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人文地理)上冊分層同步練習第三單元: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3.3傍水而居一、單選題1.世界各地生產生活各具特色,下列搭配正確的是( )A.瑞士——石油寶庫 B.秘魯——水上都市C.日本——耕海牧魚 D.以色列——垂直的生計2.日本的氣候與同緯度亞洲大陸相比( )A.冬季溫和,夏季涼爽且降水多B.年較差大,降水多C.冬季寒冷降水少,夏季炎熱降水多D.年較差小,降水少3.人們的生產、生活各具區域特色。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①天山哈薩克族牧民冬季轉場時,要舉行盛大的那達慕大會②澳大利亞“羊比人多”,牧民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③威尼斯因水而生,城市里縱橫的水道成了大街小巷④日本人在與大海共存,與漁業共生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魚文化”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4.在發展經濟時,人類要發揮當地自然條件的優勢,順應自然;有時,人類也可以通過發展科學技術改造自然。下列區域經濟發展體現了后者的是( )A.以色列人發展農業 B.日本人耕海牧魚C.威尼斯發展旅游業 D.秘魯人的垂直生計5.一位參加世界互聯網大會的外國游客這樣評論舉辦地烏鎮:“臨水建屋,以船代車,行走在這里,不是徒步就是坐船,像極了我的家鄉。”據此推測這位游客可能來自于( )A.巴黎 B.蔚山 C.威尼斯 D.巴西利亞威尼斯雙年展是世界三大藝術展之一,2021年主題為“我們將如何共同生活?”,來自不同國家的多名藝術家參加了此次藝術盛會。據此回答問題。6.上圖是威尼斯一角,下列最能說明威尼斯特色的是( )A.水上都市 B.江南水鄉 C.耕海牧漁 D.石油寶庫7.各國藝術家在參加活動期間用到的主要交通工具是( )A.地鐵 B.船 C.汽車 D.自行車8.旅游業是威尼斯的支柱產業。目前威尼斯面臨的主要問題是( )A.環境污染 B.資源缺乏C.人口眾多 D.海水倒灌,水位上漲9.環球旅行歸來的小兵向同學們說起世界各地的美食,你認為不可信的是( )A.在日本能品嘗到各式各樣以海產品為素材的料理B.秘魯安第斯山區特有的羊駝奶可以說是人問美味C.在西亞以色列品嘗到的椰棗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D.東非草原的馬賽人用各種野生動物的奶肉招待我10.“因地制宜.創造特色的區域生活”,下列描述不正確的是( )A.澳大利亞氣候干熱、草場豐富、地廣人稀,發展畜牧業B.瑞士人利用阿爾卑斯山區獨特自然風光,發展旅游業C.日本有北太平洋漁場和優良港灣,發展漁業D.安第斯山區的印第安人在低海拔處馴養羊駝和駱馬,發展畜牧業11.日本和威尼斯都傍水而居,但兩地的生產特色卻各不相同,這體現了( )A.可持續發展原則 B.優勢互補原則C.因地制宜原則 D.人定勝天原則12.亞洲地域廣闊,傳統民居深受自然環境影響。讀圖完成下面小題。(1)甲地的經緯度是( )A.(60°W,40°S) B.(60°E,40°N)C.(60°E,40°S) D.(60°W,40°N)(2)關于圖中民居的描述,正確的是( )A.沙特民居與溫帶大陸性氣候相適應B.日本民居與溫帶海洋性氣候相適應C.日本民居多采用較輕的木質材料是因為地震頻發D.沙特民居“平頂、厚墻、小窗”是因為當地寒冷潮濕13.下列關于區域與特色生活搭配的敘述,正確的是( )A.非洲肯尼亞南部地區——引水灌田——綠洲農業B.瑞士阿爾卑斯山區——旅游業——逐水草而居C.日本北海道地區——水上都市——耕海牧魚D.美國中部大平原——高度機械化——商品性農業14.與日本大部分地區的氣候特征最接近的是下列哪幅圖( )A. B.C. D.15.威尼斯的大型“公共汽車”和“小汽車”分別是指( )A.公交車和汽艇 B.交通船和汽艇C.交通船和汽車 D.交通船和木船16.威尼斯的旅游業和日本的漁業都是 ( )A.靠海而興 B.靠商貿起家C.靠捕魚發家 D.靠航海而興旺17.“二戰”后,日本遠洋捕撈業迅速發展的原因是 ( )A.市場對魚的需求量大增B.近海海域魚類的增多C.造船業的發展和捕魚裝置與技術的進步D.大量的人工養殖的出現18.讀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①山區人民因地制宜,在低海拔地區發展畜牧業B.②平原為世界著名的農業區,主要農作物是水稻C.③大洲西臨大西洋,東瀕太平洋,土著居民為黑人D.④國家的畜牧業發達,被譽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19.日本的氣候與同緯度亞洲大陸相比( )A.冬季溫和,夏季涼爽降水多B.年較差大,降水多C.冬季寒冷降水少,夏季炎熱降水多D.年較差小,降水少20.