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2.1世界面臨的資源問題一、單選題1.2016年11月4日,___________正式生效。它的目標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排放與自然吸收平衡,保護全球環境。( )A.《巴黎協定》 B.《維也納公約》C.《蒙特利爾議定書》 D.《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2.人類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的矛盾最尖銳的發展階段出現在( )A.史前社會 B.農業社會C.工業社會 D.后工業社會3.生活在“魚米之鄉”的漁民感嘆“江河無魚釣,空簍問蒼天”,這主要反映了( )A.人口眾多 B.漁業資源匱乏C.水體污染嚴重 D.大氣污染嚴重4.下圖為小西同學針對環境問題梳理的知識框架,“……”處內容應該是( )①建設人工林場②合理利用水資源③大力發展旅游業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5.讀漫畫“媽媽,我怕!”,該漫畫反映的問題產生的原因是( )A.人工造林、修建水庫使當地的氣候趨于緩和B.人類生產生活過程中排放出的二氧化碳增多,使全球變暖C.人類排放的氯氟化合物導致臭氧層破壞D.屬于“熱島效應”6.下列措施對遏制全球變暖的趨勢正確的是( )①擴大海洋面積,調節氣溫②積極開發使用新能源③植樹造林,保護好現有的原始森林④立即停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7.一些科學家測算,全球氣溫有明顯變暖的趨勢.為了防止這種現象,合理的方法有( )①立即停止使用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 ②積極開發使用新能源③植樹造林,保護好現有的原始森林 ④擴大海洋面積,調節氣溫.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8.圖瓦盧是位于太平洋當中的一個島國,該國領導人在一份聲明中說,他們對抗海平面上升的努力已告失敗,該國人民已成為“環境難民”.使圖瓦盧人民成為“環境難民”的根本原因是( )A.冰川融化 B.全球變暖 C.地面下沉 D.海水膨脹9.下列關于人口問題、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相互關系的示意圖,最正確的是( )A. B.C. D.10.非洲、南美洲、亞洲的一些國家近年來洪災頻發。與以往社會發生洪水的原因不同,當今社會洪災的發生,有許多人為的因素。下列人類活動可能會加劇洪災發生的有( )①圍湖造田 ②毀林開荒 ③森林過伐 ④封山育林A.①②④ B.①②③C.②③④ D.①③④11.關于全球氣候變化說法錯誤的是( )A.全球氣候變暖將會導致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B.減少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是抑制全球變暖的主要措施C.美國等發達國家工業體系完備,技術先進,所以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很少D.臭氧層空洞出現在了南北極上空,尤以南極上空最為嚴重二、材料分析題12.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發生了一次“霾災”,數日不散,導致漕運停止,京城糧食告急。——摘編自《古代北京“霾災”的記載》材料二:經歷了兩百多年急速發展的英國,嘗到了工業污染帶來的苦果。“倫敦煙霧事件”后,英國政府于1956年頒布了《清潔空氣法案》,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規定倫敦城內的電廠都必須關閉……要求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減少煤炭用量,逐步實現居民生活天然氣化。——摘編自《現代啟示錄:1952年被霧霾扭轉的英國》(1)材料一中,“霾災”屬于哪一類的環境問題?依據材料分析,該類問題會產生怎樣的危害?(2)造就了兩百多年英國工業急速發展的原因有哪些?(3)結合材料二,分析英國的做法給我國治理霧霾問題帶來了哪些啟示?三、綜合題13.閱讀圖文資料,完成各題.棕櫚油是世界主要油料作物,它是油棕櫚樹上的棕櫚果壓榨而成.油炸方便面的油脂多數為棕櫚油,油棕櫚樹是一種喜光熱、好水忌澇的植物.印度尼西亞是世界重要的油棕果生產國,產品主要用于出口.二戰后,世界新興的油棕櫚林主要集中在印度尼西亞.2008年5月,印尼被迫擱置大型棕櫚油開發項目.圖示意印度尼西亞地理位置與蘇門答臘島地形和印尼原始森林破壞景觀.(1)指出蘇門答臘島地勢特點并說明判斷理由.(2)分析二戰后印度尼西亞成為世界新興油棕櫚樹主要種植區的原因.(3)說明印度尼西亞被迫擱置大型棕櫚油開發項目的理由.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巴黎協定》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2016年11月4日,《巴黎協定》正式生效。它的目標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實現排放與自然吸收平衡,保護全球環境。【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巴黎協定》的識記。2.【答案】C【解析】【分析】本題考查全球環境問題中人地關系的有關知識。工業文明時期,生產力迅速提高,人類試圖成為自然界的主宰,并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積累的巨大財富,人地關系呈現全面不協調,人類與其生存環境之間的矛盾最尖銳。故本題的正確答案為C。【點評】理解人地關系發展的歷程和矛盾發展。3.【答案】C【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環境問題帶來的影響。漁民的感嘆反映出水體污染導致魚蝦絕代的現象,故選擇C。【點評】知道環境問題的影響。4.【答案】B【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非洲環境治理的有關知識,試題難度較易。