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初中歷社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中華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同步練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初中歷社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中華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同步練習

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初中歷社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中華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同步練習
一、早期國家與社會
1.下面都是帶有文字的文物,這些文物有一個共同的作用,就是(  )
A.都體現出青銅制造的高超工藝 B.都完整體現了漢字的演變過程
C.都推動了我國造紙技術的發展 D.都有助于研究當時的那段歷史
【答案】D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通過分析四張圖片里的內容,掌握漢朝,商朝,秦朝時期的歷史古物,均有利于研究當時的歷史,ABC說法過于片面,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文物,文物是考試的一大重點,記憶即可。
2.(2018八上·杭州期中)文物是鮮活的歷史,與下側圖片所示文物有關的歷史信息是(  )
A.體現古代的世襲制度 B.體現夏朝的青銅文明
C.能夠規范貴族的身份地位 D.反映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
【答案】C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禮樂文明的有關知識。禮樂制度,要求貴族在衣、食、住、 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貴賤長幼之間要有明顯的區別。不同等級貴族使用的禮器,其組合各不相同,是中國禮樂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圖中編鐘就是這樣的一種禮器,它規范著貴族的身份地位,所以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禮樂文明的識記。
3.下圖反映的是(  )
A.禪讓制 B.西周分封制度
C.日本封建制度 D.西歐封建等級制
【答案】B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圖片和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分封制 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目的 是為保證王室的強大,拱衛王室。對各諸侯國有效控制,加強統治,圖片表達的是B選項,B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 本題考查分封制的內容,通過層層等級進行劃分,目的是為了鞏固周王室的統治。
4.(2018八上·杭州期中)西周末年,昏庸的幽王上演了一場“烽火戲諸侯”的鬧劇。諸侯率兵前往護衛周王,遵守的制度是(  )
A.封建制 B.世襲制 C.禪讓制 D.分封制
【答案】D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分封制的有關知識。 西周建立后,為了鞏固統治,實行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給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封它們為諸侯,諸侯往下繼續分封,這樣就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制度,諸侯對周王的義務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要定期向周天子繳納貢品,要帶兵隨周王打仗。西周末年,昏庸的幽王上演了一場“烽火戲諸侯”的鬧劇,就是遵守分封制的規定。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分封制的識記。
5.(2018八上·浙江期中)“溥天下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對這句話理解正確的是(  )
A.西周的經濟進一步發展 B.全國的土地都歸周王所有
C.周朝的疆域很大 D.西周奴隸主貴族勢力強大
【答案】B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由題干可知,為了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分封制加強了統治,使得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這些土地都屬于周天子,諸侯不能將分封地進行轉讓。ACD均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內容,對于土地的管理是至關重要的,是考試的重難點內容經常出現。
二、諸侯爭霸與社會變革
6.(2017八上·常山期中)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是學習歷史的必備能力之一。春秋時期楚莊王“問鼎中原”反映了(  )
A.廢除了貴族特權 B.確立了新的社會制度
C.分封制遭到破壞 D.打破了尊卑貴賤的等級秩序
【答案】C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春秋五霸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楚莊王“問鼎中原”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壞。春秋時期,周王室日益衰弱,周王已無力控制諸侯,一些大的諸侯勢力崛起,大國之間展開了爭霸戰爭。故春秋時期楚莊王“問鼎中原”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壞。故選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春秋五霸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7.(2018八上·柯橋期中)紹興是越國古都,建于公元前490年,距今已由2500年的歷史。紹興建立于(  )
A.戰國 B.秦朝 C.春秋 D.西周
【答案】C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重要歷史時期的有關知識。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A不符合題意;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7年,B不符合題意;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C符合題意;西周時期——前1046年―前771年,D不符合題意。故選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重要歷史時期時間的識記。
8.我國成語反映了豐富的歷史知識。下列成語屬于我國春秋時期的有(  )
