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2021-2022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教學調研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1.(2022八上·縉云期末)下列關于我國地理知識的描述,正確的是( )①我國領土的最南端、最北端分別位于海南島和黑龍江省②我國漢族人口遍及全國各地,且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③我國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呈三級階梯狀分布④北回歸線穿過我國的云、桂、閩、臺四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C【知識點】我國的疆域【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我國最南端位于海南省,故①錯誤;我國漢族人口分散世界各地,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地區,故②正確;我國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逐級降低,故③正確;北回歸線穿過我國的云、桂、粵、臺,故④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識記我國的地理知識,屬于容易題(2022八上·縉云期末)“我最愛北國的秋天。陽光下,金燦燦的玉米是秋天最美的顏色;田野里,各式大型機械忙著秋收;道路旁,枯黃的楊樹葉和鮮艷的楓樹葉隨風飄舞……”根據文中對秋天的描述,完成下列小題。2.文中景象最有可能出現在( )A.華北平原 B.四川盆地C.柴達木盆地 D.長江中下游平原3.與該地區相吻合的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是( )A.B.C.D.【答案】2.A3.C【知識點】氣候多樣,季風顯著;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解析】【點評】本題考查我國北方地區,屬于容易題2.根據文中的“北國”、“玉米”、“機械”等信息可知,描述的可能是我國北方的華北平原。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種植水稻,柴達木盆地位于我國的西北地區。故答案為:A3.華北平原屬于溫帶季風氣候。A是地中海氣候,B是溫帶大陸性氣候,c是溫帶季風氣候,D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故答案為:C4.(2022八上·縉云期末)下列與孫中山先生相關的事件,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中國同盟會成立 ②國民黨一大召開 ③中華民國建立 ④黃埔軍校創辦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 D.①③②④【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1905年8月,孫中山聯合華興會、光復會和興中會的成員,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民黨改組的完成和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1924年5月,國民黨在廣州的黃埔創辦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簡稱黃埔軍校。按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③②④。D項①③②④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孫中山的歷史功績及學生的識記能力。掌握重要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5.(2022八上·縉云期末)梁啟超說:“近五十年來,中國人漸漸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第二期是從制度上感覺不足……第三期便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下列報刊雜志與“第三期”有關的是( )A.《申報》 B.《萬國公報》C.《新青年》 D.《民報》【答案】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第三期便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進行的近代化探索是指新文化運動。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和魯迅等,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高舉“民主”“科學”兩面大旗,掀起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向尊孔復古的封建逆流展開猛烈的進攻,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生氣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ABD三項和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新青年》與“第三期”有關,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化的探索及學生的理解能力。題干關鍵信息是“第三期便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6.(2022八上·縉云期末)“法國巴黎和會上的圖謀,在萬里之遙的東方古國引發蝴蝶效應,憤怒的中國青年走上街頭……掀開了中國歷史新篇章。”文中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新文化運動 D.五四運動【答案】D【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中的“巴黎和會上……憤怒的中國青年走上街頭……”,聯系所學,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列強不顧中國的強烈反對,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讓給日本,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的失敗,引發了五四運動。ABC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五四運動是文中反映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注意識記五四運動的史實。7.(2022八上·縉云期末)“一切都變了,這是分水嶺……毛澤東牢牢地掌握了領導權,并且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宣布獨立于莫斯科的指揮棒。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二十幾個人在這里開會,是為了正式確定長征的領導和方向的徹底改變,從更深遠的意義上說,則是中國共產主義革命運動的領導和方向的徹底改變。”文中“分水嶺”事件指的是( )A.中共二大 B.遵義會議 C.古田會議 D.