我國結構完善、實力最為雄厚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是( )A.東北地區 B.長江三角洲C.珠江三角洲 D.西部地區21.日本有著獨特的“魚文化”,下列內容與之無關的是( )A.用極新鮮的魚、蝦、貝等做成的“刺身”B.每年的“男孩節”,也叫“鯉魚節”C.舉行“蝦祭”“海膽祭”等祭祀活動來慶祝豐收D.武士道精神二、綜合題22.“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同建設橫跨亞歐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引起了相關國家的強烈反響。運用所學知識回答:(1)習近平提出建設“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歷史依據是什么?(2)我國古代絲綢之路是在什么歷史事件后開辟的?最遠到達歐洲當時哪一個帝國?(3)唐朝時期的海陸對外交通發達,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請列舉當時中印、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實各一個。(4)宋元“海上絲綢之路”又被稱為?海陸兩條絲綢之路有何共同作用?23.迪拜“世界島”是舉世聞名的人造島,由300座大小不同的島嶼組成一幅世界地圖的圖案,因工程規模宏大而一度被稱作“世界第八大奇跡”.根據所給的世界部分地區圖,分析回答問題.(1)根據圖,我們知道迪拜“世界島”建于 灣中.迪拜是一座富有的城市,試從資源角度分析其富有的原因是 .(2)圖中乙與丁之間的大洋是 洋,甲、乙兩大洲的分界線是 .(3)自2011年2月起,利比亞局勢動蕩,我國政府派出軍艦到該國沿海護衛華人、華僑撤離,軍艦所走的最短路線應是:太平洋→ 海峽→印度洋→紅海→ 運河→地中海.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瑞士是山地之國,波斯灣地區是石油寶庫,故A錯誤;秘魯是垂直的生計,威尼斯是水上都市,故B錯誤;日本是耕海牧漁,故C正確;以色列是綠洲農業,故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識記世界典型區域的生產特色,屬于容易題2.【答案】A【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日本的氣候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海洋性較強。與同緯度亞洲大陸相比,受海洋影響較大,冬季溫和,夏季涼爽且降水較多。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日本位于太平洋西側的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和約3900多個小島組成。西隔東海、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與中國、朝鮮、韓國、俄羅斯相望。海岸線長3萬多公里,多海灣和良港。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6月多梅雨,夏秋季多臺風。1月平均氣溫北部-6℃,南部16℃;7月北部17℃,南部28℃。3.【答案】B【解析】【分析】 人們的生產、生活各具區域特色。 天山哈薩克族牧民每年秋天,從夏季牧場轉到冬季牧場,每年春季,從冬季牧場轉到夏季牧場。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人民盛大的聚會, ①錯誤;澳大利亞羊比人多,牧民主要是家庭牧場,不是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②錯誤; 威尼斯因水而生,城市里縱橫的水道成了大街小巷; 日本人在與大海共存,與漁業共生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魚文化”; ③④正確。 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游走在天山深處的哈薩克牧民每年都要從冬季牧場轉到夏季牧場,然后從夏季牧場轉移到冬季牧場。他們攜妻兒帶老小,帶著帳篷,趕著牲畜,風雪兼程,轉戰冬夏牧場之間。每當這個時候,逐水草而居的人們大遷徙的場面,總能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4.【答案】A【解析】【分析】根據題意, 在發展經濟時,人類要發揮當地自然條件的優勢,順應自然;例如,日本人耕海牧漁,秘魯人的垂直生計。有時,人類也可以通過發展科學技術改造自然。例如:以色列人發展農業。