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抗美援朝》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知識與能力:了解中國抗美援朝的原因,培養分析、理解歷史問題的能力;講述黃繼光、邱少云等志愿軍英雄的故事,培養表達和交流的能力;理解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的重大意義,培養運用歷史材料分析問題的能力。2.過程與方法:觀看相關視頻,研讀圖片、文獻等多種材料,了解獲取歷史信息的多種渠道,增強提取、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在分析材料、認識歷史的過程中,初步掌握解釋歷史問題的方法。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土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革命樂觀主義、革命忠誠及國際主義精神,理解他們不愧為“最可愛的人”,感悟抗美援朝精神;培養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學重點通過學習英雄事跡、探究英雄心理,體會志愿軍戰士的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教學難點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兵朝鮮的原因,感悟朝鮮戰爭的爆發不是偶然,帶有必然性。教具 課本、PPT教學方法 情境教學法、直觀演示法、活動探究法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用巍巍《誰是最可愛的人》導入 教師問:作者魏巍在朝鮮戰場看到了最可愛的人,他們是誰? 引入課題:一起走進那段難忘的歷史—勇者劍鋒,捍衛尊嚴的抗美援朝戰爭。 學生齊讀《誰是最可愛的人》片段,感受作者情感。學生回答:中國人民志愿軍。 通過朗讀,拉近與學生與朝鮮戰場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本課歷史的興趣!一、戰之因:一次艱難而偉大的決策 1.半島烽煙起 (1)拋出問題:朝鮮戰爭為什么會爆發?學生觀察《美蘇不同陣營世界地圖》,地圖直觀形象的引導同學們分析,得出結論:當時的朝鮮處在美蘇兩大陣營對峙的國際格局中。 (2)引導學生觀察《朝鮮一分為二》的地圖思考:朝鮮的爆發有沒有歷史因素?歷史:北緯 38 度線有關;國內:朝韓兩個政權并立,內戰爆發。教師總結:朝鮮戰爭的爆發,是冷戰背景下的一次局部熱戰。展示美國入侵朝鮮半島史實,引導學生思考朝鮮戰爭性質的變化。 2.美帝狼子心 (1)唇亡齒寒,呈現“美國武裝干涉我國解放軍解放臺灣,和轟炸中國東北形勢圖”,引導學生分析中國抗美援朝的根本原因:美國的侵略活動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 (2)展示:金日成的求援電報,引導學生分析中國抗美援朝的直接原因。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 9 頁材料,思考抗美援朝的目的、戰爭性質。 (3)和中美兩國實力對比展示,和中國國內的形勢對比。讓學生得出結論:中共領導人出兵的決策的艱難。引導學生總結抗美援朝戰爭中國出兵是為了正義而戰,為了和平而戰。 (4)展示志愿軍戰士為了祖國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紛紛請戰,寫下血書:輕傷不下火線,重傷不叫苦! 1.學生觀察《世界地圖》和材料分析作答:學生梳理出東西兩大陣營對峙,美蘇冷戰。2.觀察《朝鮮一分為二》地圖和史料分析朝鮮戰爭的爆發有其歷史因素和國內因素。通過動態地圖觀察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參戰之后朝鮮戰場的變化。 3.學生閱讀史料,思考后,逐層作答。在此過程中,學生需要認真的逐層分析史料。 4.通過電報理解出戰是應朝鮮人民的邀請。 5.學生朗讀血書后回答:志愿軍士兵有一種不怕犧牲頑強的戰斗精神。 1.結合材料,聯系課內外知識,學會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及分析問題能力。 2. 通過志愿軍戰士的請戰血書,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二、戰之過:一場血與火的鏖戰 1.觀看抗美援朝的視頻:掌握抗美援朝的基本過程。 2.梳理抗美援朝戰爭的概況:起止時間、目的、司令員、作戰部隊名稱、性質 3.展示最慘烈的戰役:長津湖戰役、上甘嶺戰役相關圖片、文字。 4.展示英雄人物相關史實、圖片,呈現長津湖之戰中冰雕連圖片、犧牲的冉阿毛的絕筆信,“英雄和日月同輝,勇士陣地同在”,展現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永不退卻的陣地意識,體會到戰士們對祖國的熱愛。5.展示《誰是最可愛的人》片段,啟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6.展示抗美援朝的結果,呈現停戰協定的簽字儀式照片和聯合國軍克拉克將軍、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的回憶錄。 1.領悟到以毛澤東為首的共產黨人黨英明決策。 2.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3.培養學生遇到苦難的樂觀主義。 4.啟發學生領悟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的信念:對祖國和黨的忠誠。 5.啟迪學生的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1.感悟中國志愿軍戰士用犧牲換來今天的和平。