八七會議【答案】B【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毛澤東牢牢地掌握了領導權……”,結合所學知識,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ACD三項和題干材料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遵義會議是文中“分水嶺”事件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遵義會議及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需要掌握遵義會議的內容和意義。8.(2022八上·縉云期末)電視劇《潛伏》中有句臺詞:“仗有很多種打法,有一種占領叫失敗,有一種退卻叫勝利。”在人民解放戰爭中,“一種退卻叫勝利”的歷史事件是( )A.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B.115師取得了平型關大捷C.中共中央轉戰陜北 D.華東野戰軍的孟良崮戰役【答案】C【知識點】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在人民解放戰爭中,“一種退卻叫勝利”的歷史事件是中共中央轉戰陜北。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二十多萬人,大舉進攻陜甘寧解放區。當時在陜北的紅軍與敵人相比,眾寡懸殊,中共中央主動撤離延安,毛澤東、周恩來等撤離延安后,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一直轉戰陜北,指揮解放戰爭。彭德懷、賀龍率領西北人民解放軍采取誘敵深入的方針,進行了多次戰役,粉碎了國民黨對陜甘寧解放區的重點進攻。ABD三項均與題中描述不符合,不符合題意;C項中共中央轉戰陜北是人民解放戰爭中,“一種退卻叫勝利”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共中央轉戰陜北的相關史實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共中央轉戰陜北的相關史實。9.(2022八上·縉云期末)如果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輸入“近代重慶”一詞,顯示的信息可能有( )①《馬關條約》增開重慶為通商口岸②日軍占領上海后,國民政府由南京遷至重慶③日本在重慶向國民政府遞交投降書④國共兩黨在重慶談判,簽訂了《雙十協定》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A【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戰敗。1895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規定:增辟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把重慶作為戰時的陪都。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1945年8月,毛澤東在周恩來、王若飛等人的陪同下,到達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經過40多天的艱苦談判,10月10日,國民黨被迫同中國共產黨正式簽署國共雙方代表《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也就是著名的《雙十協定》,使中國共產黨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動權,故①②④正確。③日本在南京向國民政府遞交投降書,故③錯誤。A項①②④可能是百度搜索引擎中輸入“近代重慶”一詞顯示的信息,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近代重慶的相關史實,要求識記基礎史實。10.(2022八上·縉云期末)史實是指歷史事實,史識是分析大量史實后得出的科學結論。下列屬于史識的是( )A.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B.三大戰役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C.1947年《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D.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答案】B【知識點】三大戰役【解析】【分析】三大戰役中,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ACD三項都是歷史事實,不符合題意;B項三大戰役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是分析大量史實后得出的科學結論,屬于史識,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實和史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史實、史論、史識是構成史學的三大要素。史實即歷史事實;史論是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論;史識是以科學的史館作指導,分析大量史實,然后得出的科學的結論。二、非選擇題11.(2022八上·縉云期末)讀南水北調工程方案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讀圖可知,南水北調工程是將 流域的水調往 地區和 地區(地理區域)。(2)中線方案從長江上游的A (水利樞紐工程名稱)及B (長江的支流)上的丹江口水庫引水,向北依次經過 (省級行政區)、 (省級行政區),直達京津兩市。(3)某中學小明同學利用寒假沿東線考查,發現從揚州到天津沿途植被景觀變化明顯,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4)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國家實施南水北調工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1)長江;西北地區;北方地區(2)三峽;漢江;河南省;河北省(3)緯度位置或氣候因素(4)我國降水分布不均勻,南多北少【知識點】我國的行政區劃;氣候多樣,季風顯著;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解析】【分析】(1)、讀圖可知,南水北調工程是將長江流域的水調往西北地區和北方地區(地理區域)。(2)、中線方案從長江上游的A三峽大壩(水利樞紐工程名稱)及B是漢江(長江的支流)上的丹江口水庫引水,向北依次經過河南省(省級行政區)、河北省(省級行政區),直達京津兩市。(3)、某中學小明同學利用寒假沿東線考查,發現從揚州到天津沿途植被景觀變化明顯,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因素是緯度位置或氣候因素。(4)、結合所學知識,國家實施南水北調工程的主要原因是我國降水分布不均勻,南多北少。【點評】南水北調工程,是指把長江水系豐富的水資源,通過引水工程調到我國缺水嚴重的西北、華北地區。(1)東線計劃是從長江下游揚州取長江水沿京杭運河北上到達京津唐地區,(2)中線方案利用漢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庫引水,跨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經鄭州、石家莊等城市一直流向北京、天津。(3)西線方案是從長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引水入黃河,以解決西北地區的缺水問題。