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人文地理)上冊分層同步練習第二單元:人類共同生活的世界2.3世界大家庭2.3.1人口與人種一、單選題1.下圖是《世界人口分布圖》A,B,C,D世界四大人口密集區中,以黃色種人為主的是( )A.A地區 B.B地區 C.C地區 D.D地區2.下列關于甲、乙地區的說法正確的有( )①甲地區的居民是黃色人種,使用阿拉伯語②甲地區主要的宗教信仰是伊斯蘭教③乙地區的某河流被稱為“世界第一長河”④乙地區的人口密度比甲地區大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3.世界人口分布不平衡,以下屬于人口分布稀疏區的是( )A.亞馬孫熱帶雨林 B.亞洲東部和南部C.歐洲 D.北美洲東部的沿海和平原地區4.生活在亞洲西部和印度北部的人種主要是( )A.白色人種 B.混血人種 C.黑色人種 D.黃色人種5.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大洲是( )A.亞洲 B.非洲 C.南美洲 D.大洋洲6.根據分類的常識,下列史籍中明顯與其余三本不應該分在同類的是( )A. B.C. D.7.我國東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有( )①東南部地區耕地多,氣候濕潤 ②東南部地區工商業、交通業發達 ③東南部地區城鎮多、規模大 ④西北部地區資源缺乏。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②③④8.一般來說,自然條件比較惡劣、開發難度大的地區,人口分布較為稀疏。下列地區中人口分布較為稀疏的是( )A.西西伯利亞平原 B.恒河平原C.長江中下游平原 D.西歐平原9.世界人口分布是不均勻的,但又具有一定的規律性。讀下圖,完成下面小題。(1)據甲、乙兩圖分析,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①海拔200 500米的丘陵地區 ②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區③北半球的中低緯度地區 ④南半球的中低緯度地區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2)乙圖中,世界人口比例最小的緯度帶是南緯中高緯度,該區域人口少的主要原因是( )①過于潮濕 ②地勢高峻 ③陸地面積小 ④氣候寒冷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10.波斯灣地區被譽為“世界石油的寶庫”。一艘油輪從浙江省寧波港出發前往波斯灣,沿途最有可能經過( )A.位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海域B.連接紅海與地中海的蘇伊士運河C.溝通地中海與大西洋的直布羅陀海峽D.扼太平洋和印度洋咽喉的馬六甲海峽11.世界人口分布不均,但又有一定的規律。讀下面圖1,圖2,回答蚊題。(1)根據圖1推斷,世界上人口分布最多的地形類型是( )A.平原 B.丘陵 C.高原 D.山地(2)根據圖2推斷,世界人口稠密區主要是( )A.北半球高緯度地區 B.北半球中低緯度地區C.南半球高緯度地區 D.南半球中低緯度地區12.下列各組地區中,主要依次是黑種人、黃種人、白種人的是( )A.西亞、西歐、北美洲B.非洲的北部、亞洲的東部、大洋洲C.非洲中部、亞洲東部、西歐D.南美洲、非洲北部、西亞13.人文環境由地球上的各種社會、經濟活動和現象構成,如人口、人種、語言、宗教和生產活動等方面。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世界人種分布既有大范圍的集中,又有小范圍的零星分布B.漢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的語言C.西亞居民多使用阿拉伯語,主要信仰基督教D.世界各大平原都是人口分布的稠密地區14.觀察下圖(北極看地球)回答下列各題。(1)關于C洲中部平原地區敘述正確的是( )①土地遼闊,土壤肥沃,氣候適宜②是世界上著名的農業產區,主要以種植水稻等作物為主③以發展綠洲農業為主,種植棉花和水果等作物④農業生產以家庭農場為主,主要生產玉米、大豆和小麥。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2)下列對圖中大洲、大洋相關地理事物表述正確有( )①在B洲居住的居民主要以白色人種為主②E洲的印第安人利用山區的環境特點,形成了山下山上不同的生產生活景觀③A洲被印度洋、太平洋和大西洋所包圍④位于A洲東部的島國,在長期與大海共存,與漁業共生的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魚文化”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15.讀下列半球圖,下列判斷正確的選項是( )A.A大洲上生活的主要是黃種人,E大洲上生活的主要是黑種人B.世界上熱帶雨林氣候分布最廣的地區在C大洲C.一艘載滿石油的貨輪預從波斯灣出發運往美國,它首先經過的海域是①D.當B大洲的人歡度圣誕時,F大洲的人正經歷著一年中最熱的季節16.下列關于世界的人口、語言和宗教的敘述,正確的是( )A.歐洲人口自然增長率全球最高B.漢語是目前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C.亞洲的東部和南部地區人口稠密D.佛教是目前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二、材料分析題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初,騫行時百余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材料二:伴隨著東來西往的陣陣駝鈴聲,圖中的這條商路把黃河文明、恒河文明、兩河文明和希臘文明等重要文明串聯在一起,成為古代世界歷史展開的主軸。(1)材料一反映了西漢時期的哪一事件?(2)材料二圖中呈現的是古代世界中西交往的哪一重要商路?材料中的這條路線必須要經過今天的新疆地區,當時的政府設置了一個什么機構來管理該地區?(3)公元前后,在材料二圖中這條要道的西端有一個重要的文明古國,請寫出它的名稱。(4)根據材料二,說說這條商路在文化方面有怎樣的影響。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東南亞地區示意圖。