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1 教學分析【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中央政府對西域實行管轄、絲綢之路、班超出使西域等基本史實,思考和認識歷史現象之間的內在聯系過程與方法 識讀《張騫拜別漢武帝出使西域圖》《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絲綢之路線路圖》《漢代海上絲綢之路》,獲取有效信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習張騫為報效祖國不畏險阻,勇于開拓的進取精神【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教學難點:正確認識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2 教學過程導入新課“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一帶一路”建設是古代絲綢之路東西方文明交流的時代產物。那么絲綢之路是怎樣開辟的呢?今天我們來學習第14課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新課講授目標導學一:張騫通西域(一)西域的地理位置1.圖片展示2.教師講述:西域指的是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今天新疆地區和更遠的地方。西漢初,西域小國林立,人口最多的有幾十萬,最少的不到200人。許多國家都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二)時代背景1.材料研讀材料一:漢初西域有36國,后來匈奴征服烏孫、樓蘭等小國,“斂稅重刻,諸國不堪命”。“至匈奴單于,殺月氏王,以 其頭為飲器”。材料二:文景時期,繼續與匈奴和親,并厚予饋贈,但匈奴仍然不斷侵犯邊境,搶走人畜,毀壞莊稼。——翦伯贊《中國史綱要》材料三:《招賢令》:高祖以來,我大漢人民屢遭匈奴侵擾。現招募一勇士,出使西域,聯絡月氏,共滅匈奴。重賞!2.閱讀材料,教師總結時代背景:(1)西域社會狀況:小國林立 被匈奴奴役;(2)西漢和匈奴關系:匈奴嚴重威脅著西漢邊境;(3)漢武帝認識到西域的重要性,決定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三)張騫出使西域1.圖片展示2.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把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做一個比較。提示:項目 背景 目的 時間 結果第一次 漢武帝欲反擊匈奴 為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公元前138年 了解了西域第二次 漢了解西域,控制了河西走廊 加強漢與西域的聯系 公元前119年 溝通西域3.教師提問:想象張騫在出使西域過程中會遇到哪些挫折?我們應學習他的什么精神?圖片展示提示:挫折:自然環境惡劣;被匈奴俘虜;食物匱乏等。精神: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為國家利益,不顧個人安危等。目標導學二:絲綢之路(一)陸上絲綢之路的線路1.圖片展示2.教師引導學生總結:(1)含義: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把這條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2)陸上絲綢之路:①長安→②河西走廊→③今新疆地區→④安息(中亞、西亞)→⑤大秦(歐洲)3.西域傳入中原的物產有哪些?中國外傳的物產主要是什么?(圖片展示)提示:(1)傳入: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等;核桃、葡萄、石榴等物產。(2)外傳:絲綢、漆器;開渠、鑿井、鑄鐵等。(二)海上絲路1.背景:史實:漢武帝大力開辟海上交通,漢朝先后有多條海上航線。2.設問:海上絲綢之路的線路是怎樣的?【圖片展示】【知識拓展】“一帶一路”建設與絲路精神提示:(2)古絲綢之路積淀了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核心的絲路精神。一代又一代“絲路人”架起了東西方合作的紐帶、和平的橋梁。文明在開放中發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目標導學三:對西域的管理(一)對西域的管理概述圖片展示1.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歸納西域都護設立的時間、職能、內容。(1)時間:公元前60年。(2)職能:總管西域事務。(3)意義:標志著西域正式歸屬中央政權,其管轄范圍包括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2.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歸納班超出使西域的時間、原因、結果。(1)東漢明帝時期:班超出使西域(2)目的:重新建立漢朝與西域的聯系(3)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羅馬帝國)(4)意義:開辟了通往西亞的路線(5)班超經營西域30多年,死后其子班勇繼業,再次出使西域三、課堂總結本節課的內容可以用“三個一”來概括:一位人物:張騫通西域,為中西交通暢通和經濟文化交流做出重大貢獻。一個事件: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今新疆及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廣大地區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管轄,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座橋梁:絲綢之路架起了東西方文明的友誼之橋。3 板書設計4 教學反思通過設計問題讓學生思考、小組合作、教師點評補充,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通過張騫和班超的事跡,學習他們報效祖國、不屈不撓、勇于冒險和開拓的精神,強化學生的愛國思想和開拓進取的意識。采用了教師分析和示意圖來幫助學生加強對絲綢之路的記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