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秦統一中國1 教學分析【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 知道秦朝的統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了解鞏固統一的措施及其對鞏固國家統一的作用。探討秦統一的歷史意義,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學習識讀歷史地圖過程與方法 識讀《秦朝形勢圖》《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圖》,研讀文字材料、《統一文字》《統一貨幣》圖片材料,獲取有效歷史信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奠定了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重點難點】教學重點:鞏固統一的措施;秦滅六國的背景教學難點:確立中央集權制度2 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展示戰國形勢圖如下)詩歌展示:“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李白《古風》此詩句描述了秦王嬴政滅六國、統一全國的氣勢。2020年是秦統一全國2240周年,那么秦是如何滅六國的呢?我們今天來學習第9課秦的統一。目標導學一:秦滅六國(一)秦統一六國的原因1.【材料研讀】材料1:戰國時期“天下”一詞成為流行詞匯。孟子說:“仁者無敵于天下”;墨子說:“一同天下”;莊子說:“一心定而王天下”(1)材料中的現象反映出什么現象?材料二:商鞅變法設問:(2)商鞅變法后的秦國國力如何?材料3: 嬴政用人,不分籍貫和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國小吏,尉繚原是魏國布衣,都得到重用。設問:(3)秦王嬴政又如何?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上述材料的基礎上,歸納秦滅六國的原因:(二)秦滅六國的過程、秦朝建立與統一的意義1.視頻播放:秦滅六國2. 提示:(1)時間:公元前230年—前221年。(2)秦滅六國的先后順序:韓、趙、魏、楚、燕、齊。(3)人物:嬴政。(4)都城:咸陽。(5)結果:公元前221年,秦國完成統一大業,建立秦朝,定都咸陽。3.圖片展示:觀察教材《秦朝形勢圖》教師講述:秦滅六國后,又北進南下,對邊疆地區進行開拓和經營,管轄范圍大為拓展。提示;秦統一的歷史意義: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爭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目標導學二:確立中央集權制度設問:秦朝創建中央集權的原因是什么?提示:(1)秦統一后,原先各自為政形式不能適應新的社會發展(2)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統治和鞏固統一。(一)皇帝制度1.【材料展示】(教師通過材料分析,總結皇帝制度內容和特點,如下)(二)中央政權制度1.【圖片展示】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行政體系導圖,總結:中央設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提示:在地方設立郡縣制,秦統一后,將全國劃分為36郡,后來增至40余郡。一郡之內又分為若干縣。郡縣長官由朝廷直接任免。【知識拓展】【問題探究】閱讀教材和相關資料,試比較郡縣制與分封制的不同:提示:項目 周朝 秦朝最高統治者的稱呼 王 皇帝最高統治者的權力 周天子在名義上是天下共主 總攬全國一切軍政大權統治地方的方式 分封制 建立郡縣制相同 目的:都是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鞏固統治;性質:都是中國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多媒體課件展示)目標導學三:鞏固統一的措施1.教師總結:文化上:統一文字經濟上:統一貨幣經濟上:統一度量衡交通上:統一車軌軍事上:鑿靈渠、修長城2.教師補充: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可以從文化、經濟、交通、軍事等方面來歸納。(1)文化上:以小篆作為統一文字。(展示教材第44頁的統一文字圖片)(2)經濟上:①統一貨幣。(展示教材第44頁的統一貨幣圖片)②統一度量衡。(展示教材第45頁的“銅量”和“銅權”圖片)(3)車同軌、修馳道。(4)軍事上:①開鑿靈渠。②北擊匈奴,修筑長城。三、課堂總結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國家處于分裂割據狀態,戰爭頻繁,嚴重阻礙了各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同時給人民的生產、生活帶來災難。秦的統一,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聲。秦朝是第一次也是真正意義上在中國歷史上完成了統一,開創了一個新局面。秦始皇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領域,采取了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對鞏固封建國家的統一和經濟、文化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3 板書設計4 教學反思秦統一中國是歷來考試的一個重點和難點。本節課創設歷史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分析歸納“秦始皇能夠滅掉東方六國,實現統一的原因有哪些”“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哪些”“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有哪些”“這些措施的實施有何意義”等問題,設計了小組討論的環節,培養學生初步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小組合作能力;利用地圖等直觀教具,培養學生的觀察、想象能力。整節課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