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6課 動蕩的春秋時期》教學設計教材分析《動蕩的春秋時期》分為三部分的學習內容: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王室衰微、諸侯爭霸,三部分呈現出相互遞進的關系。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主要論述鐵器和牛耕廣泛運用在農業上,引發的生產力革命;同時,手工業和商業也在這一時期實現了進一步的發展。第二和第三子目主要論述的是春秋時期上層政治制度發生的變化。由于井田制的瓦解,分封制開始解體,周王室衰微,諸侯崛起。為了搶占人口和土地,各個諸侯掀起爭霸戰爭。學情分析春秋時期的成語故事有很多,學生也很熟悉,這為學習本課打下了基礎。 初一學生剛開始接觸歷史,古代史距離較遠,不利于學生理解,特別是經濟和政治概念。 初一學生,文言文功底弱,史料的采用盡可能是白話文或者有注釋。教學目標1.通過對出土的鐵器、牛耕文物圖片等以及相關文獻的分析,培養證據意識(史料實證) 2.通過對西周分封制和春秋分封制的對比,培養學生的比較思維能力(史料實證) 3.了解春秋時期的經濟變化,知道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的生產力變革對政治制度的決定性影響(唯物史觀、歷史解釋) 4.通過對諸侯爭霸戰爭影響的分析,客觀認識爭霸戰爭的影響。(家國情懷、歷史解釋)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 春秋時期經濟發展的表現及其作用;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的原因及其影響。 (二)教學難點 春秋時期經濟發展與動蕩的關系;春秋時期諸侯爭霸的主要影響。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 (二)教學方法 情境創設、問題驅動、史料研讀、小組合作探究教學思路與板書設計【立意】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春秋時期經濟迅速發展引發王室衰微與諸侯爭霸,突出春秋時期的“動蕩”,醞釀著社會大變革。 【線索】通過了解春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及其內在聯系,進而理解春秋時期“動蕩”伴隨“變化”的歷史特點。 【板書設計】 動蕩的春秋時期 經濟發展,風云動 王室衰微,群雄起 諸侯爭霸,社會變 (鐵農具+牛耕) (分封制瓦解) (災難痛苦、局部統一、民族融合、社會變革)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設疑激趣]:河南博物院的鎮館之寶——鄭莊公的“九鼎八簋”。大家數一數圖中有多少個鼎呢?這在西周時什么人才能用九鼎呢?春秋時,諸侯王怎么敢用九鼎呢? [教師講述]:可是,這套鼎卻發掘于春秋鄭國國君的祭祀坑。也就是說一個諸侯居然用了九鼎!可按照西周規定,只有周天子才能用九鼎,而諸侯只能用七鼎。諸侯王怎么敢用九鼎呢?那就讓我們帶著這個疑問走進動蕩的春秋時期,去了解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事情? 學生觀察圖片,生疑 設疑激趣,學生在問題驅動下產生學習的興趣一、經濟發展,風云動 [回顧]:我們今天學習的春秋時期是哪一段歷史時期呢?下面我們通過一個動態時間軸來回顧。自公元前2070年中國有了最早的國家開始,我們先后學習了夏、商、西周,而西周之后就是東周。(展示“平王東遷地圖”)那有誰知道中國歷史進入東周時期的標志是什么? [講述]:而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設問:為什么這段歷史取名為“春秋”呢? [過渡]:歷史上的春秋時期,各方面變化迭起,社會動蕩不安。如此動蕩局面,它又是從什么領域開始變化的呢? [出示材料]:春秋時期,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春秋時期經濟發展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 [出示答案]:1.農業發展2、手工業規模擴大3、商業活躍 1.農業發展 [出示圖片“牛尊”]:猜猜為什么牛會穿鼻環呢?說明了什么? [出示結論]:春秋時人們要用牛來耕地,說明春秋時期已出現牛耕。 [出示圖片“春秋牛耕畫像磚”]:當時牛耕所使用的犁鏵可能是什么材質的? [設疑]:春秋時,農民已使用鐵農具。這是真的嗎?你能找到哪些證據? [出示證據]:古書記載、考古發現。 [溫故]:在鐵農具出現之前,人們曾用過哪些生產工具呢? [出示史料,通過對比,提出問題]: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中,大家見過鐵農具嗎?和這些生產工具相比,鐵農具在農業已經機械化的今天也依然還在使用,它到底具有哪些優點呢? [出示結論]:堅硬、耐用、便利、省力。 (材料解讀方法指導:勾畫關鍵詞) [設問]:那么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會帶來什么影響呢? [強調重點]: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成為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 手工業規模擴大 3、商業活躍 [教師講述]:(展示動態示意圖)隨著農業的發展手工業規模不斷擴大,進而促進商業活躍,因此春秋時期的經濟得到迅速的發展。而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原有的經濟制度被打破,地方經濟發展,各諸侯國的實力不斷增強,致使社會政局發生巨大變化,出現了王室衰微,諸侯并起的局面。 在老師的引導下回顧梳理已學歷史時期。 2、學生逐一回答問題。 3、學生閱讀閱讀課本p29最下面的注釋①了解“春秋”的得名。 4、(材料解讀方法:勾畫關鍵詞句)“找一找”,依據材料歸納春秋時期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 5、學生思考并各抒己見 6、閱讀課本p29內容,“說一說”找到的證據。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在鐵農具出現之前人們曾用過的生產工具。 8、跟隨老師回顧石器、青銅器的使用。 9、在回顧舊知基礎上“比一比”:學生閱讀材料對比鐵農具的優點。 10、閱讀課本p29頁第一段思考回答問題。 