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以色列水資源短缺, 以色列人采用世界最先進的節水農業技術,在沙漠中建起了綠洲; 以色列人努力讓寶貴的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發揮最大的經濟效益;但由于石油資源豐富,是世界上發達的國家5.【答案】C【解析】【分析】根據題意, 游客這樣評論舉辦地烏鎮:“臨水建屋,以船代車,行走在這里,不是徒步就是坐船,像極了我的家鄉。”據此推測這位游客可能來自于水上都市--威尼斯。其他不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著名“水城”威尼斯是旅游勝地。 獨特的水城風光是威尼斯的動人之處,古老的建筑沐浴著海風,縱橫的水道是大街小巷,船是主要交通工具,遇到重大慶典,還可以看到劃船比賽。【答案】6.A7.B【解析】【點評】本題考查威尼斯的城市特色,屬于容易題。6.根據所學可知,威尼斯是著名的水上都市,日本是耕海牧漁,波斯灣地區是石油寶庫,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江南水鄉。故答案為: A7.根據所學可知,威尼斯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故B正確。故答案為: B8.【答案】D【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旅游業是威尼斯的支柱產業。目前威尼斯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海水倒灌,水位上漲。 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現在的威尼斯因水而憂,海水倒灌和水位上漲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并侵蝕著建筑物和堤岸,甚至影響到整個城市的結構;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很好的解決,威尼斯有可能會因水而亡。9.【答案】D【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東非草原的馬賽人從來不狩獵,牛是他們是食物。不可能用各種野生動物的奶肉來招待客人。其他說法正確。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馬賽人驍勇善獵,按照邏輯,馬賽人生活在草原、叢林中,與野獸為伍,善于捕獵理所當然。但事實上,馬賽人人不僅不狩獵,甚至只是在慶典的時候才吃肉,而且從來不吃包括魚類在內的野生動物,對自然的崇拜使他們遠離了狩獵 。10.【答案】D【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安第斯山區的印第安人在高海拔的干寒草原地帶,發展畜牧業,以放牧馴養羊駝和駱馬為生。羊駝和駱馬的奶、肉與皮革為人們提供了衣食來源。不是低海拔地區,故該項說法錯誤,其余說法正確。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區的環境特點,形成了山上和山下不同的生產生活景觀:安第斯山區居民在高海拔地區以放牧馴養的羊駝和駱馬為生,低海拔的山坡上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生活上靠山吃山,自給自足。11.【答案】C【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日本和威尼斯都傍水而居,但兩地的生產特色卻各不相同,這體現了 因地制宜原則。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不同國家在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時,要根據自己生存區域的自然環境,結合本國實際,因地制宜的發展經濟,實現人和自然的和諧相處。12.【答案】(1)B(2)C【解析】【分析】(1)由圖可經緯網可知,甲地的經度位于向東增大上,緯度是位于赤道以北的北緯,所以經緯度位置是(60°E,40°N)。(2)沙特民居是與熱帶沙漠氣候相適應,故A錯誤。日本民居與季風氣候相適應,故B錯誤。日本民居多采用較輕的木質材料是因為地震頻發,故C正確。沙特民居“平頂、厚墻、小窗”是因為當地炎熱、干燥,故D錯誤。故答案為:(1)B。(2)C。【點評】(1)在經緯網上,經線的度數叫做經度,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東增大就是東經,用符號E表示;若相鄰兩條經線的經度向西增大就是西經,用符號W表示。緯線的度數叫緯度,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北增大就是北緯,用符號N表示,若相鄰兩條緯線的緯度向南增大就是南緯,用符號S表示。