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一、教材分析:本課是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六單元《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的第2課。基層治理和社會保障是國家政治制度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本課涉及的西方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特點及由來,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及運行情況,是國家制度和社會治理體系里的重要環節,對今天現代國家治理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本課的基本結構非常清晰,第一部分為西方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第二部分為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內容獨立卻又有著相同的指向:即都從歷史的角度反映國情和社會狀況,其創立解決一定的社會問題,有獨特的特點和不可避免地缺陷。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制度會隨著社會的變遷而變化,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制度,都是在結合本國的具體國情,堅持自身優秀的傳統、彼此相互借鑒和學習的基礎上形成的。任何一種制度都不是是完美的,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趨于完善,中國的社區和社會保障制度是在新中國成立后逐步建立起來的,對推進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有巨大作用。二、學情分析高二學生通過對《中外歷史綱要 下》授的學習基本掌握了世界歷史發展的脈絡和一些具體的史實,通過對高中《思想政治》必修二第4課《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與社會保障》的學習,基本了解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加上現實生活中,深圳的學生都是身處社區并享受者完善的社會保障的親身經歷,都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本課內容。劣勢:1、本課的兩個部分獨立性過強,相互之間的關聯較少。且由于對世界歷史的了解相對較弱,尤其對西方基層社會的狀況在通史學習時可能一帶而過造成的認識空白,會影響到本課的學習。2、教材內容比較簡略,基本概念點到為止,不利于學生的深度學習。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圖片史料和文字史料,并適當補充相關史料,幫助學生裂解本課內容主旨。三、教學目標1、通過自主閱讀教材并參照導學案,梳理西方國家基層治理的發展和特點、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培養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的基本要素。2、通過史料研習分析西方主要國家的社區治理出現原因、發展趨勢及作用、現代社會保障制度建立的原因和影響,培養學生史料實證、歷史思辨及歷史解釋的能力。3、通過拓展了解中國社區和中國特色社會保障制度,結合自身經歷理解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基層治理和社會保障的發展成就,增強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心。四、教學重難點1.重點: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主要特點;二戰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2.難點: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歷史與特點。五、教學方法自主閱讀法、史料研習法、合作探究法、歷史情景法六、教學過程(一)課前自主預習,以學定教,提前下發導學案(二)【新課講授】【導入】:觀看“視頻”:一個男子用搞笑的方式分享他在基層工作講述:未來也許咱們同學中會從事基層的工作,建議可以先了解一下這個職業。基層的工作非常雜,不過千言萬語就是一件事:做好民眾的管理和服務,保障民眾的生活。這就涉及基層治理和社會保障。咱們學習了中國古代的基層管理,今天咱們進入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任務一】:學生按組合作完成導學案,分組梳理西方主要國家不同階段的基層治理概況、特點,并派代表發言,分享本小組討論結果。自主預習1:西方國家基層治理的歷史與特點歷史時期 基層單位 基層治理概況 特點古希臘時期西歐封建社會資本主義早期階段 英美法工業資本主義社會自主預習2: 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角度 歐美國家 蘇聯 中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1)社會救濟:(2)社會保障美:(3)福利國家:影響【任務二】:課內合作探究交流。【學習探究1】:社區的產生與發展材料一:英國在1835年頒布《市政法案》,確立了英國近代自治市制度.