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3.1偉大的改革開放教學設計【課標要求】闡明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黨和人民長期奮斗、創造、積累的根本成就【教材分析】第一框“偉大的改革開放”,講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改革開放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和重要事件,闡釋改革開放的重要意義;第一框“偉大的改革開放”包括兩目。第一目“改革開放的進程”,闡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第二目“改革開放的意義”,闡述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對中國人民的偉大意義。二者是承接和遞進關系。【教學目標】1、一個偉大轉折:明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實現歷史性轉折的意義。2、一個發展歷程:了解我國改革開放的歷程,堅定支持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3、一個重大意義:對比改革開放前后我國面貌改變,分析改革開放取得成就的原因,理解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的意義,堅定改革開放是重要法寶、必由之路、關鍵一招。4、一個堅定選擇:了解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認識到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堅定道路自信。5、一個基本結論: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核心素養】政治認同:通過學習我國改革開放的背景和進程,認同改革開放的必要性,深刻領會改革開放的巨大歷史意義,以及其對世界發展中國家的借鑒價值,社會主義作為新的社會形態具有強大生命力,從而增強我國深化改革開放的信心,增強對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制度的認同感,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科學精神:從我國改革開放的歷程和取得的主要成就中感受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的深刻變革,辯證地看待改革開放的成就,深化對改革開放的認識,深化對黨的堅強領導、人民群眾的勤勞和智慧的認識,同時通過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的抵制和滲透,明確雖然我們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就,但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培養學生用發展的觀點看問題的能力,理解重新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和作出實行改革開放這一重大決策的偉大意義。理解改革開放對中華民族的意義,了解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公共參與:明確改革開放對我國的重大影響,理解改革永無止境,積極支持改革,參與改革。積極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教學重點】改革開放的意義【教學難點】改革開放的實質,改革開放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關系。【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與講授分析法相結合【教學過程】導入新課:第三課脈絡圖導入教師活動: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成就證明了一個道理: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 所以,我們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道路,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那么我國是怎樣進行改革開放的?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了什么?帶著這個問題走進我們的課堂——偉大的改革開放。新課講授:總議題:為什么要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我國改革開放是怎樣開始的?為什么要實行改革開放?2、我國的改革開放是怎樣深入發展的?3、改革開放為我們帶來了什么?第一幕:改革開放的進程議題一:我國改革開放是怎樣開始的?為什么要實行改革開放?議學情境一:觀看視頻《改革開放的原因》議學問題:結合視頻內容分析回答我國為什么要實行改革開放?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1、改革開放的原因我們黨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①是基于對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深刻把握,②是基于對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實踐的深刻總結,是基于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③是基于對人民群眾期盼和需要的深刻體悟。議學情境二:觀看視頻《十一屆三中全會》議學問題:結合視頻內容分析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的歷史背景?會議的主要內容?召開的重大意義?社會主義改革的實質是什么?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一、改革開放的歷程2、改革開放的開端(1)歷史背景:“文化大革命”結束后,在黨和國家面臨何去何從的重大歷史關頭(2)改革標志: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3)會議決議:①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②確定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③做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4)會議的意義:①實現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②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5)我國改革的實質:我國的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目的是調整生產關系使之適應生產力水平,而不是社會性質和社會制度的改變。議學情境三:觀看視頻《小崗村》和《異軍突起》議學問題:結合視頻內容分析改革開放是什么地方開始的?為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這一階段對生產關系進行了怎樣的改革?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3、改革開放的歷程 ——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探索階段(1)對內改革——農村包圍城市①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率先取得突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得以推行,鄉鎮企業迅速發展。(極大地解放了農村生產力)②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標志著中國改革重點從農村轉向城市,企業改革邁出重要步伐。議學情境四:分析兩個圖示議學問題:結合圖示分析我國對外開放形成了怎樣的格局?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怎樣建立發展和完善的?在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同時又是怎樣對外開放的?(2)對外開放——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①設立四個經濟特區;②開放離14個沿海港口城市;③設立海南省,并辟為經濟特區;④開始開放上海浦東;⑤沿江五城、17個內陸省會、沿邊城市開放,至此,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2、第二階段:進入新階段(1)對內改革——建立完善社會市場經濟體制①1992年,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②1993年,就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部署;③2003年,會圍繞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部署;(大力解和發展放生產力,調整生產關系使之適應生產力水平)(2)對外開放——加入世界貿易組織2001年,我國成功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我國對外開放達到新的水平。第三階段:全面深化改革階段第三階段:新時代 新格局(1)對內改革——市場和政府的關系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做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部署,提出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2)對外開放——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2013年,設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形成全面對外開放新格局,這都表明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總結:改革全面推進,開放向縱深發展重難點突破: 改革全面推進,開放向縱深發展,改革和開放基本上是同步進行的,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第二幕:改革開放的意義議題三:改革開放為我們帶來了什么?議學情境五:圖文分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生產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人民生活水平、科技創新能力、經濟結構優化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我們能切身感受到的最直接的就是我們生活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最近科技領域又捷報頻傳。議學問題:結合上述情境分析改革開放的主體力量是什么?改革開放取得了哪些成就?有什么重大意義?學生討論完成: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實踐證明了,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依靠全國人民的力量,讓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改革開放的意義1、改革開放的主體力量——人民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人民是改革開放的主體力量。人民是改革開放偉大奇跡的創造者,是推動改革開放的力量源泉。改革開放在認識和實踐上的每一次突破和深化,改革開放中每一個新生事物的產生和發展、每一個經驗的取得和積累,都來自億萬人民的實踐和創造。2、改革開放的重大意義(1) 改革開放極大改變了中國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中國共產黨的面貌。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迎來了從創立、發展到完善的偉大飛躍,中國人民迎來了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飛躍。中華民族正以嶄新姿態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四面貌、三飛躍、一姿態)(2)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 一寶、一路、兩招)3、怎樣理解“改革開放沒有完成時,只有進行時”?(1)實踐發展永無止境,解放思想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2)對外開放是中國的基本國策。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我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果只是階段性的,未來改革開放的道路更長,任務更艱巨。重難點突破:全面理解改革開放(1)我國的改革開放包括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兩個方面。改革和開放密不可分,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相輔相成。(2)改革的性質,是在不改變社會根本制度的前提下,社會主義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改革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3)對外開放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必須長期堅持。實踐證明,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結論: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改革全面推進,開放向縱深發展,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使中華民族以嶄新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東方,中國共產黨將繼續領導中國人民以改革開放的姿態繼續走向未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成就證明了一個道理: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發展中國。本課小結: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