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教案一、學習目標了解淝水之戰和北方地區民族交融的基本史實,概述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交融的措施。二、學習重難點重點:北魏孝文帝改革難點:理解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三、課程學習導入新課:電視劇《錦繡未央》插圖,提問:里面講述了什么內容?是我國歷史上的哪一時期呢?目標導學一:淝水之戰前秦勢力的壯大和北方地區的統一,使苻堅增長了驕傲自滿的情緒。他不聽王猛臨死時囑咐他不要伐晉之言,于382年召集大臣廷議伐晉之事,不顧群臣反對開始大舉伐晉,并與晉軍在淝水展開了一場戰爭,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戰。背景:前秦(苻堅)意圖統一中國。時間:383年;交戰雙方:前秦—東晉。特點:以少勝多結果:東晉以少勝多,大敗前秦。影響:淝水之戰后,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淝水之戰以前秦的失敗而告終,請大家思考:苻堅擁兵80多萬,卻不能統一江南,這究竟是為什么?從前秦方面看:苻堅驕傲自大,前秦軍隊的民族成分復雜,當時民族交融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滿于建立前秦的氐族的統治,希望秦軍失敗,以擺脫氐族貴族的控制,秦軍中的漢人更是希望東晉的漢族軍隊能夠打勝仗,秦軍不得人心,軍隊戰斗力不強。此外,前秦軍隊指揮不當,戰線過長也是失敗的原因。從東晉方面看:廣大將士在保衛江南、恢復中原思想的激勵下,士氣高昂,將領足智多謀,指揮得當,也是能夠取勝的重要條件。歷史上以少勝多的戰役還有哪些?巨鹿之戰、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目標導學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背景(1)4世紀后期,鮮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2)北方內遷的各族在生產、生活和習俗上,與漢族已無明顯的區別。而鮮卑拓跋部因內遷較晚,仍保持鮮卑族的習俗,要治理好廣大的北方地區不免困難重重。(3)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風易俗。2.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1)494年,遷都洛陽北魏政權建立后,定都在平城,后來孝文帝把都城遷到了洛陽。設問:“為什么要遷都?”“此間(指平城)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為甚難”。(2)推行漢化政策:語言: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姓氏:把鮮卑姓氏改為漢姓。服飾:以漢服代替鮮卑服。婚姻:鼓勵鮮卑貴族與漢人貴族聯姻。簡單記憶:用漢語、穿漢服,改漢姓、結漢親。想一想,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有什么影響?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過渡: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對以前的民族交融成果的總結,同時又促進了這一交融進程的迅速發展。目標導學三: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1.對“民族交融”的理解民族交融是指各民族間共同生活、彼此學習、共同發展、逐漸交融的過程,包括經濟生活、文化語言、風俗習慣等互相影響,趨向一致。它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種進步的歷史現象。2.學生閱讀P88,簡述魏晉以來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的具體表現?(從生產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交流、民族心理,民族關系等)生產生活:魏晉以來,內遷的各族人民已經開始過著定居生活,將原來從事畜牧業生產的習慣轉變為從事農業生產。而漢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學習畜牧經驗,又學習和接受他們的食物、服裝、用具等。這些變化都融入到漢族的生活中。政治制度:十六國北朝政權的統治者實行君主專制制度。民族關系:總體上民族隔閡趨于消解,民族關系趨于緩和。北朝后期,我國北方出現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文化交流: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漢語成為北方主要的通用語言。西北民族的樂器、歌舞等也受到漢族人民的喜愛。民族心理:“胡”“漢”觀念逐漸淡薄,民族之間的隔閡與偏見逐漸減少。3.北方地區民族交融起到了怎樣的歷史意義?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四、課堂總結在長期的社會動亂中,各族人民雜居相處,相互影響,彼此交融,落后的民族不斷融合在先進的民族中。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進了北方民族大交融,為我國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貢獻。在歷史上,各民族之間的界限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相互不斷融合的,以漢族為主體的中華民族是不斷發展、壯大的。五、板書設計時間:383年淝水之戰 雙方:前秦和東晉北 特點:以少勝多魏 影響:前秦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戰的狀態政治 背景:北魏統一黃河流域,出現民族交融趨勢和 北魏孝文帝改革 措施:遷都洛陽、漢化措施北 影響: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方民族 民族交融領域:經濟、文化、政治制度、思想、習俗大 北方地區的民族交融 民族交融表現:相互學習、相互借鑒、民族隔閡與民族交 偏見逐漸減少融 影響: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為以后隋唐時期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