A.圍魏救趙 B.完璧歸趙 C.臥薪嘗膽 D.秦晉之好
【答案】D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項圍魏救趙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后指襲擊敵人后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是戰國時期的歷史,A不符合題意;B項 完璧歸趙,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是發生于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B不符合題意;C項 臥薪嘗膽意思是形容一個人忍辱負重,發憤圖強,最終苦盡甘來,發生于春秋戰國時期,C不符合題意;D項 秦晉之好,意為春秋時秦晉兩國世為婚姻,后因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發生于春秋時期,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文學與歷史的知識,考查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歷史事件,結合文學學習歷史。
9.在戰國后期的秦國,一個平民如果想成為貴族,最好的辦法應該是(  )
A.當兵立軍功 B.造反起義
C.合法經商致富 D.大量生產糧食和布帛
【答案】A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 根據所學可以知道,秦國商鞅變法的措施中規定:獎勵耕織和軍功.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想獲得爵位最好的辦法是建立軍功。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內容,結合教材進行分析和理解。
10.(2017八上·常山期中)春秋戰國時期發生社會大變革的根本原因是(  )
A.興修水利 B.階級變動 C.改革變法 D.鐵器與牛耕
【答案】D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春秋戰時期的社會變革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發生社會大變革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與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一些奴隸主將新開墾出來的田地變成私產并出租,他們轉化為封建地主。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統治,先后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因素是生產工具,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與推廣,促進了社會的大變革。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春秋戰時期的社會變革的理解。
三、孔子、老子和百家爭鳴
11.(2018八上·湖州期末)春秋戰國時期,官府壟斷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平民開始接受教育。下列孔子的主張中,最能體現這一變化的是(  )
A.貴賤有序 B.因材施教 C.克己復禮 D.有教無類
【答案】D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內容可知, 春秋戰國時期,官府壟斷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平民開始接受教育,產生這一現象,正是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的觀點,反應的是教育思想,ABC均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百家爭鳴的內容,了解孔子的主要觀點和主要思想,是考試的重難點內容。
12.“思想文化是一定現實的反映。”“百家爭鳴”學術局面反映的社會現實是(  )
A.商紂暴政,人民怨聲四起
B.西周實行分封制
C.孔子“有教無類”,使學術思想活躍
D.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動蕩
【答案】D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并互相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百家爭鳴的內容,當時社會動蕩, 出現了很多的學者,提出很多學派。
13.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又是大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貢獻是(  )
A.興辦私學 B.創立儒學
C.開辦太學 D.創設科舉制度
【答案】A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對百家爭鳴的掌握。孔子在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廣開私學。B主要是思想方面的貢獻。C是漢武帝的教育舉措。D則是隋朝時創立的。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
【點評】要求學生掌握百家爭鳴——孔子的貢獻。
14.《論語》記載的是我國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言論(  )
A.老子 B.孔子 C.韓非子 D.董仲舒
【答案】B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對于諸子百家主要思想觀點的識記。《論語》是孔子弟子整理而成,記述孔子的言論,故而答案為B。
【點評】了解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觀點,知道《論語》的相關知識。
15.(2017八上·嘉興期中)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圍繞如何治理國家,不同學派有各自的看法,其中匹配正確的是(  )
A.仁政治國,輕徭薄賦——道家 B.進行改革,依法治國——法家
C.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墨家 D.兼愛非攻,互愛互助——儒家
【答案】B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百家爭鳴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圍繞如何治理國家,不同學派有各自的看法,儒家主張仁政治國,輕徭薄賦;法家主張進行改革,依法治國;墨家主張兼愛非攻,互助互愛;道家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故選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百家爭鳴的識記。
四、材料探究
16.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據《荀子 行效》載:周初分封71國,其中同姓諸侯有管、蔡、魯、衛、晉、燕等53國,異姓諸侯有齊、宋、楚、越、陳、杞等10余國。
材料二: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西周實行怎樣的政治制度?結合所學知識,說說被分封做諸侯的主要是哪幾類人?