材料二:洞里薩湖位于柬埔寨西部,是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有河道與湄公河相連,湖水主要來自周圍匯入的河流。洞里薩湖湖泊面積隨季節有明顯變化,每年11月到次年5月,湖泊面積約為2700平方千米;6—10月則達到10000平方千米以上。材料三:各民族、各國從幾個世紀的沉睡中醒來了。用戰火燃燒地球的白人舊世界正在垂死掙扎,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正在崛起。1955年印尼蘇加諾總統在萬隆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材料四:2015年4月22日至24日,在萬隆會議60周年紀念活動上,亞非國家領導人一起重溫“萬隆精神”,加強亞非合作,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開啟合作共贏的新篇章。(1)洞里薩湖區屬于什么氣候?結合當地的氣候特征,分析洞里薩湖湖泊面積隨季節變化的主要原因。(2)材料三中“各民族、各國從幾個世紀的沉睡中醒來了”指的是什么?這次會上中國代表團提出的哪一方針,贏得了與會亞非國家的一致認同?(3)時隔60年,我們為什么還要弘揚“萬隆精神”?三、綜合題19.今年寒假,英國倫敦的湯姆準備去中國上海找網友東東玩.讀圖,回答問題.(1)倫敦的氣候類型是 ,倫敦和上海的氣候共同特征是 .(2)湯姆的行程路線經過的海峽②是 海峽.(3)圖中大部分地區位于 (東或西)半球.(4)湯姆向中國網友介紹了本國著名的旅游景點,他介紹的旅游景點可能是 .(5)根據圖中信息,描述倫敦緯度位置的特點 .20.我們生活的地球村,各種自然環境千差萬別.“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人們的生活風貌也是不盡相同,請你據圖,完成下列題目.(1)圖中A處居民語言為 .(2)D處居民人種以 為主,多數居民信仰 教.(3)圖中ABCD四處人口稠密區包括 (填字母).從氣候方面考慮這些地區人口稠密的原因是 ;B處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C處人口稀少的原因是 ,A處的國家近些年出現了“白發浪潮”(人口老齡化)的現象,產生這種現象的人為原因是 ,這種現象可能給該國帶來 (寫出一條即可)問題,為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該國應該采取哪些措施,請你提出一條合理化建議 .21.讀世界人口分布圖(陰影表示人口稠密區),回答下列問題。(1)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四個地區是:A ,B亞洲南部,C 和D北美洲東部,從圖中可以看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絕大部分位于 (填高、中、低)緯度, (填沿海或內陸)的平原和盆地。(2)從圖中可以看出①地區人口稀少,其主要原因是 ;地區④為世界最大的平原,但此處是世界四大人口稀疏區之一,原因是 (3)C處主要語言為 語,A處主要語言為 語。(4)歐洲人口增長緩慢,很多國家甚至出現負增長,由此會產生哪些問題?(至少寫出兩條)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世界三大人種分布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黃色人種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和東南部,所以C符合題意。故選擇C。【點評】本題比較容易,主要考查學生對世界三大人種分布的識記。2.【答案】D【解析】【分析】根據圖中輪廓可知,甲地是阿拉伯半島,乙地是印度半島。①甲地區的居民是白色人種,使用阿拉伯語;②甲地區主要的宗教信仰是伊斯蘭教,正確。③乙地區的某河流被稱為“世界第一長河”,錯誤,世界第一長河是尼羅河在埃及。④乙地區的人口密度比甲地區大,正確。②④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 一般把阿拉伯人占多數的國家稱為阿拉伯國家.西亞是世界上阿拉伯人的主要聚居地區之一.該地居民屬于白色人種;西亞是伊斯蘭教的發源地,阿拉伯人普遍信奉伊斯蘭教.沙特阿拉伯的古城麥加,是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的誕生地.作為伊斯蘭教第一圣地,麥加大清真寺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清真寺。3.【答案】A【解析】【分析】中低緯度的臨海地帶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區,比如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等。在這些地方,自然界為人類的生產生活提供了較為優越的發展環境,人類在此生息繁衍,并孕育出發達的社會文明。而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極地,空氣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熱帶雨林,都不適宜于大量人口長期居住;亞馬孫熱帶雨林屬于世界人口稀疏區,故選項A符合題意。故選:A。【點評】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勻,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人口的分布狀況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聯系。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居住在中低緯度地區,而在氣候溫和、降水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區,人口更為集中。本題考查世界人口的分布狀況,理解答題即可。4.【答案】A【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生活在亞洲西部和印度北部的人種是白色人種。