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歷社九上1.2.2《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創建》同步試卷一、單選題1.當代英國歷史學家費正精寫道:“它使中國兩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徹底崩潰,是中國帝制與共和意識的分水嶺,盡管它的結局是悲劇性的…”“它”高舉的旗幟應是( )A.自強求富 B.三民主義 C.民主科學 D.實業救國2.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對中國產生了深遠持久的影響。這主要是指( )A.推翻了清朝專制統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國B.徹底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C.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D.建立了統一,堅強的資產階級領導核心3.辦“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圖片展”,其中一組圖片內容為:《民報》發刊詞、武漢新軍使用的火炮、“大總統誓詞”。這組圖片反映的歷史主題是( )A.國共合作,抗日烽火 B.國共內戰,星火燎原C.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D.外爭國權,實業救國4.為表達對民進黨當局破壞兩岸關系的不滿,臺北市某餐廳寫了以下歇業公告:“本公司自民國106年5月25日起停止營業。”這則歇業廣告寫于( )A.2014年 B.2015年 C.2016年 D.2017年5.(2020九下·紹興開學考)“革命把自古以來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們之間不許稱‘老爺’‘大人’,而改稱為‘先生’‘同志’等。”這句話反映出這場“革命”( )①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 ②開始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③改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④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6.當代美同歷史學家費正清寫道:“它使中國兩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徹底崩潰,是中國帝制與共和意識的分水嶺,盡管它的結局是悲劇性……”材料中的“它”是指( )A.戊戌變法 B.新文化運動 C.辛亥革命 D.北伐戰爭7.南京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后,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大多數人認為“袁世凱盡管不好,我們要希望他好,使他不能不好”。孫中山認為“它(指袁世凱)不承認共和則已,既已承認共和,若是一朝反悔,就將失信于天下,外國人也不能答應”。資產階級革命派產生這種想法的根本原因是( )A.幻想以帝國主義來制衡袁世凱 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制定C.政治上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 D.認識到了政治斗爭的復雜性8.要想參觀辛亥革命遺址,最理想的去處是( )A.武漢、南京 B.南京、北京 C.武昌、廣州 D.延安、遵義9.1912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是一個( )A.實行民主共和的政府 B.君主立憲式的政府C.封建君主專制的政府 D.實行社會主義的政府10.(2019九上·浦江月考)1916年,孫中山在浙江海寧參觀錢塘江潮時,題詞“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此處的“世界潮流”主要指( )A.變法圖強 B.民主共和 C.國富民強 D.自強求富11.(2019九上·吳興期中)民國初年的國歌唱到:“東亞開化中華早,揖美追歐,舊邦新造,飄揚五色旗國榮光,錦繡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對此歌詞理解正確的是( )A.“開化早”是指學習西方思想文化,弘揚民主科學B.“揖美追歐”指仿效美國,實行共和制政體C.“舊邦新造”指推翻清政府,建立南京國民政府D.“世界和平永保”反映了中國改變了半殖民地性質12.(2019九上·義烏期中)《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該規定顛覆了( )A.“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也”B.“民者,國之本也;國者,君之本也”C.“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D.“天下為主,君為客”13.(2019九上·浙江期中)有人說:“辛亥革命使中國人的腦袋和雙膝不再是準備磕頭,而是為思考,為走路。”這是因為辛亥革命( )A.改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B.民主共和觀念逐步被人們所接受C.建立了中華民國人民翻身當主人D.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14.(2019九上·蕭山期中)吳玉章曾作詩說:“喪權辱國震人心,鐵路風潮鼎沸騰。武漢義旗天下應,推翻專制共和興。”這首詩反映的重大歷史事件不包括( )A.武昌起義 B.中華民國成立C.中國同盟會成立 D.保路運動15.(2019九上·蕭山期中)“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以下可以印證“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史實是( )①孫中山先生是資產階級革命家②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③創建同盟會,實現了三民主義④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政體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16.(2019九上·富陽期中)吳玉章曾言:“從前皇帝自稱為天子,如果有人說皇帝是強盜,可以打倒,別人一定把他看作瘋子,孫中山曾經是一個被人家看作瘋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擁護別人做皇帝,一定也被人看作瘋子。”這句話反映了辛亥革命( )①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 ②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③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④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7.學者陳旭麓認為:“辛亥革命……為2132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它是一條分界線。”辛亥革命被稱為“分界線”的主要原因是( )A.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 B.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C.促進了思想上的大解放 D.動搖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18.南京臨時政府雖然存在僅91天,但是頒布了一系列符合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原則和保護工商業的規章措施,鼓勵興辦實業,獎勵華僑在國內投資等。這反映南京臨時政府( )A.是資產階級革命政權 B.以結束封建帝制為根本目的C.壯大了社會主義力量 D.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國的統一19.葉圣陶在一則日記中寫道:“課畢后閱報紙,見致電欄中有云:武昌已為革命黨所據,新軍亦起而響應……從此而萬惡之政府即以推倒。”材料中的“萬惡政府”是指( )A.清政府 B.北洋政府C.國民政府 D.南京臨時政府20.(2019九上·杭州模擬)1912年,美國學者百森評論中國某一事件時說:“中國目前的局勢正以一種系統、科學的方式向前發展,出現了一種帶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他評論的這一事件( )A.徹底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 B.是共和制度在中國的實踐C.實現了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 D.高舉著民主與科學的大旗二、材料分析題21.(2019九上·平湖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02 年以前,武漢地區民族資本經營的工廠只有八家, 1904 年至 1911 年七八年間,先后開辦的工廠共三十三家…… “庚子以后,湖北籌款之多,甲于天下。”物價日益上漲。天災人禍 連年不斷。反抗斗爭不斷發生。…… (湖北革命黨人)認為:“革命非運動軍隊不可,運動軍隊非親身加入行伍不可。”