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1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教學設計課題 4.1 人的認識從何而來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2 授課對象 高二級學生日期 2022年 9 月 日 設計人 節次 教材來源 人民教育出版社政治必修四《哲學與文化》第48-53頁目標確立依據 課標分析 課標摘錄:1.2 了解人的實踐活動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會生活的實踐本質;闡明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課標分解: 1.學生學什么 認識的含義及表現形式,實踐的含義、基本形式及實踐的特征,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2.學生學到什么程度 理解認識的含義;理解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關系;理解實踐的含義及基本形式;理解實踐的三個特征;理解實踐與認識的關系。 3.學生怎么學 (1)結合教材P48-49,學生觀看視頻、圖文等資料,圍繞議學任務,小組代表談談對我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艦的不同認識,從而理解認識的主體、客體、能動反映的具體界定,掌握認識的含義,同時根據學生對福建艦的不同感受中歸納并理解感性認識和理想認識的關系。同時,設計了2道針對性訓練題及時跟蹤學生的掌握情況。 (2)結合教材P49-50,圍繞議學任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議學情境,并分析建造我國建造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需要的主體、客體及所用的工具等知識,理解實踐含義,結合社會熱點實例理解實踐的基本形式。通過設計我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建造到成功下水的材料,學生根據分析材料理解實踐的三個特性。同時設計了2道針對性訓練題及時跟蹤學生的掌握情況。 (3)結合教材P50-53,通過設計結合我國航母發展歷程的議學情境,圍繞議學任務,學生通過分析情境材料分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具體表現,理解掌握認識的來源、動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同時設計了3道針對性訓練題及時跟蹤學生的掌握情況。教材 分析 1.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第四課“探索認識的奧秘”是第二單元的第一課,在第一單元的基礎上探索人類認識的奧秘,追求真理、指導實踐。 第一框“人的認識從何而來”是第四課的起點,安排兩目內容。通過學習本框,為第二框“在實踐追求和發展真理”奠定知識基礎,對于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起到基礎性作用。 2.教學內容的知識結構: 第四課第一框題“人的認識從何而來”,包括兩個目題,第一目“認識與實踐”,第二目“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兩目內容相互補充。 本框的教學內容所體現的知識結構為“概念→關系”,兩目知識層層推進。首先進行認識和實踐的基本概念界定,為之后介紹實踐與認識的關系提供理論基礎,引導學生樹立實踐決定認識的世界觀。學情分析 已有知識經驗:從學生的知識基礎看,通過第一單元的學習,學生學習了唯物論、辯證法,具備了學習本框的知識和經驗。 已有生活經驗:學生對實踐與認識的含義及其它們的關系已經在學習和生活中在有意和無意中已經有了自己的見解。 已有策略經驗:學生自學、合作探究、反思的學習方式較為熟練;學生的思辨能力較強。 學習困難障礙: 1.對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關系掌握不清; 2.對實踐的含義及其表現較難掌握; 3.對區分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和動力的較難掌握。 突破措施:在議學情境中設計議學任務,讓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充分尊重學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形式多讓學生思辨,并聯系實際社會熱點,提高學生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目標敘寫 學習目標 1.結合教材P48-49,學生觀看視頻、圖文等資料,圍繞議學任務,學生通過談談對我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艦的不同認識,從而理解認識的含義,并且理解感性認識和理想認識的關系。 2.結合教材P49-50,圍繞議學任務,學生從我國建造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的實踐活動中理解實踐的含義和實踐的基本形式。通過設計我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建造到成功下水的材料,學生根據分析材料從而理解實踐的三個特性。 