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5《明朝的對外關系》教學設計教材分析《明朝的對外關系》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 15課,本課主要講述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澳門被葡萄牙占領等知識點。涉及了明朝的政治史,外教史,經濟史等部分,是“特立獨行”的一課,在整個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學好本課能幫助學生縱向的聯系和理解中國歷史。對以后學好本冊書第十九課清朝歷史的時候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在整個課程標準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節課。核心素養目標1. 知道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的相關史實。(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唯物史觀)2.理解鄭和下西洋的意義與戚繼光抗倭反侵略斗爭的性質。(歷史解釋、史料實證)3.以史為鑒,從明朝的對外關系中獲得對今天外交的啟示。(史料實證、家國情懷)教學重點鄭和下西洋的史實和戚繼光抗倭的事跡教學難點國家實力與對外交往的聯系。教法分析本課時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有:講述法、討論法、閱讀指導法、圖示分析法等。學習方法有:學生分組討論法、自主探究法等。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1.視頻導入:鄭和下西洋的視頻片段導入語: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他的船隊到達過哪些國家和地區?我們共同學習第 15《課明朝的對外關系》 引入新課,引發思考。教學流程 一、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 活動 1.請同學們閱讀教材 P70頁人物掃描和小字內容,介紹鄭和及西洋。鄭和:原姓馬,回族,深得明成祖器重,賜姓鄭。西洋:今天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洋一帶海域區稱為“西洋”。 活動 2、請同學們依據材料結合課本 P70頁的內容,總結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材料:成祖疑惠帝(注:建文帝朱允炆)亡海外,欲蹤跡之,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敕鄭和)等通使西洋。 ——《明史,鄭和傳》學生討論回答后,老師總結鄭和下西洋的目的; 1、尋找失蹤的建文帝 2、提高明朝的國際地位和威望(政治目的) 3、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奇珍(經濟目的) 活動 3:學生根據教材內容和課件呈現的圖片說出路線及沿線國家: 活動 4:閱讀材料,結合教材內容,思考:鄭和 西洋的條件有哪些? 材料一:史書記載洪武末年時“倉廩充積,天下太平”。建文帝時“家給人足,外門不闔”。到永樂年間,明王朝統治已臻極盛。 材料二:明初造船技術和船只生產量,都居于當時世界各國的前列。 材料三:教材 P71的“相關史事”。材料四:鄭和懂兵法,有謀略,英勇善戰,具有軍事指揮才能。具有一定航海、造船知識。 活動 5.請同學們閱讀教材 P71頁,完成下面表格的內容活說說鄭和下西洋特點、結合鄭和與歐洲航海家對照表 時間出發點次數船只規模人員數量到達范圍最遠到達總結鄭和下西洋的特點:時間早、規模大、次數多、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小組合作探究之一:鄭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明朝前期國力強盛 2、造船業發達,航海技術進步,尤其是指南針在航海中的運用 3、明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鄭和個人的能力和品這則材料是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鄭和下西洋的評價,“鄭和下西洋,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推行經貿和文化交流。鄭和艦隊這么強大,卻沒有進行過任何侵略......中國奉行和平發展的外交政策,給予鄰邦巨大幫助,交了很多朋友。” ---- 習近平 活動 6、請同學們結合課本 72頁內容,找出并標出鄭和下西洋的意義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網,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過渡語:在明朝的對外關系史上,鄭和與戚繼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們都創造了輝煌的業績,被后世所稱頌。戚繼光是怎樣率領廣大軍民浴血奮戰最終蕩平倭寇的呢? 視頻解讀:戚繼光的抗倭視頻片段,引出第二個學習目標二、戚繼光抗倭 活動 1.觀看視頻,結合教材內容,說說什么是“倭寇”?明朝中期為什么會出現“倭患”?戚繼光抗倭的主要經過是怎樣的?(學生活動:從視頻和教材文本中尋找答案,自學完成為主) 活動2、課件展示并講解戚繼光抗倭的經過,讓學生分析戚繼光抗倭勝利的原因(1)、他們所進行的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2)、戚家軍紀律嚴明,戰斗力強;(3)、與軍民密切配合; (4)、戚繼光杰出的軍事指揮才能 過渡語:在對外關系中,鄭和下西洋是友好交往的代表,戚繼光抗倭則是沖突的表現,明朝中后期,中國與世界慢慢偏離以后,遭到了外來侵略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澳門是怎樣離開祖國懷抱的?(學生活動:根據教材內容直接回答問題) 四、課堂小結明朝前期,我國是世界上最興旺發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下西洋使我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于友好往來。明中后期,國力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導了反侵略的抗倭斗爭,并取得了勝利。而在中國漸漸落伍于世界時,便遭到外來侵略。讓我們深深的感受到,國富才能民強,國泰才能民安。 培養學生通過解讀歷史文本,識別歷史地圖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從教材史料和材料閱讀中理解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培 養 學生從歷史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分析問題的能力。 提高學生在不同史料中提取歷史有效信息的能力。深化學生家國情懷學科素養。 從歷史史料中理解戚繼光保家衛國的高尚品質和痛失澳門的悲情,從而使學生家國情懷的學科素養得到五、板書設計15 課:《明朝的對外關系》評測練習一、單選題1、明朝時所謂的“西洋”是指 ( )A、文萊以西的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地區B、大西洋沿岸的西方國家C、波斯灣紅海沿岸D、地中海沿岸2、鄭和下西洋的出發地點是( )A、北京 B、松江C、劉家港 D、泉州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A、發展對外貿易B、擴充疆域C、擴大海外市場D、加強與海外的聯系宣揚國威4、稱鄭和下西洋是“人類航海史上的壯舉”,主要是因為( )A、曾經越過了赤道B、比歐洲航海家遠航要早C、所到的國家多D、次數多,航程遠,規模大5、鄭和第一次出使西洋的時間是( )A、1405 年 B、1433 年 C、1553 年 D、1425 年二、看圖回答問題據報道,江蘇太倉市在 2005 年,也就是鄭和下西洋 600 年紀念時,舉辦“鄭和航海節”。結合地圖,回答下列問題:1、“太倉”是圖中的哪個地方?2、鄭和最遠到達哪里?3、請你說說鄭和遠航的歷史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