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白色人種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非洲的北部、亞洲的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黃色人種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黑色人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美國、巴西、印度南部。5.【答案】B【解析】【分析】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的大洲是非洲,人口最多的是亞洲。【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的是人口的相關知識。6.【答案】B【解析】【分析】 根據分類的常識,下列史籍中明顯與其余三本不應該分在同類的是《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是英國物理學家愛莎克-牛頓創作的物理學哲學著作,1687年首次出版。其余是宗教類的著作。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 《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總結了近代天體力學和地面力學的成就,為經典力學規定了一套基本概念,提出了力學的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從而使經典力學成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該書意味著經典力學的成熟,其中所建立的經典力學的理論體系成為近代科學的標準尺度。 愛莎克7.【答案】B【解析】【分析】中國人口地區分布不均。由于東部地區人口多,西部地區人口少;東部地區平原廣闊,氣候溫暖濕潤,經濟發達、交通便利,城鎮多,人口集中。西部多高原、山地,氣候干旱少雨,經濟落后,交通不便,城鎮少,人口稀疏,故選項①②③正確。故選:B。【點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醫療衛生條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中國人口快速增長。根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中國總人口為13.7億,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1/5,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8.【答案】A【解析】【分析】中低緯度地區氣候溫和、降水較多的平原和盆地,人口聚集較為稠密。西西伯利亞平原的所處緯度偏高,氣候為亞寒帶針葉林氣候,不太適宜人類的居住,造成人口會稀疏一些。故選項A符合題意。故選:A【點評】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勻,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狀況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聯系。中低緯度的臨海地帶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區。四大人口稠密地帶: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四大人口稀疏地帶:干旱的沙漠;寒冷的極地;空氣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熱帶雨林。9.【答案】(1)B(2)D【解析】【分析】 (1)據甲、乙兩圖分析,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中低緯地區,從地形上看大多分布在海拔低于200米的平原地區,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2)乙圖中,世界人口比例最小的緯度帶是南緯中高緯度,該區域人口少的主要原因是這些地區自然環境惡劣,不適宜人類居住。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世界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大部分分布在中低緯度的近海平原地區,這些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適合人類居住。10.【答案】D【解析】【分析】此題主要考查大洲大洋的相關知識。波斯灣在中東地區,從寧波過去最有可能經過的是馬六甲海峽,故選D。【點評】知道大洲大洋之間的位置關系。11.【答案】(1)A(2)B【解析】【分析】(1)、根據圖1推斷,世界上人口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區。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2)、根據圖2推斷,世界人口稠密區主要是北半球中低緯度地區。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世界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大部分分布在中低緯度的近海平原地區,這些地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適合人類居住。12.【答案】C【解析】【分析】黑色人種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黃色人種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美洲印第安人和北冰洋沿岸的因紐特人(過去叫愛斯基摩人)也屬于黃色人種.白色人種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的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故選:C.【點評】人種是根據人類體質方面的特征所劃分的人群,這些特征包括膚色、眼色、毛發、頭型、臉型等.世界上的居民可分為黃色人種、白色人種和黑色人種.13.【答案】A【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世界人種分布既有大范圍的集中,又有小范圍的零星分布,正確。