睡,夢斬老龍。老龍怨恨唐太宗言而無信,陰魂不散,天天到宮里來鬧,鬧得唐太宗六神不安。魏征知道皇上受驚,就派了秦瓊、尉遲恭這兩員大將,守在宮門保駕,果然,老龍就不敢來鬧了。唐太宗體念他們夜晚守門辛苦,就叫畫家畫了兩人之像貼在宮門口,結果照樣管用。于是,此舉也開始在民間流傳,秦瓊與尉遲恭便成了門神。2、賞識紀四五十年代,許多人家里門上的門神不再是唐代的名將而是新四軍、解放軍的形象,為什么會發生如此大的變化呢?當外敵入侵時,中國抗日軍人無疑成了中國百姓眼中的打鬼門神。3.《抗戰門神》與傳統門神在形式和內容上有什么不同?傳統年畫與抗日戰爭時期年畫的比較,非常深刻地說明了社會思潮在美術作品上留下的印記。傳統年畫最重要的功用是祛邪、祈福,大多色彩鮮艷,具有裝飾性的美感;而1945年的抗戰年畫則寄托了人民對抗戰勝利的渴望,手法上融入現代木刻技巧,以黑白為主。點出本課主題“時代的脈搏”。二、作品欣賞A、美術與新中國觀賞《一輩子第一回》和《大批判》。比較分析:提問:它們表現了怎樣的內容?分別跟什么樣的社會思潮相聯系?(看書理解回答)楊之光《一輩子第一回》與王廣義《大批判》的并列深刻地體現出20世紀50年代和20世紀90年代中國文化形態的巨大轉變,以及兩者對藝術的不同追求。前者表現了新中國成立后勞動者翻身做主,參與選舉活動,這是前所未有的事情,并力圖將西方素描造型因素引入傳統中國畫水墨人物,而后者把工農兵形象跟現代商業廣告并置在一起,反映了政治和商業對當代社會的影響。這件作品中運用的工農兵標志在20世紀70年代是非常嚴肅的題材,而20世紀90年代可以隨意挪用,正是時代風氣變化的體現。前者而后者則借鑒了西方波普藝術的表現手法。B、社會思潮嬗變中的中國美術如果將各個時期有關社會運動與社會思潮的美術作品放置在一起,從中便能較為簡潔地勾勒出社會進程中文化發展的脈絡。討論:以下幾幅作品分別是什么時候的作品?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思潮?1)《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南朝大墓中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描繪了悠游林下的隱士。魏晉之際,有名士嵇康、阮籍等七人,崇尚自然,不拘禮法,常聚于竹林之中,人稱“竹林七賢”。他們是當時人心目中理想的士人,不受任何約束,可以完全自由的表現自己。這幅大型磚印壁畫是在南京西善橋南朝大墓中出土的。它為兩段,一段畫嵇康、阮籍、山濤、王戎四人,另一段畫向秀、劉伶、阮咸、榮啟期四人,每人身邊都刻有姓名,兩段各高80厘米,長240厘米,分別位于墓室兩壁。畫中的榮啟期本為春秋時期的高士,隱逸之人。大概作畫者考慮到兩段壁畫中的人數最好相當,所以就在七賢之外再加上前代的榮啟期,這樣八個人正好分成對等的兩組。人物間以松、柳、槐、銀杏、闊葉竹等隔開,由于每位人物都處于一個相對獨立的空間中,整個畫面不但顯得明快醒目,而且隔而不斷,氣脈連貫,于統一之中又見變化。2)《麥積山雕塑》南朝漢族文化對北方少數民族文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北魏的孝文帝推行了一場漢化運動,用漢字,穿漢人服裝,上層貴族學習漢族文人的氣質,這立即反映在他們雕鑿的佛像上。佛像穿著南朝漢人的寬大衣服,像南朝的士人一樣清瘦。“秀骨清象,褒衣博帶”,正是北朝學習南朝所帶來的審美觀點的形象概括。3)《牡丹亭·還魂記》插圖。縱觀中國美術的發展歷程,有的作品中很直接地可以看出社會思潮的變化,而有的作品則是間接地折射。故事大意:南安郡太守杜寶之女杜麗娘終日被父母拘束在閨閣、書房之中,一次偶然被丫環春香領去花園觀賞春景,回來后夢見一位少年書生柳夢梅,自此便為相思所苦,以至傷情而亡。三年后,柳夢梅前往臨安赴試,路經杜宅,杜麗娘的魂魄又與柳夢梅相會,杜麗娘因此得以再生,二人遂結為夫婦。但杜寶卻竭力反對。后因杜麗娘一再堅持,柳夢梅又中了狀元,加上皇帝親自作主,杜寶才認可此樁婚事。湯顯祖《牡丹亭》中的木版插圖就很曲折地反映了明代社會對個人價值的追求,故事的主角是追求個人幸福,向往愛情自由的女性。