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光與色的世界》教學設計教材版本:湖南美術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繪畫》課題:《繪畫中的色彩》的第一課《光與色的世界》課型:繪畫·欣賞教材分析:本課選自湖南美術出版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繪畫》中第二單元《繪畫中的色彩》的第一課,是以探究色彩的本質為主要內容。人是依靠眼睛辨別色彩的,而眼睛是一個光學接受器,所以人眼看到的色彩都和光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本節課需要解決的:1.光與色的關系;2.固有色、光源色的概念;3.光源色對物體色彩的影響;4.環境色對物體色彩的影響。美術技能的學習并不完全是本課的重點,重點應放在挖掘色彩知識背后的美術文化情感認知和社會意義上,同時注重教與學的互動,學生興趣的培養.課程安排體現“以知識為本,以活動為中心,以文化內涵為主線”的教育思想。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認真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盡可能獲得更多的與繪畫的色彩有關的信息,養成良好的觀察色彩的習慣,并能夠表達出來。2.過程與方法:列舉生活中的實例,引發學生對色彩的興趣。通過座談的形式讓學生展開對繪畫名作的討論,幫助學生理解繪畫中的一些表現方式和風格與繪畫主題之間的關系。通過課上所學,嘗試用色彩知識完成一組習作。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讓學生養成細致觀察、研究分析的學習習慣,學會關注生活中豐富的色彩變化現象,產生對繪畫的興趣,為進一步學習色彩知識打下基礎,并有繼續探究的可能。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能通過研究性學習,深入分析繪畫作品如何運用色彩表達某種情景的特征、突出作品主題,感受色彩的情緒和魅力。教學難點:掌握一定的光與色變化規律和色彩繪畫的表現規律與技能。教學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教材;學生:教材、筆記本、筆。教學設想:教學始終扣住“光”這一主題開展教學,首先讓學生欣賞一組圖片,在漆黑的環境下沒有了美麗的色彩的多媒體演示,導入新課。然后,從物理學的角度分析光與色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明白色彩是一種可見光的光波在視覺上的一種反映。接著重點研究物體的光源色(用動畫演示光源對物體色彩的影響)和環境色(用實物進行實驗)的形成,從而讓學生達到理解光與色之間的關系。最后,通過實踐拓展訓練提升對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本課通過“觀察→體驗→表現→再觀察→再體驗→再表現”的教學過程,利用實驗、動畫演示等教學手段,讓學生深切了解固有色、光源色和環境色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及色彩規律,從而讓學生了解色彩繪畫的基礎知識,進而引導學生運用身邊的自然資源探究藝術本質、特性和文化內涵。教學過程1.組織教學、預習課文播放帶有輕音樂的課題幻燈片,提示學生準備學具,并預習課文。【設計意圖】布置前置性的作業,讓學生養成主動學習的習慣。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使課堂順利進行。2.初步感知、激發興趣多媒體展示一組攝影、繪畫作品,下面我請同學們欣賞一組圖片,同學們看到了什么?如果我們將它們放到漆黑的房間將會出現什么現象呢?對物體就沒了奇妙而美麗的色彩。【設計意圖】課堂選取、展示一些色彩鮮艷的學生感興趣的圖片,在提示學生的觀察、分析與概括的能力的同時,容易讓學生產生共鳴。3.合作探究、展開想象(一)導入新課(媒體形式:學生參與,播放課件)是什么賦予物體色彩呢 1、光與色的關系知識點一: 白色是最單純的光嗎?活動展示一:學生回顧已學的物理知識,教師播放有關光的視頻。結論:白色不是單色光,而是由各種色光混合而成的。知識點二:(鞏固與提高)為什么不同的物體有它們不同的色彩呢?動畫演示二:光的色散白光由哪些色光組合而成的呢?展示體驗:(動畫演示)教師讓學生在電子白板上,通過動畫演示,體驗光三色與色三色的混合效果,實踐操作,理解知識。色光的混合。不同的光源的色彩傾向是不同的,例如:暖和的太陽光,偏藍冷的月光,淡黃色的電燈等等。在我們生活中有哪些例子呢?結論:①紅、綠、藍是色光的三原色②品紅、黃、青是顏色的三原色,按不同的比例可以調出各種不同的顏色。③色彩是一種可見光的光波在視覺上的一種反映【設計意圖】通過欣賞、探究與實驗。