3.結合教材P50-53,通過設計結合我國航母發展歷程的議學情境,圍繞議學任務,學生分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教學重難點 重難點:實踐的認識的基礎。評估任務 1.結合教材P48-49,學生觀看視頻、圖文等資料,圍繞議學任務,多數學生能談對我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艦的不同認識,從而理解認識的主體、客體、能動反映的具體界定,掌握認識的含義,多數學生根據對福建艦的不同感受中歸納并理解感性認識和理想認識的關系。多數學生能夠做對4道針對性訓練題。(對應目標1) 2.結合教材P49-50,圍繞議學任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議學情境,并分析建造我國建造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需要的主體、客體及所用的工具等知識,理解實踐含義,結合社會熱點實例理解實踐的基本形式。通過設計我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建造到成功下水的材料,學生根據分析材料理解實踐的三個特性。多數學生能夠做對2道針對性訓練題。(對應目標2) 3.結合教材P50-53,通過設計結合我國航母發展歷程的議學情境,圍繞議學任務,多數學生能夠通過分析情境材料分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具體表現,掌握認識的來源、動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多數學生能夠做對3道針對性訓練題。(對應目標3)活動設計 1.活動一:學生課前自主預習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內容,并課前完成練習冊的主干知識的填空題。 2.活動二: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合作、探究、分享各個議學任務。 2.活動三:限時完成針對性訓練題。 3活動四:自主構建本課知識網絡。教 學 過 程教學環節 教學活動 評估要點新課預習檢查 學生:提前預習教材P48-53,課前自主預習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內容,并課前完成練習冊的主干知識的填空題。 教師:檢查學生的預習資料,并在課堂上反饋。 全體學生都能完成。展示學習目標 教師通過課件展示學習目標,學生明確本節課要掌握的學生目標。 1.結合教材P48-49,學生觀看視頻、圖文等資料,圍繞議學任務,學生通過談談對我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艦的不同認識,從而理解認識的含義,并且理解感性認識和理想認識的關系。 2.結合教材P49-50,圍繞議學任務,學生從我國建造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的實踐活動中理解實踐的含義和實踐的基本形式。通過設計我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建造到成功下水的材料,學生根據分析材料從而理解實踐的三個特性。 3.結合教材P50-53,通過設計結合我國航母發展歷程的議學情境,圍繞議學任務,學生分析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動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全體學生明確學生內容和學習任務。講授新課 一、認識與實踐 1.認識 (1)認識的含義 (2)認識的分類 議學情境 中國航母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宣布進入“三胎”時代。 中國航母的圖片,福建艦成功下水的視頻 議學任務: (1)觀看視頻,請同學們都來說說你對我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艦有什么認識?從這些認識中,我們思考:什么是認識的含義呢?什么是感性認識和理想認識呢? (2)我們獲得對第三艘航母福建艦的認識最終從哪里來的呢? 議學提示: 學生合作、探究,教師引導、小結。 同學們談對我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艦的認識。 議學小結 一、認識與實踐 1.認識 (1)認識的含義: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注意: 認識與意識本質上是一樣的,區別在于:意識相對于物質而言,屬于唯物論范疇;認識相對于實踐而言,屬于認識論范疇。 (2)認識的分類——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 針對性限時訓練 (2021·山東高考)“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畫家張璨所提出的藝術創作理論,是中國繪畫美學的綱領性命題,“造化”就是生生不息的萬物一體的世界,亦即中國美學說的“自然”,“心源”是說“心”為照亮美的光之源,沒有美的心靈,就不能照亮世界萬物的本真之美。中國繪畫美學綱領性命題中蘊含的哲學智慧是A.認識要以客觀事物為對象B.物質和意識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C.認識是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和結果D.