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流光溢彩》教案教學目標:1、初步認識和了解西方工藝美術中的重要內容——玻璃器。2、學習多角度欣賞和認識玻璃器,提高視覺感受能力,激發參與欣賞、評述的興趣,能對西方玻璃藝術作簡短評述,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3、培養學生對豐富多彩的工藝美術的熱愛和對世界多元文化的認同。課前準備:學生:收集相關的玻璃資料及實物。教師:多媒體課件、玻璃實物等。教學過程:1、教學導入學生介紹自己帶來的玻璃器及其相關的圖片、資料,并互相討論及評述,教師小結。2、玻璃的基本知識歐洲玻璃器歷史悠久的玻璃器,經歷了吹制技術、鉛制水晶玻璃和模壓技術這三次重大革新的脫胎換骨之后,19世紀晚期,在歐洲迎來了它的又一次新生——藝術玻璃的誕生。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藝術 玻璃在法國得到了空前的發展。(1)、了解玻璃的起源。討論并說說玻璃制品與陶瓷的區別。(2)、介紹藝術玻璃的知識。彩色玻璃制造:制造彩色玻璃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向原料中加入有色氧化劑,一是利用玻璃中的雜質自然形成色彩,這兩種方法都被玻璃工匠們加以應用。從15世紀起,人們持續不斷地進行實驗,制造出多種多樣的彩色玻璃,到19世紀晚期,彩色玻璃五彩斑斕,其制作達到了最高水平。3、欣賞玻璃藝術(1)、引導欣賞法國《藍色灑金荷葉形缸》、《刻有花卉紋樣的花瓶》、《白地橡實紋瓶》、比利時《套黃色車刻瓶》等。(2)、請學生說說藝術玻璃的類別。4、玻璃制作工藝(1)、展示玻璃藝術制作的相關資料,播放相關的錄像。(2)、了解玻璃工藝的幾種方法,如車刻玻璃。切花和模壓玻璃器玻璃裝飾最早的形式就是切花。從公元前8世紀起,埃及玻璃工匠就把玻璃切割出形狀,而羅馬玻璃工匠則采用了寶石切割技術,他們把玻璃放置到一個靠人腳轉動的、不斷旋轉的石輪或鐵輪上,切劃出溝槽或小平面。直到今天,這一技術的多種現代變體仍在使用著,與之并行的則是用機械化手段制造的模壓玻璃,它是19世紀發展起來的。套色和染色玻璃:套色和染色都可以讓玻璃器增加一個色彩層次。套色對技術要求更高,成本也更貴。這種方法是在吹制成形的透明玻璃器胎外再覆蓋上一層相對較厚的、不同顏色的玻璃,這兩層玻璃經焙燒后融合為一體。然后,用手工或切花輪,在外層玻璃上切刻圖案,把外層玻璃部分地去掉,露出內層的透明玻璃。染色則是在玻璃器胎外貼附上一層相對薄的琺瑯料,方法或是用刷子蘸著顏料刷滿玻璃器外壁,或是把透明玻璃器浸到琺瑯液料中,然后經焙烤使之固著在器壁上。套色玻璃更重也更厚,顏色層和裝飾都更有立體感,質量也更高。比起染色玻璃來,它更閃亮,而染色玻璃的表面則顯得悶濁。5、玻璃與生活(1)、展示欣賞生活中的各種玻璃藝術。(2)、想一想并說一說藝術玻璃的價值與作用。6、欣賞評述說說對玻璃制品的感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