教師由淺入深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用趣味圖形吸引學生注意力,調動學生積極性和討論熱情,逐步滲透物理學知識,達到學科知識的整合。2、固有色、光源色與環境色知識點三:固有色與光源色活動展示三:(教師講解知識點)a:固有色:指物體在正常日光照射下所呈現出的固有的色彩。如紅花、紫花、黃花等等色彩的區別。 b:光源色:指某種光線(太陽光、月光、燈光、蠟燭光等)照射到物體后所產生的色彩變化。活動展示四:我們看到的物體顏色是一直不變的嗎?白兔在不同光照下的色彩變化。(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結論:嚴格來說物體并沒有固定不變的色彩,光變色就變。拓展與延伸:a:教師:能否找出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一下。(大型文藝晚會的燈光效果)b:欣賞:莫奈《魯昂大教堂》【設計意圖】由視頻、動畫引入,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開展對繪畫名作的討論,訓練學生自己解讀作品的能力,小組交流討論,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教師用合理引導、示范講解來突破重點,加以小結。知識點四:環境色交流討論:物體附近的顏色會不會對其色彩產生影響呢?c: 環境色:物體表面受到光照后,除吸收一定的光外,也能反射到周圍的物體上。尤其是光滑的材質具有強烈的反射作用。另外在暗部中反映較明顯。環境色的存在和變化,加強了畫面相互之間的色彩呼應和聯系。也大大豐富了畫畫的色彩。活動展示五:(游戲)學生根據現有的生活經驗舉例說明色彩的相互影響知識拓展:影響環境色的因素有哪些?環境色主要影響到物體的哪些部位?有什么規律?讓學生觀察一組圖片,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討論回答問題,教師小結并鼓勵學生的答疑。結論:物體的材質,物體的光潔度,物體的固有色,光的強弱距離遠近等等因素的影響。拓展與反饋:找找畫面中的固有色、光原色和環境色,并說說哪些部分受光源色和環境色的影響較大。結合課本P25頁的畫,以表格的形式對環境色的變化規律進行歸納。材質 光潔 強 粗糙 弱淺色 強 深色 弱距離 物體間近 強 物體間遠 弱部位 物體暗部反光區 強亮部、暗部的冷暖關系是相當的(自然光)【設計意圖】通過觀察討論,既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讓學生明確固有色、光源色和環境色之間的關系,形成系統知識,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激發學生對美術創作和探究美術文化內涵的熱情。4.課堂總結法國浪漫主義繪畫大師德拉克洛瓦:“整個世界都是反射的”,光線照射下的諸多因素不同,都會使物體色彩大不一樣,需具體分析光源色、固有色、環境色。希望同學們:細心觀察,耐心體會!感受大自然的色調!領略畫面中的色調!勾勒生活學習中的色調!5.課后延伸,情感升華嘗試按照不同的時間段畫出《窗臺前的蘋果》的畫面大體色彩關系【設計意圖】學生在輕松舒緩的音樂背景中總結本節課的收獲,梳理和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踐能力。及時反饋,鞏固課堂教學效果。引導學生生成新的問題,并向課外延伸,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的。教學反思: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引導者、合作者的身份參與學生的自主研究,指導學生通過分工合作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培養團結協作的集體精神和形成良好的合作交流意識,在平等、互助、和諧的氛圍中獲得知識,增長經驗。在學生獲得了一般的色彩知識后,可讓學生獨立完成靜物寫生,要求探究光源色、固有色與環境色所形成的較為豐富的色彩變化,把握畫面大體的色彩關系。讓學生學會觀察、分析和感受物象豐富的色彩變化,為學生欣賞色彩繪畫作品和進行色彩寫生打下基礎。學習活動評價注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參與度,是否能夠多途徑、多手段主動收集相關資料?是否能夠通過有效的分析、研究活動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和掌握基本色彩知識?能否運用色彩知識完成一幅簡單的靜物寫生?均可作為學習評價內容。可將自評、小組評議和教師評價相結合,使學生在反思自己或對照他人的學習評價活動中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習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