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教材版本 初中部編人教版教材八年級上冊 授課題目 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課程標準 知道義和團運動和抗擊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結合《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辛丑條約》對中國民族危機全面加深的影響。學情分析 八年級6-8班學生思維活躍,學習自主性強。經過《南京條約》、《天津條約》、《馬關條約》等條約的學習,他們初步學會了怎么分析條約內容及其危害,但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能力還比較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材料;學生對義和團的興敗、清政府反復的態度和行為、《辛丑條約》對中國民族造成的嚴重危害等細節缺乏了解,上課時需以圖片、史料還原歷史情境。教材內容分析 本課是第二單元“近代化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加劇”中的最后一課,是繼兩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之后中國近代民族危機加劇的又一次表現。義和團運動是一場反帝愛國運動,英勇地抗擊了八國聯軍,但最終在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下走向失敗。《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近代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內容分為“義和團運動”、“抗擊八國聯軍”和“《辛丑條約》的簽訂”三個子目。子目之間關系緊密,義和團運動是八國聯軍侵華的直接原因,《辛丑條約》的簽訂是八國聯軍侵華的結果。 第一個子目“義和團運動”,講述了起源、過程以及局限性。 第二個子目“抗擊八國聯軍”,重心落在“抗擊”二字上,抗擊聯軍的主體包括義和團和清軍,重點是偏向中國人民是如何抗擊侵略,而不是僅僅展示聯軍侵略的暴行就可以了。這樣有利于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勇敢反抗外來侵略的精神。教學目標 1.概述義和團運動的基本史實,體會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 2.列舉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知道其時間、目的、組成國家和侵華暴行; 3.掌握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的史實,結合條約內容分析《辛丑條約》給中華民族造成的嚴重危害; 4.通過梳理時間軸,理解中國是怎樣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教學重、難點 重點: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的史實 根據:課程標準 難點:《辛丑條約》的影響 根據:課程標準和學情分析課型 新授課教學方法、手段 講解法、問題教學法、 多媒體教學法、史料教學法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時間 教師活動 設計意圖一、導入 教師提問:19世紀末,民間有號稱法力無邊、刀槍不入的神秘組織不斷壯大,他們是何方神圣? 學生回答:略。 教師講述:該組織矛頭直指帝國列強,他們挽救中國的過程如何,最終能夠挽救中國嗎?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進入新課《八國聯軍侵華與<辛丑條約>簽訂》的學習。 設置懸念,引起學生好奇心,從而更好進入新課學習。 分析趙三多這個人物的性格與經歷,讓學生意識到在民族危機日益加劇背景下,受壓迫的農民階級是如何回應現實的,也能認識到他們不畏強敵、保家衛國的樸素愛國情懷。 通過研讀史料,分析義和團運動興起的原因、方式、目的及其局限性,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二、新課教學 一、義和團運動 1、起源 教師提問:義和團起源于哪里? 學生回答:山東與直隸。 教師講述:沒錯,義和團由山東、直隸一帶的義和拳、民間秘密結社和練拳習武的組織發展而來。 教師提問:19世紀末,這些組織發生了什么轉變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提問:是的,那么導致這些組織由反清的或單純的習武團體向反帝斗爭組織進行轉變的原因是什么呢? 2、原因 教師提問:請結合以下材料,思考義和團運動發起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神助拳,義和團,只因鬼子鬧中原。 天無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 兵法藝,都學全,要平鬼子不費難。 拆鐵道,拔線桿,緊急毀壞火輪船。 大法國,心膽寒,英美德俄盡消然。 洋鬼子,盡除完,大清一統靖江山。 ——《只因鬼子鬧中原》揭帖 教師提問:只因鬼子鬧中原指的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教師講述:對,我們一起回顧一下甲午中日戰爭之后列強在華劃分“勢力范圍”情況圖,可以看到此時山東一帶是德國的勢力范圍,說明這里的人民飽受帝國主義的壓迫。 教師提問:那么,除了這個原因之外,還有其他原因嗎? 學生回答:略。 教師講述:當時還發生了極其嚴重的旱災,百姓沒有糧食。為什么說‘教堂止住天’呢?我們來看一則故事:19世紀90年代初,梨園屯發生教會勢力勾結官府,強拆“玉皇廟”改建為教堂事件。