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兩漢的科技和文化【學習目標】1.學習造紙術的改進,觀看視頻,培養創新意識和家國情懷。2.學習兩漢名醫張仲景和華佗的貢獻,認識到中醫的博大精深,兩漢的人才輩出。3.了解司馬遷的經歷和巨著《史記》,認識到《史記》的重要地位,學習司馬遷的堅忍不拔精神。4.了解道教和佛教的起源和影響,認識到它們對中華文明的巨大貢獻。【教學重難點】重點:造紙術的改進和《史記》的價值。難點:佛教在我國迅速發展的原因。【教學方法】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史論結合法。【教學過程】情景引入教師出示圖片,并解釋。西漢時有一個叫東方朔的大文學家,此人真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據說有一次,他向漢武帝上一奏本,說起來還真是嚇人一跳,這個奏本足足用了三千片竹簡,需要兩個人才能抬動,漢武帝足足看了一個多月,那個累啊,真是難以形容啊!那么我們今天輕便的紙是怎么來的呢?自主學習1.在紙發明之前,有哪些書寫材料 又有何缺點?2.造紙術的改進者、改進方法、意義、傳播分別是什么?3.兩漢時期最著名的醫學家是誰?他們有何貢獻?4.《史記》的作者、體例、內容、地位分別是什么?5.道教和佛教的人物、教義、影響分別是什么?探究新知造紙術的發明紙問世之前,我國古代有哪些書寫材料?這些材料有何缺點?教師出示問題,學生回答:甲骨、青銅器、竹簡、絲帛。缺點:笨重、不方便、昂貴。教師出示甘肅天水放馬灘漢墓出土的西漢早期的麻紙。教師指出這是目前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紙。缺點:質地粗糙,使用不便。材料研讀“蔡倫,字敬仲,桂陽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范曄《后漢書》(1)從記載中,蔡倫用什么原料造紙?(2)這種紙有什么優點?教師出示材料,由學生閱讀思考并回答。教師點撥:(1)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2)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于推廣觀看視頻造紙術的改進,通過視頻讓學生了解紙的制作過程和影響。出示造紙術的傳播示意圖,學生回答造紙術的發明有何重大意義?學生回答:意義: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二、張仲景與華佗教師出示張仲景人物圖片。請同學們看圖,為圖中人物制作人物卡片。教師出示提示。姓名:生活年代:職業:成就地位:學生依據教材即可解決。姓名:張仲景,生活年代:東漢末年,職業:醫學家,成就地位:①寫成《傷寒雜病論》②發展了“治未病”思想③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④被后世稱為“醫圣”教師出示華佗人物圖片。請同學們看圖,為圖中人物制作人物卡片。教師出示提示。姓名:生活年代:職業:成就地位:學生依據教材即可解決。姓名:華佗,生活年代:東漢末年,職業:醫學家,成就地位:①針灸、湯藥、外科手術②制成“麻沸散”③編制“五禽戲”。教師出示五禽戲圖片,讓學生知道人模仿動物虎、鹿、熊、猿、鳥的姿態來強身健體。三、歷史巨著《史記》1.作者:2.體例:3.內容:4.地位:教師出示以上問題,由學生根據教材回答:作者:司馬遷,體例:中國古代第一部紀傳體通史。教師解釋紀傳體,不是按照時間順序來敘述歷史,而是按照為人物立傳的方式來敘述歷史。學生回答:內容: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的史事,地位:公正記事,是不朽的歷史巨著;文筆優美,在文學史上也有崇高的地位。地位需要教師總結強調史學和文學的雙重價值。教師播放有關司馬遷的視頻,了解司馬遷的經歷和巨著《史記》。觀看視頻并思考,司馬遷有什么精神值得我們學習?學生自由發言后,教師出示參考答案。參考答案:勤奮好學,志向遠大,仗義執言,忍辱負重,堅忍不拔。道教和佛教宗教 發源地 時期 宗教場所 教義 影響道教佛教教師出示表格,由學生依據教材回答。教師點撥:發源地分別是古中國和古印度,時期分別是東漢末年和西漢末年(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宗教場所分別是道觀和寺院。道教教義:修身養性,煉制丹藥長生不老,得道成仙。佛教教義:今生忍受苦難,來世幸福;眾生平等。道教影響:受到下層民眾的信奉。佛教影響:佛教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在社會、思想、文學、以及建筑、雕刻、繪畫等方面產生深遠影響。合作交流佛教傳入我國后,對我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從教義上分析,佛教為什么能在我國迅速發展?學生合作交流后,教師出示參考答案。參考答案;忍受苦難,來世幸福,眾生平等,既迎合了貧困民眾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也得到上層統治階級的扶持,所以佛教能在我國迅速發展。課堂小結教師出示表格。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兩漢時期的四個領域里的成就,分別是科技、醫學、史學、宗教。請大家根據表格提示完成表格。作業布置完成配套作業設計。【板書設計】【課后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