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教案教學目標:(1)通過了解絲綢之路開通的背景,理解文化交流傳播的前提條件。(2)通過分析絲綢之路開通帶來的文化方面的影響,思考文化交流交融的關系。(3)分析面對外來的文化侵略,文化殖民,我們應如何正確對待不同民族的文化。(4)了解倡導一帶一路建設的原因,理解文化交流交融的重大意義。核心素養:(1)科學精神:樹立正確的對待外來文化的態度,尊重文化發展的規律。(2)政治認同:學習歷史,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抵御外來文化滲透。(3)公眾參與:積極參與文化交流與傳播的活動,承擔傳播中華文化的責任,講好中國故事。教學重難點:(1)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的意義(2)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的關系教學過程:課堂導入復習回顧:文化的多樣性;文化與政治經濟的關系聽曲想象:請同學們聽著樂曲,閉眼想象,看看自己能夠想到什么樣的畫面?答:大漠黃沙,駝鈴陣陣,胡曲悠揚師:這些元素組合在一起,都是我們千年前的絲綢之路上的情景,讓我們隨著樂曲穿越千年去感受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新課講授起: 悠悠絲路,文化傳播之源西漢建國時,北方即面臨一個強大的游牧民族匈奴的威脅。匈奴奴隸主貴族經常率領強悍的騎兵,侵占漢朝的領土,騷擾和掠奪中原居民。漢初期,漢高祖劉邦親征匈奴失敗。后來的惠帝、呂后,和文景二帝,考慮到物力、財力的不足,對匈奴也都只好采取"和親"、饋贈及消極防御的政策。但匈奴貴族,仍寇邊不已。文帝時代,匈奴騎兵甚至深入甘泉,進逼長安,嚴重威脅著西漢王朝的安全。思考:匈奴之禍已成積弊,漢初期的皇帝們為什么不采取軍事措施抵御侵略呢?答:漢初經歷戰爭之后國力衰微,軍事經濟實力不足以支持戰爭漢武帝時期,漢王朝已建立六十余年,歷經漢初幾代皇帝,奉行輕徭薄賦和"與民休息"的政策,特別是"文景之治",政治的統一和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并進入了繁榮時代,國力已相當充沛。漢武帝意欲憑借這種雄厚的物力財力,及時地將反擊匈奴的侵擾,從根本上解除來自北方威脅的歷史任務。從整個形勢來看,聯合大月氏,溝通西域,在蔥嶺東西打破匈奴的控制局面,建立起漢朝的威信和影響,確實是孤立和削弱匈奴,配合軍事行動,最后徹底戰勝匈奴的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重大步驟。于是漢武帝派遣張騫出使西域。思考:為什么漢武帝時期又開始籌劃抵御匈奴?答:漢武帝時期政治的統一和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并進入了繁榮時代,國力已相當充沛。張騫這次遠征,僅就預定出使西域的任務而論,是沒有完成。因為他未能達到同大月氏建立聯盟,以夾攻匈奴的目的。如從其產生的實際影響和所起的歷史作用而言,無疑是很大的成功,特別是對于商貿、文化交流,開通了影響后世的絲綢之路。后來的海上絲綢之路的開通、鑒真東渡,鄭和七下西洋等都大大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傳播,讓中華文化以和平的方式傳向世界,也促進了外來文化在中國的傳播。思考:失敗的軍事政策為何帶來了文化的發展交流,甚至讓絲綢之路成為了千年傳頌的文化交流之路?答:政治穩定,經濟的繁榮是促進文化交流傳播的重要前提條件絲路上可以看到沿線各國各種各樣的文化,絲綢之路串起了東方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歐洲文明。為我們展示了文化的多樣性,也引起人們交流學習的欲望,進一步促進沿線各國文化的交流與傳播。答:文化的多樣性也是促進文化的交流傳播的重要前提條件承: 交流互鑒,文化發展之因觀看視頻思考:絲綢之路帶來哪些文化方面的影響?促進了哪些文化的傳播?生:中國傳入西方的有:茶葉、瓷器、絲綢、四大發明、儒道文化;西方傳入我國的有: 舞蹈、樂曲、樂器、良種馬等。師:文化因多樣而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文化交流也極大地維護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構成了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英國、西班牙等國都掌握了制瓷技術之后通過中國瓷器工藝與本國文化的結合,創新出許多產品,并將崇尚中國瓷器的觀念也融合到了宗教文化之中。12世紀,日本僧人到中國將茶種帶回日本種植,此后經過長期的本土化,最終形成獨特的日本茶道。18、19世紀,茶葉在英國開始由奢侈品轉變為大眾飲品,飲茶也成為英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佛教文化傳入我國之后,吸收了儒家的思想,開始本土化發展。思考:文化交流之后為什么會本土化,會創新?答:文化之間相互學習借鑒,本土化的過程也是文化相互交融的過程。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之間的相互交融,促進文化的創新發展,繁榮了世界文化。小組合作探究: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的關系文化交流 文化交融表現不同 文化交流需要一個過程,是彼此間文化的相互溝通,互通有無。也就是通過一定的方式使文化得以傳播。 文化交融是一個結果,指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強調的是不同文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融合。結果不同 文化交流側重的是把一種文化發揚光大,傳播開來,讓更多的受眾知道、理解的過程。 文化交融側重的是文化在相互借鑒、取長補短甚至是沖突碰撞之后的發展升華,產生新文化的過程。意義不同 文化交流促進了文化自身的發展,也促進了經濟、政治社會的發展。 文化交融的意義在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從而共同推動世界文化創新。文化交流間接促進文化發展,文化交融本身就是文化發展與創新。聯系 (1)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前提、基礎,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升華、發展。所有的文化交融都是建立在文化交流基礎上的。(2)文化交融是多元文化交流的結果之一。