許多革命黨人投身新軍,積極活動,使得武裝起義有了一支基本力量。——摘自《中國近代史綱》(下冊)材料二:1912 年2 月13 日,孫中山認為“帝制從此不存留于中國之內,民國的目的亦已達到。”遂向參議院請辭臨時大總統,并說“清帝退位,南北統一,袁君之力實多。發表政見,更為絕對贊同,舉為公仆,必能盡忠民國。且袁君富于經驗,……故敢以私見貢薦于貴院。”——《中華革命紀事》(1)有學者認為:1911 年武昌首義,決不是偶然的。這一觀點是否正確?結合材料一加以說明。(2)材料二中孫中山認為“帝制從此不存留于中國之內”是指什么?(3)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回答,孫中山為什么要推薦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22.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開啟了中華民族復興之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觀眾如果欲睹戰場之真相,以振奮發之精神,就請速來觀看這部影片。——電影《武漢戰爭》(中國第一部新聞紀錄片)廣告,《民立報))1911年11月30日材料二:“故對于全國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當與人民協力,共謀農業之發展,以足民食;……”——孫中山《建國綱領》材料三:“皇帝倒了,辮子割了”……剪辮、放腳、穿中山裝,進城、戀愛、上學校……盡管從“臣民”到“國民”的路程走得十分艱辛,但無可否認的是辛亥革命令國人對這一新的身份逐漸產生了一種普遍的接納。——豐杰《民國文學中的辛亥革命敘事》材料四:1917年的張勛復辟當天,北京十幾家報紙“一律停刊”抗議,其他各大城市報紙也都“口誅筆伐,痛斥叛國”,社會各界“上自官長,下至輿夫,無不痛一心疾首”,反對復辟的電報“高可盈尺”……復辟丑劇僅12天就破產了。——安靜波《再論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1)閱讀材料,電影描述的是哪一歷史事件?結合歷史知識闡述孫中山為“振奮發之精神”作了哪些準備。(2)材料二體現了“三民主義”的哪一思想?(3)結合材料三、四和所學知識,概述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產生的積極影響。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中國近代史上的歷史事件中“使中國兩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徹底崩潰”的只有辛亥革命。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是三民主義。A項自強求富是洋務運動的口號,不符合題意;B項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高舉的旗幟,符合題意;C項民主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旗幟,不符合題意;D項實業救國是19世紀末嚴重民族危機刺激下出現的思想,與題干材料無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有關知識,旨在考查準確獲取解讀材料信息及結合所學分析問題的能力。2.【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使人們在思想上獲得了空前的大解放,為以后革命的發展開辟了道路。A項推翻了清朝專制統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國說法正確,符合題意;B項徹底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不符合史實,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不符合題意;C項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的是中共二大,不符合題意;D項建立了統一,堅強的資產階級領導核心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3.【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結合題干給出的《民報》發刊詞、武漢新軍使用的火炮、“大總統誓詞”能把這三個關鍵信息綜合聯系起來的歷史事件是辛亥革命。為匯聚革命力量,1905年,孫中山在東京成立同盟會,這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成立后,孫中山領導革命黨人發動了一次又一次武裝起義,推動了高明高潮的到來。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中的革命黨人和士兵打響起義的第一槍。武昌起義后,很快形成了席卷全國的革命浪潮,史稱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因而主題是推翻帝制,走向共和。ABD三項都不是這組圖片反映的歷史主題,不符合題意;C項推翻帝制,走向共和是這組圖片反映的歷史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歸納概況能力。4.【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民國紀年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民國元年是1912年,所以民國106年是2017(1912+106-1)年。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民國紀年法的計算。5.【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中“革命把自古以來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等可知這里的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觀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D項①④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孫中山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掌握辛亥革命的意義。6.【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中國近代史上的歷史事件中“使中國兩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徹底崩潰”的只有辛亥革命。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并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ABD三項均沒有推翻封建帝制,不符合題意;C項辛亥革命是題干材料中的“它”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辛亥革命的認識,要求具備題干信息的準確理解能力。7.【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資產階級革命派產生題干想法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革命派在政治上不成熟,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資產階級革命派認為推翻清朝統治就是實現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中華民國也就 是一勞永逸地實現了“創立民國”,三民主義只剩下平均地權有待奮斗。因此,他們認為應該爭取同 是漢族,又不乏開明之譽的袁世凱。他們根本沒有想到革命是曲折的,斗爭是復雜的。ABD三項都不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產生題干想法的根本原因,不符合題意;C項政治上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產生題干想法的根本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知識,要求具備運用所學解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能力。8.【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發動起義,并先后占領武昌城和漢口、漢陽武漢三鎮。1911年是舊歷辛亥年,歷史上把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之后一個多月時間,全國十幾個省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清政府統治土崩瓦解。12月宣布獨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開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布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因此要想參觀辛亥革命遺址,最理想的去處應該是武昌、南京。A項武漢、南京是要想參觀辛亥革命遺址,最理想的去處,符合題意;BCD三項三項與上述史實特征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及學生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辛亥革命的情況以及意義。