如果你是當時的老百姓,列強侵占了你的家,把廟宇給拆了,你憤怒嗎?憤怒那要反抗嗎? 學生回答:略。 教師講述:沒錯,當然要反抗外來侵略勢力,當地百姓仇洋情緒高漲。義和團運動發生的根本原因就是19世紀末,帝國主義侵略加劇,直接原因為外國傳教士活動猖獗。在山東興起原因:甲午中日戰爭后淪為德“勢力范圍”、遭受了嚴重的旱災。 教師提問:那么,義和團采取了怎樣的斗爭方式? 學生回答:斗爭方式:沿途張貼文告,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搗毀教堂、拆毀鐵道、砍斷電線。 3、口號 教師提問:義和團在興起的過程中,提出了什么口號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講述:閱讀材料,說說你對義和團提出的“扶清滅洋”的口號的看法。 材料: “凡是信基督教的中國人,殺。 戴西洋眼鏡的,殺。 穿西裝的,殺。 會說英語的,殺。 留過學的,殺。 和外國人做朋友的,殺。 家里有外國書籍的,殺。 娶或嫁外國人的,殺。 他們甚至抵制一切和洋人有關的東西。 如洋樓,拆。 鐵路,扒。 電線,剪。 電燈,砸。 鐘表,扔。 火車,燒。” 教師提問:義和團認為凡是洋人要怎樣?凡是洋人的東西要怎樣? 學生回答:略, 教師講述:“滅”鮮明地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意志,但義和團對洋人、洋教以及輪船、鐵路等統統排斥,又具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 教師提問:那義和團對清政府的態度呢? 學會回答:略。 教師講述:“洋鬼子,盡除完,大清一統靖江山。”義和團對清政府是“扶”,這反映了此時,民族矛盾已成為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義和團“扶清”是對清政府的本質認識不清,仍抱有幻想、迷信色彩的表現。義和團運動興起之后,迅速發展,在1900年夏,義和團已經控制了京津地區。 教師提問:義和團能有這樣的發展與清政府的態度密切相關。請同學們結合材料,思考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態度有什么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 皇太后昨晚在宮內召集大臣,密議團匪亂事,為時極久。旋即議定,決計不將義和團剿除。因該團實皆忠心于國之人,如與以上等軍械,好為操演,即可成為有用勁旅,以之抵御洋人,頗為有用。 ——(日)佐原篤介《拳亂紀聞》 學生回答:略。 教師講解:清政府想利用義和團來擊退列強,所以以“招撫”代替“剿滅”,承認其合法地位。企圖借刀殺人,殺誰?對,洋人。抗擊八國聯軍 1、原因 教師講述:清政府對義和團采取“招撫”政策后,義和團運動迅猛發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列強在華利益,引起了外國侵略者的極大仇視和恐慌。帝國主義列強一面向清政府施加壓力,要求鎮壓義和團運動,一方面直接出兵瘋狂絞殺義和團。 教師提問:觀察這張圖片,里面有幾個人?代表的是哪幾個國家? 學生回答:英、美、德、法、俄、日、意、奧。 教師提問:八國聯軍調遣軍隊進犯中國的直接原因是? 學生回答:略。 教師提問:根本原因呢? 學生回答:略。 教師小結:八國聯軍進犯中國的直接原因是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根本原因是為了維護和擴大列強在華利益。 過程 教師講述:八國聯軍侵華的過程如何,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地圖。聯軍的入侵路線共有兩條:一是1900年5月底,英、俄等國調遣軍隊300余人進駐北京使館。6月,八國組織聯軍2000多人,在英海軍司令西摩爾的率領下從天津向北京進犯。聯軍在廊坊遭到義和團和部分清軍襲擊,狼狽撤回。二是6月16日,八國聯軍艦隊猛攻天津的大沽炮臺,守軍奮勇抵抗,但炮臺最終失陷。 教師提問:此時慈禧太后做了什么決定?為什么? 學生回答:略。 教師講解:對,對外宣戰,宣戰的原因包括:一方面因為天津大沽炮臺失陷,另一方面又因為慈禧誤信列強干政謊報,所以對外宣戰。義和團圍攻西什庫教堂和東交民巷使館區:列強擴大侵略中國的借口。天津義和團激戰老龍頭火車站、炮轟紫竹林租界,誰犧牲了? 學生回答:略。 教師講解:對,聶士成犧牲了。7月中旬,天津失陷。8月14日,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太后狼狽出逃。慈禧主動求和,無恥請求借師助剿,義和團運動在內外絞殺下失敗。 3、失敗原因 教師提問:義和團運動雖然最終失敗了,但也留下了積極影響。根據材料,說一說義和團運動的影響是什么? 材料: “(中國群眾)尚含無限蓬勃生氣”……“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兵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 ——八國聯軍統帥瓦德西 學生回答:略。 教師講述:連義和團的敵人八國聯軍的首領都感慨義和團成員的英勇,我們看義和團的武器,都是大刀長矛,而敵軍都是洋槍洋炮,義和團在客觀條件上就比較弱勢,所以傷亡慘重,但他們依然前仆后繼,銳不可當。在我們看來不自量力的抵抗行為卻沉重打擊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讓侵略者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中國還有民族思想,這種民族思想是不可消滅的! 教師講述:接下來請同學們觀看視頻,看看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的殘暴行徑。 教師講解:八國聯軍占領北京之后,采取了報復性的屠殺、劫掠,露出了侵略者的丑惡嘴臉。我們需要以史為鑒,不忘落后帶給我們民族的傷痛。