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3課 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教學設計【時空坐標】【課標解讀】1.課標內容(1)知道當代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概況;(2)了解當代中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歷史意義。2.考查內容(1)通過歷史地圖、文字史料等了解新中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歷史背景,梳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據及其建立與發展的過程,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歷史解釋以及時空素養。(2)古今民族政策對比,加深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意義的理解,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主義民族觀中國化過程中的創新與探索,從而形成正確的民族觀、國家觀,增強制度自信和時代責任感。。3.重點難點(1)重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依據及建立、發展的過程。(2)難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勢。【課時安排】一課時【教學過程】一.知識梳理(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1)歷史與現實因素:中國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各民族在分布上、文化上兼收并蓄、經濟上、情感上相互親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格局。(2)舊中國的民族政策①許多少數民族長期遭受統治階級的壓迫和歧視。②地處邊陲,交通閉塞,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后。(3)實踐因素: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民族問題,逐步明確提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作為解決中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2.建立(1)1941年,陜甘寧邊區政府頒布的規定,依據民族平等原則,“建立蒙、回民族的自治區”。(2)1945年,中共中央提出:“對內蒙的基本方針,在目前是實行。”(3)年5月1日,經中共中央批準,在剛剛解放的內蒙古地區成立內蒙古自治區。新中國成立后,它成為我國第一個省一級的自治區。(4)1949年,確定實行“民族的區域自治”,“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互助”。(5)1954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各自治機關都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的一級地方政權機關,依法行使規定的自治權。(6)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和西藏自治區先后成立。此外,還成立了一批自治州、自治縣(旗)。(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1.發展歷程(1)后,黨和國家全面恢復和落實黨的民族政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得以健康發展。(2)1984年,正式頒布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被確立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根據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民族自治地方進行了有關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工作。(3)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即“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深刻闡述了中國各民族休戚相關、命運與共的血肉關系。(4)隨著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不斷推進和基本方略的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在我國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提高。1997年,明確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確立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勢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勢在于維護國家的,保障少數民族合法權益,鞏固和發展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打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實現民族地區經濟社會事業加快發展。(三).中共十八大以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完善1.中共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要求堅持各民族“”的民族工作主題,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2.中共十九大(1)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2)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被寫入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章程》,賦予民族工作新的內涵和重大歷史使命,是在民族工作領域的具體體現。(3)黨和國家努力創造各族人民的社會條件,讓各族人民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實現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筑中國夢的偉大目標。二.合作探究1.1957年周恩來在談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時說,“中國如果采取聯邦制.就在各民族間增加隔閡,增加糾紛。因為我國許多少數民族同漢族長期共同聚居在一個地區,有些地區……漢族都占很大比重。若實行嚴格的單一民族的聯邦制,很多的人就要搬家……所以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政策。”對材料的理解正確的是A. 聯邦制不利于各個國家的民族團結與發展B.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由我國歷史與國情決定的C. 在民族聚居區都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D.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是少數民族人民的要求2.201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周年。新中國成立后,依據憲法規定,其它四個民族自治區相繼建立。觀察下圖,指出其成立的先后順序A. ①③②④B. ②①③④C. ②④①③D. ④③②①3.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將歸綏(歸順、平定之意)改為呼和浩特(意為青色的城)、迪化(開導、教化之意)改為烏魯木齊(意為優美牧場)。這說明新中國( )A. 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 B. 實施民族區域自治制度C. 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D. 貫徹各民族平等的原則4.列寧說“一個民主國家必須承認各地區的自治權,特別是居民的民族成分復雜的地區和專區的自治權,這種自治權同民主集中制一點也不矛盾。相反的,一個民族成分復雜的大國只有通過地區的自治才能真正實現民主集中制。”據此我們可以認識到新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①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 ②保證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③實現民族平等 ④促進了民族地區的社會進步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史料一 漢朝對周邊民族的統治,設置與內地不同的邊郡,以當地民族習慣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當地民族的首領為王、侯、郡長等。唐王朝明確提出“華夷無別”“華夷同重”原則,對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領袖“示之以禮”。加強了對四方民族的優待、冊封、和親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實施,并使羈縻府州縣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當地統治機構或“華官參加”,或實行“監管制”,使民族事務管理走上制度化。——《中國民族區域自治的歷史過程》史料二 國內各少數民族、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三區革命政府”參加了籌建新中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共同表決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在中央與地方關系問題上,要“既利于國家統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關系問題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均有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在民族地方治理與施政問題上,“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區域大小,分別建立各種民族自治機關”。——《我國民族區域自治的特色與功能》(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代與漢代民族政策的差異。(2)根據史料一、二,指出新中國推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背景。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美國初始的邊疆政策主要指陸地邊疆的拓展和治理。通過西進運動拓展西部陸地疆域,并吸引大量商業資本進入西部,實施贈地及撥款政策,快速發展西部交通。在處理族際關系方面,采取具有一定野蠻性的“熔爐”政策,即讓到美國西部邊疆拓荒的移民在此被同化、融合成一體,產生一個新的文化形態。隨著歷史進程的推進以及美國的飛速發展,其邊疆觀念發生相應的變化,最終形成了包含陸地邊疆、海洋邊疆、高邊疆、信息邊疆等在內的全方位、立體化、軟硬結合的邊疆觀念體系。——摘編自李朝輝《美國的邊疆架構與國家發展》等材料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國家大力支援邊疆建設和發展,使其長期落后的局面得到扭轉,開始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中國政府對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不局限于某種文化類型,而是關涉少數民族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少數民族的構成及其地理分布具有特殊性,中國政府往往使用“邊疆民族地區”概念,甚至采用“民族地區”指代“邊疆地區”。隨著國家由建設時期向發展時期轉變,內外情勢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的邊疆觀念在適時調整,并在海洋邊疆、高邊疆、信息邊疆等領域進行積極的實踐探索。——摘編自楊力源《邊疆治理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演進》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美國治理西部邊疆的措施并加以評價。(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建國以來我國邊疆治理舉措的特點,并分析我國民族問題的特殊性。(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國家邊疆治理問題的認識。三.主題深化1.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特點和優越性(1)特點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的結合,是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的結合。(2)優越性有助于把國家統一和少數民族自治結合起來,維護了國家主權統一,保障了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地區事務的權力;有助于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特點結合起來,做到因民族制宜,因地區制宜,從而有利于民族自治地區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有助于把國家富強和民族繁榮結合起來;有助于把各民族熱愛祖國的感情和熱愛本民族的感情結合起來。2.民族團結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祖國統一是各民族共同團結進步、共同繁榮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我們要堅持維護祖國統一的中華民族最高利益不動搖,筑牢民族團結的價值取向。四.課堂小結第13課 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一).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1.背景 2.建立(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發展1.發展歷程 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勢(三)、中共十八大以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完善1.中共十八大以來 2.中共十九大【課后鞏固】材料 “民族主義”,即指以自我民族的利益為基礎而進行的思想或運動。中國近代民族主義是在與西方國家的交往沖突中被動產生,又在吸收西方民族主義精要與本土思想精華的基礎上逐漸豐富完善的。特別是在義和團運動失敗之后,排外主義的傳統民族思想影響式微,而以民族國家觀念和主權意識為基調的近代民族主義則逐漸流行,成為反抗西方入侵的新的思想資源。——摘自張鴻石《論近代民族主義與中國外交》結合材料與所學中國近代史相關知識,圍繞“近代民族主義”自行擬定一個具體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釋。(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釋需有史實依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