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 秦末農民大起義 教案一、學習目標了解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了解陳勝、吳廣起義過程以及秦朝滅亡、楚漢之爭的基本歷史知識。二、學習重難點重點:秦的暴政和秦末農民起義。難點: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三、課程學習導入新課:展示秦嶺兵馬俑的圖片,并提出問題:它除了展示出秦朝的強大之外,還顯示出那些問題?目標導學一:秦的暴政1.閱讀材料,說說秦的暴政。材料一:秦朝的賦稅,主要有田租、口賦、雜賦三種。這些賦稅加在一起,要占到農民收獲物的三分之二。材料二:秦朝法律規定,男子17歲就需要到官府登記戶籍,從此開始服徭役,直到60歲才能免除。據估計,當時全當時全國人口有2000萬,秦始皇北筑長城征調三十萬,南戍五嶺又五十余萬,修建阿房宮、驪山陵又七十余萬,加上修馳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調服役的不下三百萬人。材料三:當時在秦國市場上,有這樣一種奇怪的現象:鞋子沒人買,拐杖卻是搶手貨。走在街上你會看見有的人臉上刺有字,有的人沒有鼻子,有的人只有一只腳……。秦的暴政之一:沉重的賦稅;秦的暴政之二:繁重的徭役和兵役;秦的暴政之三:殘酷的刑法;秦二世的統治更加殘暴。如此殘暴的統治,老百姓苦不堪言。秦朝的統治得不到農民的支持,所以必然導致農民起來反抗,掀起了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目標導學二:陳勝、吳廣起義1.閱讀教材,說出陳勝、吳廣起義的時間、地點、口號、經過和結果。公元前209年夏,有900多個農民被征發去漁陽戍守長城,走到大澤鄉是遇大雨,道路泥濘被迫停止前行,不能按期到達,按照秦法,戍守誤期被處死。陳勝和吳廣認為,與其送死不如反抗,在他們的號召下,決心反抗秦朝的殘暴統治。他們斬木為兵器,舉起反抗的旗幟,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爆發了。大澤鄉起義后,隊伍快速發展,攻占了陳縣后,陳勝稱王,建立了“張楚政權”各地農民紛紛響應,起義軍不斷壯大,陳勝派主力向西進攻,直逼咸陽,秦二世緊急調集大軍進行反擊,在秦軍的強大攻勢下,起義軍最終失敗。陳勝、吳廣被部下殺害。2. 想一想:如果陳勝、吳廣前往漁陽的途中沒有遇上大雨,秦末農民起義會爆發嗎?為什么?會。因為秦朝的暴政是導致了秦末農民大起義的根本原因。即使陳勝、吳廣不起義,肯定也會有他人起義。遇雨誤期只是一個誘發因素,是導致秦末農民大起義的直接原因。陳勝、吳廣起義的意義?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陳勝、吳廣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反秦的浪潮并沒有因此平息。其中,項羽、劉邦領導的軍隊逐漸壯大,分別對秦作戰。公元前207年項羽與秦軍主力在巨鹿展開激戰,史稱巨鹿之戰。在項羽和秦軍巨鹿之戰的同時,劉邦進軍咸陽,秦朝統治者向劉邦投降,以此為標志,秦朝滅亡。秦朝滅亡之后,天下并沒有太平,接下來又發生了什么戰爭呢?最終的結果是什么樣的呢?目標導學三:楚漢之爭秦朝滅亡后,擁有重兵的項羽自封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為漢王,雙方為爭奪帝位,展開征戰,史稱“楚漢之爭”。這場歷時四年的戰爭,劉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1.項羽在巨鹿之戰中以少勝多戰勝秦軍,可后來在與劉邦爭奪天下時卻被實力只有他四分之一的劉邦打敗,項羽死前嘆道:“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你認為他的說法對嗎?請說說你的理由。結論:不對。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比說明項羽敗給劉邦的原因:(1)劉邦進入關中后,約法三章,廢秦苛法,大得人心;項羽相反,巨鹿之戰后,活埋秦降卒20萬人,進入關中后,縱兵燒殺搶掠,大失人心。(2)劉邦善于用人,身邊有一批謀士良將,如蕭何、張良、韓信等;項羽則不能容人,連謀士范增最后也憤然離去。(3)劉邦有關中做根據地,無后顧之憂;項羽沒有。2.劉邦、項羽先后領導了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這兩次戰爭的性質是否相同?為什么?不是,兩人的身份發生了變化,項羽為西楚霸王,劉邦為漢王,已從農民起義軍的領袖蛻變為新的封建統治者。雙方為爭奪帝位而戰,因而戰爭性質變為封建統治階級內部的戰爭。四、課堂總結強秦因暴政失民心而失天下,劉邦因得民心而得天下。民心是政權鞏固、社會穩定的基石,中國共產黨以“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以“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為綱領,實行改革開放,抓民生促發展,深得百姓之心!五、板書設計徭役、兵役繁重秦的暴政 賦稅沉重秦 刑罰嚴苛末農 原因:秦的暴政民 陳勝吳廣起義 時間:前209年大 結果:失敗起 項羽巨鹿之戰大敗秦軍主力;劉邦進入咸陽,推翻秦朝義 時間:前206年——前202年楚漢之爭 雙方:劉邦和項羽結果:劉邦勝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