(2)聚落的民居建筑,是當地居民為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和便于從當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創造出來的。例如北極圈附近居住的因紐特人構筑的小冰屋墻體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內溫度;氣溫高的地區,聚落地區墻壁較薄,房間較大,窗戶較小,從而達到防暑的效果;熱帶多雨地區人們一般都建雙層木樓或竹樓,通風較好,人居住在樓上比較涼爽干燥。13.【答案】D【解析】【分析】非洲肯尼亞南部地區主要發展畜牧業,故A錯誤;瑞士阿爾卑斯山區發展旅游業,并不組水草而居,故B錯誤;越南的水上都市實施耕海牧魚,故C錯誤;美國中部大平原高度機械化生產,為商品性農業,故D正確。故答案為: D。【點評】考查不同地區的自然環境與生產生活之間的關系。14.【答案】B【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日本大部分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在給出的四幅圖中,A是熱帶雨林氣候,B是亞熱帶季風氣候,C是地中海氣候,D是溫帶季風氣候。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觀察氣候資料圖時,可以先看橫坐標軸,它表示月份,再看左側縱坐標軸表示氣溫,最后根據氣溫曲線上的點估出各月氣溫值.降水柱狀圖的判讀和氣溫曲線圖的判讀一樣,只不過降水是估算各月長方形柱狀的數值.本題考查了氣候資料圖的判讀,結合圖示解答即可.15.【答案】B【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威尼斯是一座典型的水上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興。 威尼斯的大型“公共汽車”和“小汽車”分別是指交通船和汽艇。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威尼斯的風情總離不開“水”,蜿蜒的水巷,流動的清波,宛若默默含情的少女,眼底傾瀉著溫柔。其建筑、繪畫、雕塑、歌劇等在世界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威尼斯因“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興”的美譽,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島城”等美稱。16.【答案】A【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察威尼斯與日本和海洋的關系。這題主要講威尼斯的旅游業和日本的漁業的共同點,他們的發展都與海洋有關系,所以A項符合的。雖然B和D都是和威尼斯有關系,威尼斯的旅游業發達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其獨特的水鄉風光。而C項靠捕魚發家則是日本漁業的原因。故綜合以上,答案為A。【點評】知道威尼斯和日本的發展和水的關系。17.【答案】C【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日本漁業的相關知識點。二戰后,日本遠洋捕撈迅速發展的原因有(1)優越的地理位置,位于北太平洋漁場,(2)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3)工業發達,特別是日本的造船業和紡織業領先全球,(4)科技先進,為遠洋捕撈提供了現代化的技術和裝備。因此,A、B和D選項與此無關,選擇C。【點評】掌握日本漁業發達的原因。18.【答案】D【解析】【分析】據圖分析, ①山區是安第斯山區,當地人民因地制宜,在高海拔地區發展畜牧業 ; ②平原為美國中央大平原,為世界著名的農業區,主要農作物是小麥和玉米; ③大洲是非洲,該洲西臨大西洋,東瀕印度洋,土著居民為黑人 ;④國家是澳大利亞,該國的畜牧業發達,被譽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澳大利亞是南半球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高度商品化的農牧業和蓬勃發展的工礦業,是澳大利亞經濟的基礎產業.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很適宜發展農牧業.目前,澳大利亞是世界上重要的羊毛生產國和小麥、羊毛輸出國.2000年全國共飼養綿羊1.5億頭,是世界上綿羊最多的國家之一,素有“騎在羊背上的國家”之稱。19.【答案】A【解析】【分析】日本與歐亞大陸東岸同緯度各國相比,日本的氣候有較強的海洋性,其表現是氣溫年較差小,冬季溫和、夏季涼爽且降水較多.故選:A.【點評】日本的南部主要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北部主要是溫帶季風氣候,因為日本為島國,所以受到海洋的影響較大,日本的季風氣候具有海洋性的特征,主要特征是冬季較溫和,夏季較涼爽,全年降水在1000毫米以上.20.