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發現問題》說課稿我說課的題目是《發現問題》, 我準備從教材分析、目的分析、教法分析、學法分析、教學過程這五個部分來進行陳述。一、教材分析1、發現問題是《技術與設計 1》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它是技術設計過程首要階段,本節內容是本冊教材分階段探討設計過程的部分內容,是學生確立設計項目,進入獨立設計活動的第一步。2、該節由“問題的來源”和“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兩部分組成, 在體現課程標準要求的基礎上,對“問題的發現”以及“問題的來源”方面作了適當的拓展。這樣做一方面有助于新課程標準要求的實現;另一方面, 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認識能力和歸納分析能力,是一種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運用、且可以形成能力遷移的課程內容。二、目的分析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以及學生對問題的認知特點。分為以下幾個目標:知識目標:理解,掌握,領會。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明確發現問題的能力,了解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懂得發現問題也是有章可循的。并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分析問題,提出有關技術設計的問題,養成發現問題的意識和能力,并嘗試解決它。德育、美育目標: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和熱愛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體驗合作學習的快樂,享受成功的樂趣,使學生樹立實事求是的人生觀、世界觀。三、教法分析弗賴登塔爾曾指出:教學的核心是學生的“再創造”。通過精心設置的一個個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最終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堅持精講精練的原則,向四十五分鐘要質量,針對教學內容,通過挖掘各種問題之間的內在聯系,對知識進行拓展、延伸,使學生有效地提高認知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思考能力;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原則。針對教學內容,本課采用啟發、提問、設問、適時點撥的教學方法,把學生的注意力緊緊吸引在解決問題身上,讓學生的思維活動在老師的引導下層層展開,讓學生大膽參與課堂教學,使他們“聽”有所“思”、 “想”有所“獲”,使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融為一體。根據本堂課的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新課程理念本課準備從生活實例和經典案例引入,以小組討論、分組探究為主要形式,結合多媒體視頻、課件、網絡數據為輔助手段來組織教學。四、學法分析在教學中,學生始終是主體,教師只是起主導作用。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因此,在教學中要不斷指導學生學會學習。學習者在一定情境中對學習材料的親身經歷和發現,才是學習者最有價值的東西。在教授知識的同時,必須設法教給學生好的學習方法,讓他們“會學習”。通過本節課的教學,讓學生學會從不同角度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學會引申、變更問題,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創造性能力。本節課中學生對問題并不陌生,從小到大,他們已經接觸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在生活中能去主動發現問題卻是少數,而且對什么是技術中的問題了解更少,要讓學生明確知道哪些問題是技術問題。五、教學過程(一)引入新課首先借助小道具表演讓學生思考問題出在哪?接著通過共享單車創始人戴威因為發現如何解決最后一公里的問題,改變了居民的出行方式,使得共享單車成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從而提高學生對“發現問題”積極性。接下來闡述自己女兒小時候,遇到的一個生活上的問題,然后自己通過上網查找資料,找到了如何方便的解決該問題的方法。引入通過這些實例,讓學生知道“發現問題”的重要性。(二)通過分組討論來研究什么是問題以及問題的分類學生分組討論兩個問題,1、什么是問題?2、問題的分類。然后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去嘗試有意或無意“發現問題”,結合自己的生活體會 ,說出學習、生活中發現了哪些問題,讓學生明確生活中的問題是多樣性的, 并積極思考和開放性討論。