9.【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國民享有自由和權利;采用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實行責任內閣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美國是在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下建立起的總統共和制國家,而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也是以此為原則建立起來的共和政體。A項實行民主共和的政府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性質。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運動,推翻了清王朝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學習美國的體制,頒布了約法。雖然最終是以失敗告終,但是也傳播了民主共和的觀念,與此相關的知識點如辛亥革命的背景也需要掌握。10.【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復辟封建帝制。孫中山領導護國運動,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迫使袁世凱于1916年3月宣布撤銷帝制。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所以此處的“世界潮流”主要指民主共和。ACD三項都不是題干中的“世界潮流”所指的內容,不符合題意;B項民主共和是題干中的“世界潮流”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孫中山的政治主張的理解。識記與靈活掌握孫中山的歷史功績的相關史實。11.【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A項“開化早”是指學習西方思想文化,弘揚民主科學理解不正確,“開化早”是指學習西方先進生產技術、文化,宣揚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主旨,不符合題意;B項“揖美追歐”指仿效美國,實行共和制政體理解正確,“揖美追歐”主要指仿效美國實行民主共和政體,符合題意;C項“舊邦新造”指推翻清政府,建立南京國民政府理解不正確,“舊邦新造”是指中華民國的建立,不符合題意;D項“世界和平永保”反映了中國改變了半殖民地性質理解不正確,中華民國成立并未改變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性質,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國旗--五色旗是中華民國第一面法定國旗。五色旗又稱五族共和旗,是中華民國建國之初北洋政府時期使用的國旗,旗面按順序為紅、黃、藍、白、黑的五色橫條,比例為5:8.紅、黃、藍、白、黑分別表示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所選用的五色為五個民族傳統上所喜愛的顏色。解答本題要掌握中華民國五色旗的內涵,考查了根據所學辨別史實的能力。12.【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由題目中的文字信息“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的信息說明反對君主專制,“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體現君主專制。A項“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也”符合題意;BC兩項都體現了民本的思想,不符合題意;D項“天下為主,君為客”是黃宗羲批判君主專制的思想,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歷史意義,主要考查學生對教材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在政治上,它不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專制統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法的形式廢除了中國延續兩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確立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體制。13.【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依據已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有人說:“辛亥革命使中國人的腦袋和雙膝不再是準備磕頭,而是為思考,為走路。”這是因為辛亥革命傳播民主共和思想。A項改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說法錯誤,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了近代社會性質,不符合題意;B項民主共和觀念逐步被人們所接受理解正確,符合題意;C項建立了中華民國人民翻身當主人說法錯誤,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實現了人民當家做主,不符合題意;D項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說法錯誤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辛亥革命的意義的理解。識記與靈活掌握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14.【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A項武昌起義正確,題干“武漢義旗天下應”,反映了1911年的武昌起義爆發的重大影響,不符合題意;B項中華民國成立正確,中華民國的成立與題干“推翻專制共和興”相關,不符合題意;C項中國同盟會成立錯誤,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在題干信息中無體現,符合題意;D項保路運動正確,題干“喪權辱國震人心,鐵路風潮鼎沸騰”反映了1911年保路運動的開展,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重大事件,要求具備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獲取、解讀題干信息的能力。15.【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①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是歷史結論,不是歷史史實,故①錯誤;②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創建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說明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故②正確;③1895年,孫中山創建了中國同盟會,提出了三民主義,沒有實現三民主義,故③錯誤;④孫中山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說明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故④正確。C項②④可以印證“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孫中山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掌握孫中山歷史功績。16.【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題干材料說明辛亥革命前后中國人在思想上的變化,辛亥革命最終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①②④是題干材料反映的辛亥革命取得的重要成果,符合題意,③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說法錯誤,排除。B項①②④是題干材料反映的辛亥革命取得的重要成果,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影響,主要考查學生閱讀材料的能力。理解材料結合辛亥革命的意義分析。17.【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本題考直辛亥革命相關知識。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儀頒布了《退位沼書》,中國長達2132年的封建帝制隨之終結。因此本題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的影響,難度不大。18.