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內容:《展現瞬間之美》課時:1課時教學目標1.人物動態是有規律的。讓學生知道人物的動態可以展現一種精神與自然的和諧之美,通過欣賞,懂得藝術作品來源于生活;2.通過本課學習與欣賞,感悟人物動態之美。以討論比較等方式欣賞古今中外雕塑、繪畫藝術作品,能夠用一戶的眼光審美事物,并用簡單的美術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3.提高學生對藝術作品的鑒賞能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在欣賞作品是,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熱愛既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情感。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重點:了解人物動態規律,感受藝術作品中人物的動態美,理解藝術源于生活。教學難點:用美術語言描述藝術作品。用具準備教師教具 :課件學生學具 :美術書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教師】(小木人擺出的動態造型)觀察這個木人模型的動態,你知道他在做什么嗎?【學生】答:跑步……【教師】非常好!說明這個造型抓住了人物瞬間的動態。其實人物的動態不僅可以向我們傳達一些內容,同時它也是一個美麗的瞬間。這節課我們就一同來欣賞著名藝術品中所表現瞬間之美。(板書:展現瞬間之美)(二)講授新課【教師】請大家打開書,欣賞課本上展示的藝術作品。全班分成六組,分別欣賞討論《擲鐵餅者》、《安塞腰鼓》、《新疆舞》、《雀之靈》、《播種者》和《濕婆 那塔拉雅》作品。討論問題:1、作品屬于哪種藝術形式?2、作品中表現的是人物什么動態情景?3、作品中什么地方最打動你?4、作品中的人物動態主要體現在哪些部位?1)《投擲餅者》擲鐵餅者》是古希臘著名雕塑家米隆的作品。圖中是大理石復制品,高152厘米,羅馬國立博物館、梵蒂岡博物館、特爾梅博物館均有收藏。原作為青銅,創作于約公元前450年。公元前449年到公元前334年是古希臘雕塑藝術的“全盛時期”,大量優秀的雕塑作品就出自這個時期,《擲鐵餅者》就是現存流傳最廣的藝術杰作之一,也是古希臘著名雕塑家米隆的代表作。原作已佚,現為復制品。雕像選取運動員投擲鐵餅過程中的瞬間動作,這個作品是古希臘雕塑藝術的里程碑,顯示出古希臘雕刻藝術已經完全成熟。該雕像贊美了人體的美以及運動所飽含的生命力,表現了作者高超的藝術技巧。雖然是一件靜止的雕塑,但藝術家把握住了從一種狀態轉換到另一種狀態的關鍵環節,達到了使觀眾心理上獲得“運動感”的效果。形體造型是緊張的,然而在整體結構的處理上以及面部的表情上,卻給人以沉著平穩的印象。這正是古典主義風格所追求的,成為后世藝術創作的典范。這尊雕像被認為是“空間中凝固的永恒”,直到今天仍然是代表體育運動的最佳標志。教師:同時期的藝術品還有《維納斯》。2)《雀之靈》舞者楊麗萍創造了一系列表現孔雀形態的舞蹈語言。《雀之靈》寄托了她對圣潔、寧靜世界的向往。一只潔白的孔雀飛來了,它迎著晨曦,踏著露珠,輕梳羽翅,隨風起舞。它展開綴著金色羽毛的雀尾,用舞蹈表現期盼吉祥、和平、幸福和歡樂的心聲。它時而寧靜佇立,時而飛旋身姿,它的美麗倩影,映襯在初生的太陽的圓形光環之中,那高潔、純真和富有生命激情的形象,是真、善、美的化身。舞蹈的深邃的詩情畫意,具有極為強烈的藝術魅力。攝影師精準的抓住了這優美的一瞬間,按下快門,使這完美的瞬間成為永恒。3)《新疆舞》黃胄在解放初期在新疆當兵,他看到了很多生活在新疆的少數民族,因為他自小在北京生活,很新鮮。利用當兵之余,他畫了很多新疆人的速寫,至今仍擅長畫新疆人物畫。他畫的新疆少女在上世紀70年代達到了其人物畫的高峰。黃胄擅長中國人物畫和動物畫,尤以畫新疆人物和驢著稱。黃胄一生創作勤奮,慷慨大度,流傳作品廣泛,各大博物館、美術館以及許多收藏愛好者均藏有他的作品。《新疆舞》用速寫這一藝術表現手法,表現出舞者急旋之姿。此畫筆觸縱橫,線條瀟灑,感覺出舞者之姿的奔放熱烈。