非洲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由于長期受殖民統治,經濟發展落后,有些國家靠出口一種或幾種原材料。非洲要擺脫單一經濟的發展,也需各國幫助。非洲是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一洲,人口的快速增長造成了糧食的極度短缺,為了滿足糧食需要,不斷的破壞生存的環境,現階段人口、糧食、環境是非洲面臨的巨大問題。 圖中所示的是非洲的環境問題,其治理措施是合理控制人口、建設人工林場、合理利用水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等,所以①②④符合題意,③與題意無關。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非洲的經濟發展面臨很多問題,主要的問題是人口數量大,人口增長快,從造成糧食短缺,為了擴大耕地面積,開墾草地,又會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環境問題一系列的問題5.【答案】B【解析】【分析】近50年來,人類在生產、生活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急劇增加,使全球氣溫升高﹣﹣﹣地球變暖的一個征兆是南北極地區永久冰雪的快速消融,水平面上升.20世紀90年代以來,南極洲冰山脫離南極大陸的速度與日俱增,南極大陸冰蓋的體積迅速縮小,造成圖中南極企鵝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故選:B.【點評】導致全球氣候變化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因素.自然因素,如太陽輻射、大氣環流、海陸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的變化,都有可能引起氣候的變化.近半個世紀以來,全球氣溫升高(又叫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人為排放溫室氣體的數量增加導致溫室效應加劇.最主要的溫室氣體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濃度升高的原因有CO2排放量增加和自然環境消耗CO2量減少.6.【答案】D【解析】【分析】通過改變地面狀況,影響局部地區氣候.如人工造林、修建水庫和灌溉工程,可以使當地氣溫的變化趨于緩和.如果任意砍伐森林,則可能使當地氣候惡化.近50年來,人類在生產、生活過程中大量使用化石礦物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急劇增加,使全球氣溫升高,旱澇等災害頻繁.目前我國積極開發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海洋能、核能、氫能等.與傳統能源相比,新能源普遍具有污染小、儲量大、分布廣的特點.利用新能源對于節約傳統的石油、天然氣、煤炭等化石能源,發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基礎的低碳經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故選:D.【點評】世界各地的氣候為什么會千差萬別?簡單地說,影響氣候的因素主要有緯度因素、海陸因素、地形地勢因素、洋流因素及人類活動等.也是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7.【答案】A【解析】【分析】一些科學家預測,由于現代的工業的發展,大量燃燒煤、石油、天然氣,向空中排放二氧化碳日益增多,導致溫室效應,使全球氣候有明顯變暖的趨勢.為了防止這一現象,方法有:積極開發使用新能源;植樹造林,保護好現有的原始森林等.故選:A.【點評】防止全球氣候變暖的最根本的方法是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如說減少人口,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多實用新型能源;多種植綠色植物,以加快二氧化碳的吸收和氧氣的生成.8.【答案】B【解析】【分析】圖瓦盧成為全球第一個“環境難民”國家的主要原因是二氧化碳排放增多使地球不斷變暖,兩極的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造成.故選項B符合題意.故選:B.【點評】全球變暖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其中人類活動排放的溫室氣體過多造成大氣的保溫功能增強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9.【答案】D【解析】【分析】我國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非常突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有效地緩解人口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發展與社會基本。自然為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提供滋養和必要條件,人類有責任為開發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補償和修復。對資源的過度開發、粗放利用和無節制消耗,必然導致資源的枯竭和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嚴重影響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發展的空間和后勁也會越來越小。因此人口與資源相互作用:人口與環境相互制約:資源與環境相互影響。ABC三項沒有正確描述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不符合題意;D項描述最正確,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應正視發展挑戰。10.