【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題干中的“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符合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原則和保護工商業的規章措施,鼓勵興辦實業,獎勵華僑在國內投資等” 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南京臨時政府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持鼓勵和支持的態度,代表和維護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反映南京臨時政府是資產階級革命政權。A項是資產階級革命政權符合題干材料,符合題意;BCD三項在題干中沒有體現,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辛亥革命意義的理解。根據材料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根本目的就是實現經濟的獨立以開辟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19.【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據“課畢后閱報紙,見專電欄中有云:武昌已為革(命)黨所據,新軍亦起而相應…從此而萬惡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可知,電文敘述的是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的相關內容,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發動起義;起義軍迅速占領楚望臺軍械庫,隨后,匯集起來,猛攻湖廣總督衙門;經過一夜激戰,到第二天清晨,起義軍完全占領武昌城;接著,起義軍又攻占了漢口和漢陽,1911年是舊歷辛亥年,歷史上把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因而日記中的“萬惡之政府”指清政府。A項清政府是題干材料中的“萬惡政府”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材料中的“萬惡政府”無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注意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20.【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由題干“1912年”結合所學,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華民國,結束了中國兩干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后,各省代表齊集南京開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成立。可知,“中國目前的局勢正以一種系統、科學的方式向前發展,出現了一種帶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評價的是中華民國成立,因此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以1912年,美國學者百森評論中國某一事件時說:“中國目前的局勢正以一種系統、科學的方式向前發展,出現了一種帶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為切入點,考查辛亥革命。21.【答案】(1)正確。①武漢地區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較快,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增長較快,為起義提供了階級基礎;②武漢地區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為起義的發動提供了深厚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③革命黨人深入新軍,進行了比較深入扎實的工作,使得武裝起義有了一支基本力量。(2)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清朝覆亡,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3)①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贊成共和;②革命力量不夠強大,革命派不夠團結;③帝國主義的壓力;④袁世凱的實力和政治騙術。【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分析武昌起義的原因。原因:民族資本經營的工廠的增加——①武漢地區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較快,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增長較快,為起義提供了階級基礎;物價日益上漲。天災人禍 連年不斷。反抗斗爭不斷發生——②武漢地區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為起義的發動提供了深厚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許多革命黨人投身新軍,積極活動,使得武裝起義有了一支基本力量——革命黨人深入新軍,進行了比較深入扎實的工作,使得武裝起義有了一支基本力量。(2)本題考查對辛亥革命成果的了解。“帝制從此不存留于中國之內”——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清朝覆亡,這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3)本題考查分析孫中山推薦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的原因。原因:清帝退位,南北統一,袁君之力實多——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贊成共和;袁世凱的實力;發表政見,更為絕對贊同,舉為公仆,必能盡忠民國。且袁君富于經驗——袁世凱的政治騙術;革命黨節節敗退,武漢三鎮已被袁世凱北洋軍攻下兩鎮——革命力量不夠強大,革命派不夠團結;英美等國支持袁世凱——帝國主義的壓力等。故答案為:(1)正確。①武漢地區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較快,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增長較快,為起義提供了階級基礎;②武漢地區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為起義的發動提供了深厚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③革命黨人深入新軍,進行了比較深入扎實的工作,使得武裝起義有了一支基本力量。(2)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清朝覆亡,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3)①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贊成共和;②革命力量不夠強大,革命派不夠團結;③帝國主義的壓力;④袁世凱的實力和政治騙術。【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及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22.【答案】(1)武昌起義。創辦興中會、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等。(2)民生主義。(3)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還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復興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進步探索了道路。【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要求具有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中的“1911年11月30日”這一關鍵信息可知,電影《武漢戰爭》最有可能紀錄了1911年10月10日爆發的武昌起義。 第二小問,需要從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在組織上、思想上、軍事的一系列努力加以闡述,1894年成立興中會;1905年建立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1911年發動黃花崗起義。(2)本題考查三民主義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知識的識記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依據材料中一再出現的“民”字及“孫中山《建國綱領》”可以得出民生主義的結論。(3)本題考查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皇帝倒了,辮子割了”說明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還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社會各界反對復辟”說明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進步探索了道路。