明代晚期這一類故事在社會的各個階層廣泛流行。說明了這種思想的普及程度。師總結:《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麥積山佛教造像、《牡丹亭·還魂記》木刻插圖則分別是東晉墓葬習俗、北魏佛教思想與明代市民文化在美術上的體現。只有把它們放在各自的社會情景中才能夠準確地理解它們的含義與價值。C、社會思潮與西方美術1)雅典學派 (意大利)拉斐爾提問:此畫選取了哪些人物?他們是什么身份(哲學家、科學家、藝術家)?安排在構圖中的什么位置?利用了哪些范本(原型)?1508年,拉斐爾離開佛羅倫薩,來到羅馬,開始為教皇朱理二世工作。在那里歷時十年,他為教皇宮殿繪制了大量壁畫,其中以梵蒂岡教皇宮內的一組《雅典學派》壁畫最為出色,這幅巨大的壁畫(2.79米4×6.172米),是以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為中心,畫了五十多個大學者,不僅出色地顯示了拉斐爾的肖像畫才能,而且發揮了他所擅長的空間構成的技巧。他對每一個人物的所長與性格做了精心的思考,其陣容之可觀,只有米開朗基羅的天頂畫才可與它媲美,其時拉斐爾只有26歲。這幅作品是以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所建的雅典學派為題,以古代七種自由藝術——即語法、修辭、邏輯、數學、幾何、音樂、天文為基礎,以表彰人類對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藝術家企圖以回憶歷史上黃金時代的形式,寄托他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它的主題思想,就是崇拜古希臘精神,追求最高的生活理想。全畫以縱深展開的高大建筑拱門為背景,大廳上匯集著不同時代、不同地域和不同學派的著名學者,有以往的思想家,也有當世的名人。他們在自由地討論,情緒熱烈,好像在舉行什么典禮,或慶祝某個盛大節日,洋溢著百家爭鳴的氣氛,凝聚著人類智慧的精華。這座建筑物中心透視點的層層拱門,直通遙遠的天際,這是一個極其神圣的環境,學者們被對稱地、然而富有節奏地配置于臺階兩側,上層臺階的人物排成一列,中心是兩位偉大的學者——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他們似乎邊進行著激烈的爭論,邊向觀眾方向走來。亞里士多德伸出右手,手掌向下,好像在說明:現實世界才是他的研究課題;柏拉圖則右手手指向上,表示一切均源于神靈的啟示。這兩個對立的手勢,表達了他們思想上的原則分歧。其余的人,眾星托月,有的在注視,有的正在諦聽這兩位老人的談話,自然地形成幾個小組。現在再介紹上層臺階上的人物:蘇格拉底剛轉身向旁人闡述倫理學上的論據。階下面的左側,以坐在地上專注地書寫著的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為中心,一少年在旁給他扶著木牌,牌上寫的是“和諧”的數目比例圖。在他背后一個老人正在記錄畢達哥拉斯的論據數。臺階下右側一組,中心人物是躬著身子、手執圓規在一塊黑板上給學生演算的幾何學家歐幾里得(一說是阿基米德),周圍是他的四個學生,四個人似乎對老師的講解領悟得不一樣。旁邊那個身穿古代黃袍、頭戴榮譽冠冕、手持天文儀的,是埃及天文學家托勒密。上面露出半個腦袋、頭戴深色圓形軟帽的青年,就是畫家拉斐爾本人。把自己畫進歷史題材內,是當時畫家們喜用的表現方式,只是拉斐爾留給自己的位置太少了點。畫中央的臺階上,躺著一個孤寂的犬儒學派哲學家第歐根尼。這位學者主張除了自然需要之外,其他任何東西,包括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是無足輕重的,所以他平時只穿一身破爛衣服,這個人物在構圖上起到了填補空白的作用,他與右側正往臺階上走去的兩個人物相聯系,同時又與左下角那個倚靠在石桌前沉思的學者赫拉克里特彼此呼應。