(2)西周實行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結合材料二概括出諸侯要履行哪些義務?(至少答三點)
【答案】(1)封制;周天子的同姓子弟、親戚和功臣.
(2)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向周天子進納貢物,并服從周王的調兵,定期朝覲天子.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分封制的有關知識。據材料“周初分封71國,其中同姓諸侯有管、蔡、魯、衛、晉、燕等53國,異姓諸侯有齊、宋、楚、越、陳、杞等10余國”可知,西周實行分封制。為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封給諸侯讓他們鎮守疆土,保衛王室,諸侯國受分封同時必須向周天子進義務;被分封做諸侯的主要是同姓子弟、親戚和功臣,分封制使周朝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2)本題考查的是分封制的有關知識。西周初年,為了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天子實行分封制。由材料“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可知諸侯必須向周天子進納貢物,并服從周王的調兵,定期定期朝覲天子。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分封制的理解。
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
材料二: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功也。 --孔子
請回答:
(1)“管仲相桓公”發生在什么時候?
(2)該時期諸侯爭霸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一中的“管仲相桓公”是如何“相”桓公的?
(4)材料二中“桓公九合諸侯”指的是什么事件?
【答案】(1)春秋時期
(2)為了爭奪領土和人民,各諸侯國之間不斷進行戰爭。
(3)改革內政,發展生產,積極擴充軍隊。
(4)葵兵會盟。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春秋爭霸的有關知識。由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可知,這反映的是管仲改革,這次改革發生在春秋時期。
(2)本題考查的是諸侯爭霸的有關知識。春秋時期,由于周王室衰落,諸侯不在聽從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強大的諸侯,為了爭奪領土和人民,各諸侯國之間不斷進行戰爭。
(3)本題考查的是齊桓公首霸的有關知識。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同時改革軍制,組建了強大的軍隊,通過改革,齊國國富兵強,管仲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4)本題考查的是齊桓公首霸的有關知識。材料“桓公九合諸侯”反映是的齊桓公稱霸。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桓公在葵丘會盟,周天子派人參加,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識記。
18.孔子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象征,獲得世界人民的敬重。諾貝爾獎獲得者漢內斯 阿爾文在巴黎集會上就宣稱:“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閱讀下列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摘自蔡志忠《孔子說:仁者的叮嚀》
材料二:孔子的政治活動失敗了,而孔子的教育事業卻留下一個絕大的影響。
——摘自錢穆《國史大綱》
(1)根據材料一指出,孔子提出了怎樣的治國主張?這一主張是孔子儒家思想哪一核心內容的具體體現?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孔子在教育對象和教育方法兩方面對教育事業留下了什么“絕大的影響”。
【答案】(1)以德治國。“仁”的學說。
(2)創辦私學,招收不同出身的學生,擴大了教育對象,打破了官府對教育的壟斷。啟發誘導,因材施教。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孔子在政治思想方面的貢獻。材料一表明了孔子主張以德治國,以德來感化人民.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了“仁”的學說,“仁”包含一切美德;提出“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主張“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2)本題考查孔子在教育上的貢獻。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創辦私學,廣收門徒,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是指施教不分貧富貴賤,不分種族、地域。這一思想打破了傳統的受教育的等級界限,擴大了教育對象;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啟發誘導;要求學生時常復習,以“溫故知新”;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學思并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的教學原則及“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等至今為人所稱頌和沿用。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百家爭鳴的識記。
19.(2017八上·嘉興期中)歷史上的變法與改革不同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進步。閱讀下列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然王制遂滅,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有國強者兼州城,而弱者喪社稷。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博。斯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戰國策·秦策一》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史記·商君列傳》
(1)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據材料一,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
(2)材料二中商君采納了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思想?為何會被采納?