(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故答案為:(1)武昌起義。創辦興中會、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等。(2)民生主義。(3)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還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復興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進步探索了道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歷社九上1.2.2《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創建》同步試卷一、單選題1.當代英國歷史學家費正精寫道:“它使中國兩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徹底崩潰,是中國帝制與共和意識的分水嶺,盡管它的結局是悲劇性的…”“它”高舉的旗幟應是( )A.自強求富 B.三民主義 C.民主科學 D.實業救國【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中國近代史上的歷史事件中“使中國兩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徹底崩潰”的只有辛亥革命。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是三民主義。A項自強求富是洋務運動的口號,不符合題意;B項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高舉的旗幟,符合題意;C項民主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旗幟,不符合題意;D項實業救國是19世紀末嚴重民族危機刺激下出現的思想,與題干材料無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有關知識,旨在考查準確獲取解讀材料信息及結合所學分析問題的能力。2.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對中國產生了深遠持久的影響。這主要是指( )A.推翻了清朝專制統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國B.徹底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C.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D.建立了統一,堅強的資產階級領導核心【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使人們在思想上獲得了空前的大解放,為以后革命的發展開辟了道路。A項推翻了清朝專制統治,建立了民主共和國說法正確,符合題意;B項徹底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不符合史實,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不符合題意;C項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的是中共二大,不符合題意;D項建立了統一,堅強的資產階級領導核心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3.辦“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圖片展”,其中一組圖片內容為:《民報》發刊詞、武漢新軍使用的火炮、“大總統誓詞”。這組圖片反映的歷史主題是( )A.國共合作,抗日烽火 B.國共內戰,星火燎原C.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D.外爭國權,實業救國【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結合題干給出的《民報》發刊詞、武漢新軍使用的火炮、“大總統誓詞”能把這三個關鍵信息綜合聯系起來的歷史事件是辛亥革命。為匯聚革命力量,1905年,孫中山在東京成立同盟會,這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同盟會成立后,孫中山領導革命黨人發動了一次又一次武裝起義,推動了高明高潮的到來。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軍中的革命黨人和士兵打響起義的第一槍。武昌起義后,很快形成了席卷全國的革命浪潮,史稱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因而主題是推翻帝制,走向共和。ABD三項都不是這組圖片反映的歷史主題,不符合題意;C項推翻帝制,走向共和是這組圖片反映的歷史主題,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歸納概況能力。4.為表達對民進黨當局破壞兩岸關系的不滿,臺北市某餐廳寫了以下歇業公告:“本公司自民國106年5月25日起停止營業。”這則歇業廣告寫于( )A.2014年 B.2015年 C.2016年 D.2017年【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民國紀年法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民國元年是1912年,所以民國106年是2017(1912+106-1)年。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民國紀年法的計算。5.(2020九下·紹興開學考)“革命把自古以來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人們之間不許稱‘老爺’‘大人’,而改稱為‘先生’‘同志’等。”這句話反映出這場“革命”( )①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 ②開始了中國近代化的歷程③改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④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中“革命把自古以來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打倒了”等可知這里的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觀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D項①④理解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孫中山與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掌握辛亥革命的意義。6.當代美同歷史學家費正清寫道:“它使中國兩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徹底崩潰,是中國帝制與共和意識的分水嶺,盡管它的結局是悲劇性……”材料中的“它”是指( )A.戊戌變法 B.新文化運動 C.辛亥革命 D.北伐戰爭【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中國近代史上的歷史事件中“使中國兩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徹底崩潰”的只有辛亥革命。1911年爆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并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ABD三項均沒有推翻封建帝制,不符合題意;C項辛亥革命是題干材料中的“它”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辛亥革命的認識,要求具備題干信息的準確理解能力。7.南京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后,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大多數人認為“袁世凱盡管不好,我們要希望他好,使他不能不好”。孫中山認為“它(指袁世凱)不承認共和則已,既已承認共和,若是一朝反悔,就將失信于天下,外國人也不能答應”。資產階級革命派產生這種想法的根本原因是( )A.幻想以帝國主義來制衡袁世凱 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制定C.政治上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 D.認識到了政治斗爭的復雜性【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資產階級革命派產生題干想法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革命派在政治上不成熟,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資產階級革命派認為推翻清朝統治就是實現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中華民國也就 是一勞永逸地實現了“創立民國”,三民主義只剩下平均地權有待奮斗。