意識是自然界自身發展中產生的“地球上最美的花朵” “望梅止渴”的故事中,士兵想起酸梅子而流口水,這是大腦對梅子的味道進行回憶而產生的效果。這是感性認識的表象形式。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聯系在于( ) A.理性認識依賴于感性認識,二者相互滲透、相互包含 B.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是主觀與客觀的關系 C.概念、知覺和推理是理性認識的三種形式 D.感性認識是認識的初級階段,理性認識是認識的高級階段 結合教材P48-49,學生觀看視頻、圖文等資料,圍繞議學任務,多數學生能談對我國第三艘航母福建艦的不同認識,從而理解認識的主體、客體、能動反映的具體界定,掌握認識的含義,多數學生根據對福建艦的不同感受中歸納并理解感性認識和理想認識的關系。講授新課 2.實踐 (1)含義 (2)基本形式 (3)實踐的特點 議學情境 我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是我國廣大工作者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彈射型航空母艦,采用平直通長飛行甲板,配置電磁彈射和阻攔裝置,滿載排水量8萬余噸。 議學任務: 為什么說建造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是實踐活動呢?那么實踐活動在現實生活中有哪些表現呢? 學生合作、探究,教師引導、小結。 ②我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是①我國廣大工作者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彈射型航空母艦,③采用平直通長飛行甲板,配置電磁彈射和阻攔裝置,滿載排水量8萬余噸。 議學小結 2.實踐 (1)含義 實踐是人們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 (2)基本形式 思辨判斷訓練 下列活動中,屬于實踐活動的是? 1. 猴子會打開脈動瓶蓋喝飲料 2. 專家組制定十四五規劃 3. 學生線上聽課 4. 教師上課 5. 工人修建高鐵 6. 科學家研發新冠疫苗 議學情境 我國首艘航空母艦遼寧艦,自2012年9月入列至今,已經走過了近十個年頭。歷經十載砥礪奮斗,從遼寧艦到首艘國產航母山東艦,再到我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我國已初步形成了航母群,特別第三艘航母的建成下水,充分展示了我國的科技進步和綜合實力的提升,對反對外部勢力干擾,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維護我國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有積極重大的意義。 建設我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的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建造的過程困難重重,受到經費、技術瓶頸等客觀因素的制約。建造一艘福建號航母,需要世界頂尖的冶金部門、又大又強的材料研發部門、水平領先的機械加工部門、技術自主的科研院校、充滿活力的市場經濟、支撐算力的超級計算機,以及一家歷史悠久、產能巨大、經驗豐富的造船部門。而在這些部門之后,還有諸如交通運輸、電子電氣工程、工程力學、微電子、信息技術與自動化等學科部門,這些都需要各部門分工協調、統籌兼顧。 議學任務 我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成功下水,這體現了實踐有什么特點呢? 議學提示 學生合作、探究,教師引導、小結。 議學小結 (3)實踐的特點 針對性限時訓練 (2018年北京卷)山脊上,代表中華悠久文化的長城蜿蜒曲折;山腰間,詹天佑創造性設計的“人”字形鐵路折回而上;地表下,運用當代中國先進技術建造的京張高鐵穿行向前。為避免破壞沿線文物和環境,京張高鐵建設者采用“精準微爆破”等新技術,在地下100多米建造隧道,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實現了高鐵與環境和諧共存。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 京張高鐵與“人”字形鐵路是新舊事物的關系 B. 工程設計與施工水平的提高說明實踐活動具有社會歷史性 C. 建設者的創新意識是高鐵成功建設的首要前提 D. 高鐵與環境和諧共存體現了矛盾同一性是推動事物發展的動力 (2016年江蘇卷)信息科學在高速發展,但信息安全舉步維艱,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嚴格證明為無條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十多年來潘建偉團隊一直在為此努力并取得重大突破,已經為60周年國慶閱兵等國家重要政治活動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材料說明 ①實踐是一種直接現實性活動 ②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 ③實踐是有目的有意識的活動 ④真理的內容和形式具有客觀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結合教材P49-50,圍繞議學任務,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分析議學情境,并分析建造我國建造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需要的主體、客體及所用的工具等知識,理解實踐含義,結合社會熱點實例理解實踐的基本形式。