12.(2022八上·縉云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近代史大事年表(節選)材料二:(1)請將材料一中中國近代史大事年表(節選)補充完整。(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先進的中國人為了挽救國家危亡做了哪些嘗試?這些嘗試有何相同點(答出一點即可)?(3)如果以上材料來自一個學習單元,請為這個學習單元擬一個最恰當的單元主題。【答案】(1)A《南京條約》 B《馬關條約》 C《辛丑條約》(2)嘗試: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相同點:結果都以失敗告終;目的都是為了挽救國家危亡。(3)主題: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或者,屈辱與抗爭;沉淪與自救;危機與奮起等等)【知識點】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1840-1842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1842年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后,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戰敗,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2)聯系所學知識,先進的中國人為了挽救國家危亡邂逅進行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為了挽救國家危亡而進行的探索,都主張向西方學習,都以失敗告終。(3)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A《南京條約》;B《馬關條約》;C《辛丑條約》。(2)嘗試: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相同點:結果都以失敗告終;目的都是為了挽救國家危亡。(3)主題: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或者,屈辱與抗爭;沉淪與自救;危機與奮起等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的相關史實。13.(2022八上·縉云期末)閱讀以下圖表,回答問題。材料一:時間 歷史事件1921年 中共一大1924年—1927年 國民革命1927年—1937年 國共對峙1937年—1945年 抗日戰爭1946年—1949年 解放戰爭1949年 開國大典材料二:1925~1945年中國共產黨黨員數量變化示意圖材料三:同仇敵愾齊抗日國民黨 棗宜會戰中,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上將壯烈殉國共產黨 在反“掃蕩”中,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將軍血灑疆場青年學生 投筆從戎,熱血報國婦女 積極參加抗日宣傳、救護和戰地服務工人 不分晝夜,加班生產,支援前線華僑和港澳同胞 捐款捐物,支援抗戰,數萬華僑回國參戰文藝界 成立各種抗戰協會,宣傳抗戰,提振士氣(1)有人說:“1921年,中國終于迎來了曙光。”請根據材料一用相關史實加以說明。(2)材料一中的“國共對峙”時期,中國共產黨將革命重心轉向哪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共產黨闖出了一條怎樣的新道路?(3)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二中A時間段中國共產黨黨員數量的變化作出合理的解釋。指出材料三的史實發生在材料二的哪一時間段(寫字母),并根據材料三概括中國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4)綜合上述材料,你有哪些認識?【答案】(1)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2)農村;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3)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時間段:D;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全民族抗戰。(4)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統一戰線。【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工農武裝割據;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1)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2)聯系所學,1927年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認真分析中國的形勢,當機立斷,向農村進軍,到達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開創了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3)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等國民黨右派突然叛變革命,先后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七 一五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導致材料二中A時間段中國共產黨黨員減少。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在民族危機空前嚴峻的時刻,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全民族抗戰,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因此材料三的史實發生在材料二的D段。(4)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統一戰線。故答案為:(1)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2)農村;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3)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時間段:D;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全民族抗戰。(4)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統一戰線。【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工農武裝割據,國共關系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2021-2022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教學調研試卷(歷社部分)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1.