因此,他們認為應該爭取同 是漢族,又不乏開明之譽的袁世凱。他們根本沒有想到革命是曲折的,斗爭是復雜的。ABD三項都不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產生題干想法的根本原因,不符合題意;C項政治上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產生題干想法的根本原因,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資產階級革命派的知識,要求具備運用所學解析材料、提取有效信息能力。8.要想參觀辛亥革命遺址,最理想的去處是( )A.武漢、南京 B.南京、北京 C.武昌、廣州 D.延安、遵義【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發動起義,并先后占領武昌城和漢口、漢陽武漢三鎮。1911年是舊歷辛亥年,歷史上把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之后一個多月時間,全國十幾個省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清政府統治土崩瓦解。12月宣布獨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開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布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因此要想參觀辛亥革命遺址,最理想的去處應該是武昌、南京。A項武漢、南京是要想參觀辛亥革命遺址,最理想的去處,符合題意;BCD三項三項與上述史實特征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及學生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辛亥革命的情況以及意義。9.1912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是一個( )A.實行民主共和的政府 B.君主立憲式的政府C.封建君主專制的政府 D.實行社會主義的政府【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國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國民享有自由和權利;采用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實行責任內閣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的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美國是在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下建立起的總統共和制國家,而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也是以此為原則建立起來的共和政體。A項實行民主共和的政府正確,符合題意;BCD三項說法錯誤,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性質。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領導的革命運動,推翻了清王朝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學習美國的體制,頒布了約法。雖然最終是以失敗告終,但是也傳播了民主共和的觀念,與此相關的知識點如辛亥革命的背景也需要掌握。10.(2019九上·浦江月考)1916年,孫中山在浙江海寧參觀錢塘江潮時,題詞“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此處的“世界潮流”主要指( )A.變法圖強 B.民主共和 C.國富民強 D.自強求富【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凱宣布復辟封建帝制。孫中山領導護國運動,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迫使袁世凱于1916年3月宣布撤銷帝制。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所以此處的“世界潮流”主要指民主共和。ACD三項都不是題干中的“世界潮流”所指的內容,不符合題意;B項民主共和是題干中的“世界潮流”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孫中山的政治主張的理解。識記與靈活掌握孫中山的歷史功績的相關史實。11.(2019九上·吳興期中)民國初年的國歌唱到:“東亞開化中華早,揖美追歐,舊邦新造,飄揚五色旗國榮光,錦繡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對此歌詞理解正確的是( )A.“開化早”是指學習西方思想文化,弘揚民主科學B.“揖美追歐”指仿效美國,實行共和制政體C.“舊邦新造”指推翻清政府,建立南京國民政府D.“世界和平永保”反映了中國改變了半殖民地性質【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A項“開化早”是指學習西方思想文化,弘揚民主科學理解不正確,“開化早”是指學習西方先進生產技術、文化,宣揚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主旨,不符合題意;B項“揖美追歐”指仿效美國,實行共和制政體理解正確,“揖美追歐”主要指仿效美國實行民主共和政體,符合題意;C項“舊邦新造”指推翻清政府,建立南京國民政府理解不正確,“舊邦新造”是指中華民國的建立,不符合題意;D項“世界和平永保”反映了中國改變了半殖民地性質理解不正確,中華民國成立并未改變中國半殖民半封建社會性質,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有一定難度,考查辛亥革命,中華民國國旗--五色旗是中華民國第一面法定國旗。五色旗又稱五族共和旗,是中華民國建國之初北洋政府時期使用的國旗,旗面按順序為紅、黃、藍、白、黑的五色橫條,比例為5:8.紅、黃、藍、白、黑分別表示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所選用的五色為五個民族傳統上所喜愛的顏色。解答本題要掌握中華民國五色旗的內涵,考查了根據所學辨別史實的能力。12.(2019九上·義烏期中)《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該規定顛覆了( )A.“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也”B.“民者,國之本也;國者,君之本也”C.“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D.“天下為主,君為客”【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由題目中的文字信息“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的信息說明反對君主專制,“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體現君主專制。A項“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也”符合題意;BC兩項都體現了民本的思想,不符合題意;D項“天下為主,君為客”是黃宗羲批判君主專制的思想,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歷史意義,主要考查學生對教材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在政治上,它不僅宣判了清王朝封建專制統治的死刑,而且以根本法的形式廢除了中國延續兩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確立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體制。13.(2019九上·浙江期中)有人說:“辛亥革命使中國人的腦袋和雙膝不再是準備磕頭,而是為思考,為走路。”這是因為辛亥革命( )A.改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B.民主共和觀念逐步被人們所接受C.建立了中華民國人民翻身當主人D.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依據已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有人說:“辛亥革命使中國人的腦袋和雙膝不再是準備磕頭,而是為思考,為走路。”這是因為辛亥革命傳播民主共和思想。A項改變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說法錯誤,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了近代社會性質,不符合題意;B項民主共和觀念逐步被人們所接受理解正確,符合題意;C項建立了中華民國人民翻身當主人說法錯誤,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實現了人民當家做主,不符合題意;D項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說法錯誤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辛亥革命的意義的理解。識記與靈活掌握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14.