更有意思的是,柏拉圖的頭像正是畫家以達·芬奇的頭像為范本的,可見拉斐爾對前述這兩位大藝術家的崇敬心情。這幅畫的色彩處理也很協調,建筑背景全是乳黃色的大理石結構,人物的衣飾有紅、白、黃、紫、赭等色相交錯。透視法的水平是很高的,它不僅增強了畫面的空間深遠感,連地面的圖案,拱頂的幾何裝飾結構,都精確到可以用數學來計算。 B、出示作品《夢露》和《大宮女》,分析:1.從內容和主題上看,它們分別表現了什么時候的思潮和觀念?2.它們的表現方式有什么區別?跟傳統美術有沒有不一樣的地方?小結:這兩件作品的作者都是美國的,安迪·沃霍爾表現的是20世紀50~60年代流行文化中的電影明星;游擊隊女孩是一個匿名的藝術家團體,她們的作品呈現出強烈的女權主義思想,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社會思潮的反映。都挪用了已經存在的圖像,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了加工;一個采用了大量復制的手法,一個則改變了原來圖像的一部分內容。)夢露 (美國)安迪·沃霍爾安迪·沃霍爾的作品,在20世紀60年代的波普藝術中,作為對美國充滿商業氣息的社會的善意諷刺,是最令人發笑的了。他把凡是成為社會崇拜的偶像以及時髦事物,如世界名人、電影明星、美鈔、電椅、花束、競賽場上的騷動、“蒙娜·麗莎”攝影,等等,作為重復宣傳的題材,用絲網印技術或其他方法,重復50次地印制在一個畫面上。1962年,他因展出湯罐頭畫而聞名,被奉為“波普藝術家”。沃霍爾原是一個商業畫家,在紐約做過十年廣告設計工作。波普藝術風行時期,他感興趣于畫些商標和超級市場的產品。他采取照相版絲網漏印技術,讓畫面像一張剛從印刷廠取來的未完成樣張一般,這幅作品是最典型的代表作。畫家故意把印刷過程作兩部分展現:右半邊是印刷的第一道黑線效果;左半邊是用丙烯色套印的彩色效果,并仿效廉價印刷品的低質量效果,使鏤版定線不精確,造成套色錯位,以加強其低俗的性質。電影紅星瑪麗蓮·夢露的照片的泛濫,也和可口可樂的廣告泛濫一樣,標志著美國社會大眾的趣味。畫家借用這種手法來說明,此類大眾趣味正像他這幅畫一樣,在大批量地被制造出來,直至你感到厭倦為止。沃霍爾說過:“繪畫就是事實,這就夠了。”對于波普作品,他進一步強調過:“這些繪畫都充滿著自身的存在因素。”安迪·沃霍爾獨特的波普畫在當時有強烈的社會反響,因而贏得了美國藝術界更大范圍的轟動。安迪·沃霍與其他波普藝術家相比顯得更徹底,他完全取消了藝術創作中的手工操作觀念,直接用制版印刷的方法 把照片形象移到畫布上。還應用了古典主義者和現代主義者視為大忌的“重復”,甚至于推向極端,可口可樂瓶無盡無休的排列,以及明星們的照片都成為了最好的創作主題和素材。 這十分貼切的反映出了后工業時代的特征,現代工業正是這樣每天重復著同一樣東西。以直觀的藝術形式代替了深奧的藝術。隨著后現代藝術的推進,它同我們生活的界限也顯得愈來愈近,可能我們無法意識到,但它作為我們生活和精神的組成部分已無法替代。游擊隊女孩改造的大宮女 (美國)“游擊隊女孩”(Guemla Girls)是美國的一個專業藝術家團體。他們展開詞語戰和形象戰來反對藝術中的性別歧視。在早些年里,她們的活動集中在為女性藝術爭得一席之地。她們機智而嚴厲地批評那些不承認女性藝術的機構和個人。在她們的這幅招貼畫上寫著:“女人必須裸體才能進入博物館嗎?進入現代藝術區域的藝術家少于5%的是婦女,但85%的裸體是女性”,“游擊隊女孩”的標準和招貼中的形象是一個兇惡的黑猩猩面具,它將男人對女人的漂亮、性感的消費觀念和標準蕩滌得一干二凈。與20世紀60~70年代女性主義的緊張激烈卻吃力、小心翼翼的對抗性不同,20世紀80~90年代,女性主義藝術改變了方式,她們以一種反諷、幽默、瀟灑的氣息調和著前期女性主義的怒氣。而實質上卻更為激進、自由和寬泛,這些近于“異端”的實踐往往被列入當代重要的問題之一即“是不是藝術”的討論范疇。 六、總結教師對本課內容進行簡要總結:“美術創作跟社會環境緊密相連;在某些時候,社會思潮對美術有非常直接的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