【答案】B【解析】【分析】此題考查環境問題和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知識。只有④是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故洪災加劇的原因應該選擇B。【點評】知道不利于可持續發展的做法與環境問題之間的關系。11.【答案】C【解析】【分析】A、近50年來,人類在生產、生活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急劇增加,使全球氣溫升高,旱澇等災害頻繁.故A不符合題意;B、近50年來,人類在生產、生活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急劇增加,使全球氣溫升高,﹣﹣﹣節能減排(減少二氧化碳)是最好的措施.故B不符合題意;C、美國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同時也是世界最大的資源消耗國和廢物排放國,是抑制全球氣候變暖的主要承擔著,同時各國都要為減少二氧化碳而努力.故C符合題意;D、臭氧是淡藍色氣體,大氣中臭氧層能有效阻擋紫外線,保護地球的生存環境,但目前南極出現了臭氧層空洞,并有繼續擴大的趨勢.故D不符合題意.故選:C.【點評】氣象觀測表明,全球氣候確實有變暖的趨勢,科學家認為,全球變暖主要是人為因素造成的氣溫上升,會使極地地區的冰雪融化,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地區可能被淹沒.由于人類燃燒煤、石油等,使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致使氣候變暖.12.【答案】(1)環境污染(大氣污染);阻礙社會經濟發展,影響社會安定。(2)英國較早完成了(1840年)工業革命,成為當時唯一的工業國;同時也經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這些都大大促進了工業的發展;英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有廣大的原料和市場等。(3)英國頒布空氣污染防治法,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干預污染治理使環境保護做到有法可依;關停電廠,改造燃煤機組等通過行政手段加以具體執行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減少煤炭用量,逐步實現居民生活天然氣化等,通過科技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防治污染。【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環境問題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中,“霾災”屬于環境污染(大氣污染)。環境污染阻礙社會經濟發展,影響社會安定。(2)本題考查的是英國工業革命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英國較早完成了(1840年)工業革命,成為當時唯一的工業國;同時也經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這些都大大促進了工業的發展;英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殖民地,號稱“日不落”帝國,有廣大的原料和市場等。(3)本題考查的是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頒布空氣污染防治法,通過制定法律、法規干預污染治理使環境保護做到有法可依;關停電廠,改造燃煤機組等通過行政手段加以具體執行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減少煤炭用量,逐步實現居民生活天然氣化等,通過科技改善生產、生活條件防治污染。【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英國工業革命的識記,對環境問題的理解,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3.【答案】(1)西南高東北低;蘇門答臘島上的河流大多自西南向東北流入海洋。(2)優越的自然條件:地處熱帶雨林氣候帶,終年高溫多雨,日照較強;多山地的地形利于排水;優越的地理位置便于對外出口、能增加就業和促進經濟發展。(3)大面積開發油棕櫚林必然導致雨林的毀壞,這將造成當地生態環境的惡化,生物多樣性的減少,自然災害的頻發,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變化),不利于可持續發展;單純地出口棕油產品附加值低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對地圖的解讀能力。分析地圖可知,蘇門答臘島上的河流大多自西南向東北流入海洋,所以蘇門答臘島地勢特點西南高東北低。(2)本題考查的是世界典型地區自然人文環境特征的有關知識。分析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印度尼西亞成為世界新興油棕櫚樹主要種植區的原因:優越的自然條件:地處熱帶雨林氣候帶,終年高溫多雨,日照較強;多山地的地形利于排水;優越的地理位置便于對外出口、能增加就業和促進經濟發展。(3)本題考查的是保護環境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大面積開發油棕櫚林必然導致雨林的毀壞,這將造成當地生態環境的惡化,生物多樣性的減少,自然災害的頻發,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變化),不利于可持續發展;單純地出口棕油產品附加值低不利于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所以印度尼西亞被迫擱置大型棕櫚油開發項目。【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世界典型地區自然人文環境特征的識記,對保護環境的理解和對地圖的解讀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