11、記憶 12、理解農業、手工業、商業的關系,并了解社會經濟發展引發社會政治變化。 利用時間軸溫故知新,理清歷史發展脈絡,初步構建歷史整體意識 在注重課本資源的同時,培養學生史料解讀能力 讓學生認識不同類型的史料,并學會從不同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逐步掌握史料解讀的方法 4、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意識與史料實證的精神。 5、培養學生對比分析歷史的能力 6、通過問題驅動突破本課重難點,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知識,理解歷史規律,初步培養學生唯物史觀的素養二、王室衰微,群雄起 [史料實證]:出示結論:王室衰微,諸侯崛起。 提出問題:請從課本中找出有效的證據來證明這一結論。 [出示《春秋列國形勢圖》]:“周”在哪里? [播放視頻]:王室衰微表現在哪些方面呢?請觀看小視頻《王室衰微》 [填一填]:出示關鍵詞(不再、僅、不聽),根據小視頻內容填一填。 [教師小結]:與西周時相比,同學們所填這些關鍵詞讓我們充分感受到了這樣一個變化(展示動態示意圖):西周時期,周王號令天下,一人獨尊;而到了春秋時期王室逐漸衰微,諸侯日益強大。因此,在春秋時出現了諸侯用九鼎的現象! 學生閱讀課本尋找史料作為結論“王室衰微,諸侯崛起”的論據。 2、學生在地圖中尋找周地理位置,并仔細觀察其當前的勢力范圍。 3、觀看小視頻,初步了解王室衰微的具體表現。 4、根據小視頻介紹,學生以開火車方式完成填空,通過關鍵詞填空進一步了解春秋王室衰微的具體表現,同時理解隨著經濟的發展,西周分封制逐步瓦解,導致王室衰微、諸侯崛起。 5、觀看動態示意圖,進一步感受春秋時期政局的變化。 1、注重課本資源,培養學生樹立史料實證意識 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 3、培養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 4、培養關鍵詞提取意識,并通過對比認識歷史現象 5、直觀形象感知歷史現象三、諸侯爭霸,社會變 [設疑過渡]:出示漫畫,設疑:面對王室衰微,強大起來的諸侯都在想些什么呢? 1、諸侯爭霸 [設問]:出示《春秋列國形勢圖》,你知道有哪些諸侯國先后稱霸? [追問]:其中誰又是春秋第一個霸主? [小組合作]:(出示材料)為什么齊桓公能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 [小結]:1、自然條件優越(位置臨海,盛產魚鹽)。 2、任用管仲成功改革(改革內政、發展生產,訓練軍認)。 3、打著“尊王攘夷”旗號,號令諸侯。 在齊桓公成功稱霸之后,各路諸侯紛紛效仿,增強實力,先后稱霸。 2、爭霸影響 [小組探究]:依據史料,并結合課本p31頁最后一段,分析歸納春秋動蕩(王室衰微、諸侯爭霸)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具體:①把學生分為4個組,每個小組負責討論分析一組史料;②學生小組代表通過投影展臺展示討論成果,并作講解。 [評價與小結]:災難痛苦、局部統一、民族融合、社會變革。 [設問]:它們哪些是積極影響,哪些是消極影響? (積極影響?消極影響?) [補充強調]:評價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方法。 1、觀察漫畫 2、學生到講臺上指出齊、晉、楚、秦、吳、越相應的位置。 3、看書回答 4、依據史料,學生小組合作分析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位霸主的原因; 學生代表到講臺上勾畫出材料中的關鍵詞句,并展示小組成果。 5、學生小組解讀史料,分析歸納春秋時諸侯爭霸戰爭產生的影響: 每個小組負責一組史料;小組代表通過投影展臺展示討論成果,并作講解。 6、對影響進行歸類,學會正確評價歷史戰爭 1、生動漫畫,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2、培養學生識圖能力,培養歷史時空觀 3、掌握必要基礎知識 4、培養小組合作能力,進一步掌握史料解讀方法,并提高學生語言歸納概括的能力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突破教學難點,再次促進學生掌握史料解讀方法,提高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進而并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意識 6、幫助學生掌握正確評價歷史事件或人物的能力回望春秋 [本課小結]:春秋時,牛耕與鐵農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力,手工業與商業也隨之迅速發展,社會經濟呈現出迅速發展的面貌。而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原有經濟制度被打破,地方實力迅速發展,王室衰微,進而呈現出諸侯爭霸的局面,使社會處于動蕩的狀態,社會大變革時代即將到來。 [過渡]:春秋歷史風云滌蕩,在這樣一個動蕩的時代,能人輩出,流傳下來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這些成語展現了中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每個成語背后都有一個有趣的故事,無不體現古人的智慧。 [連一連]:(出示成語與相關歷史人物)請同學們連一連:成語與相關歷史人物。 [分享]:分享臥薪嘗膽的故事。 [課后活動]:品味春秋成語的智慧。 [結語]:我們能從歷史中汲取前人的智慧,能從前人的故事收獲啟迪。當我們回過頭去,能夠看到未來的樣子!人的每一步行動都在書寫自己的歷史,最后老師希望大家:無論風雨彩虹,都要書寫好屬于自己的歷史! 1、學生通過動態示意圖回顧總結本課知識,理清知識脈絡。 2、學生完成“連一連”。 3、學生分享“臥薪嘗膽”成語故事蘊藏的智慧。 1、直觀形象地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整體框架 2、掌握基礎知識 3、感悟、思考,升華情感,師生共鳴,培養家國情懷。教學反思1、課前引導學生搜集春秋時期成語故事的資料,激發學生興趣; 2、注重史料實證與史料解讀方法的貫穿; 3、注重以學生興趣為主(初一學生),可操作性較強; 4、本課也有許多不足,例如小組討論的時間把控上還不足,在今后的教學中還會繼續努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