(2022八上·縉云期末)下列關于我國地理知識的描述,正確的是( )①我國領土的最南端、最北端分別位于海南島和黑龍江省②我國漢族人口遍及全國各地,且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③我國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呈三級階梯狀分布④北回歸線穿過我國的云、桂、閩、臺四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022八上·縉云期末)“我最愛北國的秋天。陽光下,金燦燦的玉米是秋天最美的顏色;田野里,各式大型機械忙著秋收;道路旁,枯黃的楊樹葉和鮮艷的楓樹葉隨風飄舞……”根據文中對秋天的描述,完成下列小題。2.文中景象最有可能出現在( )A.華北平原 B.四川盆地C.柴達木盆地 D.長江中下游平原3.與該地區相吻合的氣溫曲線圖和降水量柱狀圖是( )A.B.C.D.4.(2022八上·縉云期末)下列與孫中山先生相關的事件,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中國同盟會成立 ②國民黨一大召開 ③中華民國建立 ④黃埔軍校創辦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 D.①③②④5.(2022八上·縉云期末)梁啟超說:“近五十年來,中國人漸漸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從器物上感覺不足……第二期是從制度上感覺不足……第三期便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下列報刊雜志與“第三期”有關的是( )A.《申報》 B.《萬國公報》C.《新青年》 D.《民報》6.(2022八上·縉云期末)“法國巴黎和會上的圖謀,在萬里之遙的東方古國引發蝴蝶效應,憤怒的中國青年走上街頭……掀開了中國歷史新篇章。”文中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新文化運動 D.五四運動7.(2022八上·縉云期末)“一切都變了,這是分水嶺……毛澤東牢牢地掌握了領導權,并且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宣布獨立于莫斯科的指揮棒。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二十幾個人在這里開會,是為了正式確定長征的領導和方向的徹底改變,從更深遠的意義上說,則是中國共產主義革命運動的領導和方向的徹底改變。”文中“分水嶺”事件指的是( )A.中共二大 B.遵義會議 C.古田會議 D.八七會議8.(2022八上·縉云期末)電視劇《潛伏》中有句臺詞:“仗有很多種打法,有一種占領叫失敗,有一種退卻叫勝利。”在人民解放戰爭中,“一種退卻叫勝利”的歷史事件是( )A.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 B.115師取得了平型關大捷C.中共中央轉戰陜北 D.華東野戰軍的孟良崮戰役9.(2022八上·縉云期末)如果在百度搜索引擎中輸入“近代重慶”一詞,顯示的信息可能有( )①《馬關條約》增開重慶為通商口岸②日軍占領上海后,國民政府由南京遷至重慶③日本在重慶向國民政府遞交投降書④國共兩黨在重慶談判,簽訂了《雙十協定》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0.(2022八上·縉云期末)史實是指歷史事實,史識是分析大量史實后得出的科學結論。下列屬于史識的是( )A.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B.三大戰役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C.1947年《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D.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二、非選擇題11.(2022八上·縉云期末)讀南水北調工程方案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1)讀圖可知,南水北調工程是將 流域的水調往 地區和 地區(地理區域)。(2)中線方案從長江上游的A (水利樞紐工程名稱)及B (長江的支流)上的丹江口水庫引水,向北依次經過 (省級行政區)、 (省級行政區),直達京津兩市。(3)某中學小明同學利用寒假沿東線考查,發現從揚州到天津沿途植被景觀變化明顯,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因素是 。(4)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國家實施南水北調工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2.(2022八上·縉云期末)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近代史大事年表(節選)材料二:(1)請將材料一中中國近代史大事年表(節選)補充完整。(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先進的中國人為了挽救國家危亡做了哪些嘗試?這些嘗試有何相同點(答出一點即可)?(3)如果以上材料來自一個學習單元,請為這個學習單元擬一個最恰當的單元主題。13.(2022八上·縉云期末)閱讀以下圖表,回答問題。材料一:時間 歷史事件1921年 中共一大1924年—1927年 國民革命1927年—1937年 國共對峙1937年—1945年 抗日戰爭1946年—1949年 解放戰爭1949年 開國大典材料二:1925~1945年中國共產黨黨員數量變化示意圖材料三:同仇敵愾齊抗日國民黨 棗宜會戰中,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上將壯烈殉國共產黨 在反“掃蕩”中,八路軍副總參謀長左權將軍血灑疆場青年學生 投筆從戎,熱血報國婦女 積極參加抗日宣傳、救護和戰地服務工人 不分晝夜,加班生產,支援前線華僑和港澳同胞 捐款捐物,支援抗戰,數萬華僑回國參戰文藝界 成立各種抗戰協會,宣傳抗戰,提振士氣(1)有人說:“1921年,中國終于迎來了曙光。”請根據材料一用相關史實加以說明。(2)材料一中的“國共對峙”時期,中國共產黨將革命重心轉向哪里?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共產黨闖出了一條怎樣的新道路?(3)結合所學知識,對材料二中A時間段中國共產黨黨員數量的變化作出合理的解釋。指出材料三的史實發生在材料二的哪一時間段(寫字母),并根據材料三概括中國取得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4)綜合上述材料,你有哪些認識?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我國的疆域【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我國最南端位于海南省,故①錯誤;我國漢族人口分散世界各地,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地區,故②正確;我國地勢西高東低,自西向東逐級降低,故③正確;北回歸線穿過我國的云、桂、粵、臺,故④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識記我國的地理知識,屬于容易題【答案】2.A3.C【知識點】氣候多樣,季風顯著;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解析】【點評】本題考查我國北方地區,屬于容易題2.根據文中的“北國”、“玉米”、“機械”等信息可知,描述的可能是我國北方的華北平原。四川盆地和長江中下游平原種植水稻,柴達木盆地位于我國的西北地區。