……這一時期,各國積極探索社會救濟的新方法,例如,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區,每個小區組織志愿者,負責救濟的分配,并協調慈善團體和救濟機構的工作,社區組織開始形成。—一教材P105材料二:1955年,聯合國頒布了《通過社區發展促進社會進步的報告》,倡導社區居民和社區組織共同參與社區事務,以自身的努力和政府聯合一致,合理利用社區內外資源,共同為改善社區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狀況而努力。——歷史縱橫《聯合國對社區建設的推動》材料三:地方政府的任務在于明確要求和設定優先項目,制定服務標準和運用最佳方式來達到這些標準,并將這些服務和戰略責任加以區分,地方政府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務的傳統模式。——英國《競爭求質量》白皮書(1991年)材料四:為了提高地方政府的管理效率,各國紛紛在社區管理中引入企業管理辦法,還把原先由政府承擔的很多事務交給市場和社會,通過市場競爭機制,實現社會的有效分工,例如,20世紀八九十年代,英國頒布法律,把醫院管理、社區服務、社會治安和教育等都交給相關公司承擔。—一歷史縱橫《社區管理的市場化改革》材料五:根據社區自治和政府管理程度的差別,社區大致可以分為三種:自治型,如美國、加拿大和德國,小政府、大社會,政府基本不干預社區自治;混合型,如日本和澳大利亞,政府提供撥款,對社區進行指導和監督,社區組織和居民參與,共管共建;政府主導型,如新加坡,大政府、小社會,政府直接對社區進行管理。——教材P81問題探究設問:(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析社區組織開始形成的背景,指出社區繼承了西方治理的什么傳統?(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分析二戰后社區逐漸成為基層治理主要方式的原因。(3)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說明二戰后社區治理的發展趨勢及其作用。(4)查閱相關材料,比較材料五中三種社區模式的利弊。【學習探究2】: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利弊材料六:圈地運動的發展,大量農民被逐出土地,喪失生計,農民在喪失土地的同時也喪失了自身抵御風險的能力,大量農民流入城市,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加。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在1601年頒布了《伊麗莎白濟貧法》,根據濟貧法規定:治安法官有權以教區為單位管理濟貧事宜、征收濟貧稅及核發濟貧費。救濟辦法因人而異,凡年老及喪失勞動力的,在家接受救濟;貧窮兒童則在指定的人家寄養,長到一定年齡時送去作學徒;流浪者被關進監獄或送入教養院。這一法律遵循的基本原則就是,讓那些沒有工作能力的人,如孤兒、無人贍養的老人和身體殘疾的人,得到救濟或贍養;給那些有勞動能力的人一份工作,讓他們能夠以此謀生。材料七:1883年德國頒布的《疾病保險法》規定工人生病時,醫療費用有雇主和工人承擔,比列為三分之一與三分之二;它用社會保險立法的形式,建立起強制性的由國家為勞動者提供生活風險保障的制度,并為其他國家起了示范作用,后頒布《意外傷害保險》、《傷殘老年保險法》等。通過頒布法令并強制實施醫療保險、工傷保險、養老保險,標志著德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材料八:瑞典最具代表性。1946年,瑞典議會通過基本退休金法案,規定凡67歲(后改為65歲)以上公民均可按月領取退休金,數額為退休前15個最高收入年份平均數的60%……全民醫保開始于1955年,內容主要有醫藥保證和病休津貼、嬰孩、病孩家長津貼等……高等學校實行免費教育,并提供獎學金和學生貸款(無息)……此外,國家還興辦養老院、提供家庭服務等各項社會服務。瑞典的福利國家政策比之其他資本主義國家,政策系統完備,福利水平高,受益面廣,社會效果顯著,被稱之為“福利國家的櫥窗”。——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高等教育出版社材料九:隨著福利國家政策的長期推行,瑞典國家經濟出現了許多新問題,從 70 年代起不斷困擾國家經濟發展。首先是巨額公共開支加重了財政負擔,引起巨額財政赤字,刺激了通貨膨脹不斷加劇;其次是勞動積極性下降,生產增長率降低,導致產品競爭能力下降,出現經濟結構危機,失業率上升;再則是沉重的稅務負擔,企業、個人和社會都不堪擔負,造成企業后勁不足,設備改造更新緩慢,經濟效益下降等問題,影響整個國家生產水平,也使國民收入增長滯緩。這些問題被稱為“瑞典病”,久治難愈。——吳于廑、齊世榮 .《世界史·現代史編》高等教育出社設問:(1)根據材料六,指出英國頒布《伊麗莎白濟貧法》的背景、濟貧特點、影響?(2)根據材料七并結合所學,分析為什么把德國社會保險制度的出現作為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的標志?(3)根據材料八,總結西方的社會保障的特點?(4)根據材料九并結合教材,分析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影響?【任務三】:課后作業2050年我國老齡化將達到頂峰,這時期60—70歲老人的主體是1980年代和1990年代計劃生育的一代人,這給我國現行的社會保障制度帶來不小的挑戰。通過課下搜集資料,加上詢問社區工作人員、家中老人,探尋適合中國國情的城市養老模式,結合本課學習內容談談你的建議。(要求:以小論文形式自選題目,字數不少于200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