轉:平等交流,文化發展之要從和平交流到侵略的轉變:漢代,張騫出使西域,打通東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唐宋元時期,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同步發展、中國、意大利、摩洛哥的旅行家杜環、馬可·波羅、伊本·白圖泰都在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留下了歷史印記。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七次遠洋航海,留下千古佳話。這些開拓事業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為使用的不是戰馬和長矛,而是駝隊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堅船利炮,而是寶船和友誼。一代一代“絲路人”架起了東西方合作的紐帶、和平的橋梁。從西方到東方絲路在元朝之后的逐漸不受注意后,間接刺激了歐洲海權興起,由此開始了西方的殖民侵略之路。17世紀末18世紀初,英國殖民者登陸澳大利亞,對當地土著進行種族屠殺和文化滅絕,不允許當地人說自己的語言和學習自己的歷史。清末對我國的殖民侵略,也有大量文化方面的入侵,極大地混亂了中國人的思維,使部分人出現崇洋媚外,全盤西化,全盤否定本國文化的思想。日本在占領我國臺灣及東三省期間,也大量推行日本文化,對我國人民進行奴化教育。甚至在現代,仍然還是存在西方的文化滲透,蘇聯的解體便是一個先例。思考:我們到底應該如何正確對待不同民族的文化呢?答:各民族文化無優劣之分。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的基本原則是求同存異,取長補短。我們應在平等交流,尊重各國文化的基礎上,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加強交流互鑒。合:千年傳承,共建文明之路“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2013年,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一帶一路旨在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得到沿線國家和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思考:我國為什么要借用絲綢之路去推動沿線國家的政治經濟合作?利用歷史傳統、文化符號去增加政治互信經濟合作。一方面存在歷史上的傳統和文化上相連,更有利于促進相互之間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體現了文化對于政治經濟的反作用,文化的交流促進政治經濟的合作交流。一帶一路建設除了有經濟和政治層面的建設規劃,也十分重視文化方面的交流發展。中國設立的“絲綢之路”中國政府獎學金,每年資助1萬名沿線國家新生來華學習或研修。發起成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倡議,同60多個國家簽訂文化合作協定,“一帶一路”建設框架下的雙向旅游交流規模超過2500萬人次。正式開通“一帶一路”官方網站,已實現聯合國6種官方語言同步運行。中國與沿線國家互辦文化年、藝術節。思考:一帶一路建設為什么在注重政治經濟合作的同時也十分注重文化的傳播交流?文化的交流對于我國和世界有什么好處?答:(文化交流交融的意義):(對政治經濟具有反作用)有益的文化的交流交融帶動各國政治經濟的交流合作,促進各國政治經濟的發展。(對民族文化)人類通過文化交融,積極借鑒別國別民族思想文化的的長處和精華,為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豐富發展汲取豐富營養,增強本國本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立。(對世界文化)為世界文化發展繁榮作出了貢獻,有利于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推進人類文化交融,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總結升華:兩千多年的交往歷史證明,只要堅持團結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鑒、合作共贏,不同種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國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發展。——習近平課堂小結/板書設計文化交流于文化交融前提條件:政治經濟;文化多樣性關系正確態度:平等尊重意義課堂練習2020中意文化和旅游年是中意友好交往史上首次以“文旅融合”為主題舉辦的大型活動。雙方將合作推出貫穿全年、形式多樣的上百項精彩活動,涵蓋表演藝術、視覺藝術、文化遺產、旅游、創意設計等多個領域。這表明( )①只要引入流行元素,民族文化就能很好地傳承和發展②要善于推陳出新,民族文化才能實現更好的發展③民族文化只有贏得市場才有價值④文化的繁榮和發展需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 主題為“揚帆未來”的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文藝晚會至今令人回味,它是一臺兼具中國閩南特色和中西文化交融的文藝晚會,歡迎金磚各國貴賓。晚會構思巧妙,南音、戲曲、木偶等古老元素始終貫穿于晚會中;設計極有創新,向世界完美展示了獨特的閩南文化。因充滿閩南特色、世界語言,充分運用現代化視聽手段,又與西方文藝表現形式相融合,受到了觀眾的歡迎和高度好評。這說明 ( )①只有創新才能永葆文化的生機和活力②滿足人民大眾需要的優秀文化才有強大的生命力③文化創新必須傳統現代交織共存、中西文化兼容并包④文化交融不利于文化發展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 瓷都景德鎮對陶瓷文化的傳承,不僅是古法工藝的傳承,還包括歷史記憶的保留。既有大批瓷窯遺址的挖掘保護,又有陶瓷文化場館的建設。既傳承優質白瓷,也制造具有現代工藝的釉瓷;在結構陶瓷、生物陶瓷等諸多領域取得突破。景德鎮窯火的薪火相傳得益于( )①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積極吸納和引進外國的優秀工藝②植根于民族歷史文化,把古法工藝作為創新的根本途徑③具有強烈的文化創新意識,用科技促進陶瓷工藝的創新④在繼承優秀基因的基礎上推動傳統陶瓷文化創造性轉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課后作業本課學案本課分層訓練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