故答案為:A3.華北平原屬于溫帶季風氣候。A是地中海氣候,B是溫帶大陸性氣候,c是溫帶季風氣候,D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故答案為:C4.【答案】D【知識點】辛亥革命【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1905年8月,孫中山聯合華興會、光復會和興中會的成員,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同盟會;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宣告中華民國正式成立;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民黨改組的完成和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1924年5月,國民黨在廣州的黃埔創辦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簡稱黃埔軍校。按順序排列正確的是①③②④。D項①③②④排列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孫中山的歷史功績及學生的識記能力。掌握重要事件發生的時間順序。5.【答案】C【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第三期便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進行的近代化探索是指新文化運動。1915年,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和魯迅等,以《新青年》為主要陣地,高舉“民主”“科學”兩面大旗,掀起新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提倡民主,反對獨裁專制;提倡科學,反對迷信盲從;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向尊孔復古的封建逆流展開猛烈的進攻,從而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生氣勃勃的思想解放潮流。ABD三項和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C項《新青年》與“第三期”有關,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近代化的探索及學生的理解能力。題干關鍵信息是“第三期便從文化根本上感覺不足”。6.【答案】D【知識點】五四運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中的“巴黎和會上……憤怒的中國青年走上街頭……”,聯系所學,1919年的巴黎和會上,列強不顧中國的強烈反對,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轉讓給日本,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的失敗,引發了五四運動。ABC三項和題干材料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五四運動是文中反映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注意識記五四運動的史實。7.【答案】B【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依據材料“……毛澤東牢牢地掌握了領導權……”,結合所學知識,遵義會議結束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央的統治,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在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ACD三項和題干材料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B項遵義會議是文中“分水嶺”事件所指的內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遵義會議及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需要掌握遵義會議的內容和意義。8.【答案】C【知識點】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在人民解放戰爭中,“一種退卻叫勝利”的歷史事件是中共中央轉戰陜北。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二十多萬人,大舉進攻陜甘寧解放區。當時在陜北的紅軍與敵人相比,眾寡懸殊,中共中央主動撤離延安,毛澤東、周恩來等撤離延安后,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一直轉戰陜北,指揮解放戰爭。彭德懷、賀龍率領西北人民解放軍采取誘敵深入的方針,進行了多次戰役,粉碎了國民黨對陜甘寧解放區的重點進攻。ABD三項均與題中描述不符合,不符合題意;C項中共中央轉戰陜北是人民解放戰爭中,“一種退卻叫勝利”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共中央轉戰陜北的相關史實及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共中央轉戰陜北的相關史實。9.【答案】A【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內戰的爆發【解析】【分析】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中,清政府戰敗。1895年,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規定:增辟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陷南京。國民政府遷往重慶,把重慶作為戰時的陪都。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1945年8月,毛澤東在周恩來、王若飛等人的陪同下,到達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經過40多天的艱苦談判,10月10日,國民黨被迫同中國共產黨正式簽署國共雙方代表《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也就是著名的《雙十協定》,使中國共產黨取得了政治上的主動權,故①②④正確。③日本在南京向國民政府遞交投降書,故③錯誤。A項①②④可能是百度搜索引擎中輸入“近代重慶”一詞顯示的信息,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近代重慶的相關史實,要求識記基礎史實。10.【答案】B【知識點】三大戰役【解析】【分析】三大戰役中,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奠定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基礎。ACD三項都是歷史事實,不符合題意;B項三大戰役加速了解放戰爭的勝利是分析大量史實后得出的科學結論,屬于史識,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史實和史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史實、史論、史識是構成史學的三大要素。