(3)用材料一,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話來概括商君所為的歷史作用。
(4)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三中“宗室貴戚多怨望者”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商鞅變法;獎勵農耕,獎勵軍功。
(2)法家。法家主張嚴刑峻法,中央集權的思想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故被采納。
(3)傾鄰國而雄諸侯;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
(4)變法中的獎勵軍功(規定按軍功授爵賜田)觸犯了宗室貴族的利益。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商鞅變法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事件為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利用商鞅,開始變法。“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指商鞅變法的“獎勵農耕,獎勵軍功”舉措。
(2)本題考查的是法家思想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博”可知,商君采納了諸子百家中的法家思想。法家主張嚴刑峻法,中央集權的思想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故被采納。
(3)本題考查的是商鞅變法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為“傾鄰國而雄諸侯;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
(4)本題考查的是商鞅變法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變法中的獎勵軍功(規定按軍功授爵賜田)觸犯了宗室貴族的利益,導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商鞅變法和法家思想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初中歷社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中華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同步練習
一、早期國家與社會
1.下面都是帶有文字的文物,這些文物有一個共同的作用,就是(  )
A.都體現出青銅制造的高超工藝 B.都完整體現了漢字的演變過程
C.都推動了我國造紙技術的發展 D.都有助于研究當時的那段歷史
2.(2018八上·杭州期中)文物是鮮活的歷史,與下側圖片所示文物有關的歷史信息是(  )
A.體現古代的世襲制度 B.體現夏朝的青銅文明
C.能夠規范貴族的身份地位 D.反映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
3.下圖反映的是(  )
A.禪讓制 B.西周分封制度
C.日本封建制度 D.西歐封建等級制
4.(2018八上·杭州期中)西周末年,昏庸的幽王上演了一場“烽火戲諸侯”的鬧劇。諸侯率兵前往護衛周王,遵守的制度是(  )
A.封建制 B.世襲制 C.禪讓制 D.分封制
5.(2018八上·浙江期中)“溥天下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對這句話理解正確的是(  )
A.西周的經濟進一步發展 B.全國的土地都歸周王所有
C.周朝的疆域很大 D.西周奴隸主貴族勢力強大
二、諸侯爭霸與社會變革
6.(2017八上·常山期中)從歷史表象中發現問題,是學習歷史的必備能力之一。春秋時期楚莊王“問鼎中原”反映了(  )
A.廢除了貴族特權 B.確立了新的社會制度
C.分封制遭到破壞 D.打破了尊卑貴賤的等級秩序
7.(2018八上·柯橋期中)紹興是越國古都,建于公元前490年,距今已由2500年的歷史。紹興建立于(  )
A.戰國 B.秦朝 C.春秋 D.西周
8.我國成語反映了豐富的歷史知識。下列成語屬于我國春秋時期的有(  )
A.圍魏救趙 B.完璧歸趙 C.臥薪嘗膽 D.秦晉之好
9.在戰國后期的秦國,一個平民如果想成為貴族,最好的辦法應該是(  )
A.當兵立軍功 B.造反起義
C.合法經商致富 D.大量生產糧食和布帛
10.(2017八上·常山期中)春秋戰國時期發生社會大變革的根本原因是(  )
A.興修水利 B.階級變動 C.改革變法 D.鐵器與牛耕
三、孔子、老子和百家爭鳴
11.(2018八上·湖州期末)春秋戰國時期,官府壟斷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平民開始接受教育。下列孔子的主張中,最能體現這一變化的是(  )
A.貴賤有序 B.因材施教 C.克己復禮 D.有教無類
12.“思想文化是一定現實的反映。”“百家爭鳴”學術局面反映的社會現實是(  )
A.商紂暴政,人民怨聲四起
B.西周實行分封制
C.孔子“有教無類”,使學術思想活躍
D.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大動蕩
13.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又是大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貢獻是(  )
A.興辦私學 B.創立儒學
C.開辦太學 D.創設科舉制度
14.《論語》記載的是我國古代哪一位思想家的言論(  )
A.老子 B.孔子 C.韓非子 D.董仲舒
15.(2017八上·嘉興期中)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圍繞如何治理國家,不同學派有各自的看法,其中匹配正確的是(  )
A.仁政治國,輕徭薄賦——道家 B.進行改革,依法治國——法家
C.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墨家 D.兼愛非攻,互愛互助——儒家
四、材料探究
16.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據《荀子 行效》載:周初分封71國,其中同姓諸侯有管、蔡、魯、衛、晉、燕等53國,異姓諸侯有齊、宋、楚、越、陳、杞等10余國。
材料二: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西周實行怎樣的政治制度?結合所學知識,說說被分封做諸侯的主要是哪幾類人?