漢語是世界上使用最廣的語言,錯誤,是最多的。西亞居民多使用阿拉伯語,主要信仰基督教,錯誤,應該是伊斯蘭教。世界各大平原都是人口分布的稠密地區,錯誤,例如,亞馬孫平原上人口稀少。 BCD不符合題意,A項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我們根據膚色,體毛,頭發等體征將人種劃分為三大類,即黃色人種、白色人種、黑色人種,白種人主要分布在歐洲、北非、西亞、大洋洲、北美洲、南亞、南美洲東南部;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東南部、南北美洲北部,印第安人和主要居住在北冰洋沿岸的原著居民因紐特人也是黃種人;黑種人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14.【答案】(1)C(2)C【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美洲中部平原的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C為北美洲,所以C洲中部平原地區即為美國中部大平原。美國中部大平原是世界上著名的農業產區,主要以小麥、大豆、玉米(旱作農業)等作物為主,所以②③不符合題意。故選擇C。(2)本題考查的是各大洲的概況。根據所學知識可知,E為非洲,主要居民以黑色人種為主,所以②錯誤;A洲亞洲,被印度洋、太平洋和北冰洋所包圍,所以③錯誤。故選擇C【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世界各大洲分布及其概況的識記。15.【答案】D【解析】【分析】本題考查的是大洲和海洋分布、人種分布、氣候有關知識。根據所學知識可知,A洲是亞洲,主要生活的是黃種人和白種人;E洲是非洲,主要生活的是黑種人,所以A項不符合題意。C洲是非洲,而世界上熱帶雨林氣候分布最廣的地區在南美洲,所以B項不符合題意。①為太平洋,而一艘載滿石油的貨輪預從波斯灣出發運往美國,它首先經過的海域是太平洋,所以C項不符合題意。B大洲為歐洲,在北半球,當地人過圣誕節時南半球正好處于夏季,F大洲為位于南半球的大洋洲,所以D符合題意。故選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主要考查學生對洲和海洋分布、人種分布、氣候的識記。16.【答案】C【解析】【分析】歐洲人口十分稠密,但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最高是非洲,歐洲人口自然增長率低,A錯誤;漢語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是英語,B錯誤;亞洲的東部和南部地區人口稠密,C正確;佛教是世界第三大宗教,目前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是基督教,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亞洲是世界七大洲中人口最多的大洲,世界上人口超過一億的有中國、印度、美國、俄羅斯、印尼、巴西、日本、巴基斯坦、孟加拉、尼日利亞、墨西哥、菲律賓等12個國家,其中亞洲有七個;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東部是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區。17.【答案】(1)張騫出使西域。(2)絲綢之路。西域都護府。(3)羅馬帝國。(4)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初,騫行時百余人,去十三歲,唯二人得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反映的是張騫出使西域。(2)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古代世界中西交往的絲綢之路。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總管西域事務。(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的西端有羅馬帝國。(4)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故答案為:(1)張騫出使西域。(2)絲綢之路。西域都護府。(3)羅馬帝國。(4)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張騫出使西域、絲綢之路的相關知識。要求學生具備對歷史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能力。18.【答案】(1)熱帶季風。6—10月為雨季,降水多,河水大量匯入湖泊,湖泊面積擴大;11月到次年5月為旱季,降水少,河水匯入少,湖泊面積隨之縮小。(2)亞非國家已作為一支新興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求同存異。(3)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主題,發展中國家渴望緊密合作、共同發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公認的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的是學生的分析能力。分析材料一的出處是:19 55年印尼蘇加諾總統在萬隆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那么材料和亞非國家有關。“備民族、備國從幾個世紀的沉睡中醒來了”指的是亞非國家已作為一支新興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1955年,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加的亞非國際會議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召開,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2)本題考查的是古今知識的結合。