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課 三國鼎立【學習目標】1.通過分析曹操勢力壯大的原因,還有官渡之戰曹軍取勝原因,赤壁之戰曹軍失敗原因,培養用唯物史觀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通過分析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示意圖,培養時空觀念。3.通過閱讀材料和圖片,分析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過程和三國采取的發展措施,培養史料實證能力。【教學重難點】重點: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形成。難點: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史論結合法。【教學過程】情景引入觀看《三國演義》片頭曲的視頻。《三國演義》可謂家喻戶曉,但那畢竟是文學作品。真實的歷史是怎樣的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三國鼎立的這段歷史吧。自主學習1.官渡之戰的背景、時間、交戰雙方、經過、結果、特點、影響分別是什么 2.赤壁之戰的背景、時間、交戰雙方、經過、結果、特點、影響分別是什么 3.魏蜀吳三國建立的時間、都城、發展措施分別是什么?探究新知一、官渡之戰閱讀材料,思考曹操勢力壯大起來的原因有哪些?材料一: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可成也。——《三國志·魏書·毛玠傳》材料二:募民屯田許下,得谷百萬斛……征伐四方,無運糧之勞。——《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注引《魏書》材料三:負污辱之名,……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各舉所知,勿有所遺。——《三國志·武帝紀》注引《魏書》教師出示問題和材料,學生讀材料,思考后回答。教師點撥:政治上:“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政治上的主動權經濟上:實行屯田,發展生產人才上:重用人才,唯才是舉教師出示官渡之前的形勢示意圖,讓學生觀察地圖,總結官渡之戰的背景。學生回答:背景:曹操和袁紹都想吞并對手,稱雄北方。教師出示官渡之戰示意圖和表格,讓學生觀察地圖,填寫表格。官渡之戰時間雙方經過結果特點影響教師點撥:時間200年,雙方曹軍與袁軍,經過曹軍偷襲烏巢,燒掉袁軍糧草。結果曹軍勝利。特點以少勝多。影響為曹操統一北方打下基礎赤壁之戰教師出示赤壁之戰前形勢圖,結合地圖,讓學生回答赤壁之戰的背景。學生回答:背景:曹操準備消滅南方的割據勢力,統一全國。教師出示赤壁之戰形勢圖和表格,讓學生觀察地圖,填寫表格。赤壁之戰時間雙方經過結果特點影響教師點撥:時間:208年。雙方:曹軍與孫劉聯軍。經過:孫劉聯軍:詐降;燒毀曹軍船艦。結果:曹軍失敗。特點:以少勝多。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合作交流官渡之戰中曹操以少勝多,而赤壁之戰中曹操卻以多敗少,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分別是什么?這兩個戰役勝敗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學生合作交流后,教師歸納點撥。教師點撥:官渡之戰曹操取勝的原因:①聲東擊西,各個擊破的正確戰術;②聽取許攸意見,善于用人的心態;③袁紹驕傲輕敵,聽不進正確意見。赤壁之戰曹操失敗的原因:①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水土不服;②曹操驕傲自滿,松懈輕敵;③孫劉聯軍采取了詐降火攻的正確戰術。主要因素:不是軍隊的數量,是戰略戰術、指揮者的心態等等。三國鼎立教師出示三國鼎立示意圖和表格,由學生結合地圖,填寫表格。政權 時間 人物 都城魏蜀吳教師點撥:魏的時間是220年,人物是曹丕,都城是洛陽。蜀的時間是221年,人物是劉備,都城成都。吳的時間是229年,人物是孫權,都城是建業。教師強調:229年,孫權稱帝,標志著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根據圖片,結合教材,說一說三國采取的發展措施。教師出示魏地圖和屯田、翻車的圖片。學生回答:曹魏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教師出示吳地圖和船只的圖片。學生回答:經濟上:造船業發達,發展了海外貿易。政治上: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臺灣與大陸的聯系。教師出示蜀地圖和蜀錦的圖片。學生回答:經濟上:絲織業發達,蜀錦行銷三國。政治上:改善民族關系,加速西南地區的開發。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兩個以少勝多的戰役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官渡之戰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三國鼎立中,我們學習了三國的建立情況,以及三國采取的發展措施。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實現了局部統一,社會經濟發展,是歷史的進步。作業布置完成配套作業設計。【板書設計】【課后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