結合新課程的理念,重點研究我們身邊的實例,從課堂走入社會,貼近生活,廣泛“發現問題”。讓學生打開思維的魔盒,體會“生活中處處可以發現問題”, 探究問題的來源。引導學生將剛剛討論總結的問題進行匯總分類,并讓學生做如下思考: 1、這些問題的來源是什么 2、哪些是技術問題 通過這些問題的引導,使學生懂得技術問題與其它問題的區分。(三)通過以上問題的匯總,引導學生思考我們該如何發現問題。引出任務一(問題的來源)。教師通過舉例,當前熱度很高的兩件大事,南非奧密克戎變異株為什么需要關注,神州十三號的宇航員正在做什么?教師通過神州十三號展 開,引導學生思考,問題由淺入深,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幾個問題:中國第一次實現載人火箭是神州幾號?宇航員在飛船上是如何喝水,吃東西的? 宇航服是如何被設計出來的?神州十三號主要任務是什么?神州十三號是如何與核心艙對接的?空間站的氧氣到底從何而來?為什么十幾年了還沒耗盡?教師通過以上問題進行總結,問題產生的情況通常有以下三種:1、人類生存活動中必然會遇到的問題;2、別人給出的問題;3、設計者自己主動發現并想去解決的問題,并加以分析思考理解。接下來通過課本上案例進行分析:案例一、讓學生主動思考:案例中的人物為什么會想到發現問題,又通過什么方法和途徑發現了問題,討論屠呦呦及其團隊發現了什么技術問 題?這個技術問題是怎么被發現的?案例二、通過電話的發明案例,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電話的發明解決了什么技術問題?然后通過講述電話發明背后的故事,引導學生要敢于質疑自己所看到的,去挖掘背后的原因,同時指出日常生活中問題的多樣性, 需要解決問題很多,選擇靈活性強 ,把學生的思維更加開放得引向社會引向生活。接著提示學生,既然生活中有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去發現解決,那我們究竟如何去發現問題,引出任務二(探究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學生已經掌握從日常生活的細心觀察中廣泛“發現問題”,讓學生理解這就是發現問題的途徑和方法之一。方法之一:觀察日常生活老師再以“教室里開空調能否同時開電扇”為問題讓大家思考,挖掘背后的科學原理。再通過視頻觀看中國宇航服是如何被設計出來的,結合片中的講解,讓學生了解生活是蘊藏問題的大寶庫,在生活中,偶然遇到的一個事件、一個器物、一個現象,甚至對偶然遇見的人或事的偶然一瞥、偶然一思,都可能引發一個問題的發現。也為解決問題帶來了靈感。方法之二、收集和分析信息通過小學二年級的一道數學表格題目,讓學生回答該題目,圖書室要新買一批圖書,你有什么建議?引導學生善于在生活中如何收集和分析信息,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去發現問題,懂得對資料的合理分析整理和提出問題。尤其現在是互聯網+的時代,簡便快捷的信息是豐富問題的資源,提示學生可以通過對文獻信息、網絡信息、媒體信息的收集、檢索和分析,往往可以發現一些有價值的問題。我們身邊就有這樣的例子,舉課本上案例,學生分組對上班族和老人的調查結果進行討論分析。再通過上海“滅霸”阿姨制作的秋季蚊蟲作息表舉例,如何通過觀察日常生活,收集和獲取信息,發現問題,從而更好、更快地解決問題。方法之三、技術試驗拿出水銀溫度計,讓學生自己測一下自己體溫,觀察一下體溫計的變化讓學生回答體溫計是誰發明的?然后閱讀課本案例伽利略與體溫計。讓學生分析技術試驗對發現問題有什么重要作用?回顧教師剛上課所提中國首次實現載人航天是神州幾號?引導學生思考之前的火箭都在執行什么任務?教師課件呈現神州一號到神州十三號每次執行任務,讓學生明白技術試驗不僅可以發現問題也為后面解決問題提供了方法。接著引導學生思考以中國目前的科技實力,中國能實現載人登月嗎?為什么?課件呈現為何不可能,核心問題在哪里。此結論也是告訴學生技術試驗的重要性,并通過各種條件分析,讓學生進一步開拓思維,不斷發現新的問題,懂得從各種技術研究與技術試驗中去尋找和探索問題。(四)拓展引申引導學生做進一步地討論和思考 :發現問題的途徑與方法除了老師提出的還可以有哪些 幫助學生培養建立發現問題的意識,和質疑的科學精 神,然后通過兩道練習題鞏固提高學習效果。通過本節課的共同努力讓學生明白:問題存在于生活中,生活中也存在問題,問題處處在,時時有。發現了問題,只是初步有了一個設計的方向。但能否確定為一個設計課題,還需要作進一步的分析 ,并提出具體的設計任務。最后布置兩道課后思考題。1、學生對臺燈的要求并設計一份問卷調查。2、觀察學校的教育環境和設施,找一找存在哪些技術問題,可以用什么技術手段解決。五、教學反思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這課我設計了多種教學情境,讓學生們明白問題就在身邊,很自然地發現和提出生活中的問題。為了發揮集體的智慧,我將學生分成多個小組。對于身邊事物的討論,可以一下子把學生吸引過來。當然對于通過技術研究與技術試驗來發現問題的這個途徑與方法,我們可以通過做試驗,比如簡易臺燈的制作過程,讓學生發現問題,從而加深理解,在本課中因為時間關系,留在了下一節內容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