1955年,第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召開,周恩來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今天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廣大的亞非發展中國家渴望緊密合作、共同發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已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公認的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萬隆精神”是一戰團結與合作的精神,需要繼續弘揚。【點評】知道世界氣候類型的分布及其特點,了解新中國的外交政策,知道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19.【答案】(1)溫帶海洋性氣候;冬季溫和(2)馬六甲(3)東(4)倫敦塔橋(5)50°N附近,位于北溫帶【解析】【分析】讀圖可知,(1)倫敦位于歐洲西部,屬于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倫敦位于歐洲西部,上海位于亞洲東部,氣候上的共同特征是冬季溫和.(2)湯姆的行程路線經過的海峽②是馬六甲海峽,它溝通了印度洋和太平洋.(3)圖中大部分地區位于本出子午線以東,160°E以西,大部分地區位于東半球(東半球的范圍是20°W→0°→160°E之間).(4)湯姆向中國網友介紹了英國的旅游景點倫敦塔橋,它是一座上開懸索橋,位于英國倫敦,橫跨泰晤士河,因在倫敦塔附近而得名,是從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橋(泰晤士河上共建橋15座),也是倫敦的象征.(5)倫敦大致位于50°N附近,位于北溫帶.故答案為:(1)溫帶海洋性氣候;冬季溫和;(2)馬六甲;(3)東;(4)倫敦塔橋;(5)50°N附近,位于北溫帶.【點評】觀察氣候資料圖時,可以先看橫坐標軸,它表示月份,再看左側縱坐標軸表示氣溫,最后根據氣溫曲線上的點估出各月氣溫值.降水柱狀圖的判讀和氣溫曲線圖的判讀一樣,只不過降水是估算各月長方形柱狀的數值.地球繞著太陽不停地旋轉叫地球公轉,地球公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有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的變化、太陽直射點的變化、地球上五帶的劃分等.20.【答案】(1)漢語(2)白種人;基督(3)A、D;氣候溫暖濕潤;濕熱;干旱;計劃生育;勞動力短缺;合理生育【解析】【分析】讀圖分析可知:(1)依據位置,圖中A處為中國,居民語言為漢語.(2)依據位置,圖中D處為歐洲,居民人種以白種人為主,多數居民信仰基督教.(3)圖中A、B、C、D四處,人口稠密區包括A、D.從氣候方面考慮這些地區人口稠密的原因是氣候溫暖濕潤;B亞馬孫平原人口稀少的原因是濕熱,C非洲北部處人口稀少的原因是干旱,中國近些年出現了“白發浪潮”(人口老齡化)的現象,產生這種現象的人為原因是計劃生育,這種現象可能帶來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社會養老負擔加重等問題;為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與資源環境相協調,我應該采取的措施是合理生育.故答案為:(1)漢語;(2)白種人;基督;(3)A、D;氣候溫暖濕潤;濕熱;干旱;計劃生育;勞動力短缺;合理生育.【點評】世界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有漢語、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其中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語言.世界三大宗教是指基督教、伊斯蘭教和佛教.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勻,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狀況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聯系.中低緯度的臨海地帶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區.21.【答案】(1)亞洲東部;歐洲西部;中、低;沿海(2)氣候極端的干旱,不適合人類的居住;氣候濕熱,不適合人類長期居住(3)英;漢(4)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解析】【分析】讀圖分析可知:(1)世界人口最稠密的地區是:A亞洲的東部和南部、C歐洲西部以及北美洲東部等。從圖中可以看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絕大部分位于北半球、中低緯度沿海、平原和盆地。(2)讀圖可知,①為撒哈拉大沙漠地帶,氣候極端的干旱,不適合人類的居住;④亞馬孫平原,氣候濕熱,不適合人類長期居住。(3)世界聯合國的工作語言有漢語、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其中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的語言。C歐洲西部主要語言為英語;A中國主要使用漢語;(4)歐洲人口增長緩慢,很多國家甚至出現負增長,這樣帶來的問題有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社會撫養老人負擔加重。故答案為:(1)亞洲東部;歐洲西部;中、低;沿海;(2)氣候極端的干旱,不適合人類的居住;氣候濕熱,不適合人類長期居住;(3)英;漢;(4)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點評】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勻,有的地方人口稠密,有的地方人口稀疏。人口的分布狀況與地理環境有著密切聯系。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居住在中低緯度地區,而在氣候溫和、降水較多的平原和盆地地區,人口更為集中。本題主要考查了世界人口及人種的分布特點,屬于基礎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