(2)西周實行這一制度的目的是什么?結合材料二概括出諸侯要履行哪些義務?(至少答三點)
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
材料二: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功也。 --孔子
請回答:
(1)“管仲相桓公”發生在什么時候?
(2)該時期諸侯爭霸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一中的“管仲相桓公”是如何“相”桓公的?
(4)材料二中“桓公九合諸侯”指的是什么事件?
18.孔子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象征,獲得世界人民的敬重。諾貝爾獎獲得者漢內斯 阿爾文在巴黎集會上就宣稱:“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閱讀下列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摘自蔡志忠《孔子說:仁者的叮嚀》
材料二:孔子的政治活動失敗了,而孔子的教育事業卻留下一個絕大的影響。
——摘自錢穆《國史大綱》
(1)根據材料一指出,孔子提出了怎樣的治國主張?這一主張是孔子儒家思想哪一核心內容的具體體現?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孔子在教育對象和教育方法兩方面對教育事業留下了什么“絕大的影響”。
19.(2017八上·嘉興期中)歷史上的變法與改革不同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的進步。閱讀下列圖文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及秦孝公用商君,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雖非古道,猶以務本之故,傾鄰國而雄諸侯。然王制遂滅,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萬,而貧者食糟糠;有國強者兼州城,而弱者喪社稷。
材料二: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博。斯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戰國策·秦策一》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史記·商君列傳》
(1)以上材料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據材料一,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
(2)材料二中商君采納了諸子百家中哪一家的思想?為何會被采納?
(3)用材料一,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話來概括商君所為的歷史作用。
(4)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三中“宗室貴戚多怨望者”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通過分析四張圖片里的內容,掌握漢朝,商朝,秦朝時期的歷史古物,均有利于研究當時的歷史,ABC說法過于片面,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著名的歷史文物,文物是考試的一大重點,記憶即可。
2.【答案】C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禮樂文明的有關知識。禮樂制度,要求貴族在衣、食、住、 行等方面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貴賤長幼之間要有明顯的區別。不同等級貴族使用的禮器,其組合各不相同,是中國禮樂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圖中編鐘就是這樣的一種禮器,它規范著貴族的身份地位,所以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選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禮樂文明的識記。
3.【答案】B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圖片和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分封制 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隸,目的 是為保證王室的強大,拱衛王室。對各諸侯國有效控制,加強統治,圖片表達的是B選項,B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 本題考查分封制的內容,通過層層等級進行劃分,目的是為了鞏固周王室的統治。
4.【答案】D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分封制的有關知識。 西周建立后,為了鞏固統治,實行分封制,周王把土地和人民分給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封它們為諸侯,諸侯往下繼續分封,這樣就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制度,諸侯對周王的義務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要定期向周天子繳納貢品,要帶兵隨周王打仗。西周末年,昏庸的幽王上演了一場“烽火戲諸侯”的鬧劇,就是遵守分封制的規定。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分封制的識記。
5.【答案】B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由題干可知,為了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分封制加強了統治,使得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這些土地都屬于周天子,諸侯不能將分封地進行轉讓。ACD均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西周分封制的內容,對于土地的管理是至關重要的,是考試的重難點內容經常出現。