通過設計我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艦建造到成功下水的材料,學生根據分析材料理解實踐的三個特性。多數學生能夠做對2道針對性訓練題。講授新課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議學情境 自1970年代起,我國海軍已開展航母的研究。我國第一艘航母遼寧艦是從購自烏克蘭的瓦良格號改建而成。第一艘國產航母山東艦是在參考遼寧艦建造和使用的基礎上有了較大的改良而研制的,但山東艦存在較多不足,首先是6萬噸的排水量和滑越甲板的設計限制了艦載機數量;其次是艦載機質量也有待提高,無法彈射起飛限制了其出擊效率。面對這些問題,我國加緊研究。終于在2022年6月17日,中國第3艘航母福建艦成功下水,福建艦是我國首艘彈射型航空母艦,采用平直通長飛行甲板,配置電磁彈射和阻攔裝置,滿載排水量8萬余噸,意味著“福建艦”是一艘世界領先的大型航空母艦。福建艦下水后,下一步開展系泊試驗和航行試驗兩項試驗,這將是對福建艦的重大考驗。 至此,我國已初步形成了航母群,展示了我國的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對反對外部勢力干擾,維護我國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有重大意義。 議學任務:合作、探究 結合我國航母發展歷程,為什么說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學生合作、探究,教師引導、小結。 議學小結 二、實踐是認識的基礎 1.實踐是認識的來源 追問:我們只能通過實踐獲得認識嗎?還有別的途徑去獲得認識嗎? 結論:認識的來源唯一,而認識的途徑多樣 2.實踐是認識發展的動力 3.實踐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的唯一標準 4.實踐是認識的目的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四個表現的區分 針對性限時訓練 (2021·河北高考)2021年4月29日11時23分,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升空,準確進入預定軌道。天和核心艙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空間站建造進入全面實施階段,為后續任務展開奠定了堅實基礎。中國空間站由天和核心船、問天實驗艙、夢天實驗艙三個艙段構成。根據任務安排,空間站計劃于2022年完成在軌建造,具備長期開展近地空間有人參與科學實驗、技術實驗和綜合開發利用太空資源能力,轉入應用與發展階段。由此可見( ) A.實踐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的 B.人的實踐活動是歷史的發展著的 C.認識工具決定人的認識水平 D.科學實驗是一種探索世界規律的思維活動 (2019年全國卷)廢舊塑料的回收利用一直受到污水排放問題的困擾。一位“草根發明家”轉變思路,經過反復試驗,研制成無水清洗的廢舊塑料自動化生產線,臟兮兮的廢舊塑料進入生產線,變成了“新鮮、干凈”的塑料顆粒。這表明 ①實踐的需要推動人的創新能力不斷發展 ②批判性思維能夠促進認識發展和實踐創新 ③觀念創新決定著創新思維活動的內容和性質 ④能否應用于實踐是衡量創新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8年海南卷)“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拓展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2017年2月,教育部等11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要求各地將研學旅行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推動研學旅行健康快速發展。開展研學旅行的認識論依據是: ①直接經驗比間接經驗更有用 ②參與社會實踐可以促進知與行的統一 ③直接經驗是驗證間接經驗正確與否的標準 ④認識的發展是一個實踐與認識相互促進的過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結合教材P50-53,通過設計結合我國航母發展歷程的議學情境,圍繞議學任務,多數學生能夠通過分析情境材料分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的具體表現,掌握認識的來源、動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多數學生能夠做對3道針對性訓練題。課堂小結 1.學生自主構建知識網絡。 2.學習對應學習目標進行自主反思,對沒有達成的學習任務進行跟進。 全體學生進行知識回顧與反思作業布置 必做: (1)反思課堂學習內容、整理筆記; (2)限時完成練習冊配套練習題; (3)熟記原理內容 2.選做:《五三高考》 3.預習:《4.2在實踐中追求和發展真理》教材內容、練習冊預習內容 筆記留痕、錯題的歸因分析板書設計復盤反思基于目標的復盤式評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