(2019九上·蕭山期中)吳玉章曾作詩說:“喪權辱國震人心,鐵路風潮鼎沸騰。武漢義旗天下應,推翻專制共和興。”這首詩反映的重大歷史事件不包括( )A.武昌起義 B.中華民國成立C.中國同盟會成立 D.保路運動【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A項武昌起義正確,題干“武漢義旗天下應”,反映了1911年的武昌起義爆發的重大影響,不符合題意;B項中華民國成立正確,中華民國的成立與題干“推翻專制共和興”相關,不符合題意;C項中國同盟會成立錯誤,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在題干信息中無體現,符合題意;D項保路運動正確,題干“喪權辱國震人心,鐵路風潮鼎沸騰”反映了1911年保路運動的開展,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重大事件,要求具備結合所學知識準確獲取、解讀題干信息的能力。15.(2019九上·蕭山期中)“論從史出,史論結合”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以下可以印證“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史實是( )①孫中山先生是資產階級革命家②創建了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③創建同盟會,實現了三民主義④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政體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①孫中山是資產階級革命家是歷史結論,不是歷史史實,故①錯誤;②1894年,孫中山在檀香山創建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說明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故②正確;③1895年,孫中山創建了中國同盟會,提出了三民主義,沒有實現三民主義,故③錯誤;④孫中山領導了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專制,說明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故④正確。C項②④可以印證“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孫中山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掌握孫中山歷史功績。16.(2019九上·富陽期中)吳玉章曾言:“從前皇帝自稱為天子,如果有人說皇帝是強盜,可以打倒,別人一定把他看作瘋子,孫中山曾經是一個被人家看作瘋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擁護別人做皇帝,一定也被人看作瘋子。”這句話反映了辛亥革命( )①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 ②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③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④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題干材料說明辛亥革命前后中國人在思想上的變化,辛亥革命最終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①②④是題干材料反映的辛亥革命取得的重要成果,符合題意,③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說法錯誤,排除。B項①②④是題干材料反映的辛亥革命取得的重要成果,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影響,主要考查學生閱讀材料的能力。理解材料結合辛亥革命的意義分析。17.學者陳旭麓認為:“辛亥革命……為2132年的歷史打了一個用鐵和血鑄成的句號。……它是一條分界線。”辛亥革命被稱為“分界線”的主要原因是( )A.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 B.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C.促進了思想上的大解放 D.動搖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本題考直辛亥革命相關知識。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被迫代溥儀頒布了《退位沼書》,中國長達2132年的封建帝制隨之終結。因此本題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的影響,難度不大。18.南京臨時政府雖然存在僅91天,但是頒布了一系列符合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原則和保護工商業的規章措施,鼓勵興辦實業,獎勵華僑在國內投資等。這反映南京臨時政府( )A.是資產階級革命政權 B.以結束封建帝制為根本目的C.壯大了社會主義力量 D.在形式上完成了全國的統一【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題干中的“南京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符合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原則和保護工商業的規章措施,鼓勵興辦實業,獎勵華僑在國內投資等” 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成立的南京臨時政府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持鼓勵和支持的態度,代表和維護了資產階級的利益,反映南京臨時政府是資產階級革命政權。A項是資產階級革命政權符合題干材料,符合題意;BCD三項在題干中沒有體現,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對辛亥革命意義的理解。根據材料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根本目的就是實現經濟的獨立以開辟獨立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19.葉圣陶在一則日記中寫道:“課畢后閱報紙,見致電欄中有云:武昌已為革命黨所據,新軍亦起而響應……從此而萬惡之政府即以推倒。”材料中的“萬惡政府”是指( )A.清政府 B.北洋政府C.國民政府 D.南京臨時政府【答案】A【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據“課畢后閱報紙,見專電欄中有云:武昌已為革(命)黨所據,新軍亦起而相應…從此而萬惡之政府即以推倒,亦未可知也。”可知,電文敘述的是武昌起義(辛亥革命)的相關內容,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湖北武昌發動起義;起義軍迅速占領楚望臺軍械庫,隨后,匯集起來,猛攻湖廣總督衙門;經過一夜激戰,到第二天清晨,起義軍完全占領武昌城;接著,起義軍又攻占了漢口和漢陽,1911年是舊歷辛亥年,歷史上把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因而日記中的“萬惡之政府”指清政府。A項清政府是題干材料中的“萬惡政府”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BCD三項和題干材料中的“萬惡政府”無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注意閱讀史料,獲取有效信息。20.(2019九上·杭州模擬)1912年,美國學者百森評論中國某一事件時說:“中國目前的局勢正以一種系統、科學的方式向前發展,出現了一種帶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他評論的這一事件( )A.徹底改變了中國的社會性質 B.是共和制度在中國的實踐C.實現了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 D.高舉著民主與科學的大旗【答案】B【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由題干“1912年”結合所學,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華民國,結束了中國兩干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1911年辛亥革命勝利后,各省代表齊集南京開會,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中華民國成立。可知,“中國目前的局勢正以一種系統、科學的方式向前發展,出現了一種帶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評價的是中華民國成立,因此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以1912年,美國學者百森評論中國某一事件時說:“中國目前的局勢正以一種系統、科學的方式向前發展,出現了一種帶有西方理想的政治模式。“為切入點,考查辛亥革命。二、材料分析題21.(2019九上·平湖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02 年以前,武漢地區民族資本經營的工廠只有八家, 1904 年至 1911 年七八年間,先后開辦的工廠共三十三家…… “庚子以后,湖北籌款之多,甲于天下。”