史實即歷史事實;史論是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論;史識是以科學的史館作指導,分析大量史實,然后得出的科學的結論。11.【答案】(1)長江;西北地區;北方地區(2)三峽;漢江;河南省;河北省(3)緯度位置或氣候因素(4)我國降水分布不均勻,南多北少【知識點】我國的行政區劃;氣候多樣,季風顯著;四大地理區域的劃分【解析】【分析】(1)、讀圖可知,南水北調工程是將長江流域的水調往西北地區和北方地區(地理區域)。(2)、中線方案從長江上游的A三峽大壩(水利樞紐工程名稱)及B是漢江(長江的支流)上的丹江口水庫引水,向北依次經過河南省(省級行政區)、河北省(省級行政區),直達京津兩市。(3)、某中學小明同學利用寒假沿東線考查,發現從揚州到天津沿途植被景觀變化明顯,造成這種變化的主要因素是緯度位置或氣候因素。(4)、結合所學知識,國家實施南水北調工程的主要原因是我國降水分布不均勻,南多北少。【點評】南水北調工程,是指把長江水系豐富的水資源,通過引水工程調到我國缺水嚴重的西北、華北地區。(1)東線計劃是從長江下游揚州取長江水沿京杭運河北上到達京津唐地區,(2)中線方案利用漢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庫引水,跨長江、黃河、淮河、海河四大流域,經鄭州、石家莊等城市一直流向北京、天津。(3)西線方案是從長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礱江、大渡河引水入黃河,以解決西北地區的缺水問題。12.【答案】(1)A《南京條約》 B《馬關條約》 C《辛丑條約》(2)嘗試: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相同點:結果都以失敗告終;目的都是為了挽救國家危亡。(3)主題: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或者,屈辱與抗爭;沉淪與自救;危機與奮起等等)【知識點】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解析】【分析】(1)1840-1842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清政府戰敗,1842年被迫簽訂了《南京條約》。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結束后,中日簽訂《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戰敗,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2)聯系所學知識,先進的中國人為了挽救國家危亡邂逅進行了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都是為了挽救國家危亡而進行的探索,都主張向西方學習,都以失敗告終。(3)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故答案為:(1)A《南京條約》;B《馬關條約》;C《辛丑條約》。(2)嘗試: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相同點:結果都以失敗告終;目的都是為了挽救國家危亡。(3)主題: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或者,屈辱與抗爭;沉淪與自救;危機與奮起等等)。【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列強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和探索的相關史實。13.【答案】(1)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2)農村;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3)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時間段:D;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全民族抗戰。(4)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統一戰線。【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北伐戰爭;工農武裝割據;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解析】【分析】(1)1921年,中共一大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2)聯系所學,1927年秋收起義失敗后,毛澤東認真分析中國的形勢,當機立斷,向農村進軍,到達井岡山,建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開創了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3)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等國民黨右派突然叛變革命,先后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七 一五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國民黨左派,導致材料二中A時間段中國共產黨黨員減少。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后,在民族危機空前嚴峻的時刻,國共兩黨再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全民族抗戰,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因此材料三的史實發生在材料二的D段。(4)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如: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統一戰線。故答案為:(1)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2)農村;工農武裝割據、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3)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大肆屠殺共產黨人;時間段:D;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行全民族抗戰。(4)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走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統一戰線。【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工農武裝割據,國共關系的相關知識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解題的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2021-2022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教學調研試卷(歷社部分)(學生版).docx 浙江省麗水市縉云縣2021-2022學年八年級上學期社會法治期末教學調研試卷(歷社部分)(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