6.【答案】C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春秋五霸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楚莊王“問鼎中原”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壞。春秋時期,周王室日益衰弱,周王已無力控制諸侯,一些大的諸侯勢力崛起,大國之間展開了爭霸戰爭。故春秋時期楚莊王“問鼎中原”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壞。故選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春秋五霸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7.【答案】C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重要歷史時期的有關知識。
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A不符合題意;秦朝——公元前221年—前207年,B不符合題意;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C符合題意;西周時期——前1046年―前771年,D不符合題意。故選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重要歷史時期時間的識記。
8.【答案】D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項圍魏救趙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后指襲擊敵人后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是戰國時期的歷史,A不符合題意;B項 完璧歸趙,指藺相如將完美無瑕的和氏璧,完好地從秦國帶回趙國首都,比喻把物品完好地歸還物品主人。是發生于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B不符合題意;C項 臥薪嘗膽意思是形容一個人忍辱負重,發憤圖強,最終苦盡甘來,發生于春秋戰國時期,C不符合題意;D項 秦晉之好,意為春秋時秦晉兩國世為婚姻,后因稱兩姓聯姻為“秦晉之好”,發生于春秋時期,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文學與歷史的知識,考查了春秋戰國時期的著名歷史事件,結合文學學習歷史。
9.【答案】A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 根據所學可以知道,秦國商鞅變法的措施中規定:獎勵耕織和軍功.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據軍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想獲得爵位最好的辦法是建立軍功。A符合題意,BCD均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內容,結合教材進行分析和理解。
10.【答案】D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春秋戰時期的社會變革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發生社會大變革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與推廣,使土地利用率和農作物產量顯著提高,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一些奴隸主將新開墾出來的田地變成私產并出租,他們轉化為封建地主。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統治,先后在各國掀起變法運動。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因素是生產工具,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與推廣,促進了社會的大變革。故選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春秋戰時期的社會變革的理解。
11.【答案】D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中的內容可知, 春秋戰國時期,官府壟斷教育的局面被打破,平民開始接受教育,產生這一現象,正是孔子提出的有教無類的觀點,反應的是教育思想,ABC均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百家爭鳴的內容,了解孔子的主要觀點和主要思想,是考試的重難點內容。
12.【答案】D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百家爭鳴。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并互相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百家爭鳴的內容,當時社會動蕩, 出現了很多的學者,提出很多學派。
13.【答案】A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了對百家爭鳴的掌握。孔子在教育上主張有教無類,廣開私學。B主要是思想方面的貢獻。C是漢武帝的教育舉措。D則是隋朝時創立的。因此,本題的正確答案是A。
【點評】要求學生掌握百家爭鳴——孔子的貢獻。
14.【答案】B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此題考查對于諸子百家主要思想觀點的識記。《論語》是孔子弟子整理而成,記述孔子的言論,故而答案為B。
【點評】了解諸子百家的主要思想觀點,知道《論語》的相關知識。
15.【答案】B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百家爭鳴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圍繞如何治理國家,不同學派有各自的看法,儒家主張仁政治國,輕徭薄賦;法家主張進行改革,依法治國;墨家主張兼愛非攻,互助互愛;道家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故選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百家爭鳴的識記。
16.【答案】(1)封制;周天子的同姓子弟、親戚和功臣.