2.感悟中國志愿軍戰士的愛國情懷,啟迪學生感悟抗美援朝戰爭的慘烈,培養學生愛國情懷和對祖國和黨的忠誠。 3. 培養學生多角度發散思維能力。三、戰之果——打得一拳開,避免百拳來 1.呈現三則材料,通過學生合作探究討論:多角度分析抗美援朝的影響。 2.呈現兩則材料、兩張圖片,通過學生合作探究討論:多角度分析抗美援朝的影響。 學生分組合作討論:抗美援朝的影響。 培養學生的分析史料和提取概括材料能力及多角度發散思維能力。四、戰之思——跨越時空,精神永續傳承 1.教師展示材料,引導學生總結什么是抗美援朝精神? 2.通過播放視頻:思考新時期的中國為什么要發揚抗美援朝精神? 3.展示兩段材料,引導學生思考戰爭帶來的啟示,教師總結: “好戰必亡,忘戰必危,珍愛和平。”、“直面挑戰,正面回擊才能贏得真正的和平。” 1.學生通過前面所學總結什么是抗美援朝精神。 2.通過觀看視頻,閱讀材料,思考戰爭帶來的啟示。 培養學生的分析史料和提取概括材料能力及多角度發散思維能力。歷史線索 梳理本節課知識框架,引導學生說出相關知識,形成知識體系。 學生通過思維導圖展示,梳理本課知識課堂小結 通過視頻展示,傳承革命精神,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 學生觀看視頻,感悟革命精神,增強愛國情懷。 培養學生愛國情懷和對祖國和黨的忠誠。評測練習當堂檢測題:1. 新中國誕生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強國打著“聯合國”旗號,前來干預東亞事務,前鋒直抵鴨綠江畔,企圖扼殺中國革命。為粉碎美國的陰謀,中國( )A.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B.抗美援朝,保家衛國C.實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 D.組建了第二炮兵部隊2.如圖為魏巍報告文學《誰是最可愛的人》封面影印件,1951 年 4 月 11 日《人民日報》開始刊登此文,它謳歌的是( )A.中國工農紅軍 B.八路軍C.中國人民解放軍 D.中國人民志愿軍3. 如圖為紅色文物“一面布滿 381個彈孔的紅旗”,曾高高飄揚在上甘嶺陣地,上寫:英勇前進,將紅旗插到解放的陣地上。它生動詮釋了( )A.革命英雄主義精神B.敢為人先首創精神C.偉大國際主義精神D.執政為民奉獻精神4.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這首戰歌激勵著中國人民志愿軍奔赴朝鮮前線,與敵人浴血奮戰。在上甘嶺戰役中,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敵人機槍射口而犧牲的志愿軍戰士是( )A.劉胡蘭 B.董存瑞 C.黃繼光 D.邱少云5.抗美援朝戰爭結東幾十年后,美國學者羅伯特 奧內爾在他的書中還提到此次戰爭在當時造成的影響:“中國從他們的勝利中一躍而成為一個不能再被人輕視的世界。”這說明這場戰爭( )A.使中國成為了世界強國 B.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C.增強了中國的綜合國力 D.改變了中國的落后面貌課后反思本次教學活動中,我對教材的教與學生的學有了一個更高的認識,教材是我們教學中的主要文本,我們要用好教材而不是教好教材;教材又不是唯一的教學文本,更要訓練學生從不同材料提取信息和概括信息能力。在本節課教學目標的指導下,我上了一堂較滿意的示范課。以下是我的一些體會:一.備課要充分。備教材,備教法,備學生。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備課時,教師要在上課前充分了解學情,預測學生對所講內容的掌握情況,對所教學生做到心中有數。本課授課對象為八年級學生。通過一年半的學習,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一些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如通過觀看相關視頻,研讀圖片、文獻等多種材料,了解獲取歷史信息的多種渠道,有一定提取、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本節課我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能力,使學生提取、處理、分析、歸納歷史信息的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二.教學環節的設計要銜接自然,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參與度。教學環節及活動設計要合理,環環相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學生思考。本節課我以“誰是最可愛的人”貫穿始終,以視頻、圖文史料銜接,讓學生直觀感受抗美援朝的慘烈以及中國人民志愿軍鍛造的抗美援朝精神。三.教師要注意教態,時刻提高自己的教學藝術。本節課,我通過和學生的互動和轉課,和學生們增進了感情。通過課堂對孩子及時的積極的評價,鼓勵更多的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整節課的氣氛活躍、融洽,學生樂在其中,老師也樂在其中。教學始終是一門遺憾的藝術,綜合這次活動過程以及之后的評課活動。我做出以下反思:1.關于探究抗美援朝的影響,時間完成得倉促,處理不能準確到位。這其中既有課堂時間限制的原因,又有自身知識的缺陷與不足。未能采用更簡便、更有效的途徑來引導學生感悟。2. 課堂指令語還不夠簡練。3.教學過程中仍有部分細節未能考慮周全。綜合以上不足,歸結為一點,就是關于抗美援朝的著作閱讀不足,教師本身對于本課內容理解有限,尚不能做到高屋建瓴,駕馭自如,真正是“書到用時方恨少!在以后教學中,我要進一步的多讀書、多交流、多思考,期待能有更多進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