【答案】B【解析】【分析】 本題目考查的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知識點。長江三角洲交通便利,形成立體的交通運輸網絡, 水運、空運、鐵路、公路等都比較發達。 開發歷史悠久,工業基礎雄厚。政策優惠,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前沿陣 地,已經形成全方位、多層次、高水平的對外開放格局。 教育、科技發達,技術力量雄厚,形成以上海為中心的高新技術產業密集 區,且擁有廣闊的消費市場。因此成為我國結構完善、實力最為雄厚的綜合性工業基地。而其他地區則步具備這些優勢,故答案是B。【點評】要求學生了解各地區的優勢資源,掌握一個區域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條件,發揮區域優勢,使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因地制宜地發展經濟。21.【答案】D【解析】【分析】長期以來,函館人喜食魚蝦等水產品。用極新鮮的魚、蝦、貝等做成的“刺身”,是日本料理中的珍品。水產品產地每年都會舉行相應的祭祀活動來慶祝豐收,如“鮑魚祭”,“蝦祭”,“螃蟹祭”、“海膽祭”等,還有一些與魚相關的節日,如男孩節,也叫鯉魚節。而日本的武士道精神與魚文化無關。 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日本是島國,有著悠久的捕魚歷史,在長期人與大海共存、與漁業共生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魚文化”。22.【答案】(1)古代中國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開辟并創造出繁榮的絲路文明。(2)張騫出使西域;古羅馬帝國(大秦)。(3)玄奘西行;鑒真東渡(4)陶瓷之路;促進了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絲綢之路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習近平提出建設“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歷史依據是古代中國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開辟并創造出繁榮的絲路文明。(2)本題考查的是絲綢之路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古代絲綢之路是在張騫出使西域后開辟的,最遠到達歐洲當時的古羅馬帝國(大秦)。(3)本題考查的是唐代對外交流史實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的海陸對外交通發達,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中印文化交流的史實有玄奘西行;中日文化交流的史實有鑒真東渡。(4)本題考查的是絲綢之路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元“海上絲綢之路”又被稱為陶瓷之路。海陸兩條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絲綢之路概況和唐代對外文化交流史實的識記,對絲綢之路影響的理解。23.【答案】(1)波斯;石油資源豐富(2)大西;巴拿馬運河(3)馬六甲;蘇伊士【解析】【分析】(1)根據圖,我們知道迪拜“世界島”建于波斯灣中.西亞石油的探明儲量約占世界石油總探明儲量的一半以上,石油產量通常占世界總產量的1/4.西亞各國所產石油的90%供出口,出口量占世界石油出口量的3/5.石油帶來了巨大財富,不少產油國人均國民收入位居世界前列.但是,石油資源畢竟是有限的.目前,西亞的一些產油國在穩定生產的同時,努力使經濟朝多樣化的方向發展;(2)圖中乙南美洲與丁非洲之間的大洋是大西洋.美洲大陸是一塊整體.人們在美洲大陸中部中美地峽的最狹窄部位開鑿了巴拿馬運河,習慣上以它作為劃分甲北美洲與乙南美洲的界線;(3)自2011年2月起,利比亞局勢動蕩,我國政府派出軍艦到該國沿海護衛華人、華僑撤離,軍艦所走的最短路線應是:太平洋→馬六甲海峽→印度洋→紅海→蘇伊士運河→地中海.故答案為:(1)波斯;石油資源豐富;(2)大西;巴拿馬運河;(3)馬六甲;蘇伊士.【點評】西亞地處亞、非、歐三大洲的交界地帶,位于阿拉伯海、紅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內陸湖)之間,聯系亞洲、歐洲和非洲,所以被稱為“五海三洲之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