(2)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向周天子進納貢物,并服從周王的調兵,定期朝覲天子.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興亡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分封制的有關知識。據材料“周初分封71國,其中同姓諸侯有管、蔡、魯、衛、晉、燕等53國,異姓諸侯有齊、宋、楚、越、陳、杞等10余國”可知,西周實行分封制。為鞏固統治,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封給諸侯讓他們鎮守疆土,保衛王室,諸侯國受分封同時必須向周天子進義務;被分封做諸侯的主要是同姓子弟、親戚和功臣,分封制使周朝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
(2)本題考查的是分封制的有關知識。西周初年,為了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周天子實行分封制。由材料“天子適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諸侯朝于天子,曰述職,述職者,述所職也。無非事者……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地,三不朝則六師移之”可知諸侯必須向周天子進納貢物,并服從周王的調兵,定期定期朝覲天子。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分封制的理解。
17.【答案】(1)春秋時期
(2)為了爭奪領土和人民,各諸侯國之間不斷進行戰爭。
(3)改革內政,發展生產,積極擴充軍隊。
(4)葵兵會盟。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春秋爭霸的有關知識。由材料一“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可知,這反映的是管仲改革,這次改革發生在春秋時期。
(2)本題考查的是諸侯爭霸的有關知識。春秋時期,由于周王室衰落,諸侯不在聽從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要依附強大的諸侯,為了爭奪領土和人民,各諸侯國之間不斷進行戰爭。
(3)本題考查的是齊桓公首霸的有關知識。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積極改革內政,發展生產,同時改革軍制,組建了強大的軍隊,通過改革,齊國國富兵強,管仲幫助齊桓公成就霸業,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4)本題考查的是齊桓公首霸的有關知識。材料“桓公九合諸侯”反映是的齊桓公稱霸。公元前7世紀中期,齊桓公在葵丘會盟,周天子派人參加,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識記。
18.【答案】(1)以德治國。“仁”的學說。
(2)創辦私學,招收不同出身的學生,擴大了教育對象,打破了官府對教育的壟斷。啟發誘導,因材施教。
【知識點】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孔子在政治思想方面的貢獻。材料一表明了孔子主張以德治國,以德來感化人民.結合所學可知,春秋晚期的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了“仁”的學說,“仁”包含一切美德;提出“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主張“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2)本題考查孔子在教育上的貢獻。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創辦私學,廣收門徒,孔子主張“有教無類”,是指施教不分貧富貴賤,不分種族、地域。這一思想打破了傳統的受教育的等級界限,擴大了教育對象;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啟發誘導;要求學生時常復習,以“溫故知新”;教育學生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學思并重、舉一反三、啟發誘導的教學原則及“不恥下問”的學習態度等至今為人所稱頌和沿用。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百家爭鳴的識記。
19.【答案】(1)商鞅變法;獎勵農耕,獎勵軍功。
(2)法家。法家主張嚴刑峻法,中央集權的思想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故被采納。
(3)傾鄰國而雄諸侯;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
(4)變法中的獎勵軍功(規定按軍功授爵賜田)觸犯了宗室貴族的利益。
【知識點】諸侯爭霸和社會變革;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商鞅變法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事件為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利用商鞅,開始變法。“壞井田,開阡陌,急耕戰之賞”指商鞅變法的“獎勵農耕,獎勵軍功”舉措。
(2)本題考查的是法家思想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博”可知,商君采納了諸子百家中的法家思想。法家主張嚴刑峻法,中央集權的思想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故被采納。
(3)本題考查的是商鞅變法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為“傾鄰國而雄諸侯;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
(4)本題考查的是商鞅變法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變法中的獎勵軍功(規定按軍功授爵賜田)觸犯了宗室貴族的利益,導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商鞅變法和法家思想的識記,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泉县| 大足县| 商水县| 平果县| 武平县| 宜良县| 讷河市| 德昌县| 安西县| 深州市| 黄骅市| 扬中市| 伊吾县| 永福县| 大竹县| 嘉荫县| 巴林右旗| 湖州市| 岐山县| 宿迁市| 化州市| 辽阳市| 安多县| 富蕴县| 安阳市| 长阳| 长丰县| 胶南市| 台前县| 红原县| 鲁山县| 宁津县| 台北市| 织金县| 巢湖市| 吉木萨尔县| 阿鲁科尔沁旗| 阿拉善左旗| 长乐市| 堆龙德庆县| 永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