4)《安塞腰鼓》安塞腰鼓源遠流長,風格獨特,它融舞蹈、歌曲、武術于一體,具有隊形多變、剛勁豪放的特點,張揚出獨特的藝術個性。今天,安塞腰鼓已走出黃土高原,以其粗獷奔放的形象傳遍全國。安塞腰鼓是一種獨特的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黃土地上的狂飆,展示出西北黃土高原的農民樸素而豪放的性格。豪放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了陜北高原民眾憨厚樸實、悍勇威猛的個性。早在1986年,安塞腰鼓就榮獲首屆中國民間舞蹈大賽最高榮譽大獎。按塞腰鼓表演可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演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此幅作品展現的正是這熱烈奔放的瞬間場景。5)《播種者》《播種者》,作者米勒(1814——1875),創作于1850年,作品長101厘米,寬82.5厘米,美國波士頓美術館收藏。米勒是位著名的法國畫家,1814年10月出生于諾曼底半島葛魯什村的一個農民家庭,1875年1月卒于巴比松。他主要繪畫的對象是法國農村的勞動者。米勒從來沒有畫過反抗的場面,這也許是由于他溫厚的人道精神中含有宗教情緒的緣故。但他畫中粗衣漏食的勞動者形象,實際上是對紙醉金迷、燈紅酒綠的上流社會的一種抗爭,雖然這種抗爭是較溫和的。這幅畫是畫家在巴比松村定居后的第一張震撼人心的作品,他也因此開始播種他的藝術。《播種者》表現的是一個深沉有力的勞動者形象。身軀高大的農民身著紅衫藍褲,在田野上大踏步的向前播種,似乎播撒著米勒對未來生活的熱情與希望。當時的進步人士對《播種者》有著不同的反映。作家雨果在這幅畫中看到了對人民創造力量的贊美,因而予以充分的肯定。米勒用一種雕塑般的單純而簡練的形象,概括的表達了耐人尋味的內容。所以荷蘭畫家凡·高評述說:“在米勒的作品中,現實的形象同時具有象征的意義。”6)《濕婆 那塔拉雅》公元7世紀到公元16世紀,印度教進入了異常繁盛的時期。印度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毗濕奴;濕婆。他們和他們的化身大量出現在這一時期的印度雕像作品中,并以濕婆的形象最為常見。典型的濕婆形象有許多種典型而固定的姿勢,成為古代印度宗教與藝術傳統相結合的典范。這一尊《濕婆·那塔拉雅》被認為是印度濕婆雕像藝術中最富有神秘主義哲學意味的藝術品。在這尊雕像中,濕婆的舞姿被刻畫的十分優美,右腿獨立于火焰的光環之中,十分富于節奏的美感,舞動的濕婆被塑造的精美絕倫,顯得神采飛揚。這種運動中的靜止恰恰符合了印度教中在變幻中永恒的思想。法國偉大雕塑家羅丹盛贊《濕婆·那塔拉雅》是“藝術中有節奏的運動的最完美的表現”,“充滿了生命力,像生命的洪流,像空氣,像陽光,生機盎然。”教師:《擲鐵餅者》與《黃河謠 一方水土》這兩尊雕塑在表現手法上有什么不同?教師:前者是寫實,后者夸張。教師:《濕婆那塔拉雅》與《黃河謠 一方水土》這兩尊雕塑分別給你什么不同的感受?教師:體現了佛教的細膩維美和農民的粗礦質樸。4、教師:其實這種動態的美,我國早在東漢時期人類就已經懂得抓住人物的態美,表現生活了。教師:《收獲弋射圖》是東漢時期作品。縱39.6厘米,橫46.6厘米,1972年四川大邑安仁鄉出土。此畫像磚上部為弋射圖,下部為收割圖。人物動態有同有異,起伏分明,畫面富有韻律感。畫像磚是古代門楣、祠堂、墓室等的石刻裝飾畫。漢代最為盛行,魏晉南北朝及唐代也不乏優秀作品。內容有歷史故事、神仙云氣、社會生活、生產場景等。表現手法上分為陰刻、線刻、陽刻等。山東、河南、四川等地分布比較集中。所反映的內容一般包括耕織狩獵、宴飲樂舞、神話故事、歷史故事、日月天象、卷草云紋組成的二方連續等。畫像磚有的單磚單畫面,有的由多磚組成一個畫面,現代大型壁畫的拼裝受此啟發較多。作品生動的反映了勞動和生產的場面,又體現了漢代裝飾藝術家的智慧和才能。 【學生】認真欣賞【教師】這里還有兩幅東漢時期較為著名的畫像磚《宴飲雜耍圖》、《狩獵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