三、《辛丑條約》的簽訂 教師講述:視頻中呈現的殘暴行徑并不能涵蓋列強的罪惡,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等11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 教師提問:《辛丑條約》的內容是什么?分別有什么危害?對中國造成了什么影響? 主要內容危害影響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以海關稅、鹽稅等稅收作為擔保巨額賠款是大規模的勒索,人民更加貧困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清政府完全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列強可以隨時對清政府進行軍事控制,直接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使館界成為“國中之國”,是帝國主義侵華的大本營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清政府的內政外交被控制學生回答:略。 教師提問:《辛丑條約》的影響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教師講述:清政府完全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從鴉片戰爭到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整個過程中,中國的社會性質發生了變化,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中國是怎樣從封建社會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教師提問:結合材料,分析為什么“扶清滅洋”與“掃清滅洋”都是義和團運動的口號,卻前后沖突? 材料一 1901年初,經過反復談判,列強向清政府提出正式“議和”條件。慈禧太后對列強沒有把她作為“禍首”來懲辦,感激涕零,保證今后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材料二 1901年,趙三多參加景廷賓起義,打出了“掃清滅洋”的旗號。次年7月,起義失敗后被捕。 學生回答:略。 教師講解:“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讓一心“扶清滅洋”的義和團成員們猛然醒悟,他們一次次的犧牲毫無意義,清政府是列強侵略中國的幫兇。于是,義和團成員用自己的方式反侵略的同時反封建,但由于歷史局限性,最終失敗。中國人民在斗爭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思想意識也在不斷進步,這也為后人對近代化的探索提供經驗借鑒。 以表格形式歸納《辛丑條約》的內容及危害,一目了然,利于學生掌握《辛丑條約》帶來的影響。 。 中國人民在斗爭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思想意識也在不斷進步,這也為后來的辛亥革命買下了伏筆。三、小結 教師講述:中國近代化的過程是由兩條主線構成的,一條是列強對中國的侵略史,一條是中國人民反抗侵略尋求近代化的抗爭史。 教師提問:回顧我們之前所學,我們中國受到了哪些侵略? 學生回答:略。 教師提問:我們的人民有做出抗爭嗎? 正像國歌中所唱“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為救亡圖存,我國的先進知識分子在不斷探索救國救民之路,他們做了什么?我們下節課再進行學習。 通過分析時間軸,學生梳理從19世紀40年代到20世紀初,近代化早期探索和民族危機加深的標志歷史事件,幫助學生建立時空觀念,落實核心素養。四、課堂練習 1.“天無雨,地焦旱,全是教堂止住天。洋鬼子,盡除完,大清一統靖江山。”這一揭帖宣示了義和團運動爆發的最主要原因是( C ) A.封建迷信 B.中原鬧鬼 C.列強侵略 D.盲目排外 2.“為了滿足軍士的貪婪 ,各國將領允許士兵在北京城無所顧忌地燒殺搶掠三日。古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蹂躪和摧殘。地安門至西安門的房屋被焚毀殆盡,前門至東四牌樓也是滿目荒涼……”材料描述的是( A ) A.八國聯軍的暴行 B.英法聯軍的暴行 C.美日軍隊的暴行 D.日軍旅順大屠殺 3.轟轟烈烈的義和團運動最后還是失敗了,其主要原因是( A ) A.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 B.義和團自身的腐敗 C.清政府的力量強大 D.八國聯軍的力量強大 4.《辛丑條約》簽訂后,一本啟蒙讀物這樣寫道:“這中國,哪一點我還有份;這朝廷,原是一個名存實亡!替洋人,做一個守土長官……”下列《辛丑條約》的條款中,最能體現“替洋人,做一個守土長官”觀點的是( D ) A.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 B.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 C.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不準中國人居住 D.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 5.一次次列強的入侵,一個個屈辱的條約,記錄著近代中國的苦難歲月。歷經苦難的中國因哪一個條約的簽訂,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D) A.《南京條約》 B.《馬關條約》 C.《北京條約》 D.《辛丑條約》 學習完以上內容后,進行當堂檢測,學以致用、查漏補缺、加深印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