物價日益上漲。天災人禍 連年不斷。反抗斗爭不斷發生。…… (湖北革命黨人)認為:“革命非運動軍隊不可,運動軍隊非親身加入行伍不可。”許多革命黨人投身新軍,積極活動,使得武裝起義有了一支基本力量。——摘自《中國近代史綱》(下冊)材料二:1912 年2 月13 日,孫中山認為“帝制從此不存留于中國之內,民國的目的亦已達到。”遂向參議院請辭臨時大總統,并說“清帝退位,南北統一,袁君之力實多。發表政見,更為絕對贊同,舉為公仆,必能盡忠民國。且袁君富于經驗,……故敢以私見貢薦于貴院。”——《中華革命紀事》(1)有學者認為:1911 年武昌首義,決不是偶然的。這一觀點是否正確?結合材料一加以說明。(2)材料二中孫中山認為“帝制從此不存留于中國之內”是指什么?(3)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回答,孫中山為什么要推薦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答案】(1)正確。①武漢地區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較快,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增長較快,為起義提供了階級基礎;②武漢地區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為起義的發動提供了深厚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③革命黨人深入新軍,進行了比較深入扎實的工作,使得武裝起義有了一支基本力量。(2)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清朝覆亡,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3)①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贊成共和;②革命力量不夠強大,革命派不夠團結;③帝國主義的壓力;④袁世凱的實力和政治騙術。【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分析武昌起義的原因。原因:民族資本經營的工廠的增加——①武漢地區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較快,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增長較快,為起義提供了階級基礎;物價日益上漲。天災人禍 連年不斷。反抗斗爭不斷發生——②武漢地區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為起義的發動提供了深厚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許多革命黨人投身新軍,積極活動,使得武裝起義有了一支基本力量——革命黨人深入新軍,進行了比較深入扎實的工作,使得武裝起義有了一支基本力量。(2)本題考查對辛亥革命成果的了解。“帝制從此不存留于中國之內”——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清朝覆亡,這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3)本題考查分析孫中山推薦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的原因。原因:清帝退位,南北統一,袁君之力實多——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贊成共和;袁世凱的實力;發表政見,更為絕對贊同,舉為公仆,必能盡忠民國。且袁君富于經驗——袁世凱的政治騙術;革命黨節節敗退,武漢三鎮已被袁世凱北洋軍攻下兩鎮——革命力量不夠強大,革命派不夠團結;英美等國支持袁世凱——帝國主義的壓力等。故答案為:(1)正確。①武漢地區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較快,民族資產階級的力量增長較快,為起義提供了階級基礎;②武漢地區階級矛盾十分尖銳,為起義的發動提供了深厚的社會基礎和群眾基礎。③革命黨人深入新軍,進行了比較深入扎實的工作,使得武裝起義有了一支基本力量。(2)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清朝覆亡,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3)①袁世凱逼迫清帝退位,贊成共和;②革命力量不夠強大,革命派不夠團結;③帝國主義的壓力;④袁世凱的實力和政治騙術。【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及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22.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開啟了中華民族復興之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觀眾如果欲睹戰場之真相,以振奮發之精神,就請速來觀看這部影片。——電影《武漢戰爭》(中國第一部新聞紀錄片)廣告,《民立報))1911年11月30日材料二:“故對于全國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當與人民協力,共謀農業之發展,以足民食;……”——孫中山《建國綱領》材料三:“皇帝倒了,辮子割了”……剪辮、放腳、穿中山裝,進城、戀愛、上學校……盡管從“臣民”到“國民”的路程走得十分艱辛,但無可否認的是辛亥革命令國人對這一新的身份逐漸產生了一種普遍的接納。——豐杰《民國文學中的辛亥革命敘事》材料四:1917年的張勛復辟當天,北京十幾家報紙“一律停刊”抗議,其他各大城市報紙也都“口誅筆伐,痛斥叛國”,社會各界“上自官長,下至輿夫,無不痛一心疾首”,反對復辟的電報“高可盈尺”……復辟丑劇僅12天就破產了。——安靜波《再論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1)閱讀材料,電影描述的是哪一歷史事件?結合歷史知識闡述孫中山為“振奮發之精神”作了哪些準備。(2)材料二體現了“三民主義”的哪一思想?(3)結合材料三、四和所學知識,概述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產生的積極影響。【答案】(1)武昌起義。創辦興中會、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等。(2)民生主義。(3)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還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復興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進步探索了道路。【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要求具有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中的“1911年11月30日”這一關鍵信息可知,電影《武漢戰爭》最有可能紀錄了1911年10月10日爆發的武昌起義。 第二小問,需要從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在組織上、思想上、軍事的一系列努力加以闡述,1894年成立興中會;1905年建立中國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1911年發動黃花崗起義。(2)本題考查三民主義的相關知識,要求具備知識的識記與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依據材料中一再出現的“民”字及“孫中山《建國綱領》”可以得出民生主義的結論。(3)本題考查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皇帝倒了,辮子割了”說明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還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社會各界反對復辟”說明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進步探索了道路。(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故答案為:(1)武昌起義。創辦興中會、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等。(2)民生主義。(3)辛亥革命不僅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還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復興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進步探索了道路。【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社九上1.2.2《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創建》同步試卷(學生版).docx 歷社九上1.2.2《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創建》同步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