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第二單元 人類共同生活的世界2.1觀察地球儀綜合探究二 從地球儀上看世界課程導入我們生活在地球上,但是地球太大了,很難一下子看到它的全貌。于是,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制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地球儀是人們認識世界的工具。講授新課觀察地球儀地球儀地球儀地球儀是人們認識世界的一個工具仿照地球的形狀,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制作的地球的模型。講授新課觀察地球儀地軸轉動地球儀,可以看到地球儀是繞著一根軸在轉動,這根軸就是地軸。地軸是一個假想軸,實際并不存在。北極南極經線緯線北極是地球最北點南極是地球最南點講授新課觀察地球儀1、仔細觀察地球儀,你在地球儀上發現了什么?請把觀察的結果寫在下面。大洲和大洋經緯線和經緯度國家和城市山脈和河流(1) 。(2) 。(3) 。(4) 。(5) 。地軸、北極和南極講授新課觀察地球儀2.說說“經線的那些事!”經線 特征定義圓弧狀況長度指示方向相互關系連接南北兩極的弧線,又稱子午線。半圓形長度相等指示南北方向相交于南北極點北南北南講授新課觀察地球儀本初子午線的來歷1884年,國際經線會議在美國華盛頓召開,規定經過英國格林威治天文臺原址的那條經線定為0°經線,即本初子午線。這也是當時英國的國力和科學技術水平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體現。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0°格林威治天文臺原址講授新課觀察地球儀3.再說“經度的那些事!”經線 特征度數起點線度數劃分代號東西半球 劃分本初子午線東經度用“E” , 西經度用“W” 表示20°W~160°E的經線圈從本初子午線子午線開始,向東、向西各劃分為0°~180°。東西講授新課觀察地球儀為什么東西半球的分界線不經過本初子午線?本初子午線經過歐洲、非洲的許多國家,為避免把許多國家分到東、西兩半球,國際上規定東經20度、西經160度組成的經線圈為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因為它們經過的地方大多是海洋和海島。講授新課觀察地球儀4.說說“緯線的那些事!”緯線 特征定義圓弧狀況長度指示方向相互關系與赤道平行,繞地球一周的圓圈完整的圓形長度自赤道向兩極點逐漸縮短;緯度相同的緯線,長度相等 。指示東西方向相互平行講授新課觀察地球儀5赤 道南 回 歸 線北 回 歸 線北極圈南極圈0o0o23.5o66.5o90o90o幾條重要的緯線23.5o23.5o23.5o66.5°66.5o66o34’講授新課觀察地球儀90°90°5.再說“緯度的那些事!”經線 特 征度數起點線度數劃分代號半球劃分赤 道北緯度用“N” , 南緯度用“S” 表示赤道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半球從赤道開始,向北、向南各劃分為0°~90°。南北講授新課經度 緯度度數起點線度數劃分代號半球劃分本初子午線(0 經線)赤道(0 緯線)向東向西各分作180 向南向北各分作90 東經(E)西經(W)南緯(S)北緯(N)20 °W 、160 °E的經線圈是東西半球的分界線赤道把地球分為南北兩半球鞏固練習1.地球真實的形狀是( B )A.正球體B.不規則球體C.橢圓形D.正方體鞏固練習2.地理課上,同學們在老師的指導下,制作了簡易的地球儀模型,如圖。請問,放在桌面上的地球儀模型,其地軸與桌面的夾角應為( B )A.23. 5°B.66. 5°C.45°D.90°鞏固練習3.在地球儀上,陸地和海洋用什么來區分 ( A )A.顏色B.文字C.符號D.數字鞏固練習4.作為地球的模型,地球儀應做成下圖中( A )鞏固練習5.在地球儀上,指示東西方向的是( A )A.緯線B.經線C.地軸D.晨昏線鞏固練習6.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文字、符號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等地理事物,地球儀上綠色的表示( A )A.平原B.海洋C.山脈D.國家鞏固練習7.第24屆冬奧會將于2022年2月在北京(約40°N) 舉辦。從緯度位置看,北京地處( B )A.低緯度B.中緯度C.高緯度D.北寒帶鞏固練習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將于2022年2月在北京市和張家口市聯合舉行。結合歷屆冬奧會舉辦城市位置示意圖,回答下列小題。8.從地形對冬奧會選址的影響看,冬奧會舉辦城市最集中分布在( D )A.落基山B.喜馬拉雅山C.安第斯山D.阿爾卑斯山鞏固練習第24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將于2022年2月在北京市和張家口市聯合舉行。結合歷屆冬奧會舉辦城市位置示意圖,回答下列小題。9.從緯度位置看,冬奧會舉辦城市集中分布在( C )①低緯度 ②中緯度 ③北溫帶 ④北寒帶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鞏固練習10.北緯90°緯線和南緯90°緯線的關系是( D )A.是兩條相鄰的緯線B.是兩條相對的緯線C.是同一條緯線D.是兩個相對的點鞏固練習11.關于經線的敘述,正確的是( A )A.兩條正相對的經線可組成一個經線圈B.全球可劃出360條經線C.經線